- 相关推荐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经典(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
摘要:
中华文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心灵,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作为高校班级管理来说,可否也能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管理学生,是当前教育界又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无为而治、人本管理等思想理念早已在企业乃至治国方面有了极大的应用。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关键词:
中华传统;管理之道;班级管理
一、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可以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架构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而涉及管理类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无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将其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基于此,本人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意义
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和谐
“人本管理”即是凸显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古代各个朝代中只要实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我国的政策中很多标榜和谐相处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可以是说一种人本治国之道。对于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必然会让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公平
“因材施教”指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而对于班级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那么学生在接受管理中会感受到公平氛围。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法治管理”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作风严谨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的主要途径。韩非子就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班级管理来说,拟定严格的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将让学生的个人作风更加严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4.“无为而治”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加民主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出自老子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思想的内涵是在表达“无为管理”也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言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凸显的就是事物对立的两面性,事物是矛盾构成体,而矛盾会不断转化,而转变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同样赞同此种观点的也有庄子,他曾提及“以无为为常”就是指主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不进行细节化管理,学生在没有具体化措施中自行调节,相互引导,这样班级管理则更加民主,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进一步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三、班级管理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
分析班级管理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引导,班级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班级管理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校中,进行课堂学习是他们与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为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中很多条例都是为了学生能进行学习而设定的。如果学生能一一遵守班级管理,那么课堂学习的环境将得到净化,学生也会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学到知识。另外,在班级管理中,涉及学生诚信、考试作弊、抄袭等现象的规定也时有发生,学生违例不仅要受到校纪严惩,也会要受到班规处罚。所以这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班级管理能改变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班级管理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开,而这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能很好的融入班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准迟到早退、注意教室清洁、安全管理、宿舍照明管理等。这些管理条例约束下学生改掉自己不良的坏习惯,并对集体、对他人及自己产生责任感。3.班级管理能激发大学生主动自觉意识班规本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而细化的内容。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慢慢认识到班规存在的必要性及对于个体意义的重要性,也会自然而然形成遵守班级管理的内容,并同破坏班规的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意识。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改进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建议
正是由于班级管理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建议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班级管理中凸显“人本”观念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更应该将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建议在拟定每条班级班规时,或针对现有的班纪班规修订时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召集一起进行探讨,看哪些有必要增加,哪些有必要精简,最终出来的才是适合学生需要的纪律规范。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学生通过对班级班规的制定可以培养起严于自律、自控的精神,还能做到一个既得到自我实现,又能为班级做出贡献的人。
2.班级管理中借鉴“因材施教”来了解学生特点更加与时俱进
班级管理一直说班规,会给人严肃固化的感觉。但学校毕竟不是纪律部队,而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学习殿堂。现在的大学生集中在“90后”这个阶段,他们都是一群时代性较鲜明的群体,与其他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也喜欢自由自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特点。针对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班级管理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发布班级管理的信息和学校活动的信息等就是一种符合他们交流方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班规内容执行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配合,改进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学生之间差异性是不争的事实,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
3.班级管理中效仿“法治”用严规督促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贯穿“法治”理念的严规并不是本本主义,本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更多的还是带有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方法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严师出高徒”。例如将班级的管理分成几个小块,如学习方面、宿舍安全卫生方面、文娱活动方面等,然后责任到人,分包到人,另外还将班级成员组队管理,每组队员按分的小块轮流当责任人,如果一个小队中有一方面做不好受罚,所在团队成员也将集体受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还能在他人的监督下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4.班级管理中融入“无为而治”来释放学生的个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反在遵规守纪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释放。“无为而治”是治国治家中的最高境界。而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遵纪的同时保持好自身的个性呢?这是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首先你要明确班级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主人翁氛围,其次你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在一些班级管理中自发形成“非正式团体”。本人采取的方法就是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自觉填写兴趣上交,然后将兴趣的一致或类似的同学的座位排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以兴趣相投而结成的“非正式团体”,帮助学生在“非正式团体”中释放自身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从中蕴含着丰富有价值的管理之道。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保健品”,十分有益学生的“身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相反应该粹取其精华,继承发扬。笔者认为中华传文化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就像中医一样,能治标又治本的慢慢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全文只选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未面面俱到,本人会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深入研究。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2
[摘 要]在辩证唯物主义领衔下,有一个包括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在内的策略论群体,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策略论,这些策略论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和完善。
[关键词]策略论 辩证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 A [文章编号] 20xx-3437(20xx)14-0027-02
策略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策略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策略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策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策略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策略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策略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二、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策略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策略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策略。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策略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策略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策略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作用,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作用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策略论能够独立存在的理由,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策略,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策略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理由,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定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策略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策略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策略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策略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策略”。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策略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策略。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3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长河沉淀出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集民族艺术之精华,汇民族特征、观念形态和思想意识于一体,结合西方现代派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将其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现代风格,而且使得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弘扬传统。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陶瓷;创新应用
0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审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增长,依仗独特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立足于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之林。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而不靠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和发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1]例如,环境陶瓷作为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理念受到人们的重视。陶瓷作为中国令世界瞩目的一项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因独特的材料特性,陶瓷越来越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传统陶瓷艺术,达到了生动传奇的艺术化效果。
1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绘画、建筑等中。其独特的民族风代表着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行着讲究无为的道家思想和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学派。
1.2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达到依存环境、融合环境的艺术效果。环境艺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运用各种布置和造型设计语言以及各类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随着传统文化的推动,起步较晚的环境艺术设计集艺术、科技、经济以及传统文化于一体,与时俱进,并实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2.1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师们不断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以良好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以体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案例中,著名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陶渊明的诗作《桃花源记》,借助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结合,并进行重组和重建,不仅给予现代人舒服的视觉享受,而且释放了传统文化。[2]以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段,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然后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2.2在显要位置突出传统文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显效的位置,即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传统文化,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独特艺术效果。如一个房间的设计,虽然到处充满着现代艺术设计元素,整体呈现的是现代艺术风格,但是如果在显要处恰到其处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便能传达出传统灵魂的思想。例如,南京诸子艺术馆内景的设计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设计原则。从艺术馆的整体布局来看,不管是屋顶的圆形大灯池还是富有立体感的木皮地板等,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将一个扇面形的硬景花窗样式的传统漏窗用于自然采光。在传统漏窗的陪衬下,室内充满着大量的现代环境设计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漏窗为主,现代环境设计元素为从的主从关系,并在古色古香的艺术馆内达到了和谐、自然、舒适的统一。
2.3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亦是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中国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适应于中国社会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经济结构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例如,早已形成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伦理纲常的精髓就可以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师集思广益,以美学为标准,发挥审美的作用,采纳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恰到其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3传统文化之陶瓷创意的应用于环境设计
陶瓷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除了发挥着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还具有审美艺术价值,更是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陶瓷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传达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联系。环境空间如室内空间,由诸多材料和设计元素组成,各种材料和元素之间既要彼此有联系,还要在整体布局上达到风格统一。陶瓷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之一,它是一门古老而深沉的艺术,亦是一门现代而动感的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赋予了环境设计以生机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陶瓷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在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艺术情趣和艺术思想。[3]通过对传统陶艺和陶瓷材料的研究,能够发现其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具有的应用优势。在生活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快速的时代,将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给人带来自然、原始的感觉。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的自然反映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运用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环境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或重建,最终设计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构思,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xx(6).
[2]郑曙扬.新旧碰撞的启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情结[J].装饰,1999.
[3]姚素媛.艺术瓷砖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J].佛山陶瓷,20xx(7).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xx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的读书声从电视中传出,它吸引着我我的好奇心,让妈妈给我买来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就是出自论语,它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师长,办事要谨慎和讲信用,广施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它告诉我们的.这个生活中做人的道理,现在又有谁能做到这几点呢?我们在家都是被父母惯大的“宝贝”、“乖乖”,有谁能想到去孝敬父母呢?我们出门遇到老师也不过随口叫一声“老师好!”罢了,连脚步也不会停,有时还为了一点小利益,随口编了一套谎话,事后却不承认,这能算守信吗?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大声讲课,有的同学在下面小声讲,这样做能对得起老师的辛勤劳动吗?记得有一次去农村,有一家子吵架,一个年轻人竟然动手打了自己的父母,还骂了他们一顿,我看了心里很难受,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的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宝贝”还是“乖乖”,都应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学习《论语》、《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学习孔子仁德、忠信、做事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5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应先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从20xx年创立到20xx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xx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200多场次。近几年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种。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
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这固然和孔子学院中初级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应该邀请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的文史哲专家共同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拍摄精品课程播出。 实际上,《论语》的全译本在很多国家都有,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它引入孔子学院教学当中。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学易理解的、篇幅较小、浅显易懂的国别化《论语》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其他像《大学》、《中庸》、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经典,也应早日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 我们建议增设电视孔子学院,电视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会更强,可以由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孔子学院卫星频道,并与各国联合播出。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有汉语与中国文化精品课程,也可以有中国各地的文化、国情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敦煌》等大型纪录片也可以在此播出。
最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应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国文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身心健康和谐的人学生命观都是应重点宣讲的中国文化精髓。孔子的仁爱和老子的道德思想具有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思想特点,是建立世界普世伦理的基础。
1990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普世伦理/大会一致认为,只有一条法则可以共同遵守,那就是《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仁爱的大善德和老子的人与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道德关怀,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涵养、陶冶性情、扩大心胸和增进智慧。这是和谐世界、和谐自然、和谐身心的思想基础,而整体观则是和谐思想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中的这些传统思想,还要大力推广建立在这些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太极拳、美学、艺术等。
孔子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和宣传还是相对薄弱的。具体来讲,比如中医里情绪和精神活动对人生命的影响等。又如太极拳的意念专注身体动作的形神结合的特点,对人集中专一的意识活动有明显地增强作用,而专一的能力有益于智能的开发和道德的涵养。中医和太极拳可以使人通过实践真正改变自身的意识状况、生命状况,这些体会尤为重要,这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中国文化“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要把自己的这种文化特色教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 “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优秀经典、传统的手工艺等优秀的宝贵资源。在幼儿园时期,学前的教育教育阶段是关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中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能让孩子初步的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对于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传统文化培育了传承者。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空间营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儿童的发展两者有效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7
摘要::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由于选材和教学任务等因素,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传播西方文化,甚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教材、学生、教师等层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论证,阐明了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危害性,进而倡导高校英语教学应担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近几年,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无一例外地受到各大商家的热捧,幼儿园、辅导机构等各类学校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也会借机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进行招生宣传,致使全国各地无论幼儿还是大学生也都热衷于在万圣节开化妆舞会、制作南瓜灯,平安夜装饰圣诞树、收圣诞老人礼物、送橙子平安果、唱圣诞歌曲,情人节送玫瑰、巧克力等活动,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重阳节等节日的庆祝氛围却远没有这些“洋节日”热闹,甚至让很多年轻人觉得无聊、没劲。这主要是因为提到我国传统节日,人们就想到吃饺子、粽子、月饼等能常吃又不一定爱吃的传统食物,而放烟花、赛龙舟、猜灯谜等活动受到各方面的限定,能够参与的可能性很小。此时西方节日文化利用其活动新颖、独特等优势,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大批“崇洋媚外”人士,“洋节日”、进口产品、苹果手机、移民等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作为以青年学子为中心的高校,自然也会出现此类现象,如大批学生在课堂上拿着苹果手机、PAD等追剧;向往电影中上演的“教师上课,学生随意”国外教学环境,对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意见颇多以及以移民为目的的“雅思热”“托福热”等现象的出现。导致这类现象的根源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包括宣传力度缺失、自我欣赏缺失、重视程度的缺失。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本次调查抽取辽宁省某高校二年级120名学生和30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英语教育、中文教育、历史教育、旅游管理四个专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发放120份试卷,收回有效试卷120份,针对教师发放30份试卷,收回有效试卷30份。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试卷测验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两张试卷同时发放,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参与测试和问卷的120名学生要求不记名,但需要标明系部,60分钟内在同一地点不借助任何工具统一答题;参与测试和问卷的30名教师也是不记名,60分钟内在同一地点不借助任何工具统一答题,最后统一判分,得出有效数据。
(三)调查内容试卷测验
由汉译英短语和问答题两部分组成,短语有60个,要求教师和学生翻译成对应的英文,每个1分,共计60分,问答题4道,每道题10分,共计40份,总分合计100分。短语内容涉及到20个中国传统节日和其相对应的传统美食、风俗习惯,如春节、团圆饭、饺子、压岁钱等;20个最具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名称,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儒家思想、文房四宝、旗袍、刺绣、剪纸等;20个著名旅游景点,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秦兵马俑等。问答题是用英文对比中西方传统节日: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巧节与情人节;重阳节与感恩节。问卷调查就英语教材内容、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课后自主学习平台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匮乏的现状,习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和结果以及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
1.试卷测验的结果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得分在55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为24人,只占学生总人数20%的比例,英语教育55分以上的人数是13人,占55分以上学生人数的54%,主要原因是15级的英语专业学生要求参加12月份的大学英语4级考试,而4级考试的必背单词词中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单词背诵。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参加大学英语3级的考试,不会涉及相关单词。10分以下甚至交空白卷的学生共计3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7%,即使是每天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文系学生,对于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尽管教师的问卷分值在55分以上为25人,占教师总人数83%,但是85分以上的教师人数只有5人。而且试卷测试的问答题部分,9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内容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回答多数是用汉语来替代,尽管简答的内容是极其简单又是众所周知的东西。综合上述试卷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情况严重,教师和学生情况亟待改善。2.问卷调查的结果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左右的同学和老师认为英语教材内容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多数围绕英美文化进行输入,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过级等大型考试中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学生才不得不进行相关资料学习;只有7%的教师和学生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所以也只有16%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交流畅地用英文与老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学习或娱乐活动,几乎人人都会操作和运用自媒体网络平台,但86%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自媒体平台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资源缺乏,12%的教师或学生不清楚的可能原因是没有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此外,其他问卷问题中也会有10人左右的回答是不清楚原因可能是某些入学英文成绩较低的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从没有参与过,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等会涉及到什么确实不清楚。与此同时,93%左右的教师和学生认为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很重要,在课内外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都希望有更多的平台帮助他们习得和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较为严重,教师和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希望有更多的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保障的结论。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大环境的因素
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从小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语数外必须得高分,考试成绩最重要”的应试教育理念下长大,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试卷、参加不完的作文、奥数和英语辅导班,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语文教材和相关测试卷的知识点,学会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才是语文得高分的法宝,而那些与考试无关的诗词鉴赏、礼仪规范或经典名著的阅读等会被大多数家长认同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无用功”。因此,孩子从小应该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机会就这样过早地被教师和家长扼杀在萌芽之中,使那些本该个性鲜明、专有所长的孩子被大环境压缩成了一批批只会答题不会思考的大学生机器,他们用汉语都无法全面细致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更何谈用英文流畅地对外交流。
(二)高校英语教材和教学活动的因素
目前各大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系列和英语专业使用教材如《综合英语教程》《英美文学史》《英美概况》等,大部分教材都是围绕英美文化展开,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期末考试安排对教材出现的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展开之后,更多的精力则偏重于语法知识、单词拓展、篇章翻译等基本知识的输入,很少联系中国的社会现实,也不会将中外文化进行对比教学,课后教学任务也是要求学生反复背单词、练习过级真题等内容,从而达到通过期末考试,顺利地拿到相应的过级证、毕业证的教学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校的英语应试教学体制下,再一次被公然漠视。
(三)高校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的知识文化底蕴和课堂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层面和文化素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双重文化的素质,但是在上述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校英语教师在进入英语专业之后,大多数人的语言习得过程也同样围绕背单词、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英美等国家的文学、历史及文化而展开,甚少接触本国的文化。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力向学生展示本国文化的风采,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族传统文化的热忱。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危害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对文化传播、高校自身发展和民族发展造成危害。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和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高校英语课几乎是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考研的必考科目,其开设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对外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应该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责任,然而现在的英语教学体制仍沿用传统的应试英语和英美文化输入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和输出严重缺失,那些被寄予厚望与重托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英语交流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些缺少文化底蕴的大学生,不仅会在跨文化交流时缺乏自信,而且在就业和发展前途上也会遇到阻碍。而高校自身是否能够发展壮大,依靠的是在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英语学科知识不更新、持续应试化教学、不按学生的能力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中西方文化严重失衡等方面因素,会让学校陷入就业和招生两难的困境,对其生存和发展形成严峻的考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两种危机的爆发被称作“最危险的时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相对于外敌侵略的亡国之险,因文化衰微而引发的亡种之虞更为可虑,也更为可怕。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的核心力量是人,人的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文化内涵的多少,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的高校,应该将本族文化危机与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己任,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继而产生了相对的危害性。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缺失,高校英语教学应担负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8
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师德水平建设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颁布中,针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构建和谐师德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的有机载体。
一、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主流引导思想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错位。
结合当前诸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价值坐标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师所重视。思想宣传中的“蜡烛观”、“安贫乐教”和“义利观”,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个体素养的错位。
《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由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因为文化代沟差异和个人经历不同,带来思想上的共识性偏差,对师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失衡。所以从长远来看,高校师德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效机制问题。
(3)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操作的错位。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以外,社会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判,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师德体系监控带来了弱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培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向标。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
(2)有利于高校教师追求高尚的和谐师德境界。
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
(3)有利于规范高校师德制度性建设。古人云,“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国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由此来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目标的指向性和理论的引导性。作为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符合当代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设长效的师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规范和引导价值。
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师德培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在坚持尊重差异、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2)创新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把师德培养作为与日常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相结合、相匹配的长期素养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师德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这泓深潭要澄碧如镜,藏珍蕴宝,就必须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师德境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饭店的舒适、豪华程度,而是转向能更好地满足其精神生活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体现在饭店经营中的企业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我国饭店数量和规模以及档次的不断扩张和提高中,越来越多的饭店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基本沿袭的是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国,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色时空内的民族文化之中,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适用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把民族文化融人到我国现代饭店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人合一”与饭店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饭店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部分,由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及其产品等构成,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一般来讲,它包括饭店环境文化、产品文化、设施与用品文化、标识文化。消费者对饭店的关注已经更多地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以满足其轻松休闲、新奇有趣的精神享受,因此“豪华气派”也不再是评定饭店物质条件的惟一标准,而具有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酒店反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营造离不开饭店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底蕴,也只有把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作为基础,饭店才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物质文化魅力,无形中就要求饭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等能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相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和烘托其主题氛围,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来讲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向往回归自然,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的合一就是最高的生存理想和生存境界。庄子曾引用过孔子的话:“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而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根本宗旨是为人住者提供舒适和优质的服务,而人类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通,唇齿相依,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等也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就是近年来所谓的“主题饭店”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的原因。例如,位于杭州西湖西侧山谷之间的法云安缦酒店就建立在原本一个叫“法云村”的古村落上,酒店把整个村子改为一间间酒店客房,酒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都与原本的古村落融为一体,原来的茶场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酒店俨然一个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住宿价格令人咋舌,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不少旅游者慕名而来,并使人流连忘返。
“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齐物论》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要做到“天人合一”,除了饭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外,更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饭店作为服务型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在经营过程中占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游客数量激增,饭店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其规划、经营、管理等暴露出缺陷与不足,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浪费问题频繁发生,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对于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也相应地突出了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饭店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投人资金建设环保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合理布局设施设备,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产品,稳定平衡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互惠共生和经济高效健康发展。
二、“克己复礼”与饭店制度文化
饭店制度是饭店在组织、运营、管理等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是饭店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饭店制度文化是饭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饭店制度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的饭店文化。不少饭店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饭店制度的建设,使得员工利益难以保障,饭店管理秩序无法维持。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子曰:“仁者,莫大于爱民”。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人即是仁的本质属性,做到“仁者爱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饭店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饭店向客人提供的主要产品,而服务作为产品是无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服务质量的优劣主要来自客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体体验。饭店只有时刻把顾客放在第一位,从顾客的喜好和习惯出发提供服务,真心诚意为顾客着想,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仁”,对客人怀有“仁爱之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认而认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向客人提供服务。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儒家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其真正意蕴是克制自己或约束自己,通过践履礼仪规范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敬、诚、忠、信、义等周礼的精神。“克己复礼”对于饭店员工而言就是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之符合饭店制度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从饭店管理角度来讲,要想做到“克己复礼”,对外则要加强饭店制度建设,向内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饭店缺乏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很多的投诉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饭店制度或者制度过时或形同虚设引起的,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之一也是薪酬、福利、晋升、奖励等制度的缺失,导致饭店留不住员工,留不住人才。饭店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和日常监督,在为员工提供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同时,严明奖惩制度,设置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饭店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复杂多变。而且服务业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也不好,饭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和体力疲劳极其容易产生,甚至会偏离道德的准绳,给饭店经营和管理带来隐患。因此,除了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员工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提高饭店员工的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为宾客服务的道德价值的认识,使员工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和而不同”与饭店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的群体精神风貌,通过企业全体成员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饭店的企业精神是整个饭店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是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主导和制约饭店企业文化的基础。纵观世界知名的饭店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例如,威斯汀酒店集团的企业精神是“为每一类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四季集团(Four Seasons)的企业精神是“一切为了顾客”;上海和平饭店的企业精神是“优秀企业造就优秀员工,优秀员工造就优秀企业”,等等。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少饭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精神缺乏重视,认为企业精神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者空话。企业精神属于人的观念或精神性范畴,不仅仅是一句话,需要饭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需要不断吸收先进饭店管理文化和先进思想,才能使企业精神成为饭店企业文化的灵魂,成为饭店团结力、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外在表现未必一致,但内在是和谐统一的,小人则相反,虽然外表看起来一致,但各争私利,必然导致矛盾冲突。中国传统儒家学派提倡“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如今,饭店员工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把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产生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成一支和谐的团队,这就是企业精神的力量。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而不同”的“和”是指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而“同”则是指排除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抽象的同一。“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在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中,也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企业精神为饭店提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但也要允许饭店员工个性的存在。现在的饭店员工大多不愿意机械地接受被动式管理,在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允许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饭店各种活动和事务中来,饭店也要为员工发挥个性和特长提供空间和机会,才能使饭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0
一、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是一位在国内外具有盛名的高产双语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曲折的人生经历也使她个人散发着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就像一个传奇,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张爱玲系出名门,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母黄素琼。可以说,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没贵族世家。出生荣耀的她,却从小生活在家庭的阴影当中。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后来与父亲和后母不和,跟着母亲离开中国移居海外。她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与胡兰成维持不到三年的婚姻,使她伤痕累累;第二次婚姻是大她29岁的美国人赖雅。
她在文学上的才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作家。所以,她曾是红极一时的上海大作家,也在香港和美国获得盛名。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张爱玲的文学研究就已经非常盛行了。但是,作为一个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的双语作家,张爱玲在翻译领域的成就也是斐然的,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经评价过张爱玲:张爱玲当然是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张爱玲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作家,特别是在西方文化视角下,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深刻和通透,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到她骨髓之中。
二、形成原因
张爱玲是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且是相当彻底的四书五经的私塾教育,然后从十岁起,就进了教会办的小学,然后一路是教会中学和大学。小学和中学是美国人办的,大学本应该去上伦敦大学,因欧战爆发,改为香港大学,又受了最彻底的西方文化教育。她的文化认同是首先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上的,这是她的遗老家庭的特殊家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佘小杰,20xx:103)
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认字、背诗、读四书五经,后来受父亲的影响,又熟读《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西游记》、《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老残游记》、《醒世姻缘》和《歇浦潮》之类的`故事。这种先天的继承和环境的熏陶使张爱玲一生始终都有着清晰、执着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从她的人生态度到她后来的作品,不管有多少西化的成分,总体风貌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风貌。
张爱玲也坦言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曾经说过《红楼梦》和《水浒传》比《战争与和平》好。同时,她也喜欢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壮丽的意象。
三、小说主题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一种浓重的压抑、悲惨、冷酷、没落的气氛,人物性格常是变态、庸碌、沉湎声色,她的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茉莉香片》、《心经》、《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如此,或是出于利益、欲望目的的爱情(《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或是饱受压抑后对他人的心灵摧残,或是变态的感情。这些都是来源于她对中国人生存境遇的深刻体认,这种痛苦越是深刻,基础越厚实,解脱、涅的动力才越大,动机也才越纯正,心地才越慈悲。这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佛禅意蕴相统一。
张爱玲的小说从其主题思想和内容特点来讲,是虔诚地向往自然平和的素朴人生,迷恋于传统文化中幽柔的人情和人与天地万物在精神上共鸣的境界。张爱玲站在维护自然人性完美的立场上,进而对畸形的经济发展作了抨击,对丧失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生活方式表示了深深的厌恶。张爱玲的小说主题一贯揭示恶俗的人性和社会异化等是由于真朴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
张爱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依恋与呼唤,她对现代物质和金钱的畸形文明,对人成为商品的恐惧和人成为金钱奴隶的揭示与批判,才是她小说的主要基调和总的主题。她自己就曾经说过,给她文学创作最大影响的还是中国的旧小说。在她的小说中,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与传统关系体会得如此贴切,观察得如此深刻,若不怀念和喜爱,绝对是办不到的。她小说中最见功力的是她描写中国人情世故和传统情调的圆熟和她对中国人的脾气的摸透。(李建秋,20xx:52)
四、人物特点
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如她所说,真有其人。而这些人物都是脱胎于她在中国生活时期周围的人物,如《金锁记》中的故事、人物原型为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花凋》则是以张爱玲舅舅黄定柱的第三个女儿黄家漪的爱情悲剧为底本的等等。这些人物都是中国旧社会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笔下的白流苏、曹七巧等等人物完全是旧文化的产物,还有这些作品中的没落的旧家庭的散发着腐巧气氛的文化氛围,这些人物及其背景,她都刻化得深得其神韵,这不能不说是与她对于旧文化的深厚理解有关。这些人物,从外貌、气质到思维方式和心理逻辑,一切都带着旧文化的积淀,不会等闲与其他时代的其他人物相混。如果不是作者本人对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能够描写得这么真实。(佘小杰,20xx:104)还有《十八春》中的女人,张爱玲对老一代旧式妇女对旧式道德的忠实表现出及其厌恶。张爱玲由此把一个旧道德规范下的女性的心理逻辑生动刻画出来,表现出这种畸形旧文化规范压制下中国旧式妇女的可悲、可气、可叹。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如流苏、七巧、玳珍、童世舫,也都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的一个特性就是,内心矛盾和性格的强烈反差对比。这是张爱玲对自然与人性结合中矛盾冲突的探索,这实际上浓厚地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之一的人生观。在所谓西式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着各种考验,当时中国社会中出现人性扭曲。张爱玲通过刻画异化环境下形成的人性变异特点,尖锐地攻击着资本主义的金钱文明,从而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以对现代西方式金钱文化导致人性沦丧的真实写照来反衬出传统东方式自然人性的真朴形态。
五、艺术方法
张爱玲在文学表达中,不管是采用西式表达方法还是重视表达方法,在她深刻感知传统文化精神后,西方的艺术方法只是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用来开拓并建立基于本土文化内核的并符合中国道德与人伦关系的新的价值体系。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和通感手法的运用,都源自于唐诗宋词的艺术趣味和艺术表现方法。一定程度上,张爱玲是通过小说这样的艺术趣味来反映她的人生境界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呼唤。张爱玲的叙事方法也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意味,特别是《红楼梦》式的笔调。如《金锁记》、《沉香屑》、《传奇》等等,都符合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法、艺术风格和意象选取。对中国古典艺术情调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偏爱,正是表示了张爱玲内心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维护与追求。在她的内心里极度认可和喜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因此在小说艺术方法对其进行沿袭,不仅有助于小说的表达,更在很大程度上昭明,张爱玲实际上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者和捍卫者。
六、结语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奇迹,她不仅熟练掌握中英文写作和语际转换,还通透地了解中西文化,又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深刻地解读和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虽然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她不得不远离国土定居海外,但在她心中中国是可爱的,同时她也用自己的作品不断完美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美丽和哀伤。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1
[论文关键词]谚语 男性择偶观 女性择偶跣 原因
[论文摘要]谚语是产生于民间,活在广大群众中的百科全书,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中国传统婚姻观和择偶观的,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对配偶以及婚姻生活的选择。本文以谚语为载体,试从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中的男女择偶标准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引言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可见谚语来自民间,既是群众经验累积的概括,又是流传于民间、形象通俗而富于意味的语句,是我国民间园圃中的一支奇葩。颜语具有口语化、智慧化、普通化、规范化、化等特性,被称为精美的“哲理小诗”,“科学小诗”和“智慧的语中之盐”。谚语为广袤多彩的民问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和一份魅力。在浩瀚的谚语之海中,有很多反映恋爱、婚姻主题的民谚,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恋双,马恋群”等一些谚语折射出的婚姻观、择偶观,对现代人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十分重视婚姻,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不仅是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理需求,更是延续、繁荣的重要保障。婚姻的稳定和幸福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在婚姻问题上,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是极其慎重的,对于男方来说,“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不好庄稼一季子,说不好媳妇是一辈子”;对女方而言,“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梳头不好一朝过,嫁夫不好一世错”。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期望模式去寻求选择爱人,这种期望模式亦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择偶标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文化、性别上的差异,男女在择偶时的标准是不同的,各自有所侧重。谚语以自己灵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巧妙、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以及男女的各种择偶标准。
二、从谚语看男性的择偶标准
(一)品行准则
传统的中国家庭注重婚姻的稳定,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到老。而良好的品德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块基石,因此,男子在择偶时十分注重对方的品行。所谓品行好,按照中国人的人格模式,女子应该温良恭俭,勤劳善良,能忍会让,心灵手巧。聪明的男子在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时,往往看中女子的内在修养和高贵品质,这种在汉语谚语中得以集中反映:“家有贤妻,男人出息”,“娶个贤德妻,奠好孝子贤孙基”;“老婆不好夫遭殃,鞍不好马受罪”;“贤妻令夫贵,恶妻令夫贱”。一个善良的妻子,不仅能协助丈夫操持家务,更能子女,影响后代。如果择偶不慎,娶了德行不好的恶妇,则是婚姻生活的一大不幸。
(二)忠贞准则
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儒学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女子影响至深,它强调女性对感情贞贤不移,对男性惟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男子评价女性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坚贞专一。例如“忠臣不事二君,贞妇不事二夫”;“一女不吃两家茶”;“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而很多守寡的女人如果再嫁,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社会的歧视。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洁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三)容貌准则
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貌美可以赏心悦目,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易使男子产生爱慕之情。但在谚语中反映出的内容却是完全相反的:“丑媳妇家中宝,俊媳妇惹烦恼”;“莫图颜色妇,丑妇家中宝”。“媳妇娶的丑,能活九十九”。这种“反常”的择偶标准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记载:夏、商、周三代的亡国之源是由妹喜、妲己及褒姒造成的,从而使三女子落得遗臭万年的恶名。社会原因,一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嫔妃制,上层统治者从民间挑选年轻貌美的女子人宫做宫女或嫔妃,大多数女子人宫后便像藏品一样被埋进冰冷死寂的深宫后院,甚至终身享受不到正常应有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美貌的女子即使不被选人宫中,也是达官显贵、地痞流氓猎艳的对象,而一些俏女子,更容易遭受种种诱惑,有可能招惹是非,成为家庭不稳定的因素。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定,婚姻的幸福,大多数男子情愿娶个相貌平常的女子,生儿育女,过安稳日子。
(四)年龄准则
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年龄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年龄。谚语说:“男大十岁不为大,女大十岁做妈妈”;“娶妻要小,嫁汉要老”;“男大女小,团圆到老”;“男大一,好夫妻,男大二,过一块,男大三,抱金砖”。因此民间择偶多是男大于女,这种男女婚龄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男女生理的差异,《家语》中有:“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则可以生民矣。”由此可以看出,女子比男子发育得早,在这种情况下,男子婚龄大于女子,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规律。二是由于、风俗习惯的制约,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男女婚龄做了规定:唐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嫁”;宋嘉元令“男十六,女十四,发婚嫁之期”。千百年的婚龄法律条款都是男比女大两岁左右,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的择偶观念。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即认为男大女小才是绝配,女大男小则是一种丑的不吉祥的现象,如“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屋脊坍;女大五,赛老母”。
(五)门第准则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中,历来十分强调门当户对,即选择配偶时,双方家庭的门第要相等,条件要相当,个人条件要相当。正如谚语所说:“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穷来莫配富亲,矮来莫爬高墩”;“天上的月亮要不得,富人的姑娘讨不得”。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之所以重视门第、家世,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以及维护血统的高贵,特别是统治阶级,强调在本阶级内部为子女寻找配偶,是希望通过亲缘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保持家族的荣誉和声望,巩固家族的世袭统治。而底层平民受条件所限,也大多在自己的阶层里寻找配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经验:同一层次的人互为婚姻,除经济条件外,思想意识、水平、情趣等相似点也较多,在生活中更容易协调,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六)家教准则
为了选择人品可靠的妻子,男子在挑选配偶时往往非常慎重:“买匹骏马需考虑一日,娶媳妇要观察一年”;“买锅要敲打敲打,娶妻要了解了解”。在选择配偶时,还很注重女方母亲的品德修养,如“捉猪儿看母猪,说媳妇看父母”;“母要癫狂,女必轻贱”;“娶女看娘,种树看种”;“买屋要看梁,娶妻要看娘”。为什么人们把未来岳母的品德看得这般重要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女儿的言谈举止受母亲影响最多,母亲常常是女儿生活品行的老师,这种对婚姻当事人家风家教参考的观念和做法,表明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
三、从谚语看女性的择偶标准
(一)注重才能
几千年来,传统的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对于男子来说极其重要,男子可以凭借知识和才能进入上层社会,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才能是男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凭借,男子以才而不是以貌来作为进人女性世界的资本,这是封建社会对性别的一种定位。因此对女性来说,理想的婚姻是“郎才女貌,一双两好”;“才子配佳人,瘸驴配破磨”;“郎才女貌,白头偕老”。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宁要才,不要财”,这里的“才”指的是“人才”、“文才”,而“财”指的是钱财,包括门楼、谷仓和田庄等家产。在女性择偶观的谚语中,反映这种要“才”不要“财”的占女方择偶观谚语的47%,比如,“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家当”。
(二)注重感情
在封建里,大部分男女没有恋爱婚姻的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构建婚姻的基础,特别是女性更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一切由父母和兄弟做主。往往是两家门第相当,双方儿女的生辰八字经命馆审核,彼此不冲克,才可订婚事。及等拜天地,人洞房后,新人才初次谋面。这种包办的婚姻使婚后生活的幸福指数成为未知。另一方面,女性较之于男性,更倾向于浪漫,所以她们在内心里渴望爱情,渴望有感情的婚姻。在择偶时,对于情感的注重远超过对容貌的苛求,精神的相濡以沫更胜过相貌和财势的诱惑,所以谚语有云:“只要感情在,麻子脸上放光彩”;“宁嫁个投缘的,不嫁个有钱的”;“不求富家子,只爱如意郎”。
(三)注重人品
中国渊源于思想,可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下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定论。受此影响,统治者和思想家差不多都认为女性天性深处就有邪恶成分存在,如不严加管束,就会在男人的家庭和社会里酿成一种灾难,他们极力主张将难以驯服的女人置于父权社会权利系统的严密监控之下。因此一直在用双重标准要求男性和女性,这在婚姻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周公、孔圣人的法典中,女人必须从一而终,恪守节操;至于男人是不必在乎这些的,一夫多妻,三妻四妾是权势的象征,寻花问柳是男人的自由,谚语有云:“头妻嫌,二妻爱,三妻愿叫祖奶奶”。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女性在择偶时更注重男性的人品,人品好,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谚语有云:“不贪千担田,只求丈夫贤”:“宁嫁给好汉子拉马镫,不嫁给恶汉子当祖宗”;“不看穿,不看戴,单看男方人实在”。
(四)注重对方的职业
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读书、种田、对外交往联络、养家糊口是男人的职责;而生养孩子、伺候老人、照顾丈夫、洗衣做饭、织布纺线是女人的职责,女子婚后生活完全依赖于男方。因此女方在择偶时,就把男方的职业当作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比如:“嫁给读书郎,夜夜守空房”;“嫁人要嫁读书人,说起话来好斯文”;“嫁给种田郎,带泥夹污上棉床”;“嫁人要嫁种田郎,日同三餐晚同房”;“嫁给裁缝郎,布头布脑满棉床”;“有女莫嫁捞鱼郎,一年三季守空房”。以上谚语说明当时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态。
从以上谚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女在择偶标准上是有差别的,男子在择偶时重在选择坚贞专一,品行优良,家庭相当,容貌一般的女子;而女子在择偶上重在选择有才能,有品行,两情相悦的男子。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在择偶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实际,而女性较男性则更多浪漫情调,而且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封建,谚语中反映出来的旧时期择偶标准带有强烈的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经过时空的转换,岁月的更迭,以及人们的实践,传统婚恋观既有吐故纳新,又有继承发展。因此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米贵老婆贱”之类的谚语很少有人使用,它们只存在于书本里,作为一种“活化石”来研究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今天,通过谚语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使我们对中国传统婚恋观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婚恋观给予,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困惑。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2
摘要: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经济,绿色无公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茶文化为基本载体,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出现的背景,以及在现在的经济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共识和认知,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茶旅游;纽带;茶经济产业
1、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出现了,以中国为茶文化的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地区,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于饮茶和新的关于茶文化作品的认知,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世界的相互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茶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人们对茶不仅仅局限于饮茶和加工茶的阶段,他们可以通过茶联想出关于饮茶的仪式和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茶文化旅游新的消费方式下,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是提高我们对于茶文化消费意识的提升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对茶文化消费产生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健康,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1.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休息和娱乐为目的的娱乐性活动方式,在这个新的旅游方式中,不仅拓宽了新型服务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为元素的主题经济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1.2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茶文化旅游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上的茶文化包括饮茶出现的消费方式和饮茶仪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茶文化的不断认知,对有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追求,这不仅对优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推广以茶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服务业经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的种类相当丰富,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亚热带湿热的气候而孕育出优质的茶叶品种,再加上近几年科技的研发使得优质的茶品种不断出现,茶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而且茶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观光旅游的享受,人们通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去了解关于茶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标准化的茶文化田园风光,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风景观光,而且给人一些关于茶文化历史和种植技巧的一些知识。游客也可以亲自采摘,管理,种植,近距离感受采茶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经济相互结合促进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在18世纪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兰为首的贸易主义者把东方国家的茶叶,瓷器等珍贵的奢侈品带到了欧洲国家。很快,欧洲的各国的王室成员喜欢上这些珍贵的物品,他们把它作为一种财富和奢侈尊贵的象征。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东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很快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探险家和一些王室成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西方人开始了著名的探险活动,这才有了后来的探索大发现,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社会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2.1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纽带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它已经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纽带作用。茶叶作为一个新型的礼品或者送给别人的纪念品而得到推崇,游客们希望自己买到的茶叶包装好看,同时里面的茶叶质量也很好,这就要求茶商们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艺和技术来达到质量的要求。有人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民间也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在古代的百姓们生活离不开饮茶,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作为我国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会有茶叶文化园开放,这加强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桂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茶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茶文化的发展。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为舞台而开发的新型旅游经济让我们知道了在经济生活中文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当然,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茶诗,茶饮品,饮茶工具的出现也促使着商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茶元素的采茶诗,通过采茶的活动,反映出诗人们向往田园风光的意愿。同样关于新的饮茶工具已经不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人们通过增加一些复杂而有情趣的饮茶工艺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内涵和美感。饮茶的仪式的正规化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发展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2.3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
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搭建平台。虽然说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很快,但是背后遗留出来的问题却很显眼,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许多茶叶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民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深,茶文化的旅游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
3、茶文化旅游如何顺应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阳光,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也在如火如荼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在众多的消费领域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节奏。旅游业的重点是绿色消费,尤其是茶文化的旅游业,其侧重点是以茶文化的消费方式引发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复兴和崛起。
3.1政府推动,打造形象品牌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茶文化等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贷款和优惠。然而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企业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和形象,茶文化的相关产品质量再好,没有知名的品牌就没有好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在提高茶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这样在消费者的心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消费印象。
3.2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开拓市场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会营造出茶文化的旅游氛围。在消费者的眼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许多年以来文人骚客为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茶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茶文化旅游推向国际化,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挖掘茶文化内涵,科学创新
知名的企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同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只有加强茶文化产品科研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这样才会有新的品种和品牌的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创新技术去提高茶文化的质量和品牌。中国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的是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茶能提神养颜,加之文人墨客对茶道文化的敬仰和推崇,使得茶道文化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4、总结
茶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者是促进茶文化生产的直接动力。只有在生产和消费的相结合的方式下,才能发展经济和促进消费。茶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味觉上的快感。
参考文献
[1]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75-80.
[2]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xx(2):239-244.
[3]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20-23.
[4]姜卫卫.论湛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xx(3):61-65.
[5]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20xx(34):15144-15146+15196.
[6]苏全有,赵芳鋆.论茶文化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5-18+69.
[7]禹利君,谭燕萍,史云峰等.试论湖南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J].茶叶,20xx(2):101-104.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3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读。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笔者将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工艺和口语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为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形态;文字媒介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手工印刷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现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应用类文学;网络媒介时代,影像和网络文化兴起,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
关键词:主导审美媒介; 传统文学; 内在规律; 影像文化; 网络文化
传统文学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释当下传统文学的兴与衰。笔者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将社会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时代,从远古到先秦。此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中国社会的审美媒介的主导是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此时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没有分离。先民通过文饰的工艺品如彩陶,青铜,面具,服饰等来创造文化和审美现象。此时人们主要通过工艺器物和口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审美媒介,使众多氏族成员之间达成沟通。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口语媒介主要是一种文学媒介。借助口语媒介,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如远古歌谣《候人歌》:“候人兮猗”只是在兮和猗两个感叹词前加了两个具有体验意味的词,却体现了快捷而起伏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1】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有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
文字媒介时代,从先秦到唐代。此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步伐较早期历史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大量使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此时期的审美主导媒介为文字媒介。文字的高度凝练,简洁,为诗歌的写作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手工印刷媒介未出现以前,文学一般以简短为基本的一个规则。此时期是诗歌写作的黄金时期,借助文字媒介,中国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从唐代到清末。从唐代到清末的中国文学属于手工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大约北宋中期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开始普遍流行起来。以雕版印刷媒介为主导的审美媒介为文化典籍的流行和保存,宋代市民文化和明清长篇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宋代至明清文学的繁荣。一般来讲,宋词,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较前代的诗歌,简短散文,史诗,神话的字数篇幅要多。正是由于印刷媒介的作用,类书和小说等都可以进行批量复制,因而为它们在读者中批量发行和迅速流通提供了媒介条件。完全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印刷媒介,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是不可能的。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
现代大众传媒时代,从清末到改革开放。此时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过渡时期,传统文化的夕阳和现代文学的朝霞在这里交相辉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大众传媒比较复杂,分类标准很多,若从技术层面,可以分为机械印刷和电子播放媒介两种。机械印刷比手工印刷快捷,而且前者使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着巨大的意义。电子播放媒介主要有电影,电视,广播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出现使现代应用文特别是新闻,通讯为代表的应用文繁荣起来。而且这三种形态以强大的综合写实和表现能力,超越了以往各媒介。它们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至此文学已经很难保持以前的优势地位了。此时期的文学主要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剧本,以及其它应用类如新闻通讯,合同。
网络媒介时代,从改革开放至今。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感叹的那样: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2】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不仅“语”“文”混杂,而且出现了批量影像的生产和消费,近年来出现了网络文化。这样文字媒介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文字文化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了,影像文化力量全面抬升,整个文化格局开始转型。现代社会已经转变为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时代,视觉影像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3】现在,也有人读或者写神话,唐诗宋词但通俗化消费化的时尚读物急剧膨胀;有人热爱古典戏曲但比起流行歌曲,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现代社会视觉影像遍布生活,大量复制和急剧发展的影像越来越多地占用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电影,电视,时尚读物,仿真雕塑,街头广告无不裹挟着巨量的影像和信息冲向大众,以文字媒介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急剧缩小领地,它们正在被新兴的巨量影像排流到边缘地带。此时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代新兴文化的装饰品或者附庸。
从审美媒介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衰与审美媒介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兴也媒介,衰也媒介,兴衰都是审美媒介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
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出版社20xx年版.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4
摘 要:
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
舞狮习俗;民间;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狮作为民间娱乐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展成为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导的,集舞狮、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全面探索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1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1]民间舞狮习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传入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凿开西域之大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东汉初年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 《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而且相传狮子还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瑞兽形象的影响下,狮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2]至此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具有法力的瑞兽,而渐被神化,这也应该是民间对狮子认识的源头。狮崇拜在我国是重要的民间信仰,而舞狮活动正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中,深得民众的喜欢。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述了民间“行像”中舞狮表演的壮观场面。佛教的“行像”活动是指在佛生日这一天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其中就有丰富的乐舞活动。“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跌相践跃,常有死人。”[3]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画中就描绘了“行像”活动中舞狮的场景。
“‘行像’仪式是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广泛流行‘走会’、‘香会’,即滥觞于此。”[4]虽然后来的“行香走会”从宗教信仰上有所改变,但是,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活动却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在“行香走会”的队伍里,舞狮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狮队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队伍的尊重。
舞狮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民间相传相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驱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舞狮活动本身所具有驱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也必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神驱疫、祝福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象驱傩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清代就有学者曾提出:舞狮“盖即古傩礼之意”(黄钊《石窟一征》)此说法也被后世一些学者普遍采用,认为舞狮是“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5]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舞犭回”,就是一种将傩舞与狮舞揉为一体的祭祀舞蹈。“舞犭回”与今天的“狮舞”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也是两人合演一兽,一人头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臀下半身。两人以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首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那木制兽头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着独角。[6]这种民间的祭祀舞蹈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伎乐曲目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伎乐中的狮子舞不久就归属于祭礼神事舞和散乐(猿乐)等,甚至影响后来的田乐、能乐、歌舞伎、民俗艺能狮子舞、太神乐狮子舞,建造了日本艺能史上的狮子舞蹈系列。”[7]总之,舞狮和傩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就有“先跳傩,后舞狮”的传统。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舞狮与民间宗教信仰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两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娱人功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也正因如此,舞狮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
2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从民间舞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的民间舞狮习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原始的'表现形态,还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征。民间舞狮习俗的原始雏形,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狮子舞’是《西凉伎》中之一类,始自西亚波斯境内,借道西域龟兹、凉州等地而东传中原地区。”[8]《乐府杂录龟兹部》中也记载了“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五常狮子即五方狮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狮表演具有鲜明的西域地方特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凉伎”诗文中专门针对西域的狮子舞表演做过精彩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9]
白居易的这首《西凉伎》生动地描绘了一出戏剧版的舞狮表演。整个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狮子,二人扮胡儿,表情丰富真挚,舞狮动作感人。它描述了狮子随二位西域胡人迁居中国本土,胡人思念故乡,但由于凉州失陷,归路阻绝,胡人十分忧伤,不禁对狮子啼泣。而狮子也通人情,向人发出同感,西望而哀,伤心而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狮子舞泥俑”,这座“泥佣”十分生动地将狮子舞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它通高13 cm,造型与现代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舞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而且狮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输入中原的舞狮艺术,发展到唐代又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狮子舞”最有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曾对“五方狮子舞”有过专门的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之状。五狮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说明舞狮发展到唐朝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为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享娱乐的重要舞蹈之一。据说这种大型的舞狮表演只能是在给皇帝祝寿或年节招待外宾时进行表演。五头狮子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与五行相对应。表演时站立中心的金黄狮子是由四个人装扮的,黄色狮子非天子前不舞。因为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10]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狮表演在古代宫廷皇宫的表演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过狮子舞来宣扬中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封建秩序。
随着舞狮表演进入民间,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舞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舞狮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京的太狮、河北的双狮、安徽的青狮、浙江的红狮、福建的台刂狮、广东的醒狮、湖南的武打狮、四川的高台狮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狮的舞法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显示出狮子活泼可爱的神态和嬉戏玩耍的性格。“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采青等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勇武习性。[11]总之,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各地还是相当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3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2]它主要包括“民众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诸多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13]中国民间的舞狮活动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它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中国的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成为了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文化载体,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发展,更丰富了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的活动内容,活跃了民俗文化的喜庆气氛。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逐步衰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在北京的民间庙会中,行香走会的历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会中狮子会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狮子会中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是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而少狮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狮表演通常是两只同时表演,一只黄色、一只蓝色,因此民间有“金毛太狮蓝毛吼”之说。北京当年最为有名的太狮就有十三堂,据说有的还受过皇封,它们在民间香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京都二闸钢铃太狮”、“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盛会”[14]。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狮子会的规模,它们与民间其他香会一起演出,共同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档武会,又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也正是由于舞狮会与其他民间香会的有机结合,从中不断地吸取其它香会娱乐喜庆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自身的内容。“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5]。
另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舞狮习俗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许多十分朴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们知道舞狮活动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16]这种象征寓意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狮子”与汉语“赐子”音相谐,符合民间当时“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南狮表演更是将“采青”与“踩清”的谐音相联系,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而现在的舞狮采青,则更多地取其“生财兴旺”的寓意。总之,舞狮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节日里舞起狮子,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为民间舞狮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
4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所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舞狮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绝非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不断地承继狮文化的背景下,集华夏民族的智慧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综观舞狮活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认为它应该走过了从“驯狮”、到“娱狮”,最后到“武狮”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约在东汉时期,西域的驯狮舞蹈便传入了我国,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这一时期的舞狮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现驯狮郎驯服狮子的过程。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化的“假面狮子”与“舞狮郎”的表演。盛唐歌舞杂艺的繁荣,也使舞狮逐步地步入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狮子舞”就是其真实写照。另外,舞狮民俗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开展,舞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于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民间庙会我们都能频繁看到舞狮的身影,这也大大提高了舞狮的技巧性。从而使民间舞狮活动成为了一项集舞狮、武术、音乐、杂技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健身健体的娱乐表演活动。总的来看,狮,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已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它体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狮表演,这正是华夏儿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狮活动所体现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许无咎.“驺吾、狻猊与――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
[2] [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 [晋]郭璞注.
[5] 《尔雅》卷一○〈释兽〉,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1977.
[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7] [南北朝] 范哗.后汉书和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中国学术》第五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 刘磊.“从石狮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别”全意中国学联杂志[J].旅意中国学人,20xx(4).
[11] [北魏]杨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5.
[12] 向开明,著.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8.
[13] 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xx(3).
[14] [日]河竹繁俊著,郭连友译.日本演剧史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3.
[15]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16] 徐华铛.中国狮子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6.
[17]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18] 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 张淑媛,张淑新,著.金銮殿朝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7.
[20] 郭泮溪,著.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
[21] 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和意义[J].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2(3).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15
摘要: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体现手法的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对项目设计特色的阐释,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各种方式和手法,对当代建筑设计思路提出新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高层办公楼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步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成为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主流,中国的当代建筑也多以西方建筑形式为模仿对象,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玻璃盒子建筑。在这种建筑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未彻底消亡,中、外建筑师一直进行着在当代中国建筑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现场的建造实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建筑创作中。力图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项目已建成使用,获得了各方的好评。现对其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所进行的努力和探讨方向,总结如下。
1“院落式”的办公布局
在高层建筑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院落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建筑布局形式,其优点在于增强空间的围合感和建筑的整体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院落式”的布局比较多的应用于低层建筑或组群建筑中,而在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办公建筑中应用较少。
当前高层办公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为“一”字形和“回”字形为主。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将标准层平面布置为“凹”字形,用于竖向交通的核心筒布置在两侧的内转角处,办公空间环绕布置而成半围合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个空中的“办公院落”。通过办公空间的合理划分,使得每个办公室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和通风条件,并拥有最佳的视野角度。在营造现代化的合理舒适的办公空间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院落式”的建筑布局理念,同时避免了“一”字形和“回”字形办公建筑中,枯燥的走廊和办公空间,使得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2流动的空间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整体的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单体建筑中,讲究空间的通透和与自然环境的流通;在单体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以及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又有柱廊结构将它们联结为一个整体,体现空间的流动性。“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理念,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在著名的紫禁城建筑以及江南庭院建筑中,随处可见这种建筑文化的体现。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通过平面布置手法的变异,将内部功能与建筑造型相结合,在建筑内部以及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处处营造出流动的空间形式。通过在主入口广场设置的通往二层主入口平台的室外大台阶,将外部广场空间引入到的建筑入口空间;二层入口大厅顶部的逐级抬高的波浪形的钢结构屋面,在造型上延续了入口大台阶的空间形式,同时将外部空间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办公平面的“凹”形内部;在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为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在南北方向形成了空间视线的通透、自然环境的流通。
通过营造流动的空间,形成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汇融合,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本设计力图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设计手法。
3建筑技术体现“师法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师法自然”的重要哲学观点,在建筑领域有着各个方面的体现。在建筑方位上,中国建筑崇尚“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在建筑形式上,被人们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之一的“大屋顶”,也有其顺应自然的实用功能。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处处体现着尊崇自然的思想,因自然而生,顺自然而长。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试图将这种“师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手法得以体现。在建筑朝向上,在传统的采光通风均良好的南北向基础上,通过“凹”形的平面布局,既使得每个办公空间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同时利用建筑体形本身形成的`外部遮阳形式,结合在“凹”形空间的上部设置的大型的钢结构透空屋架,共同形成对建筑各个方向的良好的遮阳。在建筑西侧和东侧的外窗,均设计了凹进较深的窗口形式,以增强遮阳效果。
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的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主体形成南北通透的格局,对自然风向形成导流,使得夏日建筑内部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营造建筑微观环境。
设计力图采用与建筑功能相结合的、尽量简单的设计手段,达到节能、舒适的建筑环境。在节约建筑造价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4隐喻的建筑造型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不乏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某种造型进行模仿、变异和沿用,利用现代化手段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意境的案例。如以北京西客站为代表的“大屋顶”类建筑,以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现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构造样式,以大坡屋顶的外表和钢筋混凝土椽子等,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再如建筑造型构思来源于中国古碑的上海商城(美国波特曼事务所1990年设计);建筑造型有如中国古代传统重檐宝塔的上海金茂大厦(美国SOM事务所1997年设计)等等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当代建筑案例,都是力图在建筑形式上对中国传统建筑实现再现、延续。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利用“凹”形平面顶部设置的圆形钢结构透空结构,将半围合的建筑造型联结成一个整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布局手法,以下部规整四方的办公空间为“地”,以上部圆形分隔的钢结构棚架为“天”,天地之间是公共入口大厅和室外休息空间,形成和谐、延续、融入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空间。在建筑中隐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不同于平常的追求建筑“形似”,或是生搬硬套传统建筑手法,而是在满足现代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前提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理念和优势,灵活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应用与探索中,在一个崭新的层面的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杨秉德.新中国建筑-创作与评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3]潘基踬.中国建筑的传统性和现代化—双重的辨证与批判[J].中外建筑,1997(1):8-9.
[4]许蓁.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J].中外建筑,20xx(6):12-13.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05-03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03-05
我是一个自信的小女孩作文800字06-23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01-06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05-15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5篇01-07
一个自信的我作文(精选21篇)09-20
我是一个自信的孩子作文(精选26篇)06-06
自信的力量_自信的我作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