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阅读相伴

时间:2024-02-18 08:26:19 阅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和阅读相伴

  仰望天空,繁星点点,空灵辽阔;低头俯看,青草随舞,逍遥自在,但我总感觉缺少一份心灵的寄托。每当这时,我便会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来打发这寂寞的时光。

和阅读相伴

  我从小就十分喜爱阅读。书本就是一叶方舟,带你通向成功的彼岸;或说书本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不读书怎能知时事,更别说知天下、晓古今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打我记事起就开始看书了,那时我并不识几个字,但却对书本已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会拿起书缠着大人帮我念,可无论是谁都不肯给我念太多,于是我便开始自己“咿咿呀呀”地乱读,偶尔遇见几个认识的字就毫不客气地拿笔给它圈出来。那时看的是些像《格林童话》《成语故事》之类的小画册,十页里面有两页全是画,所以好看的插画再加上浓浓的兴趣,当然可以让幼稚的我坐上许久。后来认识了些许字,不看图片也差不多能读了。那两年也看了不少书,但还是认为带有插图的书是最好的。

  再后来,幼儿园大班开始教拼音和汉字。我可高兴坏了,最早识字的时候不会的便问大人,他们便说看拼音,然后读一遍那个字就罢。现在字会认了,拼音会拼了,看书当然轻快多了,渐渐地我明白了什么是好词,什么是好句,不太喜欢小画册了,而我会大体翻看一下有华丽词句的书,再看。

  接着我又上了小学,小学里老师在假期时会给大家推荐一些书看,我除了看这些必读书目,也会挤一点时间看我自己爱的小说或者是童话之类的书。那时矮小的我虽说看着挺乖,但也会选着书看了,我开始逐渐对散文和现代诗产生兴趣。至今,我大部分的书都是在这两年读的。

  现在,我正上五年级,妈妈定要帮我买齐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到货后,我看着大大小小有厚有薄、参差不齐的书,就会像三天三夜没吃饭似的饿狼,如饥似渴地“啃”起来,那感觉想想都兴奋不已。我若再想看别的书,妈妈只要知道书名一定会二话不说、快马加鞭地买来供我读。

  我爱看书,虽说不至于看书看到废寝忘食或是成了书呆子,但起码我上厕所是十有八九要拿着书的。有时上完厕所了,但那句话还没读完,便会对自己说:“没事,读完这句吧!”便读起来,可读了这句就想读下一句,又想读这一段,我就不停地说:“看完了再走,看完了再走。”就这样好几遍才会被大人叫出来,如果那书剩下的页数不多了,直到我翻到最后空白的一页才恍然大悟,才发觉自己对自己多纵容。

  还有一回妈妈让我给她拿东西,我顺手便把笔袋拿了过去。

  读的是一本本书籍,品的是一段段别样人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断被催促着成长,包括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困惑来临时,读书亦能消愁,转而豁然开朗,虽不能向它倾诉,但它却可以以一种安静、完美的方式开通你的一切,像极了朋友。

  要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本质是大相径庭。不读书时看山是山,读了一半看山是物,是千里江山图;读到最后看山乃仍是山。在这外层关系上看似没有差别,但只有读透书中文字所折射的人生哲理才会懂得:品文字就是品人生,读懂人生和其光,同其尘。《人间此话》中所说的三重境界,最初只用于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后被广泛认同并应用。从古至今,成大事业,造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

  古有悬梁刺股,在读书这件事上,应秉承执着信念,坚持阅读如登高望远,从书中悟出人生真谛,提高认知能力,如拨开云霄见月明。

  读尽天下书,乃是人生极大赏心乐事。那些有意义的书籍,给予我们的东西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做人必备的才能和勇气,唤醒心灵,使人对成功坚定信念,让人在迷茫和困惑中闯出自己。书籍并不是要把外在的东西交给我们,最终达成目的,是把我们内在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观点、看法喷涌出来,让青春更有活力。高尔基将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过程称为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言外之意,是先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丰富知识,但不能清醒头脑。

  读书充实了生活,拓宽了视野。从书中了解知识,如何客观认识自我。这使我感悟到:书是多么繁华,所有上一代的智慧结晶,新一代新的知识,一切都在书中。

  书是昨天的记载,今日的镜子,明日的见证。行万里路,究不若读万卷书需要,知识无涯,生命有限。

  书多生命短,现在不读书努力,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