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议论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议论文1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议论文2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学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令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性阐述,像是在做有趣的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板演,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今天的课题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收获颇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内涵,改善了数学的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动漫境界。
二、难理解的概念简单化
(一)首先让学生通过列表(至少取10组数据)描点、平滑连接等步骤,自己动手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因为学生想象不出图象的形状,画出来的图象也是五花八门,错误很多,选取几个比较规范的展示)。
(二)用几何画板画出函数y=x2的图象,让学生与自己的画图进行比较,找出错误的地方。同时也看到了几何画板画出的图形的明显特征。
(三)让学生猜测y=—x2的图象以及y=—x2的图象与y=x2的图象的关系。用几何画板在同一个画面上动态演示y=—x2的图象与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y=—2x2的图象与y=2x2的图象的关系;y=—5x2的图象与y=5x2的图象的关系。
(五)把6个图形合到一起,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性质,填表(板书):
(六)通过总结、比较,请同学们猜想y=—2x2与y=12x2的图象的关系。强化对a的正负、绝对值大小的变化对图象的影响,观察对称轴两侧图象的增减性,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优点如下:
①通过与几何画板结合,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同时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和图象直观表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②在直观的图形比较中,学生能更快地发现图象之间的性质,也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扩展、提高。
③节省了画图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思考的时间。
④对于a的不同的取值,可以让学生随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感到数学永远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学科。
数学议论文3
数学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着,我的头不时与桌面进行亲密接触,我看见周公正向着我招手,待我睁眼一看,是那位我最最亲爱的数学老师站在我面前,双手叉着他那可以和酒桶相比的肚子朝我微笑。结果当然是被骂一顿。从此,我恨死他,永远只知道表扬好学生,却从看不到一个差生的痛。
同学都回家了,只有我,趴在桌子上,进行反思。我想着我的数学成绩为何一蹶不振,看着挂满灯笼的数学试卷,我哭笑不得,只能证明:我是一个数学白痴。
以前,我的数学成绩还可以维持在九字状态。而现在,我抱着令我骄傲的语文和拖着令我讨厌的数学上了初二,来到这个人才济济的班级。再那里,成绩好的一大片,数学好的更是数不胜数。我想象着自己像一只蚂蚁,被越踩越小。我也想过如何提高我的数学成绩,至少,可以抬起头面对数学老师。
晚上,坐在家里写数学老师给我的作业,苦苦地思索几道题,花了几个小时。然后在从华罗庚骂到陈景润,从上帝骂到如来佛。骂累了,又接着学,学累了又接着骂。看者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学演算,我的上眼皮与下眼皮以每秒0.1厘米的速度上下平移。没办法,喝上一杯咖啡,又去学我的数学。
我问数学尖子到底有何秘方,数学尖子笑而不答。我偷偷观察过数学尖子,无非也就是整天上网,打篮球。考场内,数学尖子在拼命地演算,我边转笔边思考。数学尖子用了1小时答完试卷,然后出去打篮球。我也用了一小时答完试卷,然后看我的小说。试卷发下来,数学尖子得了107分,我得了71分。我苦笑:这也许就是天才与白痴的区别,没有天才,哪来的白痴呀!
我依旧拖着我不满意的数学成绩,在教室里写着被数学老师罚的作业,嘴里骂着他那八字行的脸。我还是喜欢不受束缚,在校园里招摇走过。只是,该去面对一些事情了……
数学议论文4
一、目前初中数学总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和经济不断地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在教育上,我们不断地推行和完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效率,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也十分地重视效率问题,在总复习的课堂上更是如此.数学课堂的复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复习,还是对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提高.而数学总复习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只关注教材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较少.教师对课本的研究都是很深刻、很细致的,这保证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知识点的很好把握,但很多时候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估计到学生的全面性,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达到总复习的作用.第二,教师过分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总复习课堂上,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一些目标要求学生来完成,一般也是固定模式的习题,这样的方法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却没有培养学生对数学习题解答的能力,学生的解题能力比硬式的知识点更重要.第三,教师一般只注重对知识的反复练习,而忽视了对知识层次进行梳理.总复习是对课程知识点的一个重要的梳理时间,这不仅仅是针对数学课堂来说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加深记忆是更为重要的.
二、提高数学总复习课有效性的措施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程的传授中有着总览全局的作用,所以想要让总复习的有效性达到最高效果,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对教材有细致地研究,了解课程重点与难点.对教材的了解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但教师更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地研究教材,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这样可以提高总复习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第二,教师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初中数学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覆盖了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角形、圆等,这就考查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教师在总复习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和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引导.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和整理,要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内容,自己去发现数学公式中的规律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总复习时制定符合自己自身的复习计划,制定相应的复习目标.总复习课程与平时的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总复习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点的一个拔高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检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但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切合自己本身,不能过高过远.第五,教师要注意总复习课堂的课堂节奏,复习的内容要有层次性.数学知识点的传授都是从易到难的,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掌握从易到难的层次性,对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稍快一些,对较难的问题就要多用些时间来复习,针对学生的学习盲区,要有计划地进行讲解.第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知识的结构,不应该太过于看中所做练习题的数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单单只从练习题的数量上进行评价,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关于总复习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以下是两则关于总复习课堂上,教师在注意了以上所提到的问题,进行改进中的总复习课堂后的情况.此案例中,老师在第六位学生回答错误时,并没有选择批评他,而是要求他具体说明,把反思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本人,这样即不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记忆.老师在得到一种解答方式后又问了另一种解答方式,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议论文5
第一超前学习,本质上是更好的适应个体学习曲线
学校的集体学习进度曲线和按个体能力的学习进度曲线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考虑围棋的学习,有的小孩,7-8岁就到业余五段,有些孩子则一辈子也到不了业余一段;个体之间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以围棋老师来说,如果小孩水平到了,你7岁能上业余5段,老师不会因为你年龄低,而让你晚几年上。同样,你8岁只有级位水平,认为自己年龄到了,想打5段,老师也不会同意。
所以,个体学习曲线是和个体能力有关的。如同龟兔赛跑。
但是学校教育的进度,不是根据哪个人来制定,是一个要适应全社会的,针对所有人的平均偏下的“社会虚拟人”的进度曲线。乌龟兔子,按一个速度跑。乌龟不适应,兔子也不会适应。这种曲线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但是并不是考虑到个体需求。
所以,学有余力的人,根据个人能力,或者奥数,或者超前学习。使个体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对抗困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发展能力的要求。
数学能力,只有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发展。
当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远远超出了当前学习的内容,你需要加量,加难度,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困难是能力发展的磨刀石,在克服困难,和困难对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种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
一个人克服困难10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个过得很安逸,按社会平均进度曲线,体验不到太多的困难。那么前者的能力,无疑会充分发展。
目前中学数学的特点是,一直到高中之前,其实都很简单。中考的难度也不大。(中学的平面几何,因式分解很难,可是学校的要求不会太高,中考难度很低,略微难的,就会归为竞赛级)这样等于9年时间,学生没有对抗困难的经验。但是高中后,难度却突然加大,学生还没适应,高考就已经结束。等于在难度上,到高中给学生一个突然袭击。学生会稀里糊涂的败下阵来。
我想数学学习,要始终对抗困难。假如高中之前,始终在于困难的强对抗中前进,那么高中数学会自然的适应。如果安逸9年,突然去适应,你又没有时间,会很难。
第三超前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思考时间。
陈省身说,“数学首先要思考起来,同时数学思考就需要大量时间,我怀疑现在学校给学生的时间是否足够”。比如说,因式分解,平面几何,乃至高中的一些数学,都需要很多时间去慢慢思考,慢慢领悟。但是,对于学校里的教学,前面过于简单,到了因式分解这块,该深入思考,反复练习的,却一带而过。
考虑到初高中各科都耗费时间,学生还要求分数,很难想象学生能否平心静气的,以专研的态度,时间充分的进行思考。对于一个初高中生来说,2个小时做不出来,就可能为牺牲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肉痛。更不可想象旷日持久的研究问题。时间不允许。
但是提前学习,在小学段思考这些问题,时间就很充足。没有时间压力。可以做到心态非常放松的品味数学。
第四今后只需提高和弥补不足
幅度非常超前的提前学习,相当于非常好的预习,这样将来在上课,就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集中听自己问题所在。当别人进行基础训练,自己就只需要拔高。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大量投入时间思考。因为基础的问题,都不用思考。只需思考少量提高的问题。
第五笨鸟先飞,为普通人超过有天赋的人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人能都差不多。假如普通人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优势,充分发展了能力。则为超越有天赋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假如同样从高中开始发力,普通人会迅速被有天赋的人甩开。但假如高中之前,普通人就发力了5年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方法得当,那么被高手迅速甩开的概率就会急剧降低,甚至反超。
第六超前学习,实际比奥数有更平坦的认知曲线。
超前学习,仍然是循序渐进的。认知曲线实际较为平滑。当然中学的内容,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个方面年龄太小,不容易适应。(所以年龄太小我建议学做棋类的习题,这个有棋子可以摆放,形象的数学)。奥数实际上比超前学习的认知曲线,更加陡峭,几乎是等于很有限的知识的条件下,赤手空拳的爬悬崖。
这个反超,对于决定大学,乃至整个人生,建立孩子的自信,都有重大意义。
但是,超强学习要具备一定条件,不是什么人都行:
第一,超前学习面向培养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
超前学习,学习质量尤其关键。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灌输一些知识,那不但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是提前强化了一种恶习。
超前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不是越来越肤浅。
第二,超前学习,要依据个体情况,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这个学习曲线,完全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不能拔苗助长。陶哲轩7岁开始微积分。我家孩子7-8岁期间,我完全没管数学。是从9岁开始系统学习(学前学过一年)。
我家感觉能学,原因还在于,5-8岁,做了大量围棋题,能做难度3-4段的题,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基于这个基础,敢于后面的学习。
所以,能学习什么,能学多块,完全根据孩子的能力,年龄段,和投入的时间多种因素衡量。
第三超前学习,如果没有深度,也没有意义
数学能力的提高,本质上是能深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如果超前学习的人,不能深刻理解和解决掉所学的问题。学习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那意义不是太大。只能能深刻理解和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才能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发展。
如果只是理解了课本上的内容,那么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意义也不是特别大。
第四超前学习,还得具备时间的条件
时间是个硬伤,没有时间什么也干不了。很多小学生,就算不学数学,都已经忙得一塌糊涂了,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超前学习。
第五父母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如果不是老司机,那么成功概率也会下降。
总体来看,我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进行超前学习,并不看好,各种条件都不具备,即便偶尔有的超前学习,可能也不是基于面向能力发展的,而是单纯知识灌输,学习质量也很低。但是极少数具备条件的,可以尝试。超前学习,在现有条件下,不具有普遍性。
一般家庭,可不急于超前学习,而是先学会发展数学能力,如果数学能力提高了,超前学习的发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当前的学习层次上,实在无事可干了。
数学议论文6
教师提问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作用,很早便引起了人们关注。国内外对教师提问已有许多相关研究,从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到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师提问策略,更有从语言学的角度谈教师提问的研究,但是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师提问中的信息传递及提问者和提问对象之间发生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基本没有研究。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
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同时,教师进行反馈时,应注意启发性,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而不要因为时间紧或嫌麻烦而直接给出答案,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在对幼儿做出反馈时,除了口头评价、引导之外,若能辅以亲切的表情与动作,如微笑、抚摸、轻拍、拥抱等,定能更好地调整幼儿的情绪,使幼儿更积极地主动参与到接下来的信息交流中。
数学议论文7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数学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在数学教学中也积极运用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有明确的活动目的
所有的数学实践活动都有共同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某项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但是因为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联系生活中每一领域,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又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把数学实践活动简单的分为几类:
(1)巩固知识类。
(2)培养兴趣类。
(3)思想教育类。
教师在活动之前,必须设计好活动目的,这是成功进行一项实践活动的前提。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领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做好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盘考虑此项活动的每一步骤,制定合理可操作性的活动计划,确定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学生顺利完成活动做好指导。
三、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分好小组。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单位,一般以4~6人为主,分组时可先让学生自由结合。
2.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小组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成立以后,要根据教师制定的总的计划制定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高年级学生可以把计划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给老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情况加以指导和完善。教师在指导时,可以从时间的安排、小组成员的分工、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以及该怎样做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便小组在进行活动时有明确的目的,保证小组调查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于计划的制订,各小组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根据计划准备必需工具。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所制订的总的计划,向学生说明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小组内根据本小组所制订的活动计划,准备本小组必需的工具。
四、活动过程中教师做好指导
实践活动方法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活动,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教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动态,可在学生偏离调查方向时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引,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帮助解决。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借助数据去说明一个现象和问题的方法。要把数学意识与数学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渗透于活动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注意学生的全员参与。
五、活动结果展示
这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活动的升华阶段。高年级学生可以将自己调查、分析和讨论的结果以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评议的基础上整理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低年级学生可进行口头汇报,报告自己小组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发现。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展示各组成果,同时把各组表现突出的人和一些好的做法提出来,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和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能力。展示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信息的空间,完整地表达出本次活动的多方面收获。
六、做好活动评价
关于评价,可以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三部分。自评时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活动结果的优点和特色,同时也把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然后每个组员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并自己给自己打一个成绩。互评时要强调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别人的成绩。教师进行总评时要本着鼓励的精神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或水平较低的,也应当获得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数学议论文8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对于以后的学习以及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学是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将学科型的教学游戏融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游戏当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本文主要分析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内涵分析
学科型的教学游戏是将知识或者学科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并且促使学生在游戏当中掌握知识以及或者某项技能,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教育和游戏相互集合,促使学生可以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相关能力,此外,游戏当中,学生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科型教学游戏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的特点:第一,教育性,教学游戏是为了教育才设计,因此,教学性是学科型的第一个特点。第二,趣味性,学科型教学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当具备趣味性。第三,拓展性,学科型的教学游戏当前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应当及时发现当前教学游戏中的不足之处,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游戏,从而促使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潜能。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的重要性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小学儿童的注意力相对不够集中,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中常常出现分神等问题。这种现象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学习中,数学知识由于难度较大,又相对枯燥,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科型教学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游戏是儿童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采取不同的游戏可以教授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引入课堂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进入我国小学课堂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也反映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但是,学科型教学游戏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人们必须认识到,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教授给学生,并让他们理解和学会运用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的。因此,必须将教育性视为学科型教学游戏的中心思想。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完美的融入学科型教学游戏中,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途中学习和理解教学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散思维
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形式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开发其思维活动能力,对小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学科型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中,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和掌握课堂中教授的数学知识。同时,鼓励他们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平常的生活中。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必须开动脑筋,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在有些类型的游戏中,强调必须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有利的。所以,学科型教学游戏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
如何根据课堂教授的知识内容,设置合适的游戏规则,十分考验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游戏中。例如,在教授学生人民币面值大小和单位等问题时,就可以将日常购物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准备好代替现金的小卡片,将不同换算方式教授给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作为道具,要求一个学生担任小商店的老板,其他学生作为消费者,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代币小卡片购买商店中的物品,可以竞价,商店老板需要算好每一位顾客选购的商品总额。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在运用卡片的过程中,全面感受到了人民币单位换算的规则,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互融合,给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小学课堂中教授的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例如,在教授学生重量单位时,学生可能不太了解一克有多重,一公斤又有多重,那么就可以将称量的工具引入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称取身边常用的物品,直观感受一下,一支铅笔有多重,一支钢笔又有多重,一个橡皮,一个黑板擦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让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三)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上文提到过,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健全,因此,小学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小学课堂时长的设置要短于大学时长的设置。教师必须尊重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游戏中,自然就很难走神了。例如,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个学生扮演购买物品的消费者,另一个学生充当收银员,计算随机购买多样物品时,应该花费多少钱,看是顾客算的准确,还是收银员算得又快又好。
(四)开展师生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
如果只是用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出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在一开始就很可能失去学习当堂内容的兴趣。可以选用师生竞赛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工作。例如,在教授闰月时,教师可以将万年历提供给学生,自己口头回答,让另一名学生随意提问,有万年历的学生翻阅回答,看是翻阅回答的学生快还是教师口头回答的快。在竞赛胜利后,将闰月计算的规律教授给学生,学生自然有兴趣学习闰月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不用传统方式,而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鼓励。学生和老师在进行竞赛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当中应用学科型的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散思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的教学策略包括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议论文9
摘要:数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科目之一,是其他理科学习与运算的基础学科,因此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导致数学成绩得不到提升。本文举例分析了高中数学学习中五种常犯的错误,并针对这些误区提出而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常犯的错误;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得心应手,存在着许多误区。通过分析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加以改进,促进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五种常犯的错误
1)学习理念上的不当。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因此其学习目的带有功利性,仅仅为了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去学习,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再加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很难掌握学习内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消极地面对学习。[1]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粗心大意,对于基础知识看似是掌握全面了,但仔细分析却还有着许多不足。有的学生自以为是,对某些原理知识只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上,而不肯再多下点功夫去深入钻研。其知道了一种题目的解题思路之后,就想当然地利用这种解题方式去解答看上去相似但本质却不同的题目,因此其学习效果总是不能够提升。此外,部分学生还不能明确什么条件下该使用什么样的公式。其能够记住大部分的公式,但是对于如何去应用却是有些茫然,对公式和其对应的应用条件了解的不够,故而在答题时只能够一个个公式地去试,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很难解出正确答案。3)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束缚,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压制,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只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机械地做笔记,而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2]4)审题意识与审题能力较弱。审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解答题目时往往需要学生利用逆向思维、空间思维去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答。
二、改进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错误的建议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转变原有的认知,端正学习态度,消除掉功利心理,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自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增强学习的动力。2)夯实基础,强化提高。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数学学习的考试也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进行延展与深化。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了解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并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在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之后,学生还要通过适当地训练来作进一步的强化提升,以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要自行对将要学到的知识进行预习,在结合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认知,并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留待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以加深理解,同时将自己疑惑的地方标记出来。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后要对还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反思,如果自己得不出答案可以去查找资料、询问教师或者与同学讨论,以培养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自行地进行解题训练,针对知识构成上的薄弱环节,对于相关的试题进行适当地练习,以形成解题思路,提高学习的效果。[3]4)培养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审题是答题的首要步骤,审题时首先要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要素,并有意识地排除干扰条件。其次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各种条件,有图表的再结合图表作深入探讨,并调动所学知识,选取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最后,如果常规方法行不通,不妨试试从另外的角度出发,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推出解题要点,再根据这些要点进行解答。例如概率类的题型中,一般是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分开讨论,因此需要读懂题目的关键要素,并根据这些要素去思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三、结束语
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误区,因此需要加强反思,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到这些错误,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xx,04:74-76.
[2]徐生海.浅谈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xx,38:124-125.
[3]阳洁.浅议高中数学学习的误区及方法建议[J].新课程(下),20xx,01:132.
数学议论文10
摘要:家庭作业是对学生们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多元化的家庭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还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小学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当前教师在对小学生们布置数学家庭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问题,在作业内容方面也更加侧重于对教材例题的模仿。这样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也不利于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当中对此种理念进行践行和落实,但是此种理念并不能够延伸到对家庭作业的布置。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来布置家庭作业,还有一部分教师并不具有进行结构化和多元化设计家庭作业的能力和思想。当然,在对家庭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也有一些教师认同个性化家庭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当中,却出现了题海战术和基础性题目偏多的问题。不论是家庭作业布置还是数学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和主导,仅仅单一化的作业布置,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有可能使学生对家庭作业出现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师就需要认真思考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一)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数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可以将视听媒体、动手操作或者是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能够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在课下经常玩耍的搭积木活动融入其中,让学生们思考,他们在搭积木的过程当中,使用到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其生活化的积木,对图形有更多的认识和掌握。
(二)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需要考虑到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使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为了确保家庭作业应用性,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认知以及生活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可以为让学生们在课后对自家的餐桌和茶几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对周长计算的方式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说明他们在测量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并将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为便捷和准确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注重形式多样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一)家庭作业完成主体多元化
当前许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固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运算的能力,但是却与新课标当中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相符合。在实际当中,由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距离,教师如果安排固定的学生合作完成家庭作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就可以考虑到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们与其日常活动伙伴或者是住址较近的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还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更加多元化的思维。
(二)家庭作业完成水平多元化
在家庭作业当中,基础知识和模仿性作业内容的完成需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单一的家庭作业内容不仅与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不相符合,而且从学生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也是不利的。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基础性的练习内容与探究性的家庭作业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时候,小学生们并没有足够抽象思维的能力,单纯纸面作业的完成可能会使学生对此三种操作更为混淆。因而教师可以布置具有操作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转换的操作,在此过程当中寻找到更加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思维方式。
三、体现作业类别化,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
每个班级当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知识储备以及个人天赋有所不同,因而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有所差别。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由学生们对作业内容进行选择。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部分,教师可以将家庭作业分为单纯个位数的混合运算、两位数的混合运算以及个位数和两位数结合的混合运算。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性地完成家庭作业,但是需要保证一定的准确率和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对作业进行层次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内容,而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在将基础性和探究性家庭作业内容结合的过程当中,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自主化选择。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小结
数学老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需要将综合型、多元化以及操作型的家庭作业相结合。并确保家庭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也.小学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陈露.浅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6.
数学议论文11
摘 要:高职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不高,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多难度。笔者根据多年来分层次教学的经验,深入探讨了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案等。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学生互助 因材施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首要的、最高的规律。”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数学教学要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必须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所有学生获得信心和快乐。
一、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互助学习小组的建立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生分成数个恰当层次,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习目标也分成数个恰当层次。通过分层,运用种种激励手段,尤其是学生团体互助,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一个正常班所分的小组个数一般不超过8个,各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应该是相当的。各小组的构建必须是民主的自愿组合,要引导学生端正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各教学环节目标的层次化
(1)教学目标层次化。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
(2)教材分层化。一般来讲,越高的层次使用的教材难度越大、内容越多,教材的选用要呈现出阶梯性。如理工科专业,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第五版,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使用“少学时”版的同济教材,根据各层次的学生情况,可适当增删相应的教学内容。
(3)教学基本要求层次化。教学基本要求可以单独编写,编写时,集中全体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写得明确和具体,最后要将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进行对照,保证层次清楚、操作性强。
(4)教学方法的层次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可将内容区分为教师精讲、泛讲和学生自学三部分。要引进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外作业的层次化。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中间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联系,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优生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3、分层次评估
(1)不同计分法。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基础好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基础中等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基础差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2)激励跃层。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跃层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跃层条件,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根据高中低三个目标分别选配三组题目,让学生选做。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状态好,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信,各层次的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
(3)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提问、自学、讨论、练习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老师的评价不仅要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的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多采用表扬、激励方式,使他们看到希望,克服自卑,重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则采用竞争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
二、结论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层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学习兴趣不断加强。实施了分层次教学,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很容易把握,备课和组织教学等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和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分层教学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元骏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与实施[J].高等理科教育,20xx,4。
[2]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3]唐晓杰数学课堂教学与成效评价[J].中学数学,20xx.2。
数学议论文12
哪怕就是一张数学试卷,也能够从中感悟出许多的东西。
密密麻麻的试题,笔尖在其中穿行。就像是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穿行一样。而且,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做到选择题,有的时候是拿不定主意的。因为,每个答案好像都是正确的。其实。困扰你的也许并不是题目本身,只是众多的选择罢了。在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随便就选择一个答案。有可能碰对了,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在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在你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你也只能选择一个,或对或错。或许,你当时觉得是对的。之后,经过检验,发觉其实是错误的。
做每一个判断题的时候,题目中总会有一些误导你的判断的话,让你一时就不知道怎么判断是对是错了。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理智。不能够被一些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误导,而颠倒了是非,分不清好坏。
每次做计算题,前边几个步骤都对了,可最终的答案算错了。那么,你的这道题,就错了。前边的几个步骤算错了,最终的答案也一定是错的。也就是说,事情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你前边所做的事,是会影响着你以后的。但是,好在我们的生活并不像做一道题一样死板,不会被一个大大的“X”留给否决了。
当你发现做一道解答题,或在处理一件很麻烦的事的时候。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层层的去解析,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弄明白的。也许过程会很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但谨慎一点,就可以做好的。
有的时候,答卷全都做了,或者全都没有做,或者只做了部分。全都做了,不一定都对。运气不好的话,和没做的结果是一样的。可见,有些事情,你去做了,其实是徒劳无功的。
交卷之前,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好,写得也要潇洒一点。哪怕只能拿一个鸭蛋,我照样豪迈,笑得灿烂……
数学议论文13
【关键词】数学 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推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理由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深思,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理由: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通过作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策略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策略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理由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理由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理由。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深思、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理由,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深思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深思,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理由让他们深思、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理由的有力工具,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数学议论文14
摘要:纠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基础训练,调整复习计划,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因材施教,降低教学难度;改变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关键字: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
随着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普通高中的分层教育不可避免,尤其是准备考三类院校的学生,课业上减轻了不少的负担,但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通过一年的摸索,对如何提高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纠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困惑:学数学有什么用?例如当我问他们“你为什么学习数学”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多数是“不知道”或者是“为了高考”。这一错误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时,感觉象是被逼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心理状态,主要由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构成。在考三类院校的学生中对学习数学的动机一般是不明确的,同时也是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心理障碍。
纠正学习动机的同时,如何激发兴趣显的格外重要。相对其他学生,考三类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
二.重视基础训练,调整复习计划,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过去的一年在三类班的教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考三类院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屡遭失败,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学习自信心差。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的说教都将无济于事。所以,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他们困难的原因,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品尝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
(1)重视基础训练。通过对20xx年浙江省新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在考卷中高一数学内容的试题量及分值占了较大的比例。文科是军中有63.64%的试题是高一学生可做的,且分值占61.33%,加上高一学生不能做的,但以高一知识作为基础的试题,高一知识几乎占文科数学高考的77%;而理科试卷中高一所占比例也相当大,几乎达到65%。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调整复习计划。尤其在高三的第一阶段复习中,绝大部分学生抱着强烈的热情投入到高三的复习,但往往复习到函数时,热情就降到了冰点,因为一道道函数题让大家飘进了云里雾里。于是,我个人尝试着把立体几何的内容作为复习的第一块内容,因为它基本不需要太多的高中其他的知识点,而且从困难学生做题的顺序可以发现,他们在立体几何这块内容上有着很强的优越感。
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感觉自己数学还是能学明白的,并且在一系列的考试中立体几何都保持比较高的得分率。
三、因材施教,降低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三类班级的学生知识欠账多、认知能力差、思维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新中有旧。比如在三角变换和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公式的运用以及函数图像在学生脑海中就是几个英文字母和一堆波浪线,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只需讲透,其他公式采用变式训练的形式给出,结果学生对诱导公式和倍角公式全都采用这个公式转化。虽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学生不用再翻书找公式了。最后通过大量基础训练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的形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同样,三角函数的内容在讲透之后,及时做好总结,要求学生记住性质的表格,把问题程序化,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每节课前以预习内容为主线先做练习,然后带着问题上课,降低迁移坡度,让学生把知识加工、内化。
四、改变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高三的每位学生都对高考报以很大的期望,因为自己三年时间的浪费,数学的概念基本为零,但往往所给出的借口为“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行”,其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三类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1)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如对待上课的四十五分钟,不但要能坐得住,还要能专心的听教师讲。教师上课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2)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施加压力。要求三类学生的课后练习当天完成,绝不拖拉。对困难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完成。(3)及时表扬,有的放矢。当这些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后进生不讽刺挖苦,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期待进步。
在考三类的学生的教学当中,数学往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科目,同时也是对高考结果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科目,所以,显得尤其的重要和突出。学生在高三初期的决心很大,教师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学生的心理和身体上,把学生的决心转化为动力。当然,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大家不断的在摸索和交流中前进。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促进三类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
3.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数学议论文15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深造的有力根基。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仍过于传统,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看重书本上所描述的“死”的东西,却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致使学生往往得到了知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令一个弊端就是,教师仅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课堂时间安排的很满,阻碍了学生自我思维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十分的被动,同时教师不能够结合实例来传授知识,知识似乎是强加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即使学生储备了知识,却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养成。
作为日常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讲,必须要按照新课标新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智育的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全方面的素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以后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具体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在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具有探索知识的潜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解脱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五、多元化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为此,我注重多方面的结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观察物体”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学校大门的内外两面进行拍照,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及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要积极倡导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小学数学的功能和价值。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的感知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灵活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议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议论文12-07
数学的思考议论文06-15
议论文中的数学范文06-19
议论文作文:学数学的经历04-07
议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育06-15
提高我的数学很英语成绩议论文11-13
解题中的数学史议论文05-29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议论文06-16
议论文:让数学课快乐起来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