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作文500字

时间:2024-06-08 18:10:57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雪作文500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作文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雪作文500字

雪作文500字1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案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雪作文500字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和省略乘号的写法,认识a ,理解a 的意义。

  2.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和代数思想,培养符号化意识,提高抽象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入新课

  1.呈现“杭老师来自D市的H学校。”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事物名称。

  2.呈现“华南实验学校占地约90000平方米,有宽敞明亮的大礼堂,能容纳800人,还有丹阳市首屈一指的校园图书馆,藏书W万册。”体会字母也可以表示数。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用字母表示事物名称或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4.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操作――做抓小棒的游戏。

  1. 明确操作要求:同学们每次抓的小棒根数要比老师抓的多2根。

  2. 教师分别抓1根、3根、7根小棒,学生抓出相应的根数。

  在此基础上提问:怎样求出你应抓的根数?

  教师板书出师生抓小棒相对应的根数。

  3. 老师抓一大把时,问:这时每个学生又该抓几根呢?

  (1)引导学生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师生抓小棒的根数。

  (2)体会用字母不仅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当a等于60时,每个学生抓几根?当a等于200时呢?

  (4)理解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二)根据直观图形用字母表示数

  1. 摆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4个呢?

  (2)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根,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3)当a等于6时,就是摆了几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当a等于20时呢?

  2. 摆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

  (1)摆a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这儿的a表示什么?

  (2)出示另一个正方形,用a表示边长,问这时的a表示什么?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

  (3)体会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

  (三)教学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1)自学课本P106的最后3行。

  (2)师生交流,结合具体例子分别说明字母和数、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写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1。

  (1)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反馈矫正。

  (2)比较2和 的不同点,根据的值,分别求出2和 的值。

  2.做想想做做的3。

  出示线段图,理解图意,自主提出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3. 想想做做的4。

  四、师生小结,积极评价

  在师生共同小结的基础上,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发明人——韦达,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雪作文500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分两次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认识沿斜线方向平移的困难

  教学方法:观察、课件演示、讲授等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雪橇、滴水、缆车等),回忆是什么数学知识。

  2、说说下图分别是怎样平移的。

  (1)、

  重点解决平移的方向

  (2)、

  重点让学生回顾平移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

  (3)、说说火箭图是怎样平移的?

  小结:在平移时要考虑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板书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下图

  (1)、先指导学生认清原来的位置和最后的位置。

  (2)、思考,可以怎样移动,沿什么方向?

  学生汇报,使学生认识到可以向下移动,再向右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再向下移动。

  (3)、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平移。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情况。

  (4)、学生汇报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他们结合作品进行介绍(注意体现不同的方法)

  (5)、了解全班学生完成的情况。

  教师小结,并以电脑演示:可以先确定一个点,接着将这个点向右平移6格,连成图形,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一次移动后的'图形向下平移4格。

  (6)、思考除了以上两种平移的方法外,还有别的平移方法吗?

  教师在图上介绍沿斜线方向平移,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困难。

  三、操作深化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认清原来与后来的位置,然后尝试解决。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进行演示。

  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平移?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画图,然后请学生在电脑上介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核对答案,并进行订正。

  3、解决实际问题

  (1)、思考,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平移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根据的平移的知识画出指定距离的平行线。

  思考,在画的过程中,谁在平移?

  (2)、

  先指导学生认识必要的方向、路名,然后请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平移才能回家?

  哪一条路线,老师会走的多一些呢?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测。

  四、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对于平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掌握的怎样?

雪作文500字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雪作文500字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111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5、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探究问题:

  1、小数的计数方法和计数单位,及其与整数的计数方法的联系。

  2、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用处。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板书身高165厘米、1米65

  教师:现在如果老师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应该是哪个数字来表示?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实际测量中,像这类事有很多。有时在计算时经常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所以人们需要用另一种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我们要今天要研究的小数。

  (教师板书:小数的产生)。

  二、学习小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出示米尺图。

  看了这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米、 米、……

  米表示什么意思呢?(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因为 米还不够1米,用米作单位不能写“1”,得不到一个整数,所以我们在整数部分写上“0”,后面加上一个点,点后面写上“1”,读作“零点一”,表示 米。那么刚才我们找到的分数可以改写成怎样的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米、……。

  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数来表示?

  教师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1米、0.2米来表示。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板书:小数、十分之几)

  (2)如果把米尺平均分成100份呢?

  教师:你能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且说说你是怎么找的?这些分数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小数?如果有困难可以求助书本。

  学生互动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教师:每份是几厘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如果是13份呢?是几分之几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13、0.01这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

  (3)如果是把1米分成了1000份呢?

  方法同上。

  (4)如果照这样分下去,还会得到些什么样的分数呢?如何改写成小数?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小数。同学们写国日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一下这篇日记,看看什么地方用到了数量,这些数量用得恰当吗?为什么?能把它们都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吗?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8日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到大街上玩,太仓的夜景真的很美。我看见佩佩文具店在打折,那里的文具很便宜。我花了60分钱买了一枝自动铅,花了7角5分买了一本练习本,还用5分钱买到一块橡皮。一共花了我14角的钱。不过我的收获好是很大的。

  学生交流说说哪些数量,哪些用的不合适?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怎么把这些数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指名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教师:你们知道小数是哪个国家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是谁最早发明了小数呢?(检查课前对“小数的产生和历史知识”的预习情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4、 学生学习第110页上面的一段话。

  通过刚才这段话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些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各数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计数单位。

  5、总结小数的意义。

  (1)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对小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把你对小数的了解来向同学们做个介绍。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位,就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你们推想千分位后面还有没有数位?有多少?

  师:对,有无数个。只不过平时我们生活中一般就用到千分位。(完善数位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11页练一练第1、2、3题。

  2、判断题:

  (1)0.09是由9个0.1组成的; ( )

  (2) 可以改写成0.4; ( )

  (3)10个千分之一是一个百分之一; ( )

  (4)10.023读作“十点零二十三”。 ( )

  3、用0、6、8、1、.这五张卡片,能够拼组成多少个小数?说一说这些小数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知识内容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大家交流的?

  五、作业。

  1、练习二十三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2、调查: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是用小数表示的?写出几个来。

雪作文500字6

  设计说明

  1.提倡算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优化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算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优化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卡 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歌手大赛》这个节目吗?

  (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比赛片段)

  师:比赛总是激动人心的,看!我们这也有一场比赛,5号选手和9号选手脱颖而出,那么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教材16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5号选手 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 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

  1.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

  (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包括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得分)

  2.导入:谁一举夺冠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问题。

  谁能估算一下9号选手的总分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伴讨论,尝试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2.提出计算问题。

  师: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师: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师: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雪作文500字7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雪作文500字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118页例1~例4,第118页的“练一练”及练习二十四的1~6题。

  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具体数量和图例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 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把整数或小数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1

  师:如果老师在后面添上一个0就变成了多少?添上两个0呢?

  师:我们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它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

  师:那你能使它们相等吗?(比如说在它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用100分的热情10分认真的上1节你喜欢的数学课好吗?

  2、前几天丁老师的红钢笔丢了,就想去买一支钢笔,我看中的一支钢笔在两家商店的单价分别为3.50元和3.5元(课件出示)。你们觉得哪一个更便宜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师:听!好象有人在争吵哎!我们去看看吧。哦,原来是小小猫和小兔子都说自己手中的数量是最大的,正为这而争论呢?你们能帮助他们比较一下大小吗?(课件出示)

  师: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可以借助屏幕上的米尺。(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等式,从左往右看你能发现什么?四人一小组再交流一下。

  汇报、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不仅帮他们解决了难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所收获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2、 出示0.30和0.3。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它们相等呢?

  师:拿出练习纸,上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右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请你用阴影部分在左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0,在右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课件演示重合)

  师:仍然从左往右观察这道等式,你又能发现什么?(板书)

  3、 小结:

  你能把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吗?你知道这叫做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内容,你觉得在这个性质中哪些地方需要强调?

  (小数 末尾)那么现在你能解决在课开始时老师给你们的难题了吗?

  4、 教学例3:

  师:俗话说“学以致用”,那你认为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学生口答。

  5、 教学例4:

  师:刚刚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对小数进行化简,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要根据需要,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你在实际生活中见过吗?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看,这袋饼干的单价是1.00元,实际上就是多少元?4.50元呢?(出示食品包装)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保持统一,在价格标签上我们一般都用两位小数来表示价格。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口答。

  三、总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小数的性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它不仅可以对小数进行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几道题目。

  四、巩固练习:

  1、公正裁判: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0.060=0.6   ( )

  (3)、908的末尾添上两个“0”,数的大小不变。( )

  (4)、150.00元可以改写成150元。 ( )

  口答并且说一说为什么错。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 0.09

  30.6 7

  80 4.2300

  1.02000 2.95

  做在练习纸上。

  汇报并且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 0.09

  30.6 7

  80 4.2300

  1.02000 2.95

  3、做累了吧?我们和小明一起去超市逛一逛。

  今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苏果超市,妈妈帮他买了许多好吃的:

  太平梳打 2元5角

  上好佳薯片 1元

  火腿肠 5角

  旺旺仙贝 3元5角

  你能帮小明列一个购物清单吗?

  注意:在清单上面至少包括食品名称和单价两个内容,其他的自己可以自由发挥。那么单价应该怎样来表示?

  展示。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雪作文500字9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雪作文500字10

  设计说明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一块三角板)大家熟悉这块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由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你是怎样知道的?(90°+45°+45°=180°)

  明确: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由另一块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60°+30°=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刚才我们探究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多数学生认为也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敢肯定,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验证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②交流汇报。

  预设

  组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量出来,再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等于180°。

  组2:我们小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那么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验证完,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验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小结:大家刚才量出来的结果或拼出来的结果都在180°左右,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在测量或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偏差。

  3.得出结论。

  师:根据上面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先由直角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再用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中归纳的思想方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雪作文500字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雪作文500字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雪作文500字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雪作文500字14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

  教师准备: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张表格图及下面的算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时间体验一亿有多大。

  师:这是作业本,老师数一数1、2、3、4、5、6、7、8……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学生估计3小时、5小时、24小时……,师板书)

  师:同学们估计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议一议:怎样能够得到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呢?

  小组讨论。(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实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数本子,数50本,老师记时。

  数50本作业本大概是40~50秒,学生得出数100本作业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时间,从中取一个中间值大概90秒。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推算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

  (课件出示下表)本数时间(秒)90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上表。

  师:通过推算我们知道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是90000000秒,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换算成分,再换算成时,最后换算成年)出示书上的算式: ( )÷60=( )分 ( )÷60=( )时 ( )÷24≈( )天 ( )÷365≈( )年(学计算,并保留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小结:

  数一亿本作业本,有的同学估计要……,而实际结果却将近要3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有没有去掉吃饭时间,有没有去掉睡觉时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下去要3年哪,同学们,看了这个漫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一亿实在是太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太长了……)

  三、再次经历估计

  验证的过程,借助长度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课间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喜欢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必回答)

  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有没有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长呢?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估计2个、4个、3000个……师板书)

  小组讨论:怎样能得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呢?(测量5个、10个、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各组组长上来,每三个人一组负责测量,注意方法正确。

  其他同学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静。

  (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时注意,从第一个同学的手指尖量到第10个同学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12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

  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

  出示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20000000÷1000=120000 (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组合作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单位,与刚才的估计进行比较,进一。

雪作文500字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学校最近准备盖一个礼堂,供我们学校的师生使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电脑为我们学校设计的,同学们看后想说什么?

  生:(1)真漂亮!

  (2)太好了,我们也能坐在这样的礼堂里上课了。

  (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礼堂情境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初步感知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礼堂去看一看里边的情况:(课件出示礼堂内部情境)边演示,教师边介绍:这个礼堂准备建长30米,宽20米,在礼堂前面的墙壁上挂一块长3米 、宽2米的屏幕,地面上准备铺长0.3米、宽0.2米的地砖……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个礼堂的地面、屏幕、地板砖都是长方形的。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礼堂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屏幕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礼堂的占地面积、屏幕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礼堂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屏幕的面积为:3×2=6(米2)

  师: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

  生:0.3乘0.2

  师:0.3乘0.2的积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试一试怎样计算0.3乘0.2的积。

  (此处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空间,为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准备。)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和办法,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

  3×2=6(平方分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做,做一半不会了。

  (学生迁移第一节的画图知识,但遇到了困难)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此时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师: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遇到了困难,那老师和大家共同解决好吗?

  生:可以。

  师:课件演示图形。

  师:6个小格表示多少?

  生:0.06或6/100

  师:说明“0.3×0.2”的积是多少?

  生:积是0.06。

  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0.3乘0.2的积,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礼堂面积: 30×20=600(米2)

  屏幕的面积: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 3,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缩小10倍。

  (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宽缩小10倍。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面积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推理的方法,比较一下(3)式和(2)式,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从(2)→(3)长.宽分别缩小10倍,面积就应该缩小100倍,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乘0.2”的积都是0.06。

  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P45的试一试,做完之后同座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交流)

  师:重点追问:“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与(1)式比较,4和3分数缩小10倍,所以,积“12”也应缩小100倍,是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与(1)式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积是0.026。

  师:继续完成P45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全班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一样。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中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就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去乘,然后在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了。

  如“0.3乘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雪作文500字】相关文章:

雪与雪作文08-12

小猫雪雪作文08-21

雪啊,雪作文10-15

雪雪优秀作文12-05

铲雪作文-雪作文06-02

雪,还是今天的雪作文04-16

写雪的作文:雪,真美08-07

雪雪作文(精选21篇)09-30

雪作文600字_雪的作文09-13

雪的自诉作文 - 体裁雪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