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作文

时间:2024-03-04 09:50:01 帅帅 习俗 我要投稿

关于传统习俗作文(通用1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传统习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传统习俗作文(通用16篇)

  传统习俗作文 1

  即夏历除夜的辞岁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礼神仪式。清代诗人黄子云《山中守岁歌》对此写得颇为详尽:“……粘户重书郁垒符,插檐高折冬青树。茅堂洒扫豁心颜,博山一缕沉香烟。……大儿随行主家祭,稚女移灯封井泉。中天空光若电扫,知是邻家共迎灶。……黄昏促席饮屠苏,上座居然属老夫……”就是说,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的辞岁家宴,就更是礼仪繁复,令人咋舌。腊月二十九日,“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大年三十,“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进贾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后回到荣国府。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女、小厮、丫环,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座,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众人方各散出。”这段描写,不仅交待了年饭之前的.礼仪,而且交待了年饭的内容:全家团坐,饮屠苏酒、喝合欢汤、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种贺岁祈福的气氛,真是浓得不能再浓了。

  而明代诗人何景明《岁晏行》反映的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旧岁已晏新岁逼,山城雪飞北风烈。徭夫河边行且哭,沙寒水冰冻伤骨。长官叫号吏驰突,府帖连催筑河卒。一年征求不少蠲,贫家卖男富卖田。白金纵有非地产,一两已值千铜钱。往时人家有储粟,今岁人家饭不足。饥鹤翻飞不畏人,老鸦鸣噪日近屋。…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东邻闻哭声。”苦役重税,苛政吃人,弄得除夕之夜,一片哭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神、敬祖、摆合欢宴呢?

  传统习俗作文 2

  我们家乡有一个传统,在年关的时候,村里的人会聚到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爸爸作为家里的长子,每年都要回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今年我有幸一起回去观看了这次祭祖。

  在祭祖的前一周,村里的每户人家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而布置场地和准备桌椅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家。

  我打量着村里最大的祠堂。祠堂历经风雨,仍屹立在这不算大的村子里,它是村民们的保护神和唯一的信仰。沐浴在阳光下的祠堂安静而祥和。

  爸爸和村里的人忙碌的布置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无比的认真和严肃,为本就安静的祠堂增添了一丝紧张的气氛。我不禁被这种气氛感染,原本漫不经心的态度也不由得产生了些许的期待。

  祭祀开始当天,还在被窝里的我被拽了出来,洗漱完毕,便像扯线木偶般被换上了衣服。衣服很奇怪,摸上去滑滑的,不知道是什么材料,款式和汉服很像,穿在身上颇有古人风范。还没完没等我好好欣赏,就被急急忙忙地赶到了祠堂前厅候着。

  首先,有几个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人站上了高台,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开场白。接着,又拿出族谱开始点名,最后又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就匆匆下了台。然后便来了一群打扮怪异的人,他们在台上摆开阵势,伴随着鼓声手舞足蹈起来,领头的还在不停地唱着什么。我尽力的竖起耳朵去听,却奈何就是听不懂,无奈只能在心里嘀咕,肯定有是什么祈福降雨的,真没意思,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个。爸爸看到我走神了,推了我一下,用眼神警告我,我只好装作顺从的样子继续看着。

  好不容易等那些人跳完,又进入了上香环节,平时我对拜来拜去什么的很不喜欢,所以趁着大人不注意想偷偷溜走。但还没等我踏出祠堂,被眼尖的爸爸又揪了回去。爸爸把香递过来给我,我看着袅袅燃烧的烟,挣扎了一会儿才不情不愿地接了过来。走到牌位面前,我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开始叩拜,敷衍的上香。末了,我抬头看着上位的牌位,脑子里突然想到,当年祖宗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定居,这么多年又经历什么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没有他们,应该就没有我了吧。想着,我祖先们肃然起敬,开始懊悔刚才的敷衍。为了弥补,在第二轮上香时,我显得格外认真、严肃,我想用行动来减少内心的自责和不安。面对突然认真起来的我,爸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上午的仪式结束后,我已经身心疲惫,但反观其他人,却还是一脸的神采奕奕,我对他们是无比的佩服。

  等到饭点,一锅锅的饭菜被端了上来,人们围着祠堂大院吃起了大锅饭。这种阵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觉得新奇无比,虽然菜看起来不是很好,但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我仍吃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风情。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将我打动,祭祀不是封建,更多的是寄托现在的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吃大锅饭也让我感受到邻里间相处的美好和温馨。

  传统习俗作文 3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传统习俗作文 4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传统习俗作文 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的春节传统习俗。

  说起饺子,我们一下子就想到的一定是那种在锅里、碗里翻腾着热气的白面儿水饺。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和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为了讨个好兆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年糕。年糕有“年高”的意思,代表着人们盼望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愿。“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年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就是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怕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这就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你们说,这样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

  传统习俗作文 6

  立夏时节,树木葳蕤,每一抹绿色都在赞扬夏的活力,伴随着暖风、汗水、蝉鸣、笑脸,和无穷无际的生命力在立夏茁壮成长。

  中国地大物博,在立夏,各个地方有个各自不同的习俗。比如杭州就有吃青梅,吃海狮的习俗,可以让腿脚长得更强壮。在我们宁波,有着斗蛋、编五彩绳、编蛋套的习俗。斗蛋是立夏节我们宁波的传统习俗。今天我就来试试做做久而弥香的茶叶蛋。

  你瞧!蛋一个个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躺在旁边的八角、香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先小心翼翼地将蛋放入锅中,生怕鸡蛋“爆炸”了。我深呼一口气,按住煤气灶的开关,猛烈的火焰从煤气灶内窜出。清水在锅中翻滚,蛋在水中前呼后拥,哔啵作响。

  五分钟转眼流逝。我将蛋从锅中捞出,拿出我事先准备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树叶。我拔一片。将它紧紧地按在蛋上。然后左手夹住丝袜,右手穿进丝袜之中。最后我打了一个死死的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这样可以把好看的形状印在蛋壳上,可以让它更加美观。

  我将它们从丝袜中剪下来。一个个投入锅中,屏气凝神,打开煤气灶。清水又一次翻腾了起来。我立刻拿出生抽和老抽。我每倒入一点点,锅内的清水就变一点点,最后它们从清水变成了浓浓的棕色。鸡蛋在锅内摇摇摆摆,颤抖着,似乎在说:“好烫啊!好烫!”沸腾的.水泡在锅内,上下翻腾,咕噜地响,它似乎在说:“你瞧,神奇不?”茶叶的香气霎时间扑面而来,让人闻着直咽口水。

  二十分钟过去。我将鸡蛋从锅内捞了出来,捡去丝袜,拿去树叶,一看,脸上不禁挂上了成就满满的笑容。树叶覆盖住的地方是雪亮雪亮的。真是神奇啊!原来鸡蛋其他部分已经被茶叶染色,但是被树叶覆盖的部分却没有被染色。这才发生了“奇迹”。

  小小的茶叶蛋却富含了宁波先祖们的大大智慧。我啊呜咬上一口,茶叶蛋的地道宁波味在我口腔内瞬间弥漫开来。我喜欢充满香气的立夏,喜欢充满生机的立夏!

  传统习俗作文 7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传统习俗作文 8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这一天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外公外婆家过节,因为外公说一家人聚在一起才会有过节的意义。

  中秋节这天,我兴致勃勃地带上做月饼的材料来到外婆家。外婆乐呵呵地烧好水,我把黑枸杞泡到开水里,水一下子变成好看的蓝色,妈妈把面粉和蓝色的开水搅拌后揉成面团放在一旁。我跑到院子里摘了一大把香气浓郁的桂花,随手又摘了几朵娇艳的玫瑰花。我先用一碗开水把桂花泡出香味,用泡桂花的开水揉了个面团,然后跟蓝色面团混在一起,做成冰皮,接着把冰皮捏成一个个小团包,将玫瑰花瓣揉圆后按一按,最后放入模具中按压出月饼的花纹,一个好看的月饼就成型了。

  我把做好的月饼捧到外公外婆手里,他们一尝到月饼就开心的说:“孙女真能干,没想到月饼还能自己亲手做着吃,况且好吃又好看,还是桂花月饼和玫瑰月饼呢!”晚上,看着天上的圆月,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我望着外公外婆幸福的笑脸,心想: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真好!

  中秋节的早上,我们一家人去了奶奶家,我们带了很多月饼。奶奶中午做了很多馒头,我们吃得很饱。晚上我们出去看月亮。我们走到广场中央。我们仰望着月亮。月亮看不清楚。这让我们很失望。突然!奶奶让我们去一个地方。我问,“奶奶,你要带我们去哪里?”奶奶高兴地说:“有一个地方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月亮!”听到这句话,我们右边的'那个人很高兴。过了一会儿,奶奶大声说:“我们到了!”我疑惑地问,“奶奶,这是你说的吗?”奶奶高兴地说:“这是你能最清楚地看到月亮的地方!”我们仰望着月亮,啊!多清楚啊!母亲喊道。我妈妈高兴地说:“月亮上有一个老妇人,一个小婴儿和一棵大绿树。奶奶正抱着孩子在树下哄它睡觉!”妈妈说,我抬头看着月亮。圆圆的月亮像一个老妇人,小星星像孩子。这位老妇人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好故事。他们非常开心。

  我们将看一会儿月亮,然后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心地说:“我真的很想有一对翅膀,这样我就能清楚地看到月亮表面的东西。”当我们到家时,我想我下次会在这里看月亮!

  传统习俗作文 9

  左顾右盼,总算把元宵节盼来了!

  正月十五,为了第一个迎接龙灯的到来,我们几个小孩的小腿跑得别提有多勤快了!从中午开始,就到大门口张望,竖起耳朵听有没有动静,可龙灯就像一个成心跟我们较劲的孩子,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见踪影。

  “咚——咚——”

  终于,夜幕降临时,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声、鞭炮声。

  我们就像几只快乐的小兔子撒腿就朝队伍奔去。此时,大门口已经人山人海。

  舞 龙灯的师傅们身穿大红绸(chóu)缎(duàn)衣裤,脚蹬白色球鞋,头扎黄毛巾,扎腰束腿,一个个精神抖(dǒu)擞(sǒu)。领头的人手里拿着一 根木棒,木棒顶头有一个圆圆的大红珠,后面紧跟着两条长龙:一条黄龙,一条赤龙。每条龙有八个舞者,他们一点也不拘束,在一阵密集的'鼓声中,尽情地为我们 表演,一会儿扭动身子,一会儿往后一仰,一会儿往前一俯,一会儿又往上一跳……

  随着舞者们的动作,两条蛟龙瞬间有了生机似的,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双龙盘旋……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戏珠’?”我不禁拍手叫好道。

  快结束时,两条龙还对我们摇摇头,摆摆尾,眨眨眼,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在人们的欢笑声中,一个小时的表演结束了,我们几个意犹未尽,跟着龙灯队伍跑了很远。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传统习俗作文 10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剪窗花和贴新窗花更是人们在过年时的美好习俗。

  今年春节前夕,妈妈去书店,竟然给我带回来一盒窗花。这些窗花都是半成品,已经画好了图案和虚线,我们只需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剪裁就可以了。见到它们时,我欣喜若狂,过年时还特地把这一盒带回了老家。在老家剪窗花时,甚至还吸引了不爱做手工的表弟来尝试。

  窗花的剪法多种多样,有单剪、对折剪、对角剪等,还有表弟尝试的二方连续剪。同时,剪窗花还要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剪刀。我就是忘了带盒子里原配的一把较小有够尖的剪刀,过年时剪窗花,只能用一把儿童剪刀,并不顺利。

  剪好了的窗花,接下来得去贴窗花,现在虽然贴的不是自个儿设计的'窗花,但我觉得这也是件有意义的事。过年时,我就曾在大姑家和外婆家帮忙贴过窗花。

  爸爸教了我该怎么贴窗花。首先拿来要贴的窗花和一块微湿的抹布,确定贴窗花的位置,如果个子不够可以放东西垫着,我有时就站在椅子上。然后把确定位置用抹布擦湿,可以往旁边多擦点。再把窗花贴上去,调整好角度。贴完后站到远处观察,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再加做调整,确定无误后,窗花就完美地贴好啦!

  剪窗花、贴窗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让我们一起把它传承下去吧!

  传统习俗作文 11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传统习俗作文 12

  新年到!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来了!在过新年时,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年俗,比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穿新衣、拜神祈福、南方人喜欢包春卷,北方人还要包饺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走亲访友时,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像客人来了,要泡糖茶和吃糖果,代表着甜甜蜜蜜……

  年俗虽有这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了!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的同时,我也收了不少的'红包。这些红包实际上就是压岁钱!不管包多少钱,都有长辈们一份非常非常浓厚的亲情和爱在里边。每个红包里的数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吉祥寓意,而且每个红包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都是红色的,但是大小不一,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有卡通动物形状的,有传统花纹的,还有装饰着精致的丝线的……所有的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这是我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新的一年已拉开了幕布,所有的年俗仿佛都在祝我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传统习俗作文 13

  对于几十年前来到美国的老一代移民家庭来说,不少人还保留着从前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风俗较多的广东潮汕一代,中秋拜月的习俗更是必不可少,在这个中秋佳节,在此祭拜月神是不少广东老移民的保留仪式。

  中秋节在中国有不同的意义,几十年前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移民家庭更是把这种多元的文化带到美国,几十年来保留着他们的.传统。与新一代移民不同,老一代的移民将中国的文化继续保留了下来,沿袭传统习俗和节日成为他们与中华文化重新连接的神秘接口。

  上世纪80年代从广东中山来到洛杉矶的黄先生(化名)一家4口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两个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而且也成了家,现在还有两个孙女。在圣盖博谷阿罕布拉拥有一个三居室的房屋。逢年过节,这里就成了一家人团聚的重心地。黄先生和黄太太计划在这个中秋节继续拜月的习俗,当皓月初生,黄太太就会在院子里的草地上设下祭台,点上香和蜡烛,摆满水果和月饼作为祭礼。

  这是广东人的一个传统,为了祈求福泽,全家人在月光下祭拜完月神之后,大家就会将祭过月神的祭品一同分享。黄太太说,在这个日子除了祭拜月神还要祭拜祖先,所以家人都要在自家的祖先牌位前用香祭拜。祭拜之后一家人再聚到一起吃月饼、石榴和芋头。

  黄太太说,黄家30年来一直这样过中秋节,家庭成员不断增加,有了女婿、孙女,现在又有了儿媳,将来可能还会再添孙子、孙女。她说,不知道儿女是否会将传统沿袭下去,但是作为老人还是希望儿女不要忘记祖先和自己的根。

  传统习俗作文 14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传统习俗作文 15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

  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炮竹,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炮竹,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

  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平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炮竹,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传统习俗作文 16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也多得数不清:有中秋节,有端午节,有元宵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我的家乡玉林在新年的气氛,一起走进玉林人过春节的文化吧!

  过年前几日,我看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家都在忙得不可开交。原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三忙”:一忙,每个家庭都要打扫卫生;二忙,忙着准备所需要的鸡、鱼、肉、蔬菜等,以及春联、香纸、蜡烛等;三忙,准备好“炸”的食品,如白散、苏角等,特别是白散。

  在玉林的大街小巷人人都强着买,爷爷跟我说,白散是玉林的特色小吃,过年必须要吃,因为吃白散是祈福新年吉祥!这圆圆的白散象征着“合家团圆”。鼓起的形状配上吉祥的字样,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福多、禄多、寿长、喜悦”。现在,这里已经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了。

  在除夕夜的晚饭后,我帮爸爸贴春联、门神等,并协助奶奶准备好年货作为迎新春之用。

  在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鼠年的大年初一。今天长辈们还会派发红包给我们晚辈,所以,我很开心。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围在一起吃大米粉。大碌米粉又称大米粉,像筷子般一样粗细,“碌”在玉林话中是粗圆型物体的意思,与俸禄的“禄”音相同。它被列入了“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呢,重要的是,这样一碗大碌米粉不仅好吃,还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这就是玉林的春节习俗,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传统习俗作文09-15

传统习俗作文06-01

传统习俗作文09-03

红包传统习俗作文09-21

端午的传统习俗作文03-22

传统习俗作文(精华)03-01

与传统习俗结缘作文02-18

关于传统习俗作文10-07

优秀传统习俗作文12-22

传统习俗作文【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