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大量的诗作流传于世。诗的题材有很多,如写人记事,描山绘水,思乡怀远等。它以独特的魅力向全世界展示着华夏文化,令人为之向往。
在这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海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创作于公元426年9月15日的扬州旅社,此时,26岁的李白已经离乡十年。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仰望天空中的那一轮皓月,不由得生出一股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后来妇孺皆知的诗。
初次见到这首诗,是小学之门初开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只是摇头晃脑地背给老师听。三年级时,才逐渐知道其中所包含的思乡之情。那家中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家里的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往事……尽数含于一个“思”之中。简单四句却仿佛有无尽的思念。
六年级时再次细细品味,又有所感触。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致华美的词藻,只是以平淡到出奇的语气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做客他乡之人的真实感触,耐人寻味,吸引着千百年的读者。作为一个游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心中思乡之情不免一阵泛滥,更何况是这圆月当空,月华如霜的秋夜。
现在,这首诗又让我在心中掀起了涟漪。诗的前两句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诗人睡梦初醒,恍惚间将月光误认为是浓霜的景象。后两句则深化了乡愁,逐渐清醒的诗人,望着照亮故乡的同一轮明月,竟然有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尾。清新朴素的四句诗是容易理解的,又是体会不尽的,一切要靠读者的品味。妙处在此刻表现出来,无愧于“妙绝古今”四个字。
此情此景,或许当我哪一天和此时的诗人一样,可能会更好的理解他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之感吧。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2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学过很多首古诗,例如: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次看到这首古诗,我就仿佛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个农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锄着地,锄头越来越重,农民伯伯也越来越累,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流了下来,湿透了衣服,滴到了地里,这是一幅多么辛劳的画面啊!正是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我们每天才能吃到那么多丰富的食物,有香喷喷的米饭、好吃的馒头、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可妈妈告诉我说,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灾害、战争等各种原因而吃不上饭,他们忍受着饥饿与痛苦,有的人还被饿死了,这是多么的悲惨啊!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并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他们吃饭的时候浪费粮食,对食物挑挑捡捡,还把饭粒掉的四处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还偷偷的将食物倒掉,唉!真是不应该呀!在这里,我要对所有的小朋友,大声地说:请爱惜粮食!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3
诗,是我们用来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一件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我在许多古诗当中,喜欢上了李绅的《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的大意是:农民们一大早天都还没亮就来到了田地里,然后便开始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开始了辛勤的劳作。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正午,大阳越发的毒辣起来,但农民也不敢怠慢,继续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劳作。大阳就这样一直散发着炙热的光芒,农民们的衣服已经被汗完全浸秀了,他们只能把衣服脱下来,光着脊背,继续劳作。而那些如同豆子般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慢慢滴下,一颗颗的滴到了禾苗的叶上。都说禾苗是吸收着雨水长大的,但是,它也是吸收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长大的。我们每天吃的米饭,一粒粒都是靠着农民伯伯的辛勤的劳动给换来的。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首诗呢?因为这首诗刻画出了农民伯伯们的辛苦和不容易,让人每次坐在餐桌前都会想到每一粒米都是靠着农民伯伯的辛苦所获得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想到这样的场景,又有谁会忍心浪费粮食呢?虽然现在有许多的美食,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我们日常中的主食:米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呻吟,它是蕴意深远的格言,在深沉的感慨之中凝聚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无限的愤懑对广大农民真挚的同情。中国是农业大国,然而几千年来却始终不是农业强国,农民始终是社会的底层,我认为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要先实现农业的真正崛起和强大。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它不仅让我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更让我们时刻铭记:我辈当自强!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是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蝉娟”。这首诗叫做[水调歌头],它虽然没有豪志的诗句,但却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遐想。这就是它的点精之处。也正是我之喜欢它的原因它没有我最喜欢的一句,只是我都喜欢罢了。
每次读这首诗时,我都忘不了它的“照”“眠”“圆”“难”这几个字眼,都引起我深深的回忆。李白当年也不是举着酒杯,望着明月,思家思亲的痛苦也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把作者从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捉弄人,实质是借月来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中秋佳节,明月是那么的圆,我望着明月。把我的思念与祝福托付给明月带我传向远方的父母,如此之看,明月并不是没有优点,“何事常向别时圆”,叙述了为什么偏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们啊!你们只在痛苦,分离悲痛的心情下看到了明月圆,就对月亮埋怨,又根本只看到了明月的表面,“别时圆”也许是明月对下次团聚做预告呢?如果“别时圆”是人们分离时看到的景色,把分别的痛苦毫不会的算在了无辜的明月身上,让明月背负一个不雅的名称,如果离别时,明月是缺阴,那么人们岂不是说明月不近人情,我痛苦,“你”干嘛是缺一半,不就是在嘲笑我离别家人,孤身一人呢!无论在么样的环镜下,人们都会责怪明月,明月不是很委屈!很无奈吗?离别并不是痛苦,离别也许是在预示着下次的团聚呢!把所有在心中的郁结抛开,把心胸开阔的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开启,用另一个方位去看待一件事物,必将有所启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5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们语言简短,但其中表达的意思往往不止一种,它们可以胜过现在的写作方式,它和汉字一样博大精深。
我最喜欢的诗是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首诗虽然被每一个人熟知,但这首诗起源于一段鲜为人知的友情故事。
李白在唐代时就被世人熟知,他也是当时人们的偶像,他喜欢喝酒和观赏美景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道。汪伦就是一个崇拜李白的人,很想请李白来做客,可他自己住地方又没好风景,还没好酒家,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给李白写的信是这样说的:我这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快来游玩。李白也没见过这么好的地方,当然是要来体验体验的。但到了汪伦的住处之后才知道,十里桃花就是在一个叫十里岭的地方有个破园子,里面有几株桃花。所谓的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老板开了家破酒家。地方是差了点,但不影响汪伦对李白的热情。李白和汪伦在这几天的相处中,成为了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归去的那一天,李白万分不舍,在离开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汪伦请来李白的方式有些“不正当”,但汪伦对李白的情意是很多人都比不过的。在现在,交朋友也要像汪伦那样,学习他对朋友的情意,这样才能交到真心对待自己,能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虽是送别的诗,但没那么伤感,以景来承托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但表现出桃花潭的深,还侧面表现出汪伦对李白的情更深。
一首情意与文采并存的诗,是我最喜欢的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6
或许我对李白情有独钟,或许我已拜倒在他豪放天真的性情前,或许他是我背的第一首诗的作者,对于他,总有种一遇知音的感觉。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仿佛诗人对天情有独钟:怀着“被朝廷驱逐、被小人迫害、知己何处?朋友何处?”的情感,只有举杯问天,为何不公?尽情的享受每分每秒的得意之时,不要到末了再来感慨一生贫苦。我仿佛在玻璃房子的底端,却以为自己处顶层之下,分不清自己身处何方,前方的路还有多长,享受这现在,会痛苦将来,可痛苦现在,却不一定会享受将来。
中国历朝历代5000多年,后浪前浪不胜其数,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他的意义和价值,或许每个人都是天才,只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钱乃身外之物,没了可以再赚。可对于武将,人身意义便是披金甲卫祖国;对于文人,人身意义便是为名君出谋划策。当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算有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根本就不缺人才,大学生比比皆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可伯乐不要千里马了,伯乐要万里马。人们天天赚钱,其实到头来无非是将钱从上衣口袋拿到裤兜罢了,可谁能看清这一点呢,因此,在这5000年中,也就出了一个陶渊明。
用水来洗刷惆怅,用酒精来麻痹神经,只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多想一直醉生梦死而不清醒啊,早晨的青丝傍晚就下了霜,诗人的世界中就只剩下了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留传美名。
杯酒下肚,不仅仅下去了酒,还下去了虚伪与金钱。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出自于杜甫的笔下,诗名《春望》,是杜甫在安禄山的军队占领长安后写的。杜甫旅居长安,时当暮春三月,他看到便地战火,便回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不由得见花流泪,见鸟悲痛。见到一封家中寄来家书,就像得到万金一样珍贵。渐渐地,自己越来越老,头发越来越稀,都快插不上簪子了。
杜甫一生坎坷,大部分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他看到国家败破,城池残破,城中杂草丛生的景象,心中不禁一酸,泪水夺眶而出。这首诗将杜甫当时悲痛的心情与思乡的迫切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我怀着一种崇高、敬佩的心情读完这首诗后,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燃而生,看着已经败破的国家,仅管山河仍在,可我却丝毫感受不到一个国家所应有的欢乐,感受到的却是一丝丝寒意与心酸。古今中外,有多少诗人弃笔从戎,他(她)们为了祖国的兴旺,戴上了头盔,手持利剑向敌人冲去。有的诗人为了国家,最后连自己的鲜血也渗入大地。又有多少诗人心愿未达成,便含恨而去。虽然他(她)们已西去,但他(她)们却留下了千首万首爱国诗歌。
作者以《春望》作题,通过对春天城中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深刻地表现了对国事、时局的关切,又再次散发了此诗所透露出的丝丝凄凉。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这首诗是我们大家听的最多又最难背的一首诗《春夜喜雨》,只要老师要求我们背《春夜喜雨》时,我们会大声的‘啊’一声,太难背。
在一本厚厚的古诗书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孟郊写的一首离别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个人写的离别诗都不一样,但孟郊写的《游子吟》让我最喜欢,读完这首诗后,你会体会到诗带给你的母爱,为了儿子远行,母亲又缝衣服,又缝鞋子,而且一针比一针密,更体现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今天下午,英语班放学后,天还没有完全黑下去,妈妈骑着电动车来接我,并顺着东边骑了过去,把车子停在了博颂书店门口,去买了三套小升初卷子,我问道:“有了为什么还做?”“练”妈妈用威严的口气对我说。我很无奈,当我们骑到小吃店时,妈妈问我:“你饿不饿?去买两个白吉馍”。我从妈妈手里接过5元钱,像一溜烟地“逃”进了小吃店里。路上的风起来越大,我自己也越来越冷,就在我冻的发抖的时候,妈妈亲切地问了我一句:“你冷不冷?”我不想让妈妈担心,便说了一声:“不冷”。
这首诗,我的确很喜欢它,因为它带给我无穷尽的“财富”。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9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论不朽名诗,我选《钱塘湖春行》。
话说这《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可真是集造化于一身,首先它的作者便是一位名传千载的诗人白居易。
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没有华丽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易通俗的名句。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话说一个晴朗的早晨,白居易欣然起行,来到门外。自以为是一个旅游的好天气,于是,他悠悠的拿起自己的行装,朝西湖走去。
来到那孤山寺的北面,向贾公亭的西面行去,湖面春水与两岸齐平,江面开阔,太阳,大树映入湖中,好一个人间仙境。来到幽深的树林,那温暖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便有星星点点的小光点出现在地面上。这时,早早归来的黄莺争相飞向向阳的大树,那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正在筑巢。好一副诗情画意的景色。
闭上双眼,眼前仿佛一片五彩斑斓,繁多而鲜艳的花朵渐渐迷住我的眼睛。可是眼前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一丝春机,却能遮没马蹄。
白居易喜爱这湖东边的景色,所以使他有一种强烈的不满足的感觉,尤其是对那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爱不释足。那里引人入胜。
我爱这首诗,特别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繁忙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想象。
我喜欢这首诗,而我也正想趁着这宝贵的初春时节像白居易将自己对美丽的风景的喜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书写下来,记录下来那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刻。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0
世界上的诗歌无数,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包含着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我最爱的,是萩原朔太郎的《吠月》。萩原先生的诗有那种竹一般清直,刀一般的锐利,陀螺一般的颤栗的感觉。只可惜在国内,他不怎么出名。
无论说什么,我都爱着这位诗人的《吠月》,我以无限亲切的心理解了先生的这首诗中的喜悦与悲哀。
“凝望着黑夜清冷的孤寂,看到月亮打着寒颤,不明白狗为何对着空山狂吠,而冷月正悄然溜走。”对月而吠,这正是先生那悲怆的心。冬日来临之时,邻居的白色小狗也吠叫得越发厉害。呜呜吠鸣,仅仅聆听就让全身发麻的无法排遣的寂寞之声,从诗中传来。
“尖锐而青的在地面生长,贯穿结冻的冬,在那绿叶闪光的早晨的空路,垂泪,垂泪。”清纯的恐怖,这是读过先生诗的人中任谁都认得的特色。然而,它与波德莱尔的骇人不同,先生丝毫没有他们的绝望的阴暗或幻觉的催眠。
先生的秉性如诗中的竹一般,孑然一身。这细干是鲜丽的青绿,这叶纤弱地微微摇动,这是感伤主义的极致。先生电流体般的感情,若不将全部液体凝结为固体就不会止息,其自身的洗练绝非一时之事。
萩原先生生而为诗人,谁也无法否定,我坚信如此。
先生是异常的神经与感情的所有者,譬方说它是深处蕴含着忧郁香水的剃刀,而且这预感始终向着即将来临的悲剧颤抖着,诚实且干净。
无论如何,《吠月》这首诗都是我的最爱。小狗的呜呜吠叫,竹叶上凝结的白霜,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1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诗歌,我和几个小伙伴组成了小组收集诗歌、欣赏诗歌。我最喜欢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鸟鸣涧》。这首小诗写山中春天的月夜景色,是王维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之一。
王维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王维许多山水诗的共同的艺术特色:诗人极善于在静态中写出动态。第一句“人闲桂花落”,静中有动,而花落的动态则反衬出无人声的闲寂。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点出春字则甚为必要,无论是花香、明月,还是鸟鸣,都与春天有关。后两句明写动态,实写幽静,在对比中突出头两句所描写的静态。第三句“月出惊山鸟”,写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们栖而复醒惊诧莫名:是东方欲晓,白天已经临近么?于是他们在惊讶,相互询问地发出一阵阵的鸣叫……忽而月亮钻进了一片乌云,附近的鸟儿沉默了,他们安心睡下,不再回答远处同伴的呼唤。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里用“时”字写鸣声,不但极精细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含了丰富的感受,并且更从听觉上造成动静的对比,从而生动地烘托出倍加幽静的情境!
王维的诗清新自然质朴纯情,所用词语也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就是这些朴实的词语构成的诗却达到了不一般的效果:山中春天的月夜,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写作文也不必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语,用平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总评:小作者抓住王维山水诗的共同艺术特色,叙述有调理,语言很流畅,把我们带进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意境。更可喜的是,小作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还深有感触:再平实的语言,只要有巧妙的构思,一样可写出好文章。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处处飘满诗的幽香。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她是一叶扁舟,带着我们在海洋里穿行;她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我们在里面挖掘;她又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在这座宝库里,我打开记忆的盒子,找到了我最喜爱的诗——《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抓住了春天那第一场春雨,展开了描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当春天的第一场雨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喜悦!是呀,春雨过后大地生机勃勃,春雨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春雨美,但只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跟随绵绵微风,悄悄地走过那已被白雪覆盖三个月的土地,轻轻将绿色的希望唤醒。她下着,夹着和风,夹着温柔,在那江边下着,发出“叮——咚——”的韵律。
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这场及时的,滋润万物的,柔和的春雨给人带来的喜悦。想想,一早起来,看到被春雨滋养的事物都套上了绿色的小马甲,桃李争妍,百卉含英,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大街小巷,这融融春意,令人陶醉。
我喜欢这首《春夜喜雨》,喜欢春雨这别具一格的美丽。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3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唐朝白居易写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写得饶有童趣,让我喜欢。每读到这首诗,我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撑着小小的一只船儿,到池塘采摘白莲,然后又赶快划了回来。他自以为行动机密,别人不会发觉,可是他没想到,由于他不知道如何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驶过,把水面平铺的浮萍冲开一道明显的水线,他的秘密一下子就暴露无遗了!
这一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小孩子偷采白莲的整个过程,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孩天真活泼、淘气可爱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首诗里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偷偷撑着小船采摘白莲,为了不让大人发现,他事先也做了一些观察,并且努力摇桨,快去快回,自以为不被人发现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小心眼只能装下一个小秘密,却做不出大事情。他以为自己成功了,却万万没有想到,湖面上的浮萍还是出卖了他。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一首古诗呢?第一,这是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也就是我两岁多的时候就会背了;第二,这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也很符合我的性格。我自然是特别喜欢的。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今天,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水调歌头,作者苏轼诗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做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因为今天是中秋节,也是苏轼被皇上贬了官,而被皇上贬成了平民百姓。在这里,苏轼想起了十多年来都没有见过的弟弟苏撤了,很想见弟弟一面,他轻轻地把头望起来,看见月亮又大又亮又圆,仿佛看见弟弟的影子。给了我一个人生启示,让我懂得了亲人比金钱还珍贵,我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
这首诗让我鲜明感起了,我和伙伴分离的时候,有一句诗可以形容,我和她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意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本身就是团圆的日子,可是时间总是不等人,苏轼望月想念自己从前和弟弟苏澈一起过中秋节,苏轼很想知道弟弟现在在干什么,所以在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弟弟在这里,该有多好啊!”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既可以是遭受伤痛时他人的悉心宽慰和安抚,也可以是收获成功时他人的真诚嘱咐和支持,又可以是陷入迷茫时他人的耐心指引和引导,也可以是沉醉麻木的。
祝愿苏轼和他的弟弟早日重逢在一起。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15
我最喜欢《游子吟》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孟郊。诗的大意是:慈母飞针走线,赶制着远行孩子的新衣。临行时密缝的针线,写下了母亲的担忧,不知孩子何时才能回来。孩子是一棵柔弱的小草,母亲是春天和煦的阳光。小草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又怎能报答阳光的深情。
诗中的母子将离别,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场景表达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赞扬了一种普通而高尚的母爱,从而引起了我的喜爱。诗的前四句,作者抓住典型的“缝衣”细节进行白描,形象鲜明突出。最后两句,以形象的比喻,寄托游子对慈母挚烈的深情,也反衬出慈母高大的形象。
从这首诗,我联想到了我的母亲。有一次,我出去玩,妈妈让我十点之前回家,我玩得忘了时间,也没有听见妈妈喊我回家。我一直玩到十点半,看人越来越少,这才回去。回家的路上,老远就看见妈妈在焦急的寻找什么。我走过去随意地说:“妈,你也才回来。”妈妈看见我,有一点嗔怒地对我说:我早都回家了,看你不在家,就出来找你了,还以为你被人拐跑了呢。”我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
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了。当妈妈为你准备饭菜、缝制衣裳,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像诗人一样,对她充满了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呢?母亲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无法报答完的,就像小草永远也无法报答阳光的恩情。
每次吟起这首诗,每次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帮妈妈一把,哪怕就是刷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