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读后感的作文汇总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做最出色的自己》这本书告诉了我怎样做人,怎样自己优秀等。这本书会成为我终生的益友,在我展翅高飞的时候,永远指引着我去努力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一. 这本书里面都讲了一些令我感动,惊叹,受启发的小故事。这本书里面都讲了一些令我感动,惊叹,受启发的小故事。里面所讲的人物竟是那么的信守尊严,保护国家,舍生忘死。我不禁低下了头,心微微颤抖。因为我以前到出扔垃圾,捉弄别人……可现在一回想就很后悔。我以前不懂事,老是缠着妈妈买衣服买玩具,但现在大了,还是有点淘气。我以后要改正错误做更好的自己。
里面的人物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其中有篇故事令我非常惊叹:在飞机被劫持的情况下,一位服务员用镇定的语言将最早劫机者的情况转告了地面。促使美国政府立即关闭全国机场,停止所有飞行航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拯救了更多的生命。她就是邓月薇。她是表现得多么镇定而又专业。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面对困境,临危不惧。这样的心理素质让人肃然敬。我们要向邓月薇姐姐学习她的临危不惧,镇定自如,做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这本书的故事不只是这一个让人惊叹的。读了之后都深受启发。世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但知道缺点就改正,知道优点就要不断进取,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成就。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看过一本书叫《做一个有灵魂的人》的书,让我懂得了好多。
第一,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修养是灵魂的洗礼。在我认为,修养又分为习惯、无欲、从容、认真和敬恕。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从学习到工作,为人处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
身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往往心浮、躁动,被不断产生的欲望所牵绊、蒙蔽。所以,我们要“无欲则刚”,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没有“欲望”的,因为没有“欲望”,才不会患得患失。
苏轼写的《定风波》体现了作者的从容、淡定豁达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所以,无论怎么样的上升和降落,都应该泰然处之,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懂得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人生原本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不管结果如何,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将其做到最好。
“敬恕”在我们人与人交往之中必不可少。恕,多给别人一个机会,也就多给自己一分希望。敬,一个懂得原谅别人的人,更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第二,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蒲柏说过一句话:愤怒是为了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不好的情绪常常折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做事出现种种偏差。所以,操纵好自己的情绪转换器,随时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将生气转化为动力,就能成功,实际上,我们自己不生气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生气都是自找的。
《三国演义》里面关羽的脾气相信大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如果当初去拜访诸葛亮时,真的绑了诸葛亮,我想,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吧!
第三,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学习是一种信仰。我们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管年龄多大,只要开始学习,就不为晚。学习者永远年轻。成功无止境,学习无绝期。成功的人生,应当像河流,在汨汩流淌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它的营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董卿,相信大家都认识。她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在书房里读一个小时书。她都能做到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勤奋?
第四,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必须学会忍耐,忍耐是一种涵养。拉封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忍耐和时间,往往比力量和愤怒更有效。耐心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它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质,有时候太过急功近利,太过浮躁,总嫌回报来的太慢,没有耐心面对成功的来临,最后只能用一生的耐心等待失败,这句话无疑值得细细品味。
古代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相信大家不陌生吧?如果蔺相如如廉颇那般冲动,我想,后面也没有廉颇负荆请罪这回事。也许,赵国的未来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看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要有修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懂得学习,要学会忍耐。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所独有的国宝级动物。它们的天然栖息地主要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大熊猫的姿态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动物大百科》,从中了到了更多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大熊猫经过训练以后,还会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和事情。比如说大熊猫会坐木马摇摇椅,坐在木桌边吃美味的西餐,在自己的小窝里整理东西;有时,还会拿着扫帚把脏东西从自己的窝里扫出去,大熊猫还会骑自行车,拾积木……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大熊猫的生命周期和习性吧!野生的大熊猫一般来说能活20年左右,大熊猫出生时,身体是肉色的,体重大约在100~200克;大约20天左右长出毛来;在3个月左右毛就能长齐全了;熊猫宝宝在半岁时就可以开始觅食了;长到6、7岁时就有生育能力了。大熊猫的耳朵很大,它的听力比视力要好很多。大熊猫的毛又长又粗,非常保暖;脚上有5个趾,脚板上长着浓密的粗毛,在潮湿和光滑的岩壁陡坡间行走时,也不会滑到。大熊猫前面长有3对门牙,吃竹子是靠后面的大牙,吃食时用前爪抓握住竹叶。野生大熊猫生活在山高竹子生长密集的地方,活动范围很小,会游泳、上树,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最喜欢吃的就是竹子和竹笋,偶尔也吃些肉。除了求偶季节,它们都独自生活。
以前,我看见大熊猫长的胖胖的、笨重的样子,心里想过大熊猫那麽胖,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做些动作和事情吗?直到我看了《动物大百科》这本书才知道,大熊猫并不是我看到和想象的那样,它们可以在马戏团表演高难度的节目,做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它们很可爱很逗人喜欢,我以前可真是小看它了。
我读到这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时,觉得大熊猫非常可爱。我还在其他的书上看到,大熊猫先后到过日本、美国、法国定居生活呢!在这同时,大熊猫也担当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带去了我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我真喜欢大熊猫,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去看一看可爱的国宝大熊猫。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期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的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让我感到平凡中的崇高,读完全书后,我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息。作为一个把自己的文学故事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作者亚米契斯并没有注意到,意大利在一八0七年实现了民族的统一后,人民大众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建立文明现代的民主社会的理想还有待于实现。不过,他认为,借助学校教育,借助博爱谅解的精神,可以进行变革。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新一代成员的使命,这也正是亚米契斯对《爱的教育》倾注了巨大心血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爱的教育》映照出亚米契斯对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省视,反映了他思想、道德的取向。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我认为《爱的教育》充满了博爱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思想和博爱熔为一炉,以谋求社会成员的情感和社会平等。这种像一根红线贯穿亚米契斯的作品的完美主义精神、博爱精神流光溢彩、意蕴深远,使这本书超越了时空,获得普遍、永恒的价值,成为一部让人收益匪浅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寒假的时候,我看了《非常小子马鸣加》。
书上说马鸣加是个又活泼又可爱还很机灵的小孩子,我非常喜欢他。一开始马鸣加是一年级的“小不点”。之后,他渐渐地长大了,读四年级了!他的校长很温和,我们都喜欢他。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我读了奥黛梨克伦毕斯写的得过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屋顶上的小孩》这本书后,觉得既有趣又伤感,但最主要的是它很真实,失去亲人的痛楚在这本出色的小说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屋顶上的小孩》的主人公无疑是薇拉和小妹。自从最小的妹妹不幸夭折后,她们全家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为此小妹更是不再开口说话,家中一片混乱。妈妈自责没有尽责,孩子心情阴郁。于是来到了派蒂姨妈家中。小说就写了在派蒂姨妈家中的一天。
为什么小妹不开口说话,而情愿比画手势?用我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悲伤过度吧。小妹如此喜欢自己的妹妹,肯定也希望有一天那个小妹妹也像自己跟着姐姐薇拉一样成为自己的“跟屁虫”。可是现在却被突然到来的死亡夺走了。
姐妹俩为什么要爬上屋顶呢?她们是这样想的:宝宝去世后会上天堂,屋顶离天近,那么上屋顶就跟宝宝离得近些。她们忘不了宝宝!妈妈在家不停地画宝宝和天使在一起的样子,薇拉和小妹思念妹妹而压抑自己,终于在那一天爆发,她们登上了屋顶,坚决不肯下来。
派蒂姨妈是家中的权威,一切都要听她的。好心接了姐妹俩到家里来住,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派蒂姨妈一手包办,想方设法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可是恰恰相反,她的所作所为却和姐妹俩格格不入!这令姨妈非常气恼。
在屋顶上,通过霍伯姨丈,薇拉知道人在面对突然而来的悲伤时要“适时地学会坦然无惧地流泪”,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爱。最后,一家人,包括派蒂姨妈,都无比地接近了对方的心。
我希望每个看了这本书的孩子都能推开封闭的心灵之窗,让屋顶的阳光照亮自己!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上个月,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本书,我感受到外国列强在我们祖国落后时对我们蛮横的侵略。
书上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俗话不是说有志者事竟成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吗?那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宝物让英法联军直接拿走。反击呀?为什么不反击呢?因为我们中国落后,连个亭台的影子都没留下,就因为我们中国的落后,圆明园只剩下几根大柱子,就因为我们中国的落后,我们中国的历史文物,就这样没了。
我们中国,我们地球上,因为1860年这场浩劫,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祖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我们中国的历史就被这可恶的英国人和残暴的法国人抢走了!我们中国的愤怒与惋惜之情如同一道伤疤铸进了我们的灵魂。这一切,除了外国侵略者的蛮横和贪婪,还因为我们的落后!
落后就要被挨打!我们以后一定要多学习文化知识,不让祖国再被欺负,不让历史重演!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作者读小学的时候,她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因为思念自己的外祖母一直很忧伤,有一天,爸爸给他说了这样一些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不可能再回来,今天过去了,就会变成昨天,你永远都不可能再回到昨天。”从那时起,他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就非常珍惜时间,开始和时间赛跑,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他十天就可以做完;常常把哥哥的作业也拿来做;他还经常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比快。正是这个好习惯,对他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让他受益匪浅。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因为外祖母的死而悲痛万分,他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死。后来,他从外祖母的去世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凡是跑在时间前面的人,就可能成功。
在一开始,作者就没办法接受外祖母的死,但是他的父亲就帮他解释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的。”作者那是虽然不懂的父亲说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他明白了时间是珍贵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概念,都会成长,都会变老,也都会死去。所以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然就会虚度光阴,后悔莫及。
在以前,我就是这样一个懒懒散散,虚度光阴的人。在我每次放假时,我都会推掉作业,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乐,根本没在意时间的长短。因此父母也多次教导我,让我珍惜时间。当时我也不是很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后来我才知道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的'意义。从此,我就明白了时间的珍贵,并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不再虚度自己宝贵的光阴。
到现在,我也真真正正地明白作者那句话的含义。我要学习作者,做一个和时间赛拍的人,今天能做到的,不推迟到明天,珍惜每一分一秒,把颓废的人生观全部改为珍惜时间的意志。我相信,坚持和时间赛跑的人,终究会成功!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李欧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大学,第一次捧读《铁屋中的呐喊》时的震动和愉悦,及至读到他的《狐狸洞呓语》,始在语言的轻松机智和见解的独到深刻背后了解到欧梵先生“狐狸型”的治学方式和为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学术之外的亲切。
近来欧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岁月》面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我耳闻后忙找来一睹为快,同时也在关注网上报端的书评;其间有两则评论、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是9月7日《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评李欧梵的新著〈我的哈佛岁月〉》,其后半月余,《新京报》“书评版”又登出了一则与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兼与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
读完《我的哈佛岁月》,我原本想写点什么,一时没有下笔,正巧看到这两篇评论,还是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这两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点绕,先要解释一通。徐文题为“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关于“刺猬型”学者和“狐狸型”学者的论述,坦言“我宁愿相信,事实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学者”,同时他认为“李先生的这本《我的哈佛岁月》,即使不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题中的引号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隐隐体现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坚持称《我的哈佛岁月》是“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法子,说到底还是想让人承认《我》是“一流”学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这个问题首先向徐文发难:李先生在书中明确地说过自己只是“二流学者,三流作家”,(书中欧梵先生说的是和“西方传统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师级的尺度来衡量”,“有时自嘲”,以此自况,这其实是看似自谦实则自负的说法),你非把他归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对象来抬高自己”?进而以此猜测竟得出结论:“国内的批评界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评家专门喜欢拿名人开刀,借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评的对象不够一流,也非要把他说成一流,否则自己的批评便会显得缺乏分量”。看完这段话我大吃一惊,徐慈威的文章写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处显得尖酸),我竟没有看出包藏了这样的祸心,忙按图索骥地把徐文又读了一遍,除了读出诸如“由于李先生骨子里是位学者,所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还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蕴含的或者说内敛的学术价值”等句子和为文的坦率真诚外还是没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虚惊了一场。
其实舒先生的话也并不新鲜,是文坛上的故伎了,前几年有个沪上文人就惯用此术,把一切批评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这种话的恶劣之处就在于以自己已获得的话语权力而制止别人开口,幸而不是欧梵先生本人;我看到这类话一向有些愤懑不平,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发此旧论,让人不免惊讶,不过听来既颇为耳熟,就不会如小儿女羞赧而退,还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两大问题,剖辨清楚,许多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类问题在于往往把一个问题推向极端,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导致谬误,他再紧抓不放加以发挥,结果讨论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我无暇指出文中无数的逻辑漏洞,仅举两例。
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认为“以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而与哈佛女孩的妈妈去比试,去打擂,起点就不高”,舒平先生则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了”,“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人家能把女儿培养成才难道没有资格将自己的经验与众人分享吗?”前者提出的问题是欧梵先生作为在海外多年的学者、知识分子在书写个人记忆时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高度,这种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论者认为李先生不应以一个畅销书作家——哈佛女孩的妈妈作为参照(至于到底应不应该,下面会详细讨论),后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上作出回应或驳难,而是粗暴地给对方首先扣上“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问题”的大帽子,然后是近似胡搅蛮缠的发挥,回头一看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什么时候前文中讲哈佛女孩的妈妈不能写书了呢?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汇总9篇】相关文章: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汇总五篇05-08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600字汇总10篇08-06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400字汇总8篇08-01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600字汇总八篇07-28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600字汇总七篇08-03
【热门】读后感的作文400字汇总十篇07-29
【热门】读后感小作文汇总七篇07-27
童年的读后感【热门】10-23
【热门】童年的读后感10-16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热门】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