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时间:2024-10-29 14:17:52 思颖 思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精选8篇)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1

  朱光潜先生主张观戏人生,以静穆超世观世;鲁迅先生则赞成演戏人生,国难当头持“匹夫”之责积极入世。静穆的超世观世,须有出世的心;国难当头所持的“匹夫”之责,也便是干入世的事。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在我看来,可以相互吸收、融合。故而我认为,应以出世的心,干入世的事。

  出世的心,能让我们平静。人生若是一场修行,则着重要修的,便是心。这世间人来人往,纷纷扰扰,使得我们的心容易被万象迷惑,被万象侵扰。而若是心被万象迷惑、侵扰,生出许多杂念,那我们就无法平静地专注自己的事,反而会浮躁不堪,终成不了事。陶渊明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为出世的人之一,他自然也有出世的心。虽短暂出仕,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度使他归隐田园,忘情山水,饮酒作乐。他的《归去来兮辞》被许多人传唱,被许多人颂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出世心的最真实写照。我们若是有出世的心,那便是把心安顿好了。心安顿好了,我们就会平静下来,便能专注做事了。

  入世的事,能让我们一展拳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蜀汉大业未成之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托付给他大事。而诸葛亮也不负嘱托,最终成就了蜀汉大业。但试想,如果诸葛亮拒绝了刘备的招揽,他还会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施展自己才华,一展拳脚的壮举吗?他还会是那个“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吗?在国家有危难之时,干入世的事便显得愈发重要。“位卑未敢忘忧国”“岂因祸福避趋之”。像陆游和林则徐等人那样,在国难前担起责任干入世的'事,方显“匹夫”本色。由此可见,入世的事,能让我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我们的鲲鹏之志得以实现,一展宏图。

  以出世的心,干入世的事,这是我们最佳的人生观。若是没有出世的心,干入世的事也只会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浮躁;若是不干入世的事,有出世的心也不过是修炼了自己而没有造福他人。出世的心和入世的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今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摆在我们前方的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而这正是磨练我们自己的最好的磨刀石。在扶贫一线战斗到底的黄文秀,为大山女孩插上翅膀的张桂梅,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航行,而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做时代的弄潮儿。以出世的心,干入世的事,是我们航行路上最准确的指南针。

  愿我们都能以出世的心,干入世的事。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2

  我知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极为可笑,不过这不要紧,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是非与对错。

  记得有人说,当你知道钻石比玻璃弹珠贵重时,你就已经悲哀的长大,各种烦恼便会接连不断地使你变得迷茫,迷失自己的本心。这或许就是最大的悲哀。许多人在历经社会血一样残酷的洗礼之后,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不敢对幼时立下的大志再做奢望。当然也不乏一些人在左右逢源后,身上沾满了铜臭,忘却了自己的初衷和梦想。

  于是,我开始努力想要脱离社会这个大染缸。因为我天真地以为社会很腐败,生于世间忙忙碌碌、勾心斗角,在这样有着信任危机的时代真的觉得活的好累。蓦然回首我们似乎一直庸庸碌碌,为未知的、不知道在何方的'目标努力奋斗着。于是我想出世,想要逃避这个世间。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我真的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躲不掉就不躲了吧,开始我无奈地这么想。不知从哪里看来这么一句话“这世间谁不在苦苦煎熬?”我似乎明悟了什么,居然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

  想起书中所写的那句“出世的下一境界是入世”,我笑了,既然走这么一遭,不好好轰轰烈烈一回岂不亏大了。

  在人生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上,布满荆棘,一路风雨,或许不一定有鲜花,但沐浴在晨光下,畅快地呼吸真是一种别样的风情。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不要做一个浪费面包的机器。人是在为自己而活,不要违逆自己的本心。

  入世吧,朋友。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那是弱者的借口。宁静致远,笑看人生。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3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题记

  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那是在六楼的阳台,傍晚时分站在那儿初春的风夹杂着些许的凉意从大窗子里吹进来,抬起头会看见金灿灿的夕阳……

  向荷花苑望去,一片波光粼粼,湖水似乎能荡涤掉一身的尘埃,风儿似乎能抚平所有的惆怅,夕阳仿佛能赶走一切阴霾,站在那儿仿佛一下变得豁达开朗,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旅程?向着生命的终点站奔去,在每个地方都不会过久地停留,总是在离开的瞬间才猛然感悟,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既然是过客,总会有离别,又何必计较太多?为何不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一切?

  也许,出世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我而,我站在那儿不单单是欣赏风景的,手里握着沉甸甸的历史书,我分明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班主任说你把历史书背得像古文一样熟就行了,然而这又谈何容易?素质教育的春风似乎吹来了,可这真的是件好事吗?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天职,我必须全心全意,春风吹过告诉我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奋斗的季节又来临了,高考越来越近了,我告诉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要做就做到最好!

  也许,入世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当第一缕阳光照到你手上,你会发现那温暖在手心里肆意宛转,张扬,当鸟语花香的日子弥漫,你会发现,世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当夕阳渐渐沉入西洋,你会发现美好的.一天在平静中逝去,生活原来如此美妙。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当豆大的汗滴顺着脸颊流淌,闻到的是劳动的芬芳;当播种的麦芽茁壮成长,感到的是生命的绽放;当我们全心全意做好身边的事,得到的是越来越近的理想……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与世无争,心静无尘,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尽力尽力,全心全意。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4

  梅花在冬日里凌霜傲雪,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积极抗争、积极入世的境界。然而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又是何等潇洒超然,超脱于世的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入世与出世两种不同的境界争论不休,但是,生活告诉我们: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想起了居里夫人,这位美丽与智慧并重的女性。她以对科学执著不懈地追求、数年如一日地研究,摘取了科学殿堂的明珠;美国的"国父"华盛顿,这位受人敬仰的'总统,以顽强的精神带领人们抗击殖民者,使国家获得独立。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非凡的勇气迎接挑战,必然要拥有执著的精神,热情如火地拥抱他们从事的事业。然而,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的人,却常常陷入世俗的泥潭不可自拔。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拥有超人的智慧,似乎天下形势都要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夺。然而他却醉心于功名利禄,无所谓道义,这种人只能算是有才无德。

  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应该似天空中的明月,既能照亮黑夜,却又纤尘不染;应该似奔腾的黄河,既滋养了中华民族,却又"奔流到海不复返",无怨无悔。

  居里夫人虽然获得了两届诺贝尔奖,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华盛顿虽然带领美国人打赢了独立战争,他却只想回乡下做个老农,当了两届总统就再也不肯连任。这种超脱于世,建功立业后盼望"众人如海一身藏"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安详,宁静。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这将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描写诗词写作的境界,也包含了他关于人生的思考与体会,遂被广为传颂。入乎其内,所以入世体会红尘;出乎其外,所以超乎于世领悟。而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入世历浮沉,更需要出世寻超脱。

  何为入世,为何入世?入世即体味真情实感,真切地体会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真正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何许滋味,拥有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经历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真正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是为入世。入世者于是有了为人的根本,会哭会笑,会嗔会怒,会喜会悲,在每一件所历之事中表达出最恰当的感情,方可称人。孔夫子怀不世之才却四处碰壁,看遍人生百态仍周游讲学,践行自己的儒道。或言,“为何一定为人,为佛为神,看透凡尘,岂不妙哉?”佛祖先渡红尘,大彻大悟方为真佛;方士游历世间,知世间疾苦才可成神。所谓神佛,也不过是先入世后出世的凡夫俗子罢了。

  何为出世,为何出世?超然俗世之外,以世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可谓出世。出世者往往拥有一颗冷静理智的心,一双洞明世事的'眼,辨人之不能辨,察人之不能察。李叔同东渡西归,剪去三千烦恼丝,留下“长亭送别”的名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扔掉了官帽,留在了田野里,不喜不惧。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俗世之中,难免被情感和各种束缚迷住了眼睛,看不清来路,更不知去处,只能迷茫地前行。而出世者往往能理智地抽身于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来龙去脉,于是可以冲破重重枷锁——不止情感和思维的角度,甚至是世俗伦理。

  当一个素描画家想要描绘众生画像时,他必定会混入人群,又与人群保持距离,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观察、了解所绘之人,又能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勾勒人像,这是绘画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写作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世以体会人生,明白喜怒哀乐,人生起伏;出世以領悟哲理,理智规划人生,这是人生态度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此三者,可见入世与出世之相融共通、对立统一,更可见此理之妙用无穷也。

  然入世与出世也有常人、聪明人与智者的区别。智者听上去高高在上,思维处在人类甚至宇宙的高度之上,遥不可攀,其实也并非无心无情,未曾入世。颜回家贫,却乐在其中,不是他不会饥饿、不会寒冷、不会难过,只是他恰到好处,选择超脱于此事之外,选择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所历之事,再回到生活,享受生活;苏格拉底被诬蔑囚于牢狱将被处斩,不是不会愤怒,不会渴望自由与生命,只是他超然于世的理性告诉他,法律的威严应高于一切,所以他从容赴死。出世者不应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更应说是能看透本质的入世者,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完全置身于俗世之外,生于俗世,必定会与俗事打交道。

  所以那些自视甚高,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出世者,因为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渺小,自然多么伟大,也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需要团结和平。所以他们往往是谦逊的、包容的。也许这世间绝大多数劳苦大众终其一生也无法打破常人的桎梏,踏入智者的殿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立足红尘俗世,仰望浩渺星空——为寻得那份宝贵的超脱孜孜以求。

  脱离了地心引力,才看清这方天地的沧海桑田;跳出了人海茫茫,才看透这片江海的潮起潮落。绝不畏惧入世的道路是泥泞还是坦途,却也更渴望拥有一双洞明人情世事“出世”的眼睛。

  入世以锤炼完整的人,出世以追求人的升华。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6

  自古以来,中国士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出世与入世。出也指“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超然物外,不落尘俗。

  陶渊明就是出世的典型代表,看不惯官场名利斗争便选择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醉心山水田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自洽。入世指投身于社会生活中,为社会、民族、国家而奉献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陆游是入世精神的极好的呈现,一生为收复河山而奋斗奔波,年老体衰时仍心念河山,“铁马冰河入梦来”,回顾他的一生,坚守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无怨无悔。

  面对这两种选择,我希望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

  人不是一座孤岛,在如今的社会,失去与社会的联系无疑是将自己变成一座孤岛,这样的脱俗和越凡就使人失去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近代时面对黑暗的中国社会,“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鲁迅投笔向反动势力,以笔为刃,破开一丝光明。他致力于揭露丑恶,唤醒民众,是中华民族无数脊梁之一。

  个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身处如今的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未有之机遇的中国,我们无法将个人从国家、民族中脱离出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圣贤的话语教导我们要有民族的担当和情怀。入世,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价值选择。

  置身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出世的精神是我们永葆初心、不忘自我的必需品。朱光潜的人生观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摆在前台,一种是置身于后台。处在后台时,他可以以自己的眼与心观照世间,处变不惊、淡然自若看待人海浮沉。

  掌握“超世观世”的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同自己相处,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持自我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物与我皆无尽也”,要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必须要拥有一颗出世的心,心灵不蒙尘,自然能坚定自我,看淡世事沉浮。

  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以自我观照世间万物,又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苏轼做到了这一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我观照万物,以我平定天下风波,出世和入世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正与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将自身置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肩负民族大任,做一轮初升红日。坚定理想信念,淡然于世间浮沉,只专注内心的选择与追求,坚持走自己的大道,寻找光亮。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7

  老师给我们讲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时,我们了解到,陶渊明也是有“黑粉”的。

  陶渊明的“真爱粉”表示,自己非常羡慕也非常希望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一切车马喧嚣,静心安度时光。而且那个年代的黑暗官场,好人是没有办法待下去的。

  “黑粉”们表示,陶渊明弃官归隐,是在逃避这个世界。逃得过圈子,逃不过人生。还认为他只有写诗的本领,没有办实事的本事。这本身就是懦夫的表现。而且,如果人人都去归隐田园,谁来为国献力?

  老师问我们,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鸦雀无声。

  于是老师提出一个情景假设便于我们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上了一个大官。可惜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压得你喘不过气,你坚持不住了。你是选择归隐田园(出世),开创一片桃花源还是继续当好你的官(入世)?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便正确。

  大多数同学毫不犹豫,果断出世。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当官,有什么用呢?加上官场的黑暗、尔虞我诈,谁待下去都会沾染上不良之风。还不如与世俗划清界限,找到一块心灵的.净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好你自己的田园人生。

  我刚开始也这样想过,自己过得好不就可以了吗?管别人干什么。不过后来,我与小部分同学还是选择“入世”。

  如果每个人都归隐了,留下哪个人拯救国家呢?正逢战事严峻,在百姓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官人却乌纱帽一摘,脚底抹油溜走,过他的闲适生活去了,那百姓们依靠谁呢?谁能来拯救这些手无寸铁的人们呢?

  百姓们无法自主选择出世或入世,直接成为了战争中的牺牲品。如果当着一个大官,不管官场如何腐败,都应该选择直接面对。因为当时的一个官衔,后面有多少无辜之人的期望啊!即使官场黑暗,也要与不正之风周旋到底。

  老师总结,一种是取悦自己,一种是为人着想。都是很不错的人生态度。因为它们也都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至于对错,无绝对。

  所以,如果给你这样一个选择,你会选出世,还是入世?换句话说,你觉得取悦自己和为人着想,哪个重要?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 8

  我认为从出世与入世的角度而言,周敦颐与刘禹锡是同类人,从性格特点的角度来说,陶渊明和刘禹锡是同类的。

  理由如下:

  首先,在《陋室铭》之前,刘禹锡曾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两幅对联,可以看出,他虽身处困境,仍时时挂念国事,心系朝廷。栖身之所既偏僻又简陋,但他毫不在意,认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品德高尚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的描述中,“苔痕”、“入帘青”、“有鸿儒”、“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将一切简陋都化为美好的存在。刘禹锡喜欢并借孔子直言“何陋之有?”体现出他安贫乐道,豁达大度的性格特点。

  其次,先说周敦颐,他是儒家思想先行者,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为官多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晚年还创办书院,教书育人。从《爱莲说》中可以看出,他很注重个人品格的高尚。他心目中的君子是“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不哗众取宠,而他本人也正如此。

  第三,再看陶渊明,他是我更喜欢的诗人。作为是名人之后,他年轻时也曾有“大济于苍生”之至,但在国家动乱的年月中一腔抱负无法实现,辞官归田,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他心之所向。《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出田园美景的`舒适、安逸;《归园田居》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因无法忍受世俗的污浊黑暗,辞官归隐,但他非常享受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所以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热爱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

  所以,我认为,从出世与入世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与刘禹锡是同类,他们都是心怀天下苍生,甘愿为国为民效力终身的人,若是从性格特点而言,陶渊明与刘禹锡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人。

【对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观的思考作文】相关文章:

人生观作文11-13

两种态度作文(精选)04-20

两种态度作文03-01

人生观作文15篇11-13

人生观作文(10篇)12-16

人生观作文精选10篇12-16

人生观作文(精选15篇)11-16

两种态度作文通用04-27

人生观作文精选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