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鲜的阅读答案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其余各项答非所问。
2.【答案】C【解析】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
3.【答案】D【解析】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B项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主观臆断;
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
【说明文鲜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说明文《鲜》阅读练习及答案07-17
说明文阅读嗅觉阅读答案07-13
说明文银杏阅读答案07-21
说明文《木棉》阅读答案07-21
测谎仪说明文阅读答案07-22
说明文花香的阅读答案07-22
《盐湖》说明文阅读答案07-15
赤潮说明文阅读答案07-02
说明文森林阅读答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