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

时间:2021-12-01 09:00:57 启示 我要投稿

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

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1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读过了11册的语文书。语文书就像一位“哑巴老师”,教我认字,教我写作。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使我大开眼界,但我觉得最能给我帮助的一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一帮人在他面前一起吹给他听。有位南郭先生,在路过宫殿时,看到了许多人都在为齐宣王吹竽,而且吹了竽后就会得到十分丰厚的奖金。南郭先生看到了这些金光闪闪的金币,眼珠子转都不转地盯着。回到家,他想:许多人一起吹,一起吹……对了!我可以设法混进去,然后假装吹竽,这样一来,我不仅能省力,还能领到金币呢!南郭先生想到这里,开心得大笑起来。

  说干就干!第二天,南郭先生在集市上买了演奏服装和竽,又买通了门口的卫兵,混进了宫殿的演奏会中。每当演奏时,他就拿纸团堵住竽口,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而且吹得很卖力的样子,他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金币!

  这样一来,南郭先生“吹”得更卖力了。可是,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演奏。南郭先生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想到金币之路就这样被断开了,他真的是伤心欲绝。但是,要知道欺骗圣上可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借家乡出事要回家的名义,灰溜溜地逃跑了。

  这一则寓言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利益所驱,产品以次充好,拿不出合格产品就是滥竽充数;学习上不懂装懂,不会装会,都是滥竽充数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用自己的真才实干来成就一切!

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2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它比喻像南郭先生这样的无真才实学,混饭吃的人。而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滥竿充数,南郭先生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主要的原因不在他身L,而在当时的社会和齐宣王身上,如果当时齐宣王不搞300人的大乐队,不喜欢混吹,那么南郭混得进去吗?如果齐宣王实行考核,不因为他是著名乐师百里老人的门徒而对其免试,那么南郭混得下去吗? 所以,我们不应对南郭先生太过于苛责,只把他当作混饭吃的典型。

  况且,南郭先生不无可爱之处—他有超乎寻常的“明”。 当齐宣王死后,齐滑王“好一一听之”,南郭先生知道了,拔腿就走,既不怨天怨地,也不打肿脸充胖子,这难道不是他的“明”吗!尤其可贵的是,当南郭先生离开乐宫之后,觉得大锅饭再也混不下去了,就毅然回到故乡,再次投到百里老人的门下,重新学习吹竿技术,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南郭真正地掌握了吹竿技术。重新回到乐宫,成了一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乐师。从这点上,我们难道看不出南郭先生的那种知错就改,肯于学习的优良品质吗? 这里我又想到了现实,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经济改革,要打破大锅饭,建立责任制。

  但是为什么有些地区,有些部门进行不彻底呢?我想主要是这些地区和部门的有些人(尤其是领导同志)舍不得大锅饭,便千方百计的阻挠。这与南郭先生的拔腿就走相比,相差不是很远吗?这些人一旦大锅砸破,混不下去之后,便又怨天怨地,而不是努力学习,去掌握知识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这与南郭先生在封建时代尚知道适应变革,这与现实中的某些人不理解改革,阻挠改革相比,不是高明了许多吗?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讥讽南郭先生的滥竿充数,而应大力提倡他后来的明智。

滥竽充数的`启示作文3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个故事叫“滥竽充数”。讲述的是齐宣王爱听三百人一起吹竽,有个南郭先生请求加入吹竽队,齐宣王没家考核,就很高兴地批准了。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竽,原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掉了饿。故事不长,但它使我懂得了:“齐宣王式”的干部要不得。为什么呢?因为。我么现在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人才成为宝贵的财富,而选拔人才又成为挖掘的关键,成功与否正在于我们领导干部有无“伯乐”的眼力,能否分辨真才与庸才。

  有这么一则消息:某单位要到国外买一套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挑选一批人出国考察购买。去过外“风光”,谁不愿意?于是,申请的人很多,最终挑出了一写人出国。可实际上,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买回来的设备根本就不配套,成为了一堆废铜烂铁。选出这么一帮“南郭处士”,难道领导干部没责任吗?他们不是又重捣了“滥竽充数”这个典故。

  齐宣王主张的是“一齐吹,提倡吃“大锅饭”。“吹”多“吹”少一个样,“吹”和“不吹”一个样,“吹”好“吹”坏一个样。这也是使得南郭先生在吹竽队里混饭多年的原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科学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的今天,我们难道允许“齐宣王”存在吗?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成为内行,专家,能够慧眼识真金。打破“大锅饭”,使“南郭先生”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国家要振兴,企业要发展,领导干部千万不能成为当代的“齐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