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淡泊的名人故事6篇
淡泊名利是很多名人的高尚品质,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淡泊的名人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淡泊的名人故事 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 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淡泊的名人故事 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淡泊的名人故事 3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为狭长和难过的,可谓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在名利的关口前,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恣意追逐,一种是淡泊对待。不同的反应,规定和影响了不同的做人本色、性情意趣、价值取向,乃至于生命长度等等。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幸福观都驻足于如何获取更高的位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和更多的票子上,他们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与显赫的砝码是功、名、利、禄……
为了达到这些,他们会绞尽脑汁、百般专营、曲意奉承、攀高结贵、见机行事、不择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着党纪、政纪、国法和道德良心的黄线工作和生活着。因此,他们一生都摆脱不掉担惊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终日处于焦虑不安、浮躁烦恼当中,在谋取到非分的功名利禄时,也饱尝了违心、苦闷、沮丧、落魄的苦痛……
他们奉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图今生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与非”,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
淡泊名利者,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他们的品行风范和人生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
淡泊名利者,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凡是于国家和人民利益有害的事,不为;凡是损公肥私、害人益己的利,不取;凡是寡廉鲜耻、贪天之功为己功的誉,不求;凡是不仁不义、贻笑大方的糗行,远避。
这种贫安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两种态度,派生和造就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所谓淡泊名利,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淡寡欲、贫安乐道、知足常乐地对待人生和把握生活。淡泊可视为名利之泽中的坝陌;宁远则是要保持心灵的平和安详,笃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自重、自爱、自谦、自警、自励。
人都有自己的做人之志和生存之道,最终归结为道德底线。道德底线的正确与否,鉴定标准是是否利己利人——正确的道德底线是为人做事都要奉行利己利人的原则,一生恪守之,就会活得光明磊落、安稳宁适、无怨无悔;否则,就会活得猥猥琐琐、蝇营狗苟、忐忑不安。要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就要秉持住淡泊名利的操守,恪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何以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要多读书。读书能医愚、读书能解惑、读书能增智、读书能陶情。应像诸葛亮那样既博览群书,又“独观其大略”,在汲取知识素养的同时,能从中发现和悟出常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与道理;二要多节欲。节欲是自警、节欲是自励、节欲是自重、节欲是自爱。记住:欲望是心魔、欲望是诱饵、欲望是陷阱。所以,贪欲要约束,虚荣要打磨,行为要检点,不可用人生的脚步去丈量功名的宽窄,不要用冒险去触摸利禄的厚薄;三要多自律。自律是慎独、自律是慎微、自律是自重、自律是自爱。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念不廉之果、常记失足之恨、常怀律己之心、常有荣辱之感、常修为人之德。
只有淡泊方能轻名利,也只有宁静方可达致远。反之,成不了大才、成不了大事,更成不了大写的人。
淡泊的名人故事 4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
MBA一时无语。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
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
MBA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
大厨对呆鹅般的MBA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1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这样的事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人在选择职业时,第一看体面,第二看收入,两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后风光炫耀了。成败荣辱,全都摆在面子上,而面子是要人捧的,无人喝彩,就如同锦衣夜行般无趣。可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事业的兴趣。而且,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与否的体现,不必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别人肯定来满足。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淡泊的名人故事 5
当西蒙兴冲冲地将此事汇报给报社的总编时,总编却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据他了解,美国有一家著名报纸曾开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稿费”——1.2万美元,却遭到了爱因斯坦的严词拒绝,这回他怎么可能愿意编写毫无报酬的“科学谜语”呢?
然而爱因斯坦真的履约了,而且还是“超额”地为《法兰克福报》每周编写了1条科技谜语,前前后后一共编写了近40条,且这些谜语远没所想象的那般深奥、难解,相反却非常有趣,而且很具有启发性。
后来,西蒙好奇地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不弄点像‘相对论’那样的深奥谜语呢?”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因为我不想搞垮你们的报纸呀。”
西蒙又说道:“但我还是难以理解,您为何愿意匿名无偿地为我们编写科技谜语。”
“没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回应道。
人们都疑惑于爱因斯坦为什么看不上1.2万美元的'天价稿费,却愿意为一个不知名的小编编写科技谜语。其实人们最不能理解的事情是,这位曾被誉为“天才”的爱因斯坦何以如此淡泊名利。
淡泊的名人故事 6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陶渊明一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高雅意境,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品味,倾之慕之。
今日社会再也难觅这样一种雅致,一种悠闲。城市楼群中,车水马龙,人声熙攘,繁华使人们眼花乱,心猿意马,心情浮躁,脚步匆匆,他们已经无法也无力领略出世俗的超然。如此劳顿,如此费力,给自己换来什么呢?也许你的腰包的确较原来鼓胀,也许你的确人五人六有几分风光,然而你少了友谊的滋润,少了心灵的旷达,少了行走的自由,少了思想的轻松;一个倦字,一个累字,使你精疲力竭。与此同时,你的机体零件开始受到磨损,你越来越睡眠不香,进食乏味,皱纹四起,一脸黯然。
人生还是淡泊一点好,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甜蜜,多一点幸福。不要追求过分的权力,不要盯住别人的位置心有不甘,不要为了发财绞尽脑汁。人性太软弱了,经不起功名利禄的`折磨,如果你贪恋富贵,就会被富贵搅得寝食不安;如果你沉迷酒色,就会跌进酒色的陷阱;如果你追逐金钱,就会被金钱牵着鼻子走;如果你热衷名利,那就会被套上名缰利锁,只会依附权贵,看脸色行事……适当的淡泊,其实就是认同生活,认同环境,认同自己的位置,不再去为功名利禄斤斤计较。
想开一点,豁达一些,不去攀比物质的奢华,不去攀比官位的高低,不去为了身外之物尔虞我诈,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学会放松自己,学会欣赏生活,欣赏艺术,欣赏身边平常事物的美丽可爱,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绝对有益的。追溯古往今来长寿者的公认秘诀,无非就是贴近自然,生活规律,心境恬淡,性格豁达而已。
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淡泊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21
诚信的名人故事名人诚信故事03-14
关于微笑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2-11
名人故事精选01-27
名人故事01-24
名人故事01-26
名人故事01-27
经典名人故事01-28
名人故事精选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