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时间:2023-03-20 01:27:3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2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3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4

  说起陈景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数级中最小的素数》发表,1980年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都知的中国科学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市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5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习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6

  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盬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7

  今天中午,我看了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陈景润读书很吃苦。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时间表。这个时间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学习的。经过这些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科学家的高峰。

  陈景润为了学习,付出很多。他这种为了学习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读后,我不禁想起我是怎样学习的:我在做作业时,做不出的.题就不写,老是想着抄别人的;课堂上,我有不懂的问题,也就不去问老师,心里总是想:不懂的老师以后会讲,还用问吗?我在学习上很多地方都不用功,所以导致我很多知识都没学到。今后我一定要改正,用功学习。

  我们学习一定要不断前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定一个安排。因为只有这样都会前进。前进才能得到新的知识才能登上光辉的顶点。正如陈景润所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所以说,学习要不怕困难,要勇于战胜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登上学习的高峰,到达胜利的彼岸。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8

  今天我在网上读了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品质非常的高尚。你读完我的文章后,一定会和我有同感的。

  有一次陈景润到美国做访问研究。陈景润抓紧这个好时机,勤奋地研究和学习。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他就不回住处吃饭,只是在办公室随便吃点。由于太吵闹了,他就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研究。他很快就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但是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共节余了7500美元。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

  陈景润取得了这么多的成果,但他还是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抓紧时间学习、勤奋学习、勤俭节约,自己有收获不骄傲、不自大,而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较起来有些地方我还是很不足的.。例如:我学习没有那么刻苦,浪费了非常非常多的时间;我每次只要有了钱就花掉,并且是乱用,该买的的东西不买,不该买的都买了;我只要做完作业就玩,从来不管它对还是错。

  我一定要向陈景润学习,做一个刻苦、谦虚、节俭的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9

  今天,我读了《陈景润的故事》,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他。

  陈景润小时候,十分谦虚好学。在他7岁时,父母送他进学校,由于他的身体瘦弱,班里的几个孩子经常欺负他。有一天,同学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父亲气愤的.不让他上学,他就哀求道:“只有听老师讲课,才是我最愉快的事。”有时,他为了深入探究知识,不拖延老师的时间,他就利用下课后与老师散步或放学路上,跟着老师一边走,一边请教数学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陈景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就是陈景润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陈景润之所以能成功就源于他坚持不懈,勇于钻研的那种品质。我要把他视为我的榜样,像他一样去努力,去钻研,去成功!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0

  今天,我读了杨红樱主编的《马小跳玩数学》中的《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里说:1966年5月,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强大的记忆力。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了6麻袋稿纸。在1978年和1982年他曾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我都被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我感到陈景润很伟大、聪明和了不起。我现在年纪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像陈景润那样为国争光的中国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1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2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38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紧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表。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有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就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38号!谁是38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38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体路过外文阅览室时发现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于是他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来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38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什么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就是这样忘我地工作。他在六平方米的宿舍里工作,掀起被褥在床搬上运算;停电的时候,他就点起煤油灯夜战。

  有志者事竟成。1973年,陈景润终于彻底突破了(1+2)的.难关,他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至此,人类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探索,离(1+1)的“皇冠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

  为了移山,这位“当代愚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3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4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习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习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5

  过了好长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明白了自己不懂的东西,于是高兴地去了理发店。但是他飘过了外语阅览室,有了各种各样的新书。他们是美丽的。他又跑了进来,开始看书。他总是看到太阳下山。然后他想起了他的发型。他一摸着口袋,38号小牌子就立起来了。但他来理发有什么用?这个号码已经过时了。

  陈景润走进了图书馆。就像掉进了蜂蜜罐。反正他也走不了。

  不,又过了一天,陈景润吃早饭,吃了两个馒头和一块腌菜,就去了图书馆。

  陈景润找到了图书馆里最安静的地方,认真地看了看这本书。他总是看到中午,觉得有点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咬着吃,读了起来。

  铃声响起时,管理员喊道:“下班了,请离开图书馆!”他们都走了,但陈静润根本没听见,他一直在读书。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图书馆,于是他锁上了图书馆的门,回家了。

  时光悄悄流逝,天空变得漆黑。陈景润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多么奇怪的一天!有一段时间阳光灿烂,有一段时间多云。他拉下电灯开关,坐下来又读了一遍。他突然站了起来。起初,他读了一天书,得到了启发。这时,他会赶回宿舍,继续研究他昨天没有完成的'课题。

  陈景润收拾好书就走了。图书馆静悄悄的。嘿,管理员去哪了?读书的人怎么能消失呢?陈景润看了看他的手表。啊,已经超过晚上八点了。他推开门,门就锁上了,他喊道:“请开门!”请开门!但没有人回答。

  如果在平时,陈静润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读书,总是看到第二天早上。但不是那天!他不得不赶回宿舍去完成那个未完成的问题。

  他走向电话,给办公室打了电话。但没有人回答,只有哔哔声。他打了好几次电话,但没人接。怎么办?这时,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拨了一下党委书记。"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这个电话时感到很奇怪。他问发生了什么事,高兴得笑了,说:“陈景润!陈静润!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即派了几个同志去图书管理员那里。图书馆的门打开了,陈景润对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你,谢谢你!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宿舍。

  他打开灯,立刻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6

  陈景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好,引起了富裕人家孩子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他强,但他到处欺负他。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手拉手踢陈静润。陈景润含泪回到家,想辍学。母亲劝他:儿子,只抱怨爸爸妈妈没有能力,可怜的一家人被欺负了。如果你想努力学习,成长为有前途的人,那么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他擦了擦眼泪,又做了作业。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哭过,成绩一直排在第一位。最后,他以全校一年级的.成绩考入三元县初中。

  有一天,当陈静润正在吃午饭时,他碰了碰自己的头,唉,他的头发太长了。他应该快点把它剪了。否则,人们会把他看作一个女孩。于是他放下饭碗,去理发。

  理发店里有那么多人,他们把头发理得整整齐齐。他的品牌是38号中的一个小品牌。他想:该我了。时间是多么宝贵,我不能白白浪费。他急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本小书,背诵了这些外来语。背诵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想起早上读外语的时候有个地方他不明白。你所不了解的必须被理解。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现在才十二点半钟。他想:先去图书馆检查一下,然后再回来理发,免得太晚,站起来走吧。谁知道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7

  那个时候陈景润还没出名,但大家都知道他身体不好:脉搏过缓,体温过低,体力不好,反应比较慢。所以他虽然性情极温和,还是没有对象——那年头知识不值钱,找对象的重要条件是扛得动越冬的大白菜,陈景润明显不具备这个条件。

  陈景润虽然比较呆,但到底是文化人,有时候也挺幽默。他后来出了名,给他写信的那些姑娘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能气死古代几个皇帝。他自己定了陈夫人。陈夫人叫由昆,军人世家,非常利索的一个人。结果有一天我爹碰上陈景润,只见他一身板绿,外加一件超长的军大衣,形象十分怪异。他冲我爹一笑,说:“我参军了啊。”敢情那都是陈大嫂的行头。

  又一次,我和我娘在北大附中门口碰上他在那儿看汽车。因为这地方出了科学院,而他又没出门的习惯,我娘便问他怎么回事。陈景润一脸苦笑,说:“我搬来跟猪做伴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科学院在这里有一套房子,条件不错,分给了他。但北大附中附近有一家屠宰场,屠宰的时候“八戒”们呼天抢地,弄得这个心慈手软的书呆子心烦意乱,只好出来躲噪音。后来科学院还真给他换了一套房子。

  陈景润成名以后,关于他的传闻五花八门,有说他房间地板下藏金砖的,有说他通苏联的……那些我没法证明,还有一个说法是陈景润曾经“耍流氓”,这倒不全是空穴来风。我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以正视听。

  关于陈景润“耍流氓”的事实真相令人啼笑皆非。

  当时陈景润还没有出名,身体也不好。那时候张劲夫管科学院,他为人刚正不阿,对于陈景润这样的“老九”,组织上还是关心的,分房子时特意给他分了一间“补房”。所谓补房,就是利用旧建筑的剩余空间,比如地下室之类改造成的住房。陈景润是单身,工龄、年龄都不够,分给他这样一间房,已经很照顾他了。

  没想到问题来了,这栋楼旁边有一间公共浴室,女浴室的窗户和老陈的新居正好斜对着。为了通风,浴室的窗户通常会打开几扇。到浴室开放的时候,老陈往下一看,只见白花花的人体好像妖精打架。老陈这书呆子乍看此场面肯定是吓了一跳。如果换个人会怎么样呢?我想不出,但是老陈觉得这不好,至少会影响研究工作。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有碍观瞻和伤风败俗的行为。怎么办呢?如果换作是别人,也许会悄悄和管理员谈谈,或者在自己的窗户上挡个帘子什么的。可是老陈不会和人打交道。

  他的招儿真绝——他写了一张小字报,贴到浴室的门上。他写的意思是:这间浴室斜对着他的.窗户,开着天窗从上面一目了然;这可不好啊,同志们,要是有坏人到楼上,那就什么都看见了,有碍观瞻,伤风败俗,建议大家以后洗澡时关上天窗云云。这当然不是原话,原来的小报早就让大伙儿给撕了。末了,他工工整整地署上大名:陈景润。

  大家可以想象得出第二天女工们去洗澡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也不知道是谁挑的头,恼羞成怒的娘子军一拥而上,在老陈的宝宅里骂的骂,砸的砸——好在也没什么可砸的。有人还亮出粉拳要揍这個“臭流氓”。幸好有人叫来了领导。领导当然明白老陈的为人,让他耍流氓他也没学过啊,当然是把娘子军们训斥了一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趣的是,虽然事后澡堂的天窗关了几天,可后来还是照开不误,也不知道大伙儿是不是忘了上面还有一个“流氓”。

  不过,数学所出了个陈景润,也不全是好事,至少有一段时间弄得大家鸡犬不宁。说起来与陈景润无关,也有关。

  陈景润出名以后,他简直一步登天。那些日子难得见到他,见到他时,我的感觉只有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当时觉得这种感觉好奇怪,后来才明白,对于陈景润来说,他的生活全错位了。一时多少“英雄豪杰”都不禁扪心自问:我就不是第二个陈景润?咱们国人起哄的本事天下第一。数学所接二连三地收到各种“天才”的来信,各省市也不断传出有人证明了至今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要将其送到科学院来。

  但这里头的水分就大了。数学所刚开始对此十分重视,可当上得多了,数学所接待“天才”不免有所简慢,于是就有人在媒体上攻击科学院是阎王殿,水泼不进,压制人才。这样的文章多了总不好,领导们一研究,专门设一个接待处,只要一个人负责,就是原来后勤的艾大爷。此公原是四野军官,生性暴烈,人称“艾大侠”。他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娶了海南的艾大妈,回北京后调入科学院。因文化水平不高,好打抱不平,且以老资格傲上,让领导很是头疼,所以一直未能得到重用。这次算派上用场了。所里专门找人教他十几道数学题打底子,老艾的脑子也算好使,加上军人的认真劲儿,将这十几道题里外参详得清楚透彻,很快就走马上任。

  见到“天才”,老艾那神情,仿佛两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首先气势不输给他们。然后,管他们研究的是什么东西,老艾就从这十几道题里抽出一道来让他们做。“做不出来?!”艾大侠把眼珠子一瞪,“就这水平还来科学院?你回家抱孩子去吧!”

  也真邪了,就没有一个过得了艾大侠这一关的。俗话说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老艾的接待处,成了“天才”们的鬼门关。现在打假时,还真挺怀念他。

  那时,我走在数学所前面的林荫道上,这里总是很热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做出种种奇怪的举动:或者举着一个横幅,上边写着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站在两棵树之间自顾自地开讲,也不管有没有人听;或者用粉笔写一大堆算式,看有没有识货的。这些人好像都是艾大侠的受害者。

  这种局面持续了好长时间。那时国人是如此痴迷科学啊——拜陈景润所赐。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8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9

  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小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是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能证明这个猜想,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稿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终于他成了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

  我给大家讲一个陈景润刻苦读书的小故事。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20

  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特别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通用6篇)10-14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人故事通用11-24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精选20篇)07-25

螃蟹王子的童话故事04-25

王子与天鹅的童话故事04-23

王尔德童话故事《快乐王子》04-22

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精选22篇)07-21

假王子的童话故事(精选12篇)01-04

青蛙王子童话故事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