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作文集合10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风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风作文 篇1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民风作文 篇2
盼啊,盼,终于,一年一度的篝火会到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人吃过元宵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胡同口,这时满胡同的男女老少都聚在这里,有说有笑。忽然有人喊:“开始烤火了。”于是人们都赶紧跑到家抱柴禾,不一会的功夫就抱来一大堆柴禾。我点着火,人们齐声喊:“篝火会开始喽!”大人们围在一起兴奋的说:“终于盼到篝火会了,这一年过得真快啊!”奶奶也慈祥的说:“是啊,这日子好过啦,年的味道更浓了。”对门笑着说:还是新中国的新农村好啊!我家今年新添了一台电视机还有一台拖拉机,另一个也抢着说:“我家也添新电器了……
我们小孩围在一起,嬉笑着,打闹着,我说:“今年我买了点小女孩玩的小花炮,你们呢?小宇说:“我也是,妈妈还给了我压岁钱,现在妈妈挣的钱多了,出手也大方了。”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我赶紧打断他说:“我们开始放花炮吧。”我点着一个“满天星”然后借着灯光用“星语”写下了我今年的愿望。又闭上眼睛祈求这个愿望的实现,伙伴们也不约而同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按照家乡的习俗,我们就该一起放跑了,于是,人们都拿出各式各样的炮来,天空中顿时出现了多彩的图形,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瞬间中。
哥哥、姐姐们也聚在一起,说着自己新一年的梦想和计划。最后就是表演节目了,我们纷纷来到抽奖台抽奖。“耶”!今年是我表演。我不由自主的喊出声来。我用嘹亮的声音说:“我为大家表演一段拉丁舞恰恰恰。”虽然没有音乐,但是,我随着观众的掌声跳出了节奏。
伴着一阵欢歌笑语,篝火会结束了,在笑声中,我们又走进了新的一年。我们也会微笑着去迎接和面对每一天。
民风作文 篇3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的节气风俗习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在山东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在临沂地区的一些农村,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过,在山东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山东南部的地区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山东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的风俗。
民风作文 篇4
赶集是过年的前奏。那时候,临近春节家长们总会商量着,一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购,为家里更新扫帚、门帘等用旧的物什,但主要还是买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数妈妈这时候最纠结的就是给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经济拮据的家庭,多半会选择扯回几尺布,托付有裁缝手艺的亲友,帮忙缝制,给期盼一年的孩子带来些惊喜,在衣食尚不丰富的年代,过年时没件新衣服,对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小年一过,为过年而展开的美食筹备算是正式开始。蒸年糕、蒸馒头,很多主食都是提前准备,那时候冰箱还是个神话,北方寒冷的天气能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做好主食——过年时大人们就可以不必太操劳。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没有高压锅、电饭锅这些烹饪利器,炖肉、做鱼也都是提前进行,各家安排的具体时间不一。常常是谁家屋檐下飘出阵阵浓香,就有邻居走过时大声问一句:开始炖肉了?主妇就满脸笑着大声应一句。家里顽皮的孩子像只小猫围着锅台团团转,被新年的氛围感染得心情也好起来的妈妈们,经常是嘴里呵斥着,却揭开锅盖,先用筷子夹出两块,给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馋。
说回到吃,和大多数北方城乡一样,几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节是从小年就唱响序曲的。多数人家知道“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传统,虽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仪式,但家庭主妇们大多自这一天开始会买来糖瓜和其他一点零食,吸引的小孩子们眼神巴巴地望着那些原本该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点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爱。
我国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到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而且在过去,多数家庭这两顿饭都是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男性长辈们有时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那种场景与氛围,和今天动辄酒店吃饭甚至年轻人唱歌狂欢的过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这顿饺子因为“招财进宝、福不外流”的特别寓意,在过去风俗保守的年代,不仅排斥外人,甚至连已嫁出去的闺女也不能回娘家来吃,今天看来这该算是陋习了。
三十和初一过去,鞭炮声还在此起彼伏,春节期间吃的主题到此远未终止。整个正月里,亲戚家的互相走动,村里乡里的舞狮会、高跷会,孩子们的眼睛总会发现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标。虽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类似,但保定冰糖葫芦、糖人面人和烤红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的了。至于定兴的玉米面薄饼、安新的芒子、鸡头、老菱角等各县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纳了。
民风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特色。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吧!
麻糍——俗称麻团。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只吃过麻糍,可没看见过麻糍是怎么做的。每年的冬至,每户人家都要做麻团,因为吃了麻团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又长了一岁。
今年冬至回到老家,我终于看见麻糍是怎么做的了。我们全家正在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的四奶奶来串门了,告诉我们他们晚饭后要“搓麻团”。奶奶说等会儿带我们去看看,让我去见识一下麻团是怎么做的。妈妈很兴奋地说她小时候家里每到冬至前夕或者家里有喜事时,都会有“搓麻团”的风俗习惯,那时妈妈和她的姐妹一起围着大人们“搓麻团”,等待享受这糯糯的、香喷喷的麻糍,这是妈妈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饭,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和奶奶,来到四奶奶家里,看见灶上的锅里正烧着水,不过一会儿,水就开了,只见四奶奶把半脸盆水的糯米粉全部倒了进去,用一双筷子不停的搅拌,这时锅里的粉都像橡皮泥一样一块一块的,我问奶奶这是在干吗,奶奶说:“着叫作打欠头。”奶奶说着,拿起铲子把它们捞到脸盆里,然后放上几碗粉,最后用双手不停地把它揉成团,直到粉团有点韧性为止四奶奶教我把粉团搓成长条,然后把它截成乒乓球大小的一个个球,放在手心里,用两手把它搓圆,再放到水里去煮,直到一个个圆球浮出水面为止。最后一步,在一个盆里撒上黄豆粉和白糖,把圆球捞起来放进去,然后不停的旋转,直到圆球上裹满为止,香喷喷的麻糍就新鲜出炉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颗就吃,好香好烫呀!
这就是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之一。
民风作文 篇6
东莞人把“春节”、“过年”叫做“做年”。这与东莞人过其他节日时叫做“做时做节”是一样的,也许是因为每到过节的时候,总有很多风俗事项要做的缘故吧。
做年的准备工作很早就开始了。秋收之后、冬天开始之时,把新米放到铁锅里炒成金黄色,舂成米粉,拌上红蔗糖,掺入炒花生仁,放在木制的模型里,用小木槌敲实,印出各种吉祥的花纹,做成一个个米饼,用炭火烘干。这就是硬饼(炒米饼)。硬饼印好后,整个冬天都可以食用,同时,也是做年“奉神”(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供品。印硬饼的时候,亲人、邻居都会来帮忙,大人、小孩齐动手,忙碌上一整天。十几个小木槌“笃笃”地敲在硬饼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很远都可以听到,成为如今一种温馨的回忆。印完硬饼后,到整(也就是做)油角时,就真的感到新年快要到来了。油角是在过年前十天半月时做的,用面粉拌上鸡蛋、猪油做成皮,用砂糖、花生仁做成数(也就是馅,可能出自“心中有数”),包好后用拇指捏出一列整齐的纹,再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做得好的油角是很松脆的,也很香。在做油角的同时,也做糖环、碌堆。糖环、碌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加入白糖,和成粉团,压到木制的模型里,用刀切出环状、带花纹的一片,放到油锅里炸成圆形,就是糖环。把粉团捏成一个杯状,再轻轻地把杯口收拢,往里头吹气,把它吹胀,底部沾上一点芝麻,放到油锅里炸成一个圆球,这就是碌堆。糖环、碌堆都是做年时的供品。圆圆的形状,当然寓意团团圆圆了,也有“煎堆碌碌,黄金满屋”吉利说法。广东话里有个成语叫“年晚煎堆”,意思是人有我有。是的,到了年晚,哪家哪户没有煎堆呢?
“年廿八,洗邋遢”,做年之前,当然要把家中各处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项就够忙上一两天了。
还要贴对联、挥春、门神。对联是写在橙红色的洒金笺上的,联语因应贴在不同的地方而有所不同,但无不代表了主人在新的一年的祈求与祝福。例如,贴在大门上的有“玉堂富贵,金屋荣华”,横额是“五福临门”;贴在花园门口的,要贴合春天的主题,横额是“满园春色”;贴在厨房门上的,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的字眼;贴在后门的横额,通常是“后来更好”。挥春就是写在对联纸上的四字吉祥用语,如新年进步、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百年好合等等。贴好对联、门神后,用大桔、肥猪肉、柏叶串成一串,挂在大门门框的顶部,寓意是大吉大利、家肥屋润、长福长寿。贴上了崭新的对联,新屋、旧屋都顿时焕然一新,做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
贴完春联,还要到花市买花回来,摆放在家中,营造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有花开富贵的寓意。花市是一年一度的,临近年晚,花市里就挤满了买花、看花的人。花的品种真可谓琳琅满目,珍贵的有兰花、牡丹、茶花,一般的有杜鹃、水仙、郁金香、玫瑰、桂花等等,最普通的就是颜色不同、花型各异的菊花和芍药(其实是大丽花)。也有盆景和绿色植物,如常青藤、万年青、金钱树;也有用来插花的,如菊花、富贵竹、剑兰、百合、银柳、鸡冠花等。当然,最少不了的年花,就是代表大吉大利的大桔。无论贫富,无论是几千元的大桔树还是几元钱的小桔子,做年时每家每户都要在家里摆上一盆,不然,真的不叫做年了。花市的另一道风景是卖桃花,数十位花农把桃花用摩托车、单车载着,待价而沽,摆满了一整条街。灿烂的桃花缀满了枝头,最是能体现春天已经来临的气息。
过年前,还要买两根带着青叶的甘蔗回家,放在家中,这叫做“傍年”。这两根甘蔗在做年期间是不吃的,也许放上一整年也不吃,寓意是生活象甘蔗一样甜。
年晚了,要卖懒。年晚那天早上,用“崧木(苏木)”(一种木头,用作天然的红色素)加上碱水,熬出红色的汁,放入鸡蛋,染红,煮熟,就做成了卖懒的鸡蛋。这种红鸡蛋除了“奉神”外,家里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吃一个,而且小孩子的鸡蛋一定要分一部分给别人吃,意思就是把身上的“懒”脾气“卖”给别人。能把懒卖掉,固然很好,但要一个馋嘴的小孩把自己的鸡蛋分一点给别人吃,就真的有点难了。若是真的要分,那就分指甲那么大的一点点吧。小时候有首童谣是唱卖懒的,开头两句是“卖懒啰,一齐来”,后面几句就记不得了,应该是很好听的。到了年晚卖懒,真的是在过年了,到处都飘着做年夜饭的炊烟,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很浓。
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年夜饭的菜大概有鸡、鹅、肉等,丰富程度与美味度,就要看一个家庭的财力与主妇的手艺。芹菜是少不了的,因为芹菜寓意着“勤力”。
年夜饭的主食并不是饭,而是汤圆。汤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里头并没有馅。把加入了肉片、黄芽白(一种长条形的大白菜)等各种配料的汤烧开,用糯米粉加水搓成长条,手指轻轻捏出一小颗,搓圆,直接放入汤里煮,就做成了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圆。卖懒时染红鸡蛋的“崧木”水,另一个用途是用来染年夜饭时吃的红汤圆。雪白的、浑圆的汤圆中间,加入了若干的红汤圆,不仅颜色很鲜艳、好看,当然也有吉祥、如意、红运当头的意思。
辛苦了一整年,到了年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晚饭,欢声笑语、共叙天伦,这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幸福。
吃过年夜饭,主妇就要忙着准备“奉神(祭祀)”。“奉神”的主要供品有:大桔、钱盒、水果、蔗果、碌堆、硬饼,酒、茶,元宝、腊烛、香等。钱盒是一个分隔成若干个小格的盒子,分别放上糖环、油角、糖莲藕、糖马碲、糖椰角、红瓜子、各种糖果等贺年食品。蔗果就是几段刮干净了的蔗,取“甜”的意头。子时(晚上十一点)之前,开始奉神。奉神是感谢各位天神、感谢土地、感谢列祖列宗,许愿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子时的钟声一敲响,鞭竹便响起来了。响亮的爆竹声,会持续一整夜。虽然说是有点吵,但如果没有爆竹声,如果没有了在门前铺满了一地的红彤彤的爆竹纸,又怎么叫过年呢?
一觉醒来,便是新的一年了。什么都是新的,包括新的衣服。
新年第一件事,便是见到每一个亲人、朋友都要恭喜一番,恭喜爸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恭喜伯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恭喜朋友步步高升、早生贵子,恭喜老人龙马精神、身壮力健、越老越福……恭喜的话总是说也说不尽。恭喜之后,当然要派利是啦。“利是”由长辈派给晚辈、已婚的同辈派给未婚的同辈。不管年纪多少,只要未结婚,都只有收利是的权利,没有派利是的义务。年纪小的派利是给年纪大的人是很经常的情况。
到亲人、朋友家拜年,嗑嗑红瓜子,吃点贺年糖果,大家团聚在一起,恭喜一番,聊聊家常,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新年期间,主妇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奉神。在家里,在庙里,在祖屋里,都要奉。供品中,两根青蒜是少不了的,寓意是多子多孙(“蒜”与“孙”同音)。年初二是“开年”,意思是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开年”的祭品中有一条用米酒灌醉了的活鲤鱼,用一条红纸围在鱼身上,寓意“年年有余(鱼)”。这条鲤鱼在奉过神后,要拿到河里放生,与佛教的放生是一样的。年初二,通常一家人会到妈妈的娘家拜年。
孩子们最喜欢做新年了。做新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很多的过年食品,更可以“兜(要)利是”。有了利是,就可以买烟花,买玩具,到处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新年的一个重要节目是舞狮、舞麒麟。狮和麒麟略有不同,但都是模仿狮、麒麟的习性、神态,如出洞、上山、遇险、稍睡等,高潮是采青。神态活现,动作逼真,仿如真狮、真麒麟在人们面前舞动。
舞完狮或麒麟,就会表演武术,如南拳、大刀、关刀、长矛、棍,也有锄头和齿耙。最有趣的是打藤遮(也就是用藤做的盾牌),通常都是由最矮小的人来表演,躲在藤遮里拿着刀一晃一晃的,一副胆小受怕的样子;高潮是头顶着藤遮,在地上一连打上十几个滚,最引人发笑。三四岁的小孩子也会上场表演,通常是打拳。鼓着腮帮,挥着稚嫩的拳脚,打起来还真有板有眼。打得起劲之时,挤得里三重外三重的观众,当然少不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大家表演得不够好,老师傅就会亲自出马,紧束腰带,赤膊上阵,以一套刚劲有力、可以***老虎的南拳答谢观众。打到兴奋之处,还会大吼一声。既然是师傅,这吼声当然也比徒弟们来得大声和震撼人心。
舞完狮或麒麟、表演完武术,就会舞着狮或麒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主人会奉上一封利是以答谢并图个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日。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做年,都可以派利是。是的,做年除了向大家拜年、恭喜大家、吃红瓜子,最重要的就是派利是、收利是了。利利是是,正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民风作文 篇7
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
几 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被惊动、激怒的蜂 群,猛叮入侵者。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舍诏将士眼面前飞来飞
去,使得他们辨不清东南西北。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埋伏 在坝子里的浪穹诏将士乘势追杀敌人。一场有“蜂兵蝶将”助战的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浪穹诏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驴汤锅,端来了白面馒 头和大麦酒,犒劳将士。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不
寻常的日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人们都来这古战场遗址上赶会做买卖。会期前几天,白族村寨 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买来白布彩线,相互邀约,在一起挑花绣朵,赶做绣花巾。白族绣花巾呈正方形,边长两尺左右。绣花巾的四角分别绣一个彩蝶,绣花巾中央绣 的是
绿叶红花和蜜蜂。人们以此表达对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树花会前后,白族村民总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蜜蜂树”,种上几株“蝴蝶花”,以表达“怀古思祖”的心情,三营坝子有“花果坝”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树花会的传说和风俗分不开的。
民风作文 篇8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民风民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民风民俗有趣吗?
民风作文 篇9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的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
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对自己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感情!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民风作文 篇10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民风作文集合10篇】相关文章:
民风的作文(集合15篇)04-10
民风作文集合9篇04-13
民风作文集合8篇04-11
民风作文集合五篇04-09
民风作文集合八篇04-07
民风作文集合7篇04-14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集合15篇)04-08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集合15篇)04-11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集合12篇)04-10
关于民风作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