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典故

时间:2024-08-10 21:29:58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最新历史典故(8篇)

  最新历史典故 篇1

  墨绖从戎

最新历史典故(8篇)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最新历史典故 篇2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时, 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 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 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 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 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越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最新历史典故 篇3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最新历史典故 篇4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最新历史典故 篇5

  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最新历史典故 篇6

  献媚者现丑

  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最新历史典故 篇7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经商的张弼士参加了法国领事馆举办的一个酒会。当时,来了不少贵宾,工作人员端来了法兰西上等葡萄酒。张弼士拿起酒杯,轻轻啜了一小口,细细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绵绵的习习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贵宾们端着酒杯,都久久不愿放下。

  法国领事见状,说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丰年间,他随英法联军进驻烟台,因无葡萄酒相伴,感觉分外枯燥无味。这时,有人来报告说,在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采回野生葡萄,并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机来榨汁酿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用野生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别有风味,令人陶醉。

  法国领事讲这则逸事时,现场不少人听后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张弼士却将法国领事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并且,一个宏大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张弼士来到烟台经过周密的考察和筹备后,张裕葡萄酒酿造公司便在烟台横空出世了。

  如今,张裕葡萄酒的营业额已经高达数十亿元,名列中国葡萄酒业的榜首。烟台也被国际葡萄酒局列为中国唯一一座国际葡萄酒城。

  有时,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就会蕴含着巨大商机。如果,当时张弼士听后只是把它当成一句玩笑话并哈哈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很难在烟台看到张裕葡萄酒的辉煌了。

  最新历史典故 篇8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最新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最新历史典故05-15

最新历史典故8篇05-16

最新历史典故精选8篇05-18

历史典故05-20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的典故05-22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借花献佛的历史典故08-04

春秋的历史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