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3-10-20 18:06:33 智聪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1】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巂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

  “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因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了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要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兴。

  打那以后,诸葛亮一面积蓄财富,一面训练人马,一心一意准备大举北伐。

  【2】七擒孟获的具体内容

  一擒一纵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

  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纵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

  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次日,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时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喝令军士将他们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七擒孟获

  孟获又请来兀突骨带领的乌戈国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孟获已被诸葛亮活捉七次。

  【3】七擒孟获的出处

  《七擒孟获》出自《三国志》,原文如下:建兴三年,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4】七擒孟获的启示

  其一,人的生存、发展必须以巩固的后方做后盾,一旦后院失火,必然殃及前方。孔明如果不恢复吴蜀联盟,不平定南方叛乱,那边北伐大军刚刚出发,这边就可能出现成都危机的险情,非但北伐不能成功,可能连大本营都保不住。一个人如果缺乏“人和”的环境,其任何显赫的成绩都无法持久。

  其二,孔明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完全是心理战术的胜利。孔明与孟获二者的实力本不在同一档次,孔明若力服孟获当易如反掌。可是心若不服,就会如马谡所言:“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对人的管理,压服往往压而不服,心若不服,岂会有积极性。

  其三,好事多磨。孔明的七擒孟获,显示了胸怀和耐心的巨大力量。俗话说,事不过三,但孔明对孟获的宽容早就超过了“三”的界限。民国时期的蔡锷将军曾剖析过“能耐”的内涵,他认为“能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能”,即能力、智慧、本领;二是“耐”,即耐心、恒心、韧性、胸怀。只有“能”而无“耐”,便称不上有能耐。

  古人云“行百里路半九十”。许多好事并非成于实力,而是成于耐力。耐力是一种力量,滴水可以穿石,铁杵可以磨成针,可见耐力之威。任何好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说到底就是不要怕用力气,不要怕磨,要准备长期去“磨”。

  《七擒孟获》告诉我们,想要招揽人才应该以德服人,仅仅依靠强权和武力无法让他人心服口服,这样即使招揽到人才,他也不会真正为人才所用。我们应该用实力和品德来收服人才,这样才能让人才真心归顺。

  【5】七擒孟获的读后感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我们华夏儿女遗传基因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样将国学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比较喜欢、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驾崩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但他是位无能的皇帝。不久后,南蛮王孟获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猛获。七擒七纵使猛获比较终心服口服,彻底归顺。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心胸也很宽阔。

  回想起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我的笔被同学弄坏了,如果我们都板着脸,恶声恶气得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比较后两个人心里都很不开心,还要被老师放学留下来叫家长来学校,回家还要被父母批评教育。这时在我脑海里突然略过了这些像狂风暴雨般可怕的“场景”。冷静三秒后,我们并没有动手打架,而是和同学好好沟通,我主动说一句“没关系”,他也一句“对不起”,我俩都笑了。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胸怀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的道理。以此可见,比较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是自身的实力和宽广的胸怀。

【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04-12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历史的典故05-22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历史典故05-20

经典历史典故04-07

有关七夕的历史典故08-22

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历史典故05-30

历史典故:曲高和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