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1-03-14 11:23:24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每年过春节的前一两天,我们家就会提前进入过年的那股紧张、欢喜、红红火火的氛围。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这些习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于是才说:“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个日子。我们这边当然也不例外,举行活动的节目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其实各地的习惯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赛龙舟就是吃粽子,洒雄黄酒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在门口的地方挂上艾叶和菖蒲这类东西,具体的效果我也没有细问,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了。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我们往年的龙舟竞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而且谁划龙舟赢了还会被人表扬,说明我们这个村的村民比较厉害。现在赛龙舟也都带有一点比赛的性质,几个村组合到一起,大家进行比拼。

  我们每年都是如此,在岸边上吃着粽子然后看大人们在下面进行比赛。以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也是一个龙舟的选手,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划龙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我爸爸年纪不小了也就不去赛龙舟了。不过现在可以带着我在岸边观看,端午节日还是快乐的度过了。每年到这个节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龙舟,我们这也有自己的风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只有走南闯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到端午节,我的家乡——浙江金华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不停地来回穿梭,打捞屈原的真身。有几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这些都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习俗。

  要说到赛龙舟,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早早地起床,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婺江边。比赛还没有开始,岸边就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了!人们已经把长长的一条江岸围了里外三层!我和妈妈为了找一个好位置,还差点挤破了脑袋呢!比赛开始了!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朝东边眺望着。“咚——咚——咚!”从婺江的远处渐渐传来了低沉的鼓声,中间还夹杂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近了,更近了!我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五六只龙舟飞快地向这边驶过来,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龙舟的龙头高高扬着,满身闪着五彩的光芒,就像腾云驾雾的祥龙。划舟的壮汉们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手里的动作整齐划一。几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赶,人借龙形,龙具人神,一条条矫健的巨龙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欢呼着,为自己的龙舟队鼓掌加油。相机和手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家都想留住这难忘的镜头。龙舟在经过我们面前的一刹那,我甚至看到划舟的壮汉胳膊上绷紧的肌肉和擂鼓手额头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很累了,龙舟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但他们还是坚持着,用口号来鼓舞自己,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在婺江上,这可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结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边渐渐安静了下来,我和妈妈在岸边散步,岸边的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历史……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春节期间喝“元宝茶”是我家乡的风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回外公家过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热闹非凡,吃年夜饭、贺岁拿红包、一起看春晚,当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宝茶”。

  关于“元宝茶”,小时候我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我对着煮茶的锅子里,用勺子捞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元宝”。外公笑话我是“小财迷”,边刮我的鼻子,边告诉我:“傻小囡,‘元宝茶’不是真正的元宝煮的,你看,这个两头尖尖的像不像元宝,其实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来的。”待我再长大点,有次参观民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元宝茶”最早源于江南,开始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后来民间也逐渐兴起,寓意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煮元宝茶不难,关键在掌握火候。外公会先将金桔的一面划个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烧煮约十分钟,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开来,茶汤变得有点粘稠,呈现鲜亮的橙黄色,外公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有时是“祝老祖宗福如东海,无病无灾”,有时又是“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福气满满”……

  除夕夜的第一盏“元宝茶”,一定是外公亲手奉上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的。这时候的外公就像个小孩子,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好茶盏,递给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的老阿太。阿太接过“元宝茶”,舀上茶盏里的两只“元宝”,开开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宝入我家,双福临门保平安!”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年龄,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宝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气带到了身上。

  现在我已长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过了家里煮“元宝茶”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时还用雪梨或红枣,冰糖也用得少了,补血少糖,滋阴补肺。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时,我也有模有样地学外公的样子,煮上一杯杯“元宝茶”,将我对长辈、亲友们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着城市没有的风味,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圆谱圆祠堂便是我们的大事儿一件。

  从开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庆祝开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热闹。第一天早晨,礼数繁多。先是宰猪宰羊,把猪和羊分别绑在两张凳子上,再用红色的红菱把它们的头绑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两边,像两个守门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轿子抬着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后面跟着许多乐手,围绕着村子走一圈。所到之处,就有许多人围观,不知有多热闹。等这些全部结束后,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围大摆宴席,邀请每家每户必须有一个人去吃午饭。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不绝,到处都摆满了小摊小位。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趁着这几天,买一些好吃好玩的,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去玩,父母们也都不会责骂。

  夜幕降临,祠堂的大戏台上,先表演的是我们村里的阿姨们精心排练的节目——锣鼓。结束后,便是戏班子上台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弹唱,是老爷爷和老奶奶最喜欢的节目。他们总是早早地搬来椅子,选好合适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会感到乏味。尽管祠堂很大,但还是会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孩子就喜欢在祠堂跑来跑去玩游戏。

  这些仅仅是第一日的场景。一般来说,这样的盛事至少要持续三天,并且连续三年。这几天,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总会叫来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几桌呢,真是热闹非凡。造祠堂的钱都是村民们自愿捐献的,多的达80万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献超过20xx元的人家,都会获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谱。

  造祠堂圆谱不仅仅是一种民风民俗,更是象征着一个姓氏的繁荣与传承!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家乡每年年底就会有做香肠和熏腊肉的风俗。每逢过年佳节,最想念的就是香肠的味道,特别是离开家乡这几年。

  在我们四川,做香肠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细选的,农家养的猪最合宜。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香肠,猪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熏肉,小肠洗干净留着灌香肠用。

  说到做香肠,也是一门学问。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小块小块的,放入适量盐,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们和匀,腌制一个小时。等肉腌好以后把洗干净的小肠尾端用线打好一个结,用小圆筒把小肠撑在内壁,猪肉一小块一小块的往里面灌,灌到30厘米就用线打一个结,接着刚才的步骤继续灌猪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肠就灌好了。最后灌好的香肠拿到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晒,大概晒几天以后准备烟熏。

  腊肉是用五花肉做的,盐涂满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这个比较简单。腌制几天和香肠一起拿去烟熏。烟熏的材料是木料的锯木粉和松柏枝叶。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搭一个简易棚子,炉子上放香肠和腊肉,下面烧火,火上浇木料的锯木粉,熏得黑黑亮亮的香肠和腊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过年的风俗和各地过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食材了,主要是因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较繁琐,比如说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过年是吃中午,大多数地方是吃晚上吧!虽然香肠和腊肉过年的时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个年代,有香肠和腊肉就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就切上几块腊肉,解解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广式腊肠,和四川香肠差不多的,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动手做的香肠,也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8

  腊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因为今是腊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神仙。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准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蜡烛。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蜡烛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当于神仙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认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神仙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态度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虽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除夕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9

  说到家乡习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过年包饺子时里面包硬币的习俗。

  就是因为这枚硬币的存在,我们几乎都忽略了饺子的味道了。大家小心翼翼,细嚼慢咽地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硬币就滑进肚子里了。可是在心里,谁又都希望做那个“嘎嘣”一声被咯到牙的“倒霉鬼”。

  晚上八点,春晚开始了,妈妈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也忙碌地准备起包饺子。我站在桌边,紧紧地盯着妈妈包上硬币的饺子,悄悄地数一数它有几个褶,努力分辨它和别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所有的饺子就像多胞胎似的长一个样儿。我有些泄气,但还是不想放弃,拿牙签在饺子的边上扎了个小洞。做完这一切,我便得意地专心看春晚了。

  可是,饺子一出锅,我傻了,简直要崩溃了。一碗碗饺子端出来,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牙签扎的小洞,先不说是大海捞针,就算找到了那小小的洞也被膨胀的饺子吞噬了。我在心里暗暗苦,这样怎么才能吃到那个包了硬币的饺子呢!

  既然作弊不允许,那只能靠实力多吃,快吃,这样吃到硬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我夹起了一个白花花的饺子“拦腰咬断”,嘴里却只是柔软,唉!没有硬币,尽管有些泄气,但是我绝不能放弃,继续吃。终于在吃第三个饺子时,被梦寐以求的硬币咯了一下牙。我一蹦三尺高,开心到飞起,什么不开心啊通通一扫而空。

  可是,为什么过年时吃的饺子里有硬币?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问爸爸,爸爸不知,问妈妈,妈妈不知,就连年长的奶奶,也说得不清楚。因此,在好奇心的指示下,我上网百度了答案。

  查阅资料后我得知,春节包饺子时包入硬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在这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会取得财源广进的好运。据说,这是来自于农耕文明时,劳动者对于新的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你说,这样一个福气满满的饺子,谁又不想吃到呢?

  原来,在春节的饺子里包入硬币这个习俗,还有这样吉祥的寓意啊!我要再多吃两个饺子,多来点财富。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石溪久佳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每每提起端午,谁不是先想到那香气扑鼻的粽子来呢?

  当这美味的粽子入口后,不禁会想,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于汩罗江,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后来当心凭吊的饭团被鱼虾所食,就想出用树叶包裹饭团并外缠彩丝,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工序也不简单。首先要把采来的棕榈树叶子一条条撕开来,然后一段一段结成绳子备用,再将包粽子的粽叶提早一天洗净并泡在水中使其变软。第二天将糯米洗净过滤掉多余的水,之后按家里人口味拌上酱油盐等备用。再就准备粽子馅:有芋头的、有肉的、还有板栗的、豆沙的……这些备好后,拿出泡好的粽叶,两片粽叶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欢的馅,面上再铺一层糯米,之后用另外一张粽叶盖上,最后用棕榈树叶做的绳子将整个粽子一圈一圈把它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后就把他们放进锅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开了之后,那棕叶的香味,棕榈树叶的香味,还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来,慢慢的从锅盖缝隙里钻了出来,闻着这些香味,我实在忍不住,总是一会儿就去闻闻,一会儿就过去提起锅盖看看,并不断的问外婆:“熟了没,熟了没?”外婆笑着对我说:“等一会儿”。可没过多久我又跑去问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说:“再等一会。”我就一直这样子等着、盼着,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终于,外婆掀开锅盖,对我说:“快来快来,新鲜粽子出炉啦!”煮好的粽子散发出了更迷人的味道,这味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拆开一个粽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顿时间溢满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五月初五这天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经过千百年后的发展今天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充满了我甜蜜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饥肠辘辘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顿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渐渐淡去。不过,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虽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此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比如我们家每当过年吃完年夜饭的时候都要跳火群。什么是跳火群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里,然后放火烧起来,让全家老小都从火群上跳过去,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所有的霉运都被火烧光了,很特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的家乡离嘉兴市区不远,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乡——嘉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嘉善那儿是怎么过迎新年的吧!

  家乡的每家每户为准备新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再忙,也必须要做的一项事——“切切叫”,什么是“切切叫”呢?奶奶说就是掸烟尘。细细区分,在廿六掸烟尘叫“乐阵阵”,廿七叫“切切叫”,听起来真是喜庆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与附近邻居们一早就在掸烟尘,“啪啪啪”的声音打破了寒冬腊月的寂静,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时人们也理发、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问奶奶:“这些事还要挑日做?”奶奶用当地的俗话告诉我:“干干净净辞旧岁,轻轻松松过新年,这些事可不能随便做!”

  在廿六、廿七后,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团子、划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做了一大蒸锅的团子和方糕,又拿了几个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我猜测:奶奶做这个比别的要更加小心认真,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说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说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除夕之夜,人们除了要洗碗、刷锅、洗菜、切菜、淘米……这些家常,还要再点燃一支炉或在灶肚里燃树块,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问爸爸这样做有什么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与‘富’同音,火烧到年初一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这个除夕,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我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每件事只为一个字——“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一大早,老妈老妈就忙活起来了,窗外的炮声响个不停,弄得碗筷叮当响。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习俗,火焰,跨过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里以全新的面容面对。又代表着辞旧迎新。还代表着烧毁坏运气,带来好运气。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伊宁自己可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轻咬一口,光滑细腻的皮儿在嘴中滚动,鲜美的汤汁浸透舌头,富有弹性的肉馅在口中跳跃——这,就是我最爱的家乡饺子。

  每一年春节我都会回到山东老家,每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奶奶都会给我包饺子吃。奶奶先拿起一盆面粉,在当中敲入几个鸡蛋,再用她那布满皱纹的手在盆里用力地揉几下,一个大团面就形成了。奶奶手中的团面才不像市面上的那么苍白,而是金黄的,散发着光泽,这是奶奶特地给我这个大孙子制作的,这时我会吃力地抱起这个团面,用手使劲搓成一长条,然后奶奶拿起刀娴熟地砍了起来,一个长条就迅速地成为一个个小三角,我呢,拿起这一个个小三角用力一拍,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留下一个白印,桌上现出一个面皮。

  面皮做好了,爷爷把馅也拌好了,白菜猪肉馅儿,所谓“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看着这诱人的馅儿,我不禁流下了口水。包饺子了,我用筷子夹起一撮肉馅放入饺子皮当中,学着奶奶的样子,把馅少的一半饺子皮按到馅多的另一半上,往皮子边上使劲一按,再轻握拳头,把两个侧边也使劲一按,嘿!一个半圆形饺子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边上是薄薄的皮,中间圆圆鼓鼓的裹着一大包馅,金黄半透明中有时一道绿,有时一道红,在红绿相交之中藏着的,定是美味无比!

  在无数沸腾的气泡中,一个个饺子变得鼓鼓的,像一只只小肥猪。看着盘中热腾腾的饺子,奶奶笑着对我说:“博呀,咱这饺子里可包着运气、幸福和财富啊……”不等奶奶说完,我立刻抓起一个饺子直往嘴里塞,竟然咬到了一个硬币!我笑着对奶奶说:“奶奶呀,我吃到财富了!”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一声声敬酒令中,一个个饺子中,包裹和传递的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无论去年如何,今年会更加幸福!因为大家都有故乡,有家人,有饺子。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在一桌桌天伦之乐中,闻到的都是美好,看到的都是幸福!

  我爱家乡的饺子,我爱家乡,更爱我的家人!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小村子,也没有特别的风俗习惯,只有过年的时候最热闹人最多,因为过年了,大人们就回家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还依旧怀念以前的新鲜空气,树林,池塘和傍晚的萤火虫,还有家乡过年时候的氛围,祖庙祭祀,舞龙,跳舞……然而现在已经看不见了,都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一块块水泥地,在也没有舞龙,欢快跳舞了,很多有趣的节目,因为每人参加而取消了,过年时候氛围也慢慢减淡了。家乡的风俗还在,但是风俗的氛围已经慢慢没有了。

  我回想起过年时候,白天里去叔叔伯伯家拜年,一起围在一桌吃饭,大人们说着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而我们小朋友们从来都是沉迷于放烟花,炮竹;晚上时,我们聚在火炉边月光下聊天,唱歌跳舞,那时候的笑容是多么的开心和真实。然而现在,再也体会不到当初的那种过年的氛围了。现在的大人们还是在一起谈论一年的工作生活,小孩子也还是在玩游戏。但就是感受不到以前的氛围,有些人说是因为过年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不能放烟花炮竹,才没有过年的氛围。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原因,只是大人世界里的一种自我麻痹而已。以前,他们聊天的都是家常理短,但现在都是围绕着工作事业。一板一眼,没有以前的抱怨和啰嗦;现在都是吹捧和炫耀。我很怀念以前家乡的风俗,一家人围着桌子,烤着火的美好时光。家乡的风俗还在,但是风俗的氛围却不在了。

  我满满回忆起,过年时候村里人真实的喜悦,家人一起团聚吃饭玩耍的温馨。我希望,可以再一次感受家乡的风俗,再看一次我们节日欢乐的笑容。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05-19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05-09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37篇)05-12

家乡风俗作文通用15篇04-26

家乡风俗作文(通用15篇)03-07

家乡的风俗作文05-08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通用15篇)03-30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通用15篇)03-30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4-06

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