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恩母亲节活动征文2015:五月蔷薇
上世纪70、80年代,很多年轻母亲宅在家里的一件事就是“踩”缝纫机,为一家老小做衣服。我的妈妈也是这样一位传统的居家女性。
在城镇光学单位担任技术员的妈妈,她做缝纫这件事,可以说是副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全凭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成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外婆口中得知,妈妈尚待字闺中之时,常和上海的姐妹们来往交好,当年她也是“潮人”一族。终于有一天,她攒够了工资,买回了心仪已久的国货经典——上海蝴蝶牌脚踏缝纫机。
妈妈曾是省镇中的高材生,在缝纫上也展现出了她的“钉子精神”。从不吃零食乱花钱的她,总是毫不吝啬地从贤桥新华书店买回一本本厚厚的时装设计书,悉心钻研,进行DIY。夜深人静之时,“嗒嗒嗒”, 妈妈一脚踩下去,只见轮盘飞转,针走直线,一张一弛的节奏感令她的整个身体微微颤动,她已全身投入,乐此不疲。
再来看屋子里摆放着的、和缝纫机“并驾齐驱”的那台拷边机。拷边又叫锁边,做衣服时,在边缝处用拷边机拷上一圈边,可以防止布料里的丝线散开来。原先,妈妈要把半成品衣物送到专门拷边的裁缝那里去拷边,后来她进行生产再投资,干脆买了一台拷边机,放在缝纫机一旁,俨然组成一个微型的家庭手工作坊了。
这一用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