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7-19 14:52: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通用27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通用27篇)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通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通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理想,并不懈努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

  长安,一个看到,听到,读到都会心颤的词语。长安,长安,是大唐之心,是文化之都,一个关于长安的故事在这里展开。

  他叫李白,他叫高适,他叫杜甫,他叫王维,他叫王昌龄,他叫孟浩然……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繁星在盛世相遇,书写了他们的独特篇章。

  如那李白,谪仙人,天真烂漫者,政治上单纯,思想上活跃,生活上不拘小节。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有钱时挥金如土,落魄了自我开解,再得势便忘了伤疤,人世间的痛仿佛不会给他留下很深的裂痕。他大大咧咧,洒脱浪漫,在人生的路上东奔西突,不改赤子之心。

  如那高适,笨拙而真诚,电影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别样的'高适,以前我对高适的认知无非是边塞诗人,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些名句。可在电影中,我看到高适的坚持和真诚, 从小笨拙,却始终怀抱家国,高家的荣耀是他的一大动力,最终他真的做到了,所谓“唐代诗中人功名最卓著者”,封疆大吏,渤海县侯,可谓光耀门楣。

  电影以诗串起,主线仿佛是讲了一部李白传和高适传,画面精彩,古诗回忆杀,尤其是李白诵《将进酒》的那段,想象力超绝,驾着白鹤,乘着星光,在金色大殿,与古今圣贤对饮,仿佛真的要“同销万古愁”了一般。

  电影中不经意出现的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也可见其用意,裴十二身为得裴家剑法真传者,却因是一介女子,报国无门;士农工商的阶级差异;世家大族的垄断与“萝卜坑”等等。

  “这终南捷径,却不为寒门所开。”

  寒门若想跨越阶级,必付出超常努力,机遇甚至也是必不可少的,若无机遇,可能终其一生都郁郁,可若是因可能无机遇而不努力,则必定平庸而非平凡。机遇是上限,努力是下限,通过奋斗,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终南大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是大唐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更是每一个向往长安的之人的长安。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城市,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的象征,长安,长长久久,安安宁宁;长安,多么美丽的字眼,多么令人向往的时空。能够长安,是每一个现世人的追求,是大同社会的体现之一。惟愿长安,惟愿大同。

  “诗在,书在,长安便在。”

  是诗书,是每一个在长安留下的痕迹,塑造了今日之长安,哪怕那个长安已不在现世,可那个长安却一直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那是一个时代的闪耀,属于诗的时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贩夫走卒,诗从未如此繁荣。那一首首诗篇,让长安的光芒变得愈发闪耀和永恒。

  这部电影固然有瑕疵,故事相对浮夸和流水,但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抛弃现实的一地鸡毛,跟随古人慢慢地体会一下久未拾起的古诗,也挺不错。

  毕竟,人活着,总要有点念想,有点浪漫吧!即使不能如李白那般洒脱,也可以在忙碌时看看星光,看看月亮,看看蓝天,看看白云,看看脚边的草,看看盛开的花,看看每一个可爱而用力生活的鲜活个体。这才是三万里长安所带给我们的慰藉,这才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抹又一抹亮色!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3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4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5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6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7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国产动画片,制作了3年时间。导演谢君伟说:“长安代表着理想,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管对电影里的李白和高适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如此”。

  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李白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尤其是李白的性格。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是时代大背景和个人性格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李白如此、高适如此,我们每个人亦如此。

  李白才华横溢,年轻的时候也非常想为国效力,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因为家庭出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想被伯乐举荐又遭碰壁,于是变得狂放不羁,纸醉金迷。我们经常用智商和情商来形容一个人,李白应该属于智商特别高,但情商较低的那类人。李白对朋友大大咧咧,自己对朋友发出的邀请,事后可能忘得一干二净。李白有点像长不大的孩子,肆意挥洒自己才华的同时,自己的个人生活却总是处理不好。

  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点是高适和李白之间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友谊。双方可以10年不联系,但是只要听到对方的消息或者遇到对方,内心这种油然而生的喜悦感让我动容。李白和高适性格差距这么大,但一点也不妨碍两个人的友谊。这种互相鼓励、互相切磋,总是替对方着想的友谊弥足珍贵。

  李白这样的天才,我们只能去仰慕。高适的故事似乎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一点。高适不轻言放弃又耐得住寂寞的性格,让他每天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做出了一番自己事业。另外高适的`价值观也非常正,他的代表作品《燕歌行》这两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让前线腐败的将军很不舒服。

  世上本来多苦难,在遭受苦难的同时,如果能收获类似李白和高适之间这样的友谊,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寻找到这种最深厚的友谊。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8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是从高适的角度看李白的一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由此可见李白青年时狂放不羁。李白到中年时写了许多好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他这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还是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9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

  电影里有李白、高适、玉真公主、杜甫……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为战争陷入了混乱的故事。之后,高适与程公公回忆起李白与他的往事,也展示出了他与李白的深厚友谊。

  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高适与李白初遇。高适正在去长安的.路上,李白却说高适偷他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和那个小偷戴的是一样的帽子,李白误会了高适。李白发现高适身手不错,想让高适教他武术。之后,他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人生大事……

  如果有高适一样的朋友,那该多么幸福。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0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文学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盛唐时期,唐朝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

  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

  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而且有价值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1

  这一部电影的开头是高中丞在城上杀敌,接着程公公来询问高适和李白的友谊。青年的高适为得功名便远赴长安城。在途中,便遇到了去扬州的李白。李白误把高适当作“小偷”,两人这才相互结识。随后两人共同待在一起几年,他们一起喝酒,李白还叫高适教他枪法,而他指导高适学习相扑。离别时他们约定一年后在扬州会面。

  当高适再与他见面时,李白却似乎并不知道,但热情接待了他。这两个人一个潇洒帅气,另一个可以说是沉着冷静,性格完全不同,却相处得很好。影片最后,当给程公公讲述完时,吐蕃大军赶来,他们联手攻破了吐蕃大军。

  安史之乱后,李白被释放。看完整部影片,我最记忆犹新的是高适最后说的一句话:“只要长安的.书在、诗在,长安就在。”

  这部电影中主人公高适让我明白:生活中有不尽的困难,只要努力而为,就会成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2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

  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3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

  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

  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

  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4

  午后,约上小儿,一同观影《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168分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草丰美的江夏到美轮美奂的长安,从歌舞翩跹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塞,万里山河画卷都是唐代的美。

  观影结束,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卡通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高适,将门之后,而我知道他,边塞诗人,小学语文古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不知《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童年的高适,憨憨的。学堂里,小小的高适读诗文,读着读着,书中的诗文如小蝌蚪似的,在他眼前游来游去,他不知道该如何读下去。耳边,同学的嘲笑,夫子的叹息,让小小的高适窘迫不已。

  后来,父亲亲自教小高适读诗写字,日复一日,诗文记住了,字也写好了。家门外,练武场,父子俩舞枪弄棒,风雨无阻。转眼,憨厚的高适已长大,他习得最棒的高家枪。正如高父所说:“我们高家枪后继有人了。”

  高适原本可以通过苦读,考科举,走仕途,但奈何自己太笨,便想走捷径,来到长安,却发现在世人眼中,高家已落败。在歧王宅里想通过舞枪弄棒让玉真公主帮忙引荐,结果也失败。他回到梁国商丘,过上了勤耕苦读的生活。

  后来,高适赴十年之约,在哥舒翰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

  后来,高适又封官封侯,终一展大鹏之鸿鹄之志。

  高适,家世显赫却早早落败;

  高适,雄心壮志却频遭冷眼;

  高适,不是天才,除了努力,等待,别无他法。

  高适,让我们知道:有一种成功,叫大器晚成。

  李白,商人之后,从小锦衣玉食,天资过人,自命不凡。

  余光中形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大唐。”

  小时候,我们熟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不知那时他已家财散尽。长大后,我们举杯对饮“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熟不知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有了啤酒肚和胡须,头发也有些花白了。

  李白,因商人之后,无法考科举,所以便想走“行卷荐举”之路。

  长安,李白,坚信“天下没有不为他开的门”,自言“我的.才华,抵得上一万个相识,一亿年的情谊”,可是却被拒之门外。

  扬州,李白,声名远扬,每日挥金如土,一醉方休。

  后来,晚年的李白因追随永王遭流放夜郎,途中被赦还,吟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我们才发现那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垂垂老矣。

  杜甫,留给我的印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慷。

  杜甫草堂,一片葱郁,茅屋依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谁曾想,童年的小杜甫,小豁牙,灵秀可爱。

  初见高适,他抱怨“我喜欢写诗,但人人都会写诗”。熟不知,后来的他成为了大诗人。

  青年杜甫,再见高适,高适赴李白之约,杜甫领着高适前往酒肆见李白。这时的杜甫是多么崇拜李白。

  后来,杜甫携妻儿逃难到了成都,有了茅屋,有了少陵草堂。

  三人,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命运。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爱的陪伴即是爱的教育。高适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因为有父亲的不舍不弃,父爱的陪伴,塑造了高适沉稳的性格,成就了武艺高强的他。虽父亲早早地离他而去,但父爱的陪伴也让高适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的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强调三者协同,但是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世间人、物、事都是冷漠的,更甚至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理所应当。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得有很多,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还在影片中看到:孩童就该有符合自己年龄的那份天真与活泼。小豁牙的杜甫一出场,让我很是惊讶,因为我从书中学到的杜甫,都是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形象。回转,再看如今的少年,奔波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试问:长大后,他们能想起自己的童年吗?能找到那个小豁牙的自己吗?

  最后,历史和动画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过分追究真像,但愿在动画片里感受美好,让教育有自己该有的样子。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5

  生的意义在于一颗隐忍以致远的内核。

  ——题记

  长安,长安,盛世长安。从小到大,我就觉得“长安”这个地名取得真好,一世长安,安定永恒。当年的大唐盛世,长安是何等模样?在这个流量至上和宣传号营销的时代,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文化和历史的守望者、传承者,能静心去耕耘或细品我们的“过去”?

  《长安三万里》,这个“三万里”不止是长安的疆域辽阔,还指向了唐朝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说这是一部纪实类的人物传记,没错,它像一部正剧,与其说是动画,不如说是正剧。它并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喜好去放下严肃和端庄,而是在细节处精雕历史的痕迹,不管是一个场景里帘幕背后的身影,还是人物衣着相貌,都尽显唐朝风韵。

  这个时代,更多看电影的人,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震撼,三观的震撼。仿佛突破传统就是个性,仿佛颠覆规则就是新颖。但所幸,百花齐放的电影界,总有默默耕耘,砥砺传承文化的电影人。他们剧组在宣传时回应记者说请不起流量明星来帮忙,但李白,杜甫,高适这些大唐明星,才是真正的文化明星。高适半生不遇,耿直谨慎,晚年才有机会将高家枪法一展报国。这个从少年时期就家族落败,父母双亡的人,真的令人触怀!通过电影,通过高适,我也窥见了李白的一生,那个没有机会却名声大噪的谪仙人,就算在电影里看到,我也感受到了历史上这位诗仙的存在。电影不讲诗人情谊,却着重于不同文人墨客,甚至还有女子的报国之志。在那个有门户之见的时代,没人举荐,没家世傍身,纵有才华,也入世维艰。那些人若能活在这个时代,或许就不会有憾。但高适说得对:“即使有憾,却一样精彩!”

  这部电影的制作者和参与者就像历史上的高适一样,默默无闻,低调耿直。中国文化历史上,只有一个李白,那个让所有文人向往的诗仙。但却有许许多多的高适,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高适,但他却是唐朝最显贵,惟一封侯的诗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人生大部分在蛰伏,在自我勤勉,在默默耕耘,不像李白大起大落,一生恣肆。但在电影里,高适的“成功”是带有李白的成功的。很多东西、很多话语、很多鼓励……李白对高适讲的话两句令我动容,李白说——

  面对青年口吃的高适,知道他说自己文采不行,作诗不会,李白大声笑道:“高兄,你心中的一团锦绣,总有出口的一天!”

  年近半百,高适要去哥舒翰帐下当个文记,离开李白时,李白在他背后大声喊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高三十五,这句诗我二十几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啊!”

  那一刻,我是有触动的。电影里的高适,也是浑身一颤,眼眸里波涛翻涌。

  而高适,他让我震撼的是面对社会种种不公,面对强敌,面对临危受命,他的镇定谨慎,真的就是他多年蛰伏的沉稳。宁做最好的自己,不做更好的别人。对高适而言,生的意义在于一颗隐忍以致远的内核。他的致远,是家国大义,年少抱着光耀家门的夙愿,老年一人一马归故里,那个时代,心怀天下的诗人,何止他一个呢?还有当高适作为节度使,和永王对峙的时候,他沉静听着永王造反军队的动向,最后开口:“永王真的谋大而智弱……”他可以清晰分析出永王的本质懦弱,没有王者之果敢,无法让天下英雄归心。偏偏那时,李白跑去支持永王了,才被牵连下狱了。

  诗歌救不了时代,但真正的英雄和团结的人民可以。这个电影,让我对边塞诗人改观了。以前觉得“边塞诗人”住在环境恶劣的地方,诗句里没有繁花似锦,花前月下等等,不够唯美。如今才敬佩那些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他们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能文能武的人便不少,但武将还能文学出众的,真的不易,像高适、范仲淹,还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这些人人生有憾,却也名垂青史!

  再来谈谈,“怀才不遇”这个主题。其实电影里,李白就算决定出世,最后还是去帮助永王造反。李白狂傲不羁的内心里,还是有入世之志的'。科考让世间士子看到了一条桥,上面却挤满了不止千军万马,所有人在其中用终生去拼刺得个头破血流,抑或中途落水、搁浅戈滩。有的人因为出身,没机会参加科考,只能行卷。但行卷,岂是为那些寒门子弟开的?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人生理想与官宦文化的冲突、文人个性气质与政治大局谋略的不对等,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根源。

  电影最后,高适说:“黄鹤楼虽然因为战乱被烧了,但那些诗还在,它就会在。……诗在,人在,长安就一直在。”诗在,文化就在。你如果耐得住心去看,对这段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真的很不错,会有共鸣。如果你喜欢热血和激情类的,可能不适合,它像一杯茶,需要沉思,需要回甘。

  你本可以追寻文化的深度,却因为爱,而困于人心的浅薄。要知道,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多背背诗歌吧,多看看历史吧,我对学生说过:“不是你们血液里流淌着中国的血,才是中国人,而是有一天,当年读到书里、电影里、甚至生活里那些属于中国文化和现代成就的时,你心里油然而生自豪感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教室里,在其他地方,当你脱口而出心中的一团锦绣,那便是你的文化自信!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6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追光的动画,也在一部部的追光动画中见证了国漫的巨大进步。对于《长安三万里》,我期待了整整两个月。今天看了下来,168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如此美丽和珍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愧是追光,不愧是国漫巅峰,感谢它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国风享受,还带我穿越回到了唐朝,见证了高适和李白的一生。不知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敏感,还是对文学历史的热爱,中间高潮部分让我泪流不止,那些优美经典的唐诗总会穿越千年来到眼前,再次打开我的心扉。

  浪漫的不只有爱情,还有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们的人生能有几个知己?在古代,车马很远,书信很长的年代,又是怎样来维持友情?李白和高适在年少时相遇相伴了一段路,中间因为各自的志向纷纷道别。大鹏一日腾飞起,他们以诗为交。当李白随性一句和高适相约扬州,高适却铭记在心,如约而至,尽管那时李白已经小有名气,身边也有不少好友,但是他仍然不忘高适,把高适当作最好的朋友。当李白家中突变,颠沛流离,大病初愈后的第一时间,他第一个想见到的'人却是高适。当李白在长安名声赫然时,仍不忘邀请高适来长安帮助他成就功名。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他们再次遇见时,李白早已落魄。高适却不畏朝廷,解救了李白,安顿了李白夫人。他们的友情很短,短到陪伴彼此的时间只有那么几次。他们的友情很长,长到彼此铭记了一辈子,守护了一辈子。

  《将进酒·君不见》,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

  《将进酒》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激愤伉俪的为我们诵读。今日在见证了李白的一生后,再次诵读《将进酒》,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和李白一起站在黄河边上,把酒饮欢,感叹人生世事变幻无穷。电影里这一段可谓是经典、震撼,直击我心,让我泪流不止。

  当李白在官场失意时,把酒饮欢。酒醉之时,与一行知己高适、杜甫、岑夫子、丹秋生驾鹤升天,奔向九霄,星光作伴,好友相陪,这个画面每一帧都是那么美,美如仙境。我感叹文字的伟大力量,时过千年,经典的文学作品依然穿越时空,打动着我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中央民族大学裴雯教授解读到《将进酒》,正如追光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李白不只是豪情洒脱,也不是颓废低迷,他是有着浩如烟海的忧郁和愤怒的情绪。戴建业老师解释到,李白是伴随高度的自信和彻底的自卑,无边的欢乐和无尽的忧伤,摒弃富贵与猎取共鸣,旷达放纵与坚定执着,他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充满着力量!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将进酒》,尽管我们对待人生有着无尽的忧郁和愤怒,但是我们总要往前走,总要去追求我们人生的意义。一起须尽欢吧,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有专属自己的长安梦,都可以绽放光彩。

  电影虽然讲述了唐朝的由盛而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人物色彩。李白、高适、杜甫、王维、李龟年、张旭、丹丘生等诗人,每个人物性格特点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在那个时代绽放了自己的光彩,与诗消遣,与酒美谈,成就了一篇篇名作,这无非是一场盛宴。我一直记得我的研究生导师告诉我的“different is good!”,是呀,“不同的”就是“好的”,何须去在乎你是否和别人一样,专注做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你也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长安三万里,正如唐朝的诗人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这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三万里是我们追寻理想的距离,或许不止三万里,或许超过三万里,不管路途如何艰难,这是我们此生的追求!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7

  “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当豪爽不羁的李白遇上含蓄内敛的高适——高适似乎对于他们两个的友情付出的更多,但是他对李白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适当成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深深地影响着高适。仿佛有一种所谓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们各自的人生中遇见的那些精彩绝艳的人——他们并不认识我们,可是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但同时,它不是说只有那些精彩绝艳的人值得歌颂,它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世界里的英雄。高适从一个说话结巴、出身卑微、屡次怀才不遇的少年,成长为了他梦想中的样子——一位光耀高家门楣的英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见李白的影子——电影中也穿插了回忆:李白教他的相扑,以及以诈取胜之计,这些都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加出彩。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是他自身报效国家的.坚定,以及对待诺言的重视,让他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更长远地走下去。

  我们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几个,不过尔尔。而他笑着面对这样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独,笑着走自己逐渐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并不完美,可却让我们引发了共鸣。而高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终将带领他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处于用人之际为郭子仪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乱判刑获罪时郭子仪出面求情,又是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或许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为他的心急,可以说他在急切地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中失去了理智、没有远见,但是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哪来叛贼和忠臣之分。但是人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驱动下,你可能前一秒还在意气风发,下一秒便跌落尘埃。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把握现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哪管最终结局如何。

  全篇以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为主线,数十篇唐诗贯穿其中,中间插入古诗的时候有一些唯美的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剧情线亦相对认真地参考了史实。比如将进酒那一段,喝酒中仿佛踏入了仙境,绝美的画面加上潇洒不羁的人物,仿佛写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李白。当然,也有一些剧情似乎不合理,但是整体上还是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盛唐气象和一个朝代的盛衰,将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聚合到一起,以诗歌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后半段则是现实的人生。总是兵荒马乱,但是总能无畏地征服世界。

  不论对错,勇气可嘉。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8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9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对高适的了解很少,对李白的了解比较多,总觉得他是一个肆意洒脱的'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我最喜欢,今天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感触很多,唐朝的这些诗人疯狂饮酒他们郁郁不得志而郁郁寡欢,我想他们真的是爱喝酒吗?只能说他们在借酒消愁,让我感觉他们喝酒中带有一丝凄凉,长安真的富贵迷人眼。

  李白肆意洒脱,高适和他性格恰恰相反。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今天让我对高适有了不同的见解。唐朝的伟大诗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才华不比诗人的我。

  今天的电影时间真的很长,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无论如何都抵不过那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0

  昨儿和崽一起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假期嘛,动画片是一定会安排上的。不只是因为带娃避暑好选择,更多的是现在的国漫,越来越好看了,自己也挺喜欢。

  每次看完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可总是不习惯提笔,或许内心依然觉得逃避写个观后感是对上学时期的小叛逆,内心会舒坦吧。直到前阵子看书,葛先生说提笔即可。确实,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而每个时期的视角也有不同。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一面是为我,一面也是为娃吧!

  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适的那份孤独。所以,观影结束的朋友圈记录,就一个体验:“身处繁华,有一种孤独谁懂”。这是入戏。那出戏呢?这份孤独,其实也不需要别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点口吃的高适,第一次去长安,路上偶遇李白。两个青年的性格区别就刻画得特别明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放荡不羁。整个剧贯穿下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挚友,我觉得是因为高适的淳朴认真。

  第一次分别,各有各的计划和打算。一年之约,高适的认真对上李白的'“失忆”,如果换一个人换一种思维,可能会是:他竟然不记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这么上心,他没把我们的约定放心上,他不重视我们的友谊;又或者是:他们这么洒脱热闹,我融不进去,我们不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因为是高适,他把孤独换作了成长!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己怨他人,融不进去便不强求。看得见,有失落,但内心又十分清晰,才有了接下来的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又是一次认真对“失忆”。不论对方如何,他只做好自己这个朋友可以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次困难成长的开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内心挣扎的蜕变。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隐忍…只因为他的内心有个一直不灭的灯塔。

  高适有一种孤独,是平凡渺小的无力,是有志不得发的无奈。但其实,这种孤独是催化剂。唯有伴着这样的孤独,不断的成长,才可以在需要时,抓住机会。

  不是每一只蛹都会破茧成蝶,华丽蜕变。但每一只蛹都有选择蜕变的机会。成为耀眼的明珠固然让人心潮澎湃,但其实,做好普通平凡本真,也是一样的伟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1

  你或许以为唐诗只是一个符号、一道试题、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唐诗却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题记

  唐诗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诗中有奇幻美景的瑰丽,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凉,有出世入世的无常……我们在唐诗的滋养中长大,从牙牙学语到志学之年,从中年沧桑到耄耋老人,无不能从唐诗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寄托,唐诗内涵之博大蕴含情感之丰富犹见一斑。因此,当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百度简介呈现眼前,唐朝巨星高适、李白、杜甫跃然眼前时,我便产生了深切的欲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弃云山城,退居泸水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持节监军程公公到来,与高适的一番对话,拉开了剧情的大幕。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三时辰等待军机,一条是数十年知己往事。电影长达167分钟,从高适的视角还原了李白的一生,画面时而唯美动人,时而兵刃相见,虽为动画,但高科技的创作,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代入感。以下盘点印象最深的两点:

  是诗亦是人生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天赋之才,随口一句便人人传颂、千古流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坎坷流离。《唐六典》规定:邢家质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还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为官只能通过“干谒”(自荐),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这便注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适叙述的历历往事中,还原了李白投奔无门的穷困潦倒、入赘许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长安的.诗酒繁华、无奈入道的艰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阶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洒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好友吴指南去世时“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悲戚,还是入仕长安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时行船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李白的不羁与浪漫会让人忘却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适则现实的多,小时不爱诗文,每每读书,书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飞舞,让高适头晕眼花,他也从来不喜欢李白那歌舞升平的生活,于繁华之中默默离开,回乡躬耕苦读,游于燕赵时以饱含悲痛之情写下《蓟门五首》,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影片最后令人称奇的是高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战略,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使得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为卓著之人。影片最后,高适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聊发“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感慨,诗再次与个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脉相连。

  绝好的唐诗情境化教学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电影将历史还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诗成了人生的一种感慨,诗的内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将进酒》的演绎。李白入朝又被赐金放还,云游祖国山河后,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和三五知己举杯畅饮。影片的奇幻场面、李白的浪漫主义此时达到高潮。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的吟出,李白带众人乘仙鹤凌空而起,飞跃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宫阙。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鹤翔云天、鲸跃半空,场面之阔大,诗词之铿锵,奇与幻,醉与醒,酒与月,梦与仙,遥遥两相应。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凉,有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怅,有大厦将倾的危险与无奈。这是李白诗词的巅峰,亦是电影意境之美的巅峰。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诗词的情景化教学呢?

  除此,影片云集唐代诗人大咖:贺知章、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诗人时时可遇,让观影之人,乃至少年儿童不由得背出他们的三两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们也一定是他们的超级粉丝。

  万里追光之美,千年风华犹在。《长安三万里》无疑是美的演绎,画风之美、诗词之美、情谊之美、双线穿插的叙事之美,个人以为很赞、很值得推荐。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对唐诗还得有一定的热爱度,否则,影院中进进出出、坐立难耐的亦是寻常。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2

  由于是带着3个孩子观看的,注意力没有能够非常集中,在此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算是自己的一点思考。

  《长安三万里》,通过两个人的角度讲述时代的变迁的故事,或者说通过一个人的成长反映一个时代的故事。名称起的太大了,整体故事我觉得压不住这个名字。而且这个故事也并不是非常合适小朋友的观看,时代的故事太复杂了,而且整体的基调有些压抑并没有非常适合孩子的观看,一定都没有适合儿童的轻松愉快。宏大的历史时代,宏厚的历史背景,至少小学的小朋友观看还是有些难度的。家里小学的朋友表示“不好看”。

  故事中有很多知名的诗句,经过配音演员的演绎,荡气回肠,这个部分确实值得一看。

  故事中说到李白“无心仕途”,我觉得这个并不正确。如果他无心仕途,又怎会在晚年的时候入了做了叛军的幕僚呢。身处那个伟大的时代,他知道自己的最大依仗就是就是自己的.才气,他想用自己的才气换的仕途的顺利,无论是写诗文章亦或者入道门,都是他自己的努力。他太洒脱了也可以说自尊心强,舍不得面子舍不得屈尊,或许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吧。整个电影荡气回肠的展示了李白颠沛流离却又洒脱的一生,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诗仙李白”。不可否认的是,李白确实是非常有仙气,写诗就像喝水一样简单,或许他有一肚子的“诗酒”吧。

  我自己的感觉是李白可能不太通庶务。庶务其实是非常俗气的,是一点也不会和仙气这样东西沾边,天上地下的区别,更可能的是这就是两条永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李白出生商家,理论上讲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应该是非常懂庶务,并且精通人情世故的。就算没有非常精通,也应该是不差才对。为何他的仕途就如此的艰难。如果把这一生的悲剧都归咎于时代对于商人身份身份的鄙视甚至是蔑视,我觉得有失公允。时代的原因和李白自身的原因可能都有吧。

  无论是那个时代,甚至是今天的时代,有风骨有傲骨的人,都是艰难的,但正是这份艰难才让这些品质更加的动人心弦,令人神往。

  李白的一生,我们羡慕,我们神往,但是可参考的并不多,毕竟那是顶级的才气。

  高适的一生才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借鉴的。从电影的开头看,高适在小时候科能患有“阅读障碍症”,那些字都漂浮起来,到处跑是比较明显的征兆,写字也是很难控制自己,他的成就是真正的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一点一点,可以看出他真的很艰难。从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拼搏而来。李白的才气就好像是天生的,好像天赐一般。高适却是自己数十年又数年中一个时辰一个分钟一个秒钟得来的。第一次参军归来后,他读书还需要村中小朋友帮他读一遍的,第二次参军后的十年读书耕田是狠狠沉淀自己的十年。第三次参军踏实的做从八品多年。而后才有节度使,高中丞。电影结尾说他是唐代诗人从政职位最高的一位。他一生的经历,说明了,只要向前走,虽远终至。做人做事要踏实,这既是高适一生的写照,也是高中丞给我们后辈的启发。

  我们成不了李白,却可以试试成为高中丞。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3

  最近身边的妈妈们都在谈论说一定要带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我也是做足了功课要去看看的。

  据说是讲李白,对于李白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神话人物,那么多潇洒的诗歌是如何做出来的?他可以让高力士给他捧靴,让贵妃给他研墨,这是怎样的人物待遇呀。还有高适,那一句“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是从儿子的课本中重新认识到的,这个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认识他呢。

  今天这个电影,真的是补充了这个知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两个人。

  电影从高适的角度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原来两个人是好朋友。高适和李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以至于电影结束后,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欢李白还是高适。高适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在盛世大唐,他怀才不遇,但是知道勤能补拙。后安史之乱,他才得以施展才华。在那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高适和王昌龄等并成为边塞诗人,成为唐朝诗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适无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脚踏实地的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他看不惯李白的声色犬马,物欲横流,但同时又被情谊和李白的才气折服,两人这样的情谊在今日荧幕上令人唏嘘不已,至少我是赞叹和羡慕的。

  李白这个一出场就是华贵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个天才少年,会剑术,会相扑,会禽类的召唤术,是谪仙人。他放荡不羁,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关,他不为生计所困,他可以无限接近权贵。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认可他入赘,知道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所以他的两段入赘经历让他一生也就不为生活所困。至于后来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问道,在千年后的今天没有那么的重要了。人们小时候是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文化启蒙,青年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中年时候不惑之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诗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羡慕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候那种毫不在意的态度,人生何必纠结呢。

  我以为我是高适,普通的下等人,口吃还笨拙,勤能补拙。可是在李白看来,李白觉得高适是一只大鹏。也许在李白眼里,人人都可以是大鹏。曾经我也是这样以为,我也会成为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残忍的生活,让李白长出来啤酒肚,让高适眼角的皱纹如此明显。

  我可以是高适,但是心中却藏着李白,终究会为着李白而不失热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4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是爸爸周日陪我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话。电影时长近三个小时,是一部以历史和诗歌相结合的国产动漫片,整部电影有40多首诗,把诗人和古诗串在一起。

  电影是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角度展开的,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电影还让我了解唐诗背后的创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么结识的?为什么李白经历那么多困难后还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由洒脱,豪迈奔放的.诗句。

  我背过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让不识君”,也背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知道意思,但对这些诗句不能深刻体会,看过电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写这些诗作时的激动、失望、豁达的感情,也让我知道古诗不光要会背诵,还要理解它的背景。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5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看完以后,很受触动,为历史之兴衰,为绚烂之才情,为博大之胸襟和鸿鹄之志,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渺茫,为富贵不相忘、患难而不弃的真性情和知己之交,为熔铸在血液深处之风骨和气节,为不忘初衷、年复一年地自我沉淀的韧性,为李白,更为高适。

  看的时候,不由得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多大的痛楚,这般痛楚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放荡不羁产生多激烈碰撞,才化成了《将进酒》中如此汹涌的无奈、不甘乃至不服气与笃定;得经历怎样的生活沉浮,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生之感;得经历多凶险且凄寒难耐的边塞之苦,才化作一首又一首动人心魂的边塞诗。电影里,一首首诗,不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嬉笑怒骂的`一生。

  或许是电影戏剧性的夸张手法,一边看李白,一边自我调侃道,李白狂傲、放荡、不羁的样子,像在“发癫”一样,对这种不管不顾的“发癫”,有种莫名的怦然心动,说实话,这样“发癫”真的太爽,我也想“发癫”!

  最后,一杯敬现在,一杯敬明天!

  最后,敬李白,敬高适,敬诸位诗人!

  最后,还是要臭不要脸地敬自己,也敬陪同自己一路走来的诸位友人。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6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一路往西,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7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直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理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理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己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但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14篇)07-19

电影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12-01

电影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12-05

长安长安 郑钧08-18

电影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范文(通用12篇)12-05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06-20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通用03-08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32篇)11-24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选21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