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
这个故事是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也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蒙汉一家亲的主题。是很合适与应景的。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彼此都是在那困难的年代,彼此扶持彼此帮助,撑过了艰难的年代,走向了如此幸福的当下。这段苦难中的每一份善意与爱都值得被记住,并感激。
浅浅的写一下电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因为东西方世界的碰撞,我们可以说内忧外患。电影里从一个小家母女与兄妹分离故事,以小家反应出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大家的困难,也反映出来了,内蒙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自己因为边界的缘故,本身也充满了危机,但是当决定收留这群孩子开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电影中,都是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三句话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很容易。但是放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是国家对于民族未来的考量,也是各民族间对于彼此的深爱。
说回电影,个人浅谈一下,不是专业的,只是想把看完电影自己内心的感受好好写出来。
一、叙事手法:
电影的是分了三条时间线来叙述。一条是,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哥哥寻找妹妹的现代线。另一条是回忆线,哥哥回忆母亲把妹妹送走的过程,以及一条并行线,妹妹在被送入内蒙过程中在孤儿院与额吉一家相处长大的过程。
三条线都是交替出现,这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我看完,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尔冬升导演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导演,成片剧情连贯性与叙事手法埋线布局收尾,都非常的合理与自然,不让人突兀与茫然不知所措。有很好的设置了一个小反转,这个反转也把电影最后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并且很好的点了电影的主题。让观众陷入演员带入的情绪里,久久难以平静而又震撼与感动这份无私里。
二、电影主题:爱与无私
这个主题,其实从知道电影开拍以后,有过担心,想着容易空洞乏味,容易令普通观众无法产生共鸣。但是当故事画卷完全展现在我面前,我却只能说一句,我能钦佩于当时他们无私,并且震撼于他们的选择
说一个个人认为的隐线。爱与无私,不只是当时无私收养上海孤儿的内蒙人民。更在于那个年代,无数为了祖国建设奋斗无私隐姓埋名多年的无数科学家与普通人。
杜思珩的父亲,一直是掩在这个电影大故事里,一个模糊的影子。但是,从她母亲收到父亲寄来的东西,确实转交给别人,以及母亲对话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家人的不知晓与无法知道在哪里,是否也是隐示着,这位父亲也是为了大爱,只能舍小家为大家,即使心怀愧疚,也要为之奋斗。当然这条线是我个人理解,存在偏差我也希望记录下来。
三、角色理解
只写一下自己印象很深的几位角色:
1、哥哥。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双胞胎哥哥,故事的主线一直是他的视角,也从他的口中知道,母亲已然重病,却还是对60年前的女儿念念不忘。以及,自身重病,却因为对妹妹的挂念,为了不失去记忆,不想做手术。当最后被告知妹妹已逝(为了推进剧情),母亲病逝,自己要离开时,把东西送给导游。我想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孤身一人的孤寂感与决然感,让人怅然。而当后面见到那木汗,那一刻知道那木汗就是杜思珩的那一刻,哥哥的眼神与妹妹对视那一段,我还是被陈宝国老师的演技折服。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2、额吉。这个角色,是杜思珩改变的开始,也是真心接受与爱着这个孩子。虽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但是到后面,独子逝去后,为了自己的承诺还是养大并照顾好杜思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句话,大爱无疆重信守诺。对于杜思珩亲生母亲的那句,虽然未能相见,但是感谢你生下她让我们都抚育过她。
3、伊德尔。这个角色其实出现的并不多。但是确实这个电影里一份温暖的存在。他代表着更无私,额吉带着小私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觉得该遵从杜思珩自己的想法。和杜思珩的初次交谈,在漫天星光下,和杜思珩一起聊天,也是将自己的爱与温柔展露给这个略显局促的孩子。而当后面他要随军出发的时候,去沙暴里找到杜思珩的那一刻,不只是杜思珩我也是真的开始把他的当作杜思珩真正的父亲。而当后面因为那木汗的过世,最后的那段回忆中,也很好的将一个父亲的愤怒与矛盾以至于到后面因为责任与爱,选择了包容。我的描述有些苍白,但是电影里通过演员的演绎,将这个人物一开始出现的温暖与父爱如山,到后面独子去世自己的内心矛盾与愤怒演绎的有层次而令人动容。也是将这段电影尾声的高潮部分,演绎的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四、写在最后:
电影整体的运镜与色调,我个人是觉得非常喜欢的。对于苍茫草原与遍地牛羊的内蒙多了一丝憧憬。希望有机缘可以去这片土地感受上草原的魅力。
这电影是近些年我有限观赏国产片里面,完整讲完一个故事,并没有太突兀的影片之一了。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个感觉,用温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也许我们不会再在这个时代经历这些事,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该忘记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平凡但带着温度温暖着历史的每一位。
2022《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
看电影之前,预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惊人,却没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骑在马上的样子竟也帅的这样惊人。
预期到了,电影一定有很多泪点,但没料到,几乎整个电影都让我沉浸在淡淡的难过与感动中。
预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会就那样被淹没在流沙中,却没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结局,成了我的意难平。
太喜欢这个几乎不讲话,却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温柔的眼神,默默守护着思珩的哥哥了。
思珩刚刚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高烧不退,是那木汗带着卫生员去卫生院拿药,萨仁娜对卫生员说,那木汗说不好话,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时候,发烧烧坏了嗓子,他会讲话,但是发音不标准,声音不好听,便也不爱讲,可是他很勇敢,去卫生院的路上,因为担心流沙,马儿怕了,卫生员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轻轻拍着马儿,用很难听的嗓音说,有我在,别怕。
思珩被萨仁娜领养之后,萨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给思珩做了一个厕所,三面用篱笆挡着,中间在草地上挖了一个小土坑,又有爱又好笑。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被群狼围追,是那木汗骑着马带着朋友们把狼赶跑,看着他骑马而来,就让人觉得,这个憨憨的少年,给出的守护,是那样的温柔又强大。
思珩丢了亲妈妈给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们一起满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对他说:“谢谢哥哥。”那木汗高兴的满眼是光。
后来妹妹长大了,在朋友的婚礼上,有个小子一直盯着妹妹看,那木汗奶凶奶凶的挡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挡,往右看他往右挡,实在挡不住,就拉着好朋友一起挡。
但是依然没有挡住妹妹想离开的心。
那个一直盯着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时候的玩伴,马正元,他们一起从上海被送来内蒙古,她发烧的时候,一直是马正元形影不离的陪着她。
他们有10年没见,思珩说要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车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妈妈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儿院,难道因为她是女孩吗?她想回去找到妈妈问个明白。
于是她和马正元偷偷的查路线,偷偷的攒粮食,在某一天,两个人骑着马“私奔”了。
那木汗带着朋友们去追思珩,萨仁娜说,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可是那木汗找到思珩的时候,她和马正元都已经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着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个人还是被流沙吞没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声,简直是撕心裂肺了。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没,那木汗不再顾忌自己的安危,他亲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马正元被救出来后,流沙却没有放过他。
这个温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样和大地融为一体了。
思珩跪在萨仁娜面前哭着认错,萨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却并没有对思珩有任何责骂。
伊德尔放了那木汗最心爱的马儿,一家人离开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尔对思珩说,我说过,永远不会抛弃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来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结婚生子,子又生孙,到几十年后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的曾孙都已经出生了。
她曾经因为被自己的亲妈妈抛弃而耿耿于怀,想要问个究竟,终于在萨仁娜、伊德尔和那木汗的守护和深爱下,得以治愈,度过了幸福而完满的一生。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场景。
领养大会上,内蒙牧民为了能领养孩子,彼此之间据理力争。他们带着各种玩具和吃的,使劲浑身解数,哄孩子们开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为他们的家人。那个因为自己长得太粗狂,导致没有孩子愿意被他收养,甚至想强行让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爱极了。
伊德尔在部队带回来鸡蛋,那木汗和萨仁娜第一次尝到鸡蛋时那个嫌弃的眼神呀,简直把鸡蛋当做了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萨仁娜的醋,跟伊德尔告状说,妈妈对思珩比对他还好,可是他自己对思珩的爱,却一点也不输给妈妈,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尔补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爱,他是全家唯一会讲汉语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骑马,告诉思珩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
电影最后,一百岁的萨仁娜、思珩,带着全家人,一起祭奠刚刚过世的思珩的亲妈妈,萨仁娜感谢思珩的亲妈妈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女儿,而我想,若是思珩的亲妈妈知道,自己女儿是被这样的一家人用一生来爱的,她也可以不带遗憾的瞑目了。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因为这个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对当时所有为照顾这些孩子做出贡献的人,心生敬畏。
尔导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亲故事,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又是这样的.细腻深情,这样的温柔动人,给观众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内蒙牧民的热心温情,看到了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内蒙牧民对孩子们的民间小爱,也看到了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大爱。
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2022《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
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
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
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
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
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
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
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
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0-12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7篇)09-26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1篇)10-19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范文通用10-27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0篇)10-10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5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6篇)09-26
观《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