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精选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这是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后,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彰显中国科技自强自立。开启这堂特殊的天地课堂,让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目前,除了由美俄等六家西方航天机构共同建设的国际空间站之外,另一个就是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系列空间站。相信中国空间站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开设“天宫课堂”彰显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精神,只要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攻克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难题,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坚定自信,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天宫课堂”激荡青少年的爱国激情。中国空间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8年前的那一堂课,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这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更是吸引了广大青少年,激发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问天实验舱介绍、毛细效应实验展示、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现象……让广大青少年在感知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信心与力量。
“天宫课堂”激发中国人的壮志豪情。“天宫课堂”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过程凝聚人心。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科普教育,开展科普实验,解答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各种疑问,无疑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学知识,再一次被科学的魅力所震撼,同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习,学习使我们强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理解航天事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新时代的青少年们,让我们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3
《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天宫课堂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4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4
“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四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5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翻转的扳手,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如何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6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宫课堂”第三课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然后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航天员还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饮水、扳手是如何调头的,最后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进行这些”课程“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们还与在地面的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中我学到了更多的载人航天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变得更加强烈,非常感谢航天员们的科普。
时至今日,天宫课堂已经开启了三次课程,它对于我们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宫课堂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为后续科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天宫课堂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7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浩瀚宇宙充满未知,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永攀科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始终饱含对太空的探索热情,坚定科技创新的信心,浩瀚星河中的“天宫”为广大青少年逐梦未知宇宙、提升科学素养、增进爱国共识提供了新的科普课堂。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6年。66难奋进,66华秋实,中国航天人依靠自力更生的韧劲、锐意创新的闯劲,推动国家航天事业坚定迈进“跟跑”“领跑”的新时代。放飞“嫦娥”,取回月壤,实现揽月梦想;远送“天问”,遥控“祝融”,实现探火梦想;托举“神舟”“天宫”“天舟”“天和”,逐步实现飞天梦、步天梦、驻天梦,中国航天的圆梦之笔跨越数亿公里,把“中国红”挥洒在星河之中,成为播种科学种子的最好教材。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好奇宇宙、崇尚科学、热爱创新,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才能活力迸发、后劲十足。正是基于此,“天宫课堂”成为当下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最鲜活载体。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现场教学、天地互动中,青少年能够更加直观地从太空的“神奇之处”中感知科学魅力,在心中种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
在实时交流中,中小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祖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成就,感悟航天事业孕育出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进一步增进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激励他们志存高远,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天宫”将成为激励全国青少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新课堂。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太空授课;如今,在“太空班”孩子心中播下的“航天种子”已经发芽开花,一批批新时代的航天人正不断涌现。现在,“天宫课堂”以更新、更高的创新平台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必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追光逐梦”的新种子,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培育更庞大的“后备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和谐的创新环境。
“年少所爱,终将奔赴。”期待“天宫课堂”串联起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定脚步,铺就好中国青少年奔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路,点燃爱祖国、爱科学的“星星之火”,照亮祖国繁荣昌盛的新征程。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孩子们看到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以及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9
“天宫课堂”,一个曾经仅仅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和科幻小说中的名词,如今却成为了美丽的现实。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与地面课堂师生互动交流;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再到今天,“天宫课堂”第三课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神奇的课堂体验,进一步拉近了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使他们一度被引燃的探知航天奥秘、学习航天知识的热情持续高涨。
然而,每一次简单而有趣的“天宫课堂”背后,都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凝结着诸多航天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既要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想了解的知识,又要结合空间站的设施条件,同时还要将课程环节设计得巧妙而有趣,经过如此用心地“备课”,这堂课着实令人充满期待。
一堂“太空课”,何以如此牵动国人的心?就在于它的意义远不只课堂上的内容展示,而是其背后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和带给国人的自信与力量。通过天地对话,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从一次次的科学演示和讲述中,孩子们能切实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并从中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
从“嫦娥”探月、“长五”飞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拼搏与进取。科技强国之路上,我们的接力棒不但要一代代传下去,而且要一代比一代更出彩。
科技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应高擎科技强国的接力棒,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为广大中国青少年展示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这是世界上最大、讲台最高的课堂。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中国航天员们展示自己工作生活的场景,进行太空实验,6000多万学生和围观直播的亿万观众仿佛置身宇宙时空。“天宫课堂”让国人亲眼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也将点燃无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人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旧中国积贫积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从太空空间站中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广大青少年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把爱国情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追逐梦想,立志成才。
“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攻关,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道路,打破了技术封锁和垄断,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侧目。使命在肩,光荣而又神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科技继续领跑世界,造福人类。
“天宫课堂”是一次生动的科普实践,蕴含着科学无止境的“中国密码”。遥望天空,追逐梦想。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嫦娥奔月”,还实现了火星探测。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空间站与地面进行互动,普及科学知识,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让青少年从中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受到振奋与鼓舞,令人难忘。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样的科普知识会越来越多,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永远无止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为科技强国与重视科普密不可分,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国的科普也应跟上步伐。如果日常科普能够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更好地走近公众、引导公众,我们将培养出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14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10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精选9篇)10-13
《天宫课堂》观后感01-05
天宫课堂观后感12-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通用13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