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4-10-24 23:05:11 俊豪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精选14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精选14篇)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

  看过这么多电影之后,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电影的作用是什么了。电影具有镜子功能,它能折射出电影所表达的事件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本片就以一篇新闻材料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老机长的故事。影片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我在40年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208秒被审判。”这是萨利机长的一句台词,他在成功解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后,竟遭到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他被质疑,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本来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亚机场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罗机场。他们想让萨利机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所有人都生还了。之后他们一直举办听证会,一直模拟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显示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面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可能会断送掉他40多年的飞行生涯,一夕之间究竟萨利机长是英雄还是个骗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萨利机长的爱戴,毕竟在那么危急的`情况能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这都来源于机长长年的飞行经验以及他过硬的职业素质。可是在这场模拟中,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为这一因素,模拟前那些机长是排练过数次,并且预知有鸟群袭击,都不需要反应时间。而真实情况是机长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做出判断,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点。就像电影中副机长的一句话所说:“飞行又不是电子游戏。”在把这些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返回那两个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后证明萨利机长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特效镜头,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打动人心。也许纪实比特效更能触动人心吧。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无可比拟的,影片中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那种恐慌都是十分真实的。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给个令人十分感动的角色,他曾说:“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装谦虚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认为保护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职,不需要强调个人作用。同时,他身上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生还人数,而不是去换衣服,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副机长、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员的作用,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创造出了这一奇迹。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现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难时大家一开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人员的疏散、安慰下,他们也开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终成功得救。试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人们能否做到这样呢?所有人生还的奇迹能否实现呢?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2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到最后结果怎样,萨利机长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着自己40多年积累来的`经验、过人的胆识和正确的决断换来了全飞机100多人的生命。当然,工作人员正确的引导和乘客们有序的撤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还有其中一段让我很揪心,就是萨利机长边跑步边思考那些细节,明明知道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还要那么难过,况且结果还是好的。也许,通过这个我们应该明白,永远都不要以你个人为单位来怎么怎么样,它在社会和现实面前从来都是不得不妥协的,让我们在各种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下生活,这虽然确保了社会的井然有序,却也扼杀了我们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3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

  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

  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4

  萨利机长是一名安全飞行42年的老机长,作为一名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及民航飞行员,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及复检飞机事故,这也是他为退休后开安全公司来摆脱窘迫的经济压力而做的'准备。

  命运很诡秘,在即将退休的时间竟然遇上了双发动机熄灭的事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及准备,萨利机长冷静快速决断,最终安全迫降河内,全机155人全部生还,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如此,萨利机长的做法还是要还原,来探讨是否操作正确。经过现场数据还原,电脑模拟及人员模拟驾驶都显示飞机还有更优的选择,如果成真,萨利机长则是操作失误,就算无人员伤亡事故,萨利机长也被判为重大操作事故,退休金及他在开的安全咨询公司都会垮台。而这些模拟中,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突发事件中的人性因素,因为在突发事件中,迟疑1秒钟的反应,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当加上人为的判断时间后,就算预知后面发生了什么,模拟飞行还是表示萨利机长的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萨利机长获得了他的荣誉,他长期的专注在最后拯救了一飞机的人,也让他达成了最高的荣誉。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5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想必应该跟所有的灾难片一样,着重于描绘灾难的过程。

  但萨利机长不一样,开始看影片时,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是以倒叙的形式回忆当时的过程,并在看的开始一直期盼着开始倒叙述说这个惊险的过程。

  然而,并没有。直到看了20多分钟,才发现,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维去展现机长事故后的`心理。影片开始回忆了萨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过程,但是这个没有全面的过程,也让观众认为他可能是错的,把悬念留在了最后。当时第一次回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骤去操作。事实上,这个正常的背后是坚定,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反应及经验。

  影片的几个看点,我认为除了机长的在迫降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还有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信任,默契。同时空中乘务员努力安抚乘客,表现出来的镇定,确保没有造成慌乱。当然也非常敬畏质疑机长行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据数据不断推敲,寻求真相,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 正是有这种公正,公平的存在,让人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敬业的爱国人。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曾被质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6

  《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我上周已经自己买票看过一次了,一刷的感受就是好久没看这么质朴简洁的电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也刚刚好,很喜欢这种冷静克制的风格。

  今天参加这场观影活动就算是二刷了,IMAX的版本的确能看到更多细节(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一遍了,第二次看就能注意到更多东西)。事实上我一直认为IMAX2D是最好的配置,比3D看着舒服多了。

  汤姆汉克斯今年应该是正好六十岁,这个角色也很适合他,他的风度和气质都表现得很棒(当然与片尾出现的机长真人相比还是略微逊色,但是他已经足够好)。想起今年他的另一部新片《但丁密码》中的兰登教授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理想,大概是电影剧本的质量对角色魅力的确影响很大,所以《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和汉克斯这位演员应该算是互相成就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情节我印象很深,是萨利在一家酒吧里跟老板和两位客人交谈,电视里恰好在播出他的新闻,媒体在歌颂他的英雄事迹,老板向他举杯“敬1月15日,一年中最好的一天”,机长表情复杂。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这仿佛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是一个"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的故事。但是看到结尾又觉得不是了。听证会上萨里机长和副机长离场休息时在门口的对话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7

  暑假是一个闲暇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时间看了大量的电影与书籍,写观后感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

  《萨利机长》取材于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中,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当年,这架空客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萨利机长,确认飞机无法到达附近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终,他成功地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创造了空难史上著名的“哈德逊奇迹”。然而,在萨利机长被媒体捧为英雄时,他却遭到了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哈德逊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运气,他是一个优秀的机长毕生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与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有关。

  在电影的片尾,当此次空难生还的乘客露出一张张大难不死后的喜悦的笑脸时,当他们自豪的报出自己的.座位号时,传来了萨利机长的一段话:“155只是一个数字,可当你去对应一张张面孔时,那就不只是155张还有其他面孔,妻子们、女儿们、儿子们、父亲们、兄弟们,数字立马可观起来。”在现实中,当年那些机上的乘客表示,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次迫降改变了。而萨利机长说:“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8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9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0

  作为一个灾难电影的集邮控,我觉得《萨利机长》拍得罕见的高级。

  导演有想法,演员有演技,片名有深意,编剧超聪明,角度太别致,结尾很点睛。一个耳熟能详的旧闻事件,竟被拍出让人心悬一线的波澜壮阔感。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因遭遇鸟击致两边引擎损坏,萨利机长根据多年飞行经验和临场直觉,没听塔台迫降到附近机场的指令,千钧一发之际选择水上迫降,全机人员得以奇迹获救。

  影片抛出一个质疑:萨利机长水上迫降的必要性是否成立。与电影名呼应,“sully”的另一层意思是:污点。没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绚丽夺目的特效、咬牙切齿的反派,但却给我的余震很持久。

  《萨利机长》,重新定义美式英雄。看着救援高效有序地进行,质疑严谨合理地解开,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深感脚踏实地的各司其职是灾后幸存的有力保障。既然连电影都别出心裁了,我的观后感也可以别出心裁:萨利机长在救完世界后如何救自己。我觉得,比起营救世界,萨利机长的自我营救显得更加艰难且意义重大。飞机升空时遇到鸟击,萨利机长全程高能且冷静利落,把河道当成跑道,完成水上迫降界史无前例且无人伤亡的壮举。这场壮举只花了208秒,但要证明这是一场壮举则更令人揪心。

  我腹黑地想,如果根据调查组的`预测,计算机的模拟,其中一个引擎仍有推力,飞机完全能够迫降到附近机场,或者证物没有找到,在听证会上他干得好但说不好,那萨利机长会面对什么?他那些遇到意外时的泰然自若,疏散乘客时的来回排查,从行李架上拿衣服给乘客御寒的周到,最后撤离前穿上制服的体面,以及最后得知155人全部获救时难以自持的欣慰,可能功不抵过。他一生运送过上百万的乘客,最后的208秒却将他盖棺定论,假设调查不利于他,40多年职业生涯晚节不保,提前退休且拿不到退休金,可能瞬间从一个英雄瞬间沦为骗子。

  如果他内心不强大,可能重大事故后的噩梦会把他压垮;如果失踪的引擎没找到,他可能会面临肖申克那种含冤的遭遇;如果他不积极自救,可能一个冒失鬼的定罪会葬送他的声誉。很多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可抗力,像是大雁撞坏飞机引擎那样,突发,混乱、失控,后果严重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萨利机长沉稳的自救之路是最大亮点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1

  本来这部电影我是抱着消磨时间的态度来看的,但是我哭了。

  接触到这部电影,是我在看《奇异博士》时前面播放的预告片。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是:嗯,应该是带有强烈英雄主义的美国片吧。当然,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会再这么说。

  最近刚刚追完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很正能量的一部剧,我也是看完这部剧才知道有校阅这个工作,也是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而在《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中我也同样发现了这样一些人。这部电影虽然是以萨利为主角,但并不能说其他人并没有存在感。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与萨利机长无线通话的小伙,通话过程中,很沉着镇定,而他站起来之后眼眶通红眼泪也流了下来,后来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为这场他以为机毁人亡的灾难难过的行为,我能了解到这个人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着他人、感性的人。描写了两组乘客,体现的都是亲情,而在人们获救之后,也细致的描绘了打电话给亲人的情景,活生生的`展现了劫后余生的情景。三个乘直升机的小哥,有任务之前的嬉皮笑脸和出任务时的严肃认真的对比也是很棒。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很真实饱满的感觉。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萨利的噩梦以及神游时所看到的坠机情景有什么用,我是在后面才理解到的。我认为,萨利对于别人的质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就像我们被问题困住之后,也会在走路发呆的时候去想这些问题,而对于萨利来说,这个问题或者说困扰更大,对于他的生活影响太大。那么,这些情景也就是萨利自己在脑海中模拟各种返航回机场的情况。(没有仔细去看,噩梦中和神游的时候的两个模拟是不是分别是两个机场)

  对于萨利这个人物,电影里提到了他家庭可能负债累累,前半部分萨利打电话回家,妻子还在跟他提这个问题,说到他不能失去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家庭收入,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可悲。救下了机上全部的155人,还要被国家运输局用所谓的电脑运算来指责自己判断的失误,这种时候打电话回家想要与家人联系,却仍被提醒自己的工作不能丢,这的确是社会的残酷,但还是心疼萨利。萨利要证明自己的决定无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上述所说的,生活上的所迫。第二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员的荣誉和责任。电影中两段的萨利年轻时的插叙,很能体现萨利飞行上的才华以及他对飞行的热爱。还好,在电影后半段,妻子电话里面哭诉着我才意识到你也是那155个人中的一个,以及听证会里面那位女士对萨利的敬佩,让我觉得萨利感到欣慰。

  萨利机长最吸引人的特质,还是他的责任感吧。最后一个离机,最后一个上船,被市长召见时还在念叨着乘客人数的确认,在医院检查时喃喃念着155,都可以体现萨利这个人强烈的责任感。

  准备去上课穿鞋的时候,还在回想结束时真正的机长和乘客会面纪念的情景,想着如果我也能认识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人生一幸事吧。嗯,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呀!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2

  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空难大片《萨利机长》即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举办提前观影会。银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过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观众认为伊斯特伍德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让人着迷,并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这次如此温情脉脉。

  和许多好莱坞顶尖导演热衷尝试新技术一样,年近9旬的“东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筹备拍摄《萨利机长》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65毫米摄影机“圈粉”,最终几乎整部电影都采用了这台摄影机进行拍摄。当天在影院观看该片时,银幕中平时常见的上下黑边消失不见,观众能在全画幅的呈现中体验到多出26%的画面细节。成千上万的飞鸟群潮水般撞向驾驶舱窗户、引擎熄火后飞机与纽约密集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等众多关键镜头延展铺满整个银幕,完整的空间纵深感将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更加饱满,令观众仿佛置身机舱中,也经历了一场惊人的空难生还奇迹。

  当天出席观影的还有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的成员,这些承担一线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机长和机组人员也盛赞导演拍摄极具专业性和现场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也通过微博分享了观后感。“看电影阿郎”认为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回到电影本源,“导演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更着迷,虽然剪辑等技术都堪称鬼魅,但它并未大于电影的基本层面,规规矩矩但处处闪烁着耀眼的才华。对人的凝视大于对英雄的仰望,情感与审视剂量精准。这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电影,简洁的复杂,轻盈的厚重。”账号“航空物语”在微博写道:“纵观全片,紧急降落的过程并不是重点(但依旧扣人心弦),而萨利机长在事故调查方有充分证据指控水上迫降是错误决定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才是更大泪点。”“艾米爱电影”则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如此温情脉脉,“没想到CE到了老年以后,执导的电影竟是如此的温情脉脉,不再那么破马张飞式的张扬,平凡的人在危机时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绝的事情。”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3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在起飞之后仅一分钟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此刻萨利发现飞机的性能已经无法完成掉头的操作,于是塔台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经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萨利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飞机飞进哈德逊河河道上空,并以滑翔方式缓缓下降。飞机机尾首先触水,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于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最后,飞机于曼克顿附近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陆地迫降要安全点,在网上查了才知道,飞机水面迫降将更加危险。

  原因在于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静的,水面的起伏与水流完全不可预测,如果一旦飞机的机头或者机翼先碰到水面的话,飞机很容易翻过去。只有保证以绝对完美的角度滑进水中才能争取到短暂的漂浮时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德逊河迫降才会被称为奇迹。满载着155人的飞机在空中失去了动力,瞬间就要做出决定,随之是水面迫降,萨利机长面临多大的挑战啊。

  208=155。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从飞机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时间只有208秒,萨利机长用他的沉着与冷静,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长期以来练就的高超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共计155条生命,完成了一个奇迹。

  触点一:高超的技术。飞行员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工作,周而复始的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形成重复性疲劳,最易出现的是对规章要求的淡化,简化流程,往往简化的流程中暗藏着风险和隐患。风险和隐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会形成的一些习惯,一般不会觉得有害处,也不会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痹性的认知会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里,萨利机长工作中,严守规章流程操作,通过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中提升业务技能。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多个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高超的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展示。仅是高超的技术,萨利机长最多如《挑战不可能》般,通过多次的练习,展示一个技艺的极致,而他做到的是对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机会,不是练习,怎么实现的呢?

  触点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实际上,萨利不仅在飞行时足够冷静,即便是在迫降之后,依然没有乱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时,他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后,拿上工作日志,最后一人离开机舱。在上岸之后,他还第一时间要求清点人数,以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获得救助。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行中庸之道,立足于所处,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努力做事。素位而行之,把小的`事情做精透,无数次的从中总结提炼,形成思维的判断,逐步走在合道的路上,关键时候显现,方能“黯然而日彰”。

  这个点我的感受,追求目标导向的短期效果和追求精力导向效益最大化的区别?常人的思维陷于追求小概率成功的目标导向,中和思维提出的精力导向,追求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的大概率显现,奇迹的出现正是萨利机长责任和担当的理念下,把每一次飞行任务都尽心的去做好,慢慢形成的思维模式,才会在208秒做出准确的判断。

  触点三:禀性的淡然。成功迫降后,面对国家运输委员会的调查,各种问题,从生活习惯到家庭关系的询问,副驾驶提出了不满的抱屈,萨利机长淡然的说:国家运输委员会做的是本职,一旦查清所有事实,就会淡化了。心平气和的面对调查,常人有多少能够做到?

  如何让自己在被误解、受委屈、甚至遭受打击时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萨利机长做到了。

  《道德经》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整个调查中,萨利机长为而不恃,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绩。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呈现。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事故时的录音,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在加入撞鸟后35秒的延迟之后,没有一次能够成功在机场迫降,无论怎样,都是只有坠机一种可能。而萨利做出迫降哈德逊河的行为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内心强在认可中聚能,外表强在对抗中耗能。

  还原事实以后,萨利机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积德聚能。调性格是一个长期的坚持,我们身边一位60多岁的老师,默默修自己的性格,13年修了一个弱者心态,这个弱者心态是谦和待人,内心强大,淡然面对生活的困难、误解、委屈、吃亏等等,柔弱胜刚强。我要努力向她学习,我有时起情绪时,我就在想,我是弱者的心态吗?

  触点四:心态低位。国家运输委员会的委员问萨利:把你从等式中去掉,就没有这个结果。萨利回答:“No!是所有人,机组乘务员、副驾驶、乘客、救援人员,感恩所有的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

  今年老师讲授《中庸须看破》,记得有堂课讲到愚公移山,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禀性中间的弱点,第二座是生活中间的要害,第三座是事业(健康)中的漏洞。”,“愚公移山是一个精神,是以无形驭有形。”对于萨利机长的故事,我的感悟是:从禀性去洞察自己,查漏补缺;坚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性补漏,命运就一定会改善!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14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什么是英雄?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精彩的对白:“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灾难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24篇)03-21

萨利机长观后感11-19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12-06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11篇05-23

电影《中国机长》的观后感(通用22篇)06-07

电影《中国机长》的观后感(通用32篇)03-01

最新《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04-21

电影《中国机长》的观后感范文500字(通用28篇)07-04

电影《中国机长》的观后感范文250字(通用24篇)05-12

《中国机长》观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