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观后感《百鸟朝凤观后感》。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这里面的道理是:手艺人要把自己的事儿当成事儿。重要的不是唢呐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唢呐当回事,唢呐匠不把唢呐当回事儿,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回到真实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儿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儿,又埋怨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服务员。很多服务员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觉得服务员低人一等,于是对待工作也不较真,对待客人也不热情。于是恶性循环,客人看到服务员这么“牛逼”,也开始较上劲来。举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币,服务员给顾客钱的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顾客手的下面,防止万一硬币掉落顾客不方便。你说,我是尊重一个把硬币扔在桌子上的服务员,还是尊重把手放在顾客手下的服务员?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
推荐这部电影。是希望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唢呐,并记着,唢呐是吹给自己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时代,是它最锋利,有效的一把刀!每个人要试图让时代改变自己,当时代把你的一切摧毁,不要奇怪,不要为之而愤怒,绝望。"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它是一部艺术片的片名,也是一个唢呐乐曲的名字,而这个故事,就是和唢呐有关的。
唢呐,我相信这个词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有些人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艺术的流行和衰落,一个艺术家坚守艺术直到死亡,新一代人放弃自己原坚持的艺术,信念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片子之所以是艺术片,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因为这个片子很值得让人思考。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讲述了道理,还让人产生联想,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联想思考",每一个片段都是这样。
游天明的爸爸很想学唢呐,可是,他小时候没人收他。游天明和他爸爸去拜焦三爷为师学唢呐的时候,焦三爷让他用一根芦苇管把一瓢水吸上,他吸不上,他爸爸说游天明肺活量很足,就要他大叫,以让焦三爷收下他这个徒弟,游天明的爸爸看他不叫,就抡起水瓢,打了他一顿,边打边喊:"叫呀!"大家可能会想,他爸爸不应该这样,逼着他学唢呐,逼着他大叫。但是我觉得他爸爸是为了他好,当时吹唢呐的人很有社会地位,也很赚钱(在乡下),再严格的评判也还是强迫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已。
每个爸爸有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有道理的,都会有一点强迫孩子选择自己为他选择的一条道路,可这个片段可不止说明了这一点点东西。
这个片段还体现出了学习一门艺术的困难,警示着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艺术,世世代代的艺术家呕心沥血把它们传承下,不能辜负他们的心血。但现实却表明,时代辜负了他们的心血,因为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永无止境。这个片段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艺术家的德高望重,别人对他是毕恭毕敬,就算他没有权利,没有钱,要不然为什么叫"拜师",从这个"拜"字里面就可以读出。还有为什么他爸爸要想尽办法不惜打自己儿子让老师收下他,不可能让你说收你就收你的。这就是艺术家的本领带的地位。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个片段悟出的东西,也许比读一个成语懂得东西还多吧!
我觉得看艺术片光看它的故事不行,看它所讲的道理也还不够,要把片段从几个角度分成几部分,在往下细分,你所想到的东西也许导演都不会想到他拍这个片段还有这一层意思,这就是我所说的"联想思考"
这部电影很好看,它不光让人们产生了思考,它还感人肺腑。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巧妙,通过焦三爷的外冷内热的性格让人们体会到了一个老人强硬的外表底下一个不一样的面貌——一个无奈,可怜的老匠人。
什么带了这些,艺术的衰老,老艺术家的无奈?
——时代。
时代在演变,人们在变化,当时有一些人没有自己的观念,别人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说难听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嘛。最开始,一些人喜欢这个东西,慢慢的,一些有名气的人也喜欢了这个东西,然后,喜欢这个东西的潮流就像传染病一样展开了。其实,有一大部分人他们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东西,只不过别人喜欢了,他一看,竟然他们都喜欢,那我也就喜欢吧!就是因为这一些人,中国的传统化才会衰败。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反而促进了中国化的发展。如果每一个人都像焦三爷一样要守护古老的传统的话,我们有可能还存活在原始时代,要么,就被灭国了。是创新推动了时代,而唢呐,也是那个时代的创新。
为什么那些快要灭绝的艺术的艺术家认为大家很应该守护自己的艺术?把他们的思想挖掘到深处,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如果放弃古老的艺术很不道德。像我前面说的,怕辜负了老艺术家的艰苦。我现在试着从我自己的角度评判一下在道德上他们对不对。
为什么现在不是满大街都是骗子?因为骗人是不对的。为什么骗人是不对的?因为骗人违反了道德。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这个答案?但今天,我要把这个问题更深入的去理解一下。道德是什么?道德只是一个被普遍化的观点,大家都认同它,道德是老祖先总结下他们认为对的东西。形成大众的共识。这么说那些艺术家做的决策是完全对的咯,其实,不对也不错。如果光是你古老乐器霸占了所有的地方,新的东西不就没饭吃了吗?有时候道德是冲突的,就不能完全按照道德办事啦。所以,由此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些没有主见的人,反而是推动时代快速发展的人。一个人发明了一个东西或一门宗教,一种思想……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才使得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被普及在大众的范围。两个力量均衡,时代的进度才会提高。
借用我最喜欢的知识脱口秀主持人罗振宇的一句话:"我读名人传记,不是为了能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学不到的,时代在变化。读名人传记是了解那个时代最快的方式。""看艺术电影不是为了好看,它不大好看,但看看艺术电影是了解一个时代的一方面的最透彻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3
在上映之初就,就急忙的看了《百鸟朝凤》,因为觉得它在院线一定命短,怕失了在电影院内观赏的机会。看完本来并无太多感想,可前几天突然看到了影片的制片人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反响很大,票房逆袭,这才努力提起精神,好好思考一下这部电影。先说那天看电影,因为在下跪事件之前,所以在买票的时候发现排片率的确非常可怜,大多数影院一天只有两场,分别排在大早和半夜。因为本片是有曲江投资,所以西安有两家曲江旗下影院都给予了全天排片的待遇,这才顺利的看了电影。令人意外的是,与想象的不同,影厅内入座不少观众,人数甚至多于之前看《荒野猎人》了。
我之前并不了解吴天明,也不了解第四代导演,但对于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感到很难得,尤其在现在浮躁的大环境中,更觉得难能可贵。不过看完之后,电影给我的感觉,如同片中的唢呐匠人一样,显得过于“老派”,老派的剧本、剪辑、和手法,还有那关于正付局长的笑料,甚至特效都做得很老派。在这个时代,这部电影就像片中的唢呐一样,是匠活,但格格不入。
在影片中,每到了吹奏唢呐的场景,电影就采用背景音乐配合演员表演的形式,对比起《爆裂鼓手》中实拍的演奏场面(虽然有很多替身镜头),显得毫无力度,不过焦三爷醉酒时独自吹奏的戏,倒显有些味道,当然这与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大关系。片中一直在强调的曲子“百鸟朝凤”,经过前半部分的渲染让人很是期待,最后终于吹奏“百鸟朝凤”时,我却失望的发现演员的动作与背景音乐甚至不能很好的合上节奏,十分出戏,最后也未能听完全曲。在师徒关系处理的方面,有些地方我也觉得不算合理,虽然焦三爷说他之所以给主角传授“百鸟朝凤”是看到主角扶起父亲时的眼泪,但在其中我并不能很好的能体会到这种心情,很多地方更会感到“因为游天鸣是主角,所以他才能这样”的心理。总之,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像之前所说的“老派”,现在看来,都显得有些勉强。
全片的表演最出彩的必然是出演焦三爷的陶泽如了,他把焦三爷严厉不失温情,顽固而又执着守卫着传统文化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导演也通过了这个角色,诉说了自己的担忧,这是对未来,对传统文化甚至对电影的担忧,并且是很绝望的。影片结尾并没有给唢呐人留下任何希望,焦三爷看似德高望重,最后为他送行的却只有主角一人,就连寻常的四台八台,也没法凑齐。主角一人苦苦的坚守着唢呐,焦三爷的确没有看走眼,但他又能在这洪流中坚持多久,如果顺应剧情发展到现在,主角又会变成怎样呢。传统文化的衰退,是悲哀,也是必然。文化是要顺应时代的,否则无法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都是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发展而来,仪式感较重,背负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吃饱穿暖这样的美好期许,而在当代社会,除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摆脱了农耕文化的人们,那些简单朴素的需求对于我们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失了仪式感的唢呐声,也注定会慢慢被人遗忘,以后也许只能在片中提到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民俗演出中才能听到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师娘这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第一次见到小时候的主角给他递水的样子,半夜送食物的样子,像主角师弟告别时微微挥手的样子,的却是是那种陕西农村女性性淳朴善良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已经世的姥姥,感觉很亲切。其他的角色,相比之下就表现平平,出演童年时期的小演员的有些灵气,但主角长大之后,却比较木讷,表演显得刻意。片中还有一处应该西安人才能发现的穿帮,如果没记错的话,主角西安应该是在1992年,这时在一个拍摄钟楼的镜头出现了钟楼地下通道的出入口,而钟楼地下通道应该是在20xx年左右建成的。说实话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细节,但我还是认为在一部导演是陕西人并且又有曲江参与的影片中,这种情况不该出现。
总的来说,《百鸟朝凤》值得一看,虽然它没有我之前预期的那么好,但也谈不上失望。昨天看到在下跪事件之后,《百鸟朝凤》的票房已破千万。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可怜营销,哪怕这的确是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担忧而下跪。一身傲骨,就像片中唢呐班和洋乐队冲突时一样,不仅打不过别人,连唢呐也折掉了,吴天明导演泉下有知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呢。但从结果来看,这一跪又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人们也似乎也开始从无尽的娱乐中清醒过来,纷纷关注起了这让人无法轻松的严肃电影。对此,我觉得这也只是众人一时热潮摆了,过不了多久,这些担忧的言论就会从朋友圈、微博里消失。而真正的情景,则更有可能是最近看的另一侧消息:今年北京电影节上,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票全部售罄,可在观影时,观众纷纷抱怨看不懂,睡着,或是用手机查影评。如果变成这样,我觉得还不如让这些电影少些关注,让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有机会看到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而不是沦为让人装腔作势的资本。当然,《百鸟朝凤》和上述情况也不一样,首先我不会说它是一部文艺电影,这些年“文艺”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它的意义,《百鸟朝凤》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和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它没有先锋的实验态度,也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它只是不想逗你笑,也不想让你爽,想严肃地讲一个故事罢了。
如今,《百鸟朝凤》受到了很多关注,排片率大增,票房也变得很可观。但这真的是一种惨胜,是由导演的世以及制片人的下跪换来的,更不提前期还有众多明星卖力推广,甚至我觉得《百鸟朝凤》此时已经承载了超出电影素质本身的赞誉,与之前的无人问津相比,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说一部电影,或是我们的传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铭记,那我想它还是会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我们遗忘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4
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电影两年前就上映了,我昨天才在网上观看。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演员一个都不熟悉,没有一线大牌,却让我感到十分顺畅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感受不到表演的痕迹,相当真实感人同时也有艺术升华,就连少年时期的游天鸣和他的师弟蓝玉,两个孩子都演得那么好。可见真正的好作品,不一定非要请什么著名影星,不一定花费巨额的投资,尽管可能票房不那么好,但是只要肯于精心打磨雕琢,它必定是埋藏在浮华乱石堆中的一块宝玉。正如电影主人公所坚守的唢呐艺术一样,有一天很可能会被人们遗忘,但是那种热爱、专注、极致并为之付诸一生的精神,永远能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
学艺先学做人
早年的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红白大事都要请唢呐乐队演奏,唢呐班很受人们的敬重。游天鸣的父亲为了圆自己的梦,把儿子送到无双镇最出名的焦三爷家里学艺。可是这支看起来简单的唢呐,却没那么容易学。终日枯燥的肺活量练习,师弟蓝玉被师父的夸奖,小天鸣内心遭受了巨大的挫败感,他偷偷溜回家来,可是偷听到父亲对他的自豪和愿望,又让天鸣转身坚持下来。经过用心的勤学苦练,终于他学会了吹奏各种鸟的叫声,并成为了师父的接班人,焦家班也改称了游家班。
天鸣一直不明白师父为什么把班主的位子交给了自己,而不是天资和技艺更高于自己的师弟蓝玉。后来天鸣在演出之余回去看望师父师母,师父高兴喝了几杯酒,告诉他:“当初你爸送你来学艺,我知道你天分差了些,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同意收了你么?”天鸣回答道:“您是怕我爸把我打死?”师父说:“不是,我是看到你爸跌倒后你慌忙去搀扶,你眼里流出的一滴泪。”
学艺先学做人,这是焦师父一直传授给弟子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行当里,一般根据家属出钱的多少确定演出规模,四个人组成的小型演出叫“四台”,八个人组成的叫“八台”,最高级别的一首曲子叫《百鸟朝凤》,焦师父一直坚持这首曲子只能吹奏给德高望重的逝者,哪怕给钱再多,只要生前人品有问题,焦师父也会断然拒绝。一位老村长过世了,家里穷,请不起八台,焦师父知道他曾经带领群众打过鬼子,一直为村里大事小情做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亲自带队给老村长演奏了这首曲子。
师父送给天鸣和蓝玉一人一支祖传的唢呐,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唢呐离口不离手”。一次演出后睡觉时孩子踢倒了油灯点着了柴禾,蓝玉拉起天鸣就跑,天鸣惦记着唢呐,蓝玉说别管了逃命要紧,可是天鸣还是奋不顾身从火堆里抢出一支唢呐来。天鸣接班后,蓝玉十分嫉妒,愤然离开师父转行了。多年以后,见到天鸣,道出了心声:“师父多亏把唢呐班交给了你,他是看中了你的人品,不然我这没长性的人,遇到你这些困难早坚持不下去了。”
专注极致,一生只够做好一件事
在别人眼里,他可能不过是个“唢呐匠”,但是焦三爷把这件事作为毕生的艺术与事业。为了让天鸣练习肺活量,他从粗到细、从短到长削了好几根芦苇管让徒弟吸河水,吸不上来不准回家吃饭。小天鸣每天从早吸到晚,练会了短的练长的,长的比他的个子还要高。师父告诉他,师父小时候也是这么被他的师父锤炼出来的。
焦师父有一箱珍藏的传家宝,是从清朝师祖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的各式唢呐。看到徒弟们学有长进后,从中拿出两件分别交给他俩,并叮嘱一定要保管好保养好,“每次我吹完都用你师母缝制的布袋把它们包好,唢呐离口不离手”。师父每天带着两个徒弟练习吹奏,从气息到指法,细致到每一根手指尖滑过唢呐孔的速度与角度。影片到这里摄像师给了焦师父指法的特写镜头,劳动人民粗糙的手指,在唢呐孔之间流畅地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配合气息吹奏出了一曲曲美妙的音符,刹那间让我对这种深深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草根艺术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为了学习百鸟朝凤,他们到芦苇荡里练习听各种鸟的叫声,蓝玉只能听出一两种,天鸣可以听出七八种,焦师傅则能分辨和模仿出十多种鸟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天鸣终于学会使用不同的唢呐吹出各种鸟的叫声,师父也最终决定教他学习唢呐班这个行当被认为最顶级的曲子《百鸟朝凤》,天鸣和他的父亲都如愿以偿。
这种追求极致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焦师父吹唢呐上,也体现在他的生活里。天鸣回去看望师父师母,给师父带了石头村最好的烟叶,师父告诉他如何识别石头村里山坡上和山脚下种出的烟叶的区别。师父对徒弟不忘师恩打心眼里高兴,拿出了多年前他从师兄老家酒窖里打回来的“一滴水都没有”的原浆,将封藏了多年的陈酿与爱徒分享。贫穷,从来都不应该是降低精神品味的借口,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有一颗追求极致的艺术之心,无论在何种境遇,都会有高品质的人生。
哪怕任何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成了艺术。反之,任何一门艺术,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极致雕琢,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了做到极致,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打磨,去努力,去锤炼。曹雪芹一辈子只写了一本书,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一个月才拍一集,86版的《西游记》前后拍摄历时17年,而主角每集片酬只有几十元。之所以被公认为经典之作,源于剧组不惜工本耗时耗力的拍摄,源于每一个演员对原著角色的透彻理解与精准拿捏,源于每一个人对极致艺术追求的匠心。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辈子将要换多少个工作、做多少事情!可是,夜深人静时仔细想一想,有哪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了呢?我们所追求的经历丰富,不过是积攒了很多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5
12月1日,公司组织所有员工在加勒影院观看了剧情片《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的导演将视角对准黄河边上一代又一代以吹唢呐为生的人们,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平凡的唢呐匠对事业的坚守。
焦师傅是方圆几个村子里最有名望的唢呐匠。别小看一把小小唢呐,周围村子的大人都以自己的孩子是焦师傅的徒弟为荣耀。当焦师傅说自己是“匠人”时,他挺直了腰板,苍老的脸上露出了最光亮的眼神。这也让我对“匠人”这个词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我的印象里,“匠人”大概就是有技术的人,最多也就是技艺高超的人。至于其他方面,以前我还真没有想到。
焦师傅收的这两个徒弟,最后也只有天鸣一人接了师傅的班,成了一个“匠人”。而天鸣的成长过程,也给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匠人”。
和天鸣一起学习吹唢呐的还有他的师弟蓝玉,这师兄弟两个,有很多的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们之间这些不同的地方,所以最后只有天鸣学成了《百鸟朝凤》。
天鸣和蓝玉两个人都是听从父亲的话来学习吹唢呐,起初他们都不懂唢呐到底是什么,但是在不断的接触中,两个人都爱上了唢呐,并且都以学到《百鸟朝凤》这个曲子为目标。
两个人的起点和性格极为不同,天鸣天赋不够好,气有些短,而蓝玉正好相反,天赋异禀,中气十足,学东西也很快,所以师傅开始的时候,很看重蓝玉,先让他真正的学习吹唢呐,而天鸣只能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用芦苇杆吸河湾里的水。
不是只要唢呐吹的好,天资高就能学《百鸟朝凤》的,在逐渐的接触中,焦师傅也发现了蓝玉身上最大的缺陷。蓝玉学东西很快,但并不踏实,就像他在地里割麦子的时候,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勤快,就一味的加快速度,而不去把割下来的麦子整理好,蓝玉做事情太急功近利,没有长性。他是太聪明了,耐不住寂寞,不适合传承这门手艺。
而天鸣虽然中气不足,但却能踏踏实实的每天都到河湾里吸水。他知道自己气不够足,于是就每天都练习,我们都说勤能补拙,天鸣用他的勤奋,把自己和蓝玉的差距抹平了,在慢慢的练习中,他还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学鸟叫惟妙惟肖,还能轻松的分辨出各种鸟叫声。而且天鸣遇到打击也不会轻易放弃,做人老实本分,就像焦师傅说的当初收他做徒弟的最主要原因,天鸣看到他父亲摔倒后流出的眼泪。天鸣是个有“德”的人,讲“仁义”的人。
“匠人”这个词,在现在大致被称“蓝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像唢呐这样的传统行当也面临着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天鸣接过班以后,发现现在虽然钱挣得多了,但是唢呐匠却不像之前那样受人尊敬了,很多以前的规矩都被人忽视了。
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唢呐班子能接到的活也越来越少,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所以很多天鸣之前的师兄弟都到外地去打工了,只有天鸣一人还在苦苦支撑。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只有焦师傅还在坚守着这门手艺,他像是在新时代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固执的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块净土。在他近乎顽固的要求下,已经解散一段时间的唢呐班子,又重新整合起来了,虽然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再也不能吹响唢呐,可唢呐还在,唢呐匠的精神就不能倒。许久没有出现过的唢呐声,又重新在这片黄土地上空传扬。
唢呐声终于又响了起来,焦师傅也最后一次吹起他最心爱的那首<<百鸟朝凤>>,因为年纪太大了,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可他的执拗还是战胜了一切。当他吹起唢呐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双发亮的眼睛。
电影所展现出了中国百姓的工匠精神,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从师傅的传授到徒弟的学习再到继承人的选择,无一不体现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当焦三爷在展示他所心爱的宝贝——唢呐时,眼神流露出的喜爱,绝不亚于一位男子在注视心爱姑娘时的爱恋。然而唢呐于他,不只是爱人,更是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身体虚弱时,他为无双镇的唢呐不能演奏而四处奔走;命悬一线时,他惦记的不是拿卖牛的钱治病,而是为徒弟置办一套新的唢呐……
电影所着力刻画的唢呐匠对于唢呐及其精神的坚守最令人震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焦三爷作为一名匠人对于唢呐技艺的守护;电影中金庄的村长逝世,众亲属跪求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并施以金钱诱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恪守唢呐吹奏的规矩,这便是中国工匠的风骨。
现在国家都在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确实“工匠精神”是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个宝贵财富,现在人们做什么事都太看重金钱了,有时甚至都丢掉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含义被提炼出来,势必会提醒人们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不要丢掉自己作为一个传承者的本分。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太需要金钱了,但是在自己努力拼搏中,一定不要忘了作为一个“匠人”应秉持的道德底线。不要让“匠人”这个名词在我们手中,沾染上灰尘。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6
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完的电影。
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网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西洋乐越来越时髦,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
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7
上个周末,陪孩子去看《美国队长》,座无虚席,我们只买到了第二排偏角的位子,仰脖子看,不到五分钟就睡了,一直睡到影片结束。期间,我挣扎着醒来几次,不到一分钟就又睡去,在震天动地的打斗声中,这是我睡得最好的片子。出场时瞥见电梯拐角一张海报“大师绝唱——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心里开始惦记这片子。
看到《大唐玄奘》已经快下线,担心《百鸟朝凤》也会同样命运,看过玄奘第二天不歇气地看了《百鸟朝凤》。观感如是:
情怀,是不争的事实。看片前我曾和朋友讨论什么是“情怀”,不为名利只为理想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情怀。能去拍摄《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怀。此片的题材、它想告诉人们的东西,在当今这个环境非常难得。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文人关心的,大众更应该有所知觉,最好的东西并不是流行的东西,而一部电影是连接大众最好的桥梁。作者想说的不仅是这些,音乐失落的背后有传统道德规范的失落,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唢呐艺人的尊重与轻视对比鲜明,令人痛心。
坚守,是它的主题。当焦三爷选择唢呐传承人的时候,估计大多观众猜错了,人们一般会认为主角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地当上传承人,一定得历经磨难方才修成正果。这时候大家还沉浸在对唢呐的崇拜氛围中,想不到未来变故,更想不到此片并非一个传艺故事那么简单。焦三爷如先知一般,放弃了技艺更好的蓝玉,选了木讷踏实的天鸣,传了看家曲目百鸟朝凤。能够把传统技艺坚守到最后的必然是天鸣这样的人。
德行,是另一个主题。死者能不能受用百鸟朝凤,标准不是钱而是雇主的德行,就这一点,唢呐匠在旧时代拿住了尊严。选传承人也要德艺双馨,以德为重。
情怀,坚守,德行,这三条正是现今最稀缺的东西,就凭这,电影是立住了,值得一看,更何况吴天明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名头,陶泽如那荡气回肠的演技,根本不用发行人在微信里给人下跪!求求大家进电影院看吧,我都不知道这是在为传统文化流泪还是在打文化的脸?!
以上三条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从电影作品的角度看,唢呐艺术的魅力渲染稍嫌不够,特别是百鸟朝凤这个曲子,之前做了那么多烘托,当师傅教两孩子在树林里分辨各种鸟叫声的时候,我是多么期待这些鸟叫到最后可以众星捧月般地出现在百鸟朝凤压轴曲里。影片最后,百鸟朝凤曲出现了两次,一次由焦三爷领衔在村长葬礼上演奏,一次是游天呜在师傅坟前吹奏,两次演奏均没有达到预期的强烈效果。这里可以参考的是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的斗琴桥段,即便是我这种不懂音乐的也被震惊得瞠目结舌。做为一部音乐主题片,音乐气氛让人颇感遗憾,此片如果作曲或音乐监制换成赵季平,做故乡的音乐一定会增色很多。三十年前吴天明导演、赵季平作曲的《人生》忽然萦绕耳际,那熟悉的旋律,是乡土的、忧愁的、动人的,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焦三爷是成功的,而作为新旧传承核心人物的游天鸣,性格塑造不甚完整,他所面临的迷惘不够深刻,他对艺术的爱也有点莫棱两可,先是为了圆他爸的梦,后来又是谨尊师命,似乎他的坚守只是对焦三爷的承诺,跟自己的内心没啥关系,或者他的内心始终没向观众坦露。缺乏一个契机让人物实现成长并达到完整。从头到尾,主人公游天鸣是一个沉闷的角色,影史上有内涵的沉闷角色很多,比如《简爱》的罗彻斯特,沉闷却充满内涵与激情。而天鸣的沉闷中只有沉闷,没内容,没激情。此处可以参考去年的获奖影片《爆裂鼓手》,里面的年轻人也非常本色,成长的力度却很大,你感到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成为了他自己。头号人物没立起来,我认为不能怪演员,要怪也只能怪故事,年轻演员的形象其实很本色、很到位。从故事结构来说,他承载的甚至是第一主角的重担,结果因为这个人物有些弱,使人们误以为焦三爷是第一主角。在主题表达上,社会性有余,人性层面的开掘失之不足,县文化馆领导找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段有点突兀,和整个影片的悲剧基调不符,以至于我老怀疑是为了拿龙标过审故意加上的。
最后,对民族音乐的前途探讨不够过瘾,并非不满他的悲观——吹索呐的变成要饭的在西安城墙上表演。悲剧自古以来就是真正的正剧,伟大的作品都在批判现实,都是悲剧。但是,此片对民乐前途的表达有点简单和草率。相比导演之前拍摄的《人生》《变脸》《老井》,这部电影并没有突破自已。然而吴老以70多岁的高龄导演了这部情怀之做,令人佩服,值得尊敬,对当今浮燥的电影市场来说,是一部表率之作。吴老,一路走好!
我在上周三观影的时候,坐者寮寮,今天是周日,一周的口碑效应开始显现。在给爸妈订票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院线对这部片子的排片已经增加到从早到晚每小时一场的密度,尽管是在小厅放映,但面对《美国队长》这一强劲的挡期对手,它的表现已经获得院线的青睐。
我将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给爸妈,他们又邀请了一对夫妇朋友一同观看,四位老人怀着兴奋的期待走进影院。此刻,我正坐在影院里的影吧一边写影评一边等待他们出场,回家的路上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8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20xx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的?”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转机,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9
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道场,是四川人对死者奠祭规格的量度。《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让所有送葬的人们无一不为之动容的。
还有一种号子,仅存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了。离我家不远的山头上有个石场,平常在院子里玩耍都能听到石场里传出的号子声,按照我们川渝一带号子的分类,这个应该是石工号子。石工号子铿锵有力,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琅琅上口!
以上三种文化,如今在我们老家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道士”这个职业得到的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继离世,我亲自参与了三次丧事。大前年爷爷的道场和去年外婆的道场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鲜的项目,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我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做了一些了解,他们多是家族继承、师徒相传。首先是传承:第一:经文;他们要熟背丧葬里会用到的所有经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约五经书,每本约150页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语速要快。第二、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这几种常用的乐器必须熟练,二胡、笛、箫、笙等也必须会吹弹那几首丧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笔字;帮丧家抄写经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们“道士”的职业基本素养,我亲眼看到一位“道士”随身携带《王羲之兰亭序毛笔字帖》,空余的时候便拿出来逐字逐笔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学历仅仅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写祭文;“道士”根据丧家家属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经历,写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要求极高,我觉得我们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见得比他们写的出彩。由于他们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团队的,所以以上四点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全部掌握甚至精通,过程和《百鸟朝凤》里一样,基础功的学习是严苛而枯燥乏味的,当你学成之后,你的师傅觉得你可以出师另立门户的时候,也会搞个仪式,师傅会请到当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考核,众人来评定你是否够格出师。其次是发展,他们会到各地进行学习观摩,还有四川一带的丧葬从业者每年都会约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进行行业探讨,互相学习进步。所以“道士”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发展的很好,个个收入不菲,这两年不断看到有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总归让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乐观,抬棺材的人我们称之为“抬棺匠”,他们不像“道士”一样是职业的,“抬棺匠”一般都是乡邻来进行帮忙的。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经没有了劳动力,大前年我爷爷下葬的时候,只请到六位会喊号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龄应该有五六十岁了吧,抬棺必须是8个人以上,还差两个怎么办,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找到两个看起来比较壮实大爷,还不会喊号子,现教现学!去年外婆下葬的时候,由于外婆住在镇上,坟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道路遥远,8个“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两拨人换着来抬,这就需要16个“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爷爷下葬凑齐8个人都那么难,何况16个人的队伍,因为这个事儿家里还闹出了些许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个县城请一拨“抬棺匠”来帮忙。“抬棺匠”他是义务的,农村人向来都爱相互帮忙,为自己今后谋善谋德。但是这“抬棺匠”没有收益便没人继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们拱了起来,那悲凉的“抬棺号子”更是无人传唱。
“石工号子”已经绝唱!我家附近的石场早已树木繁盛,没人在开采石头,即便需要开采石头,也无“石工号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号子”和“石工号子”应该算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记得旋律,那个旋律在我听来是动人的,想要再次听到却是太难!在我学习音乐之后就不曾停止想要将他们记录保存下来,但是这却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0
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忆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童年时期跟着师父学唢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推崇西方文化,唢呐被人们忽视与遗忘,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唢呐,只有他与师父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故事。
百鸟朝凤,此曲一出,百鸟称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渊源,只有像凤凰一样奉献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个人与百鸟朝凤联系在一起,查老爷子,师父与窦村长。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许给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却求别人吹,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父在别人加钱的情况下也拒绝给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因为在师父的心里,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子,而师父临死时却不允许徒弟给自己吹百鸟朝凤。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师父表面上严肃无情但内心善良坚忍,他把生命献给唢呐,他的形象在银幕上展现得如此真实感人,另观众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天鸣与蓝玉的对比,一个天赋不足,却视唢呐超过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天赋异禀,却不珍视唢呐。与其余师兄弟比较,他们都放弃了,天鸣仍然在坚持,世人都在变,他们师徒却不曾改变。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人性的伟大。正印证了师父的那句话:吹唢呐不在于吹得有多好,而在于是否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最重要的是那颗对唢呐虔诚的心。直击主题,发人深省。父亲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年轻时不能吹唢呐,就将希望托付给天鸣,儿子被选为接班人,自己比谁也高兴,跑遍了整个村子传递消息,当唢呐衰落时,自己也曾经嫌弃过唢呐,可最终选择了坚持把文化传承下去。柳三作为一个喜剧类型人物,给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围上增添了诙谐成分,虽然是一个配角,性格单一却典型,轻描淡写却不流于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为双方争执的导火线,引燃了双方的争斗,促进了影片的高潮的产生,衬托了主角的特征,暗示了当代人在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态度,他是当代社会人的一个缩影。
此外,该影片的摄像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优美如诗的画面,芦苇丛与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使每一帧镜头都充满诗意。在师徒三人于芦苇地与鸟儿互相应和的一场戏中,长镜头的使用,配合追随人物运动的跟镜头和主观视点镜头,使观众跟随人物穿梭在芦苇丛中,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纵深感,更好地展现了空间环境,画外音配合画内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衬,由此使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无限遐想,将芦苇丛美好的景象与人物的淳朴自然显露无遗,观众如同进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镜,同生此感,领会到那种质朴纯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现广阔的芦苇地时多采用远景,展现人物活动时以芦苇作为画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画里,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永不放弃。在表现吹唢呐的艺人独自在古城楼下吹奏的场景时,运用远景体现出纵深空间,使道路通向无尽的一端,人物只占画面一小部分,表现出艺人的渺小,暗含了社会对唢呐的忽视与遗忘,这时行人入画,扔下硬币,渐行渐远,只留下艺人一个,背景音乐是凄凉的唢呐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观众久久沉思。在师父与天鸣喝酒的一场戏中,摄像师手持摄像机,随着唢呐的节奏晃动镜头,并采用旋转镜头以师父为中心,使师娘与天鸣的特写分别入画,烘托欢乐的氛围,表现师父喝醉酒后似孩童班的天真烂漫与对唢呐赤诚的心。这时音乐由欢快突然转到悲伤,师父倒下,跟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直点影片主题。情感的前后对比,以喜衬悲悲更悲,表现人物心境,也与社会遗忘唢呐、文化从此断了根互相映衬。师父把唢呐传给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尽头了,内心无限凄凉。
天鸣不告而别的一场戏中,天鸣与师父师娘三人在画中,背景是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天鸣远远望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出画,紧接着是山野的远景,画中是奔跑的天鸣,一动一静,配合优美的音乐,过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结尾天鸣站在师父墓前吹唢呐时,当镜头转到师父时,画面从虚变实,从近景推到特写,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内心活动,这时师父起身,转身走向远方,渐行渐远,画面右上方是飘荡的纸钱,师父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音乐停止,影片结束。
该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唢呐与其它乐器共同作为背景音乐,表现出时代感与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麦的场景,配合富有节奏感的唢呐声,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节奏与割麦节奏互相映衬,天鸣稳重不乱,蓝玉鲁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成为师父选择天鸣的原因。在婚宴那场戏中,西洋乐器与唢呐交杂,极不和谐的音乐突出讽刺的意味,进行曲与南山松,一个中国文化,一个西方文化,双方在厮打时以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合以快节奏的镜头切换,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绪的浮动与动作变化的节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斗变得富有趣味,增强了戏剧效果与感染力。
该影片剪接自然,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转场,而且在艺术上利用了摄像、音乐与旁白等其它技巧实现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结尾处,从唢呐艺人转到师父的墓碑,先由天鸣的脸部特写化到山野远景,画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节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时的情感节奏。音乐实现了声画组接,由艺人的镜头转到天鸣的镜头,从而产生整体感,实现了背景音乐的流畅不中断,使转场更加自然。影片后部分的转场多采用黄昏时丛山的剪影,夕阳西下也预示着师父即将离世,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悲伤的情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运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剧情,使叙事节奏紧凑;二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思想,补充缺乏的信息,吸引观众的视线;三是作为一个时空转换手段,使影片在时空上可大幅度跳跃而不失自然流畅。此外,影片运用全知视点的叙事方式来设计整个故事,能让观众与人物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移情于主人公。人物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具有历史悠远的意味,即使是现在,主人公依然坚持着将唢呐传下去,将师父的遗愿坚持下去。
这是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师父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他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百鸟朝凤,自己吹不动了,让徒弟继续吹完,而他在一旁敲着鼓,无论如何,他也要为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着天鸣努力地吹着百鸟朝凤,他笑了,他静静地看着徒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传承下去,我们接过上一辈的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嘱托与希望,就应该用赤诚的心把它传递下去。生命虽逝,时代已变,可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文化的虔诚也是永无止境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1
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更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在看之前,我虽然买过票了,但也总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伤的部分,但我现在真的很庆幸,我去看了!
唢呐从一开始人人都尊重的东西变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东西,焦师傅是唢呐的最后一代幸运儿,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选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游天明,因为他知道蓝玉性子野,对唢呐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事实最后也证明了,师傅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开头唢呐匠们的演出遇到的盛况到最后只有天明一个人孤零零的为师傅吹《百鸟朝凤》送行,反映出了传统匠活的落寞,从演出的跪下来谢恩;到只给每位唢呐匠一条烟一个红包,而不再行接师礼;最后唢呐班子都没了。焦师傅在喝多后即兴吹的唢呐发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师傅对这样的行为有多无奈,他一边告诉天明“不要只盯着手里的票子,要盯着手中的唢呐”到失望的表示“规矩没了,规矩没了”,在与人打完架后拾起损坏的唢呐,心中的悲愤。
焦师傅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把自己的牛卖了,不是为了给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给天明置办一套新装备,其实他明白,现在的人已经不爱听唢呐了,置不置办新装备已经没有用了,但他还是想为天明做些什么,为唢呐再做些什么。
天明的师兄们都出去打工,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唢呐了,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焦师傅把他师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师兄只是看着焦师傅,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最后焦师傅亲自上阵吹唢呐,吹出了血,都还不停,最后他吐了一大口血,还不让停,让天明吹主调,他帮忙伴奏,因为唢呐已经没有人了,他必须自己挺起来。
德高望重的焦师傅,死后连四台大戏都没有,只有他最骄傲的徒弟天明独自为他吹唢呐送行,最后焦师傅放心的转身离去,因为他相信天明会继续吹唢呐的,哪怕天明是最后一个唢呐匠。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2
今晚我说,想要写《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对着电脑却半天下不了笔。虽然因为学过电影知道吴天明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老井》《人生》都是中国电影中响当当的作品,但是对吴天明导演本人的了解却并不多。他的电影,除了这两部,还有一部《变脸》,这么一想,似乎这位现在被称为大师的导演,作品却屈指可数。一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又很认真的导演虽然不能以数量来论高下,然而数量确乎是太少了。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吴天明导演的东西,看了一圈下来,便明白了。
再回到《百鸟朝凤》吧。已经过去三天,现在想起这部电影我依然为之动容。电影里出现的八百秦川的大全景,乍一看之下让我觉得有些突兀,但在片尾又出现这片土地时,我也明白了它的含义。这片土地,和焦三爷的唢呐紧密相连,唯有这样的秦川,才生得出焦三爷的唢呐。
唯有这样的电影可以令人动容,你在里面看得到人物的坚守,看得到绝不妥协的任性,你也看得到没有泯灭的良心,金庄查村长的子孙想求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就是不答应,因为查老太爷德行有差,德行有差就是配不上百鸟朝凤。焦三爷守的,不仅仅是唢呐这门手艺,守的是千古之下的良心。
快要结尾时出现的那位文化局的傅正局长姓名上的笑料,大概是吴天明导演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吧。用非遗方式保存下来的唢呐,谁得看得出不是从前的唢呐了,但是在病榻上的焦三爷也意识到,这大概是唢呐在现今能够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所以才会一听到局长的来意,便让徒弟答应他们,吹给他们听。这一情节,不悲却也不喜。
结尾在唢呐声中远去的焦三爷的背影,忽然让我有种感觉,谁说丧礼上的吹打只是形式,唢呐吹出的曲子,是真真正正可以送魂的,是可以让死去的人安心离开这个世界的。
《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是真正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3
一个人半夜跑出去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看到方励视频直播下跪的新闻,根本不会知道这部影片,也不会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渐变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数都是上了些年纪的。《百鸟朝凤》可以说是老一辈导演对传统文化消失与传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辈电影人骨子里的坚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了记忆,很少写影评观后感,今天却想着说几句。十几年农村生活现在想来却是一辈子难得经历,住在土房子里,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师娘说她两个孩子都没了是她的命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侯邻居家想要个男孩,可生了六个都是女孩,无奈年纪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罚了好多,也许也是命。老六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小时侯爷爷奶奶还打趣说我和小老六成亲,时过境迁现在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声音了。农村生活没有城市那么高大上却也乐趣无穷,掏鸟窝偷西瓜烤小麦挖甜菜放猪放学路上捡几枝黄豆,太多的记忆。老人在炕上剪鞋样做鞋我也会跟着学,做出来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脚,现在纯手工一双也不会便宜吧。
外面土墙上糊着鞋垫,房梁上放着酱块,冬天到了糊窗户纸,就是东北四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夏天来了,去酱缸里捞包咸菜,在院子里摘个黄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现在想想却很奢侈。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消失没有了。小时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户,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户,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时侯傍晚在十字路口会有人拿鼓出来,没事的人就会出来聊天扭秧歌,现在城市里取代的应该是放着《小苹果》的广场舞吧。逢年过节会有秧歌队进每家拜年,讨个吉利钱,亦或是送门神财神,有时候还会组织一台二人转。红白喜事确实也请唢呐班,长的音发闷,短的音调高,想来有个同学家里原来做这个,他也学吹唢呐,农村也叫喇叭,吹唢呐的人叫喇叭匠。
后来好像学弹琴。逐渐被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取代。唱戏也变成了唱流行歌曲。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西洋乐器的也多吧,民乐的也少,更何况唢呐这种东西。小时侯有太多的回忆,庆幸自己经历看到过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也必然会被淘汰,就像唢呐班面对西洋乐队一样,而物质的突飞猛进却让我们社会浮躁起来,连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髓都会被湮没掉。没有传承一直媚外,终究会成为无根之木,长得再快再高终究经不起风雨。时代发展进步是好事,忘记了传统的传承却是我们的失败,人终究不能忘本。毫无逻辑啰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后一句向吴天明导演致敬。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4
以往在电视上看音乐节目时,见到民乐演出,大都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在我看来,民乐多半是那无止尽的喧闹抑或是沉闷单调的空乏。但在看完《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后,我对民乐的态度不似从前。
游天鸣十三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水庄无双镇上找有名的唢呐师傅,请师傅收天鸣为徒,师傅最终答应了。在其后漫长的十载光阴里,天鸣随师父认真学习唢呐技艺,成为师傅认定的继承人,学到了那极其荣耀的“百鸟朝凤”,懵懵懂懂地担任起了游家班的当家。然而岁月蹉跎,时代已变,吹唢呐这项本领不再风光,游家班解散,师傅病逝,只剩天鸣一人尽余生将唢呐技艺传承发扬。
影片中,天鸣见识的第一次出活是在金庄葬礼上。金庄村长离世,儿子恳请师傅吹一首“百鸟朝凤”,钱不成问题。师傅却笑着摇摇头,不过多言语。专用于白事上的“百鸟朝凤”,排面大,气势足,受用的人必是口碑极好,非常人能享有,师傅不认为金庄村长有这个资格。
天鸣第一次出活是在朋友的婚礼上。已不再是小男孩的天鸣依旧保持着孩提时的淳朴善良,将自己所挣得的钱大多分给了一同出活的伙计,用剩下的钱为师傅买了烟叶,给师娘带了布匹,领着点心去拜访师傅。师傅很高兴,拉着天鸣畅饮珍藏了二十年的佳酿。天鸣未醉,师傅却是醉醺醺的,将一箱师传的唢呐尽数交给天鸣,自己又拿起一只唢呐吹起来。他微眯着眼,摇着身子,陶醉在这跟了一辈子的唢呐声里,好似回到从前风光无限的、吹唢呐的日子,面颊红红的,皱纹舒展,眉目间流露欢欣,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悠长激越的唢呐声充斥在整间屋子里。突然,师傅一个趔趄跪倒在地,天鸣正欲上前搀扶,师傅却借着酒劲扳开他的手,道:“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说完便呼呼大睡,昏黄的灯光下,师傅咧着嘴憨憨地笑。
时间不舍昼夜地向前奔去,游家班还是不如新来的洋乐队受欢迎。又一次出活,洋乐队一到,众乡邻的目光顿时集中在他们身上,游家班也不服气,与洋乐队似打擂台一般比了起来,纵使他们面前无一人驻足观赏。比到后来,几个年轻人走上前来,冲游家班说愿意出双倍的钱让他们别再吹了,天明定是不同意,几人间的推推搡搡转变成了两伙人之间的混战。师傅坐在后头目睹一切,却见他慢慢走过去,蓦地弯下身子拾起那被踩得变形的唢呐,眉毛拧在一起,不解与忧愁浮现在苍老的面庞上,师傅的时代早已匆匆落幕。
在那之后,游家班几个师兄弟相继离开,虽不直说,但大家都明白当今想靠吹唢呐谋生是近乎不可能的。不久,窦村长驾鹤西去,想请师傅他们吹唢呐,却是凑不齐人。师傅怒火中烧,带着天明一块去找人,正好撞见二师兄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外出打工。二师兄先是一怔,神色再由愧疚转向颓然,颓然转向麻木,他还有家,他也要吃饭啊。师傅恨铁不成钢地瞪着二师兄,猛然夺过师兄手中的行李,将里面的衣服一件一件甩在地上,像是泄愤,又像是在寻找师兄行李中是否有唢呐,寻找唢呐在二师兄心中是否有一席之地。二师兄紧紧抿着嘴唇,跪着捡起衣服,又跪在师傅面前,心甘情愿地挨了师傅一脚。
后来,八台勉强凑齐,就连天鸣父亲也参与了进来。在窦村长的丧礼上,众乡邻身着丧服,跪坐在地,只听师傅高声道:“窦村长杀过鬼子,剿过土匪,带火庄人修水库,让石头压断四根肋骨。这样的人,受得起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师傅领的头,师傅本想让天鸣来吹,天鸣却发着烧。师傅正襟危坐在木椅上,用苍老的嗓音喊道:“百鸟朝凤,敬送亡人!”说罢便举起唢呐开始吹奏,唢呐声同师傅一般苍老悲凉,古朴而有力,众人注视下,场面肃穆而哀伤。天鸣望向师傅,却惊恐地发现师傅的血顺着唢呐滴落在地上,师傅一口血猛地喷出来,仍是不准备停下,转过头去冲天鸣无比严厉道:“接着吹!”演奏的伙计都站起身来,师傅坐在中央卖力地打着大鼓,半晌,抬头去望身旁流泪吹着唢呐的天鸣,唢呐声荡气回肠,师傅露出了欣慰的笑。
去了医院,天鸣这才知道师傅已是肺癌晚期,时日已不多。师傅让天鸣卖了自家的牛,为的是让天鸣去置办一套新家伙,他靠在被褥上,面庞再无当年醉酒时的红润,似那燃尽的木柴:“你该把游家班再撑起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但这一腔热忱尚未能使师傅的夙愿实现。天鸣去省城着原来的伙伴,他们却再也没了演奏的能力:二师兄在工地上干活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在石棉瓦场干了半年,咳得厉害。城市里,吹唢呐的老人坐在屋檐下乞讨……伙伴们都劝他留下来:“留在城里打工总比在农村吹唢呐要强。”朴实的天鸣只是说:“我跟师傅发过誓的。”城市里的喧闹繁华与他无关,他的心里装着一片净土,一片只有唢呐的净土。
青山黄土间,师傅的墓在一座小山丘上。天鸣穿着参加红事时穿的衣裳,手中的唢呐系着红布,或许是在为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誓言而向师傅证明,想要回到自己第一次出活后与师傅一同庆祝的时光。他直起身子,眼角被泪水润湿,在师傅的墓前再次吹起这荡气回肠的百鸟朝凤。这样的人,受得住百鸟朝凤。恍惚间,他看到少时在师傅家院子里师傅俯身教自己吹唢呐的模样。回过神来,泪光迷了眼,他看到师傅坐在木椅上,深深地望着他,听着曲子咧嘴一笑,便向看不清楚的远方走去。那一笑,同当年师傅喝醉酒的笑不一样。泪水滑落,师傅的时代、唢呐的时代,天鸣无法守住。
师傅一生里,不为富贵的金庄村长奏百鸟朝凤,却自发为火庄窦村长奏上一曲百鸟朝凤,对人品的要求也体现出他对唢呐文化的敬重。这也是师傅当初选天鸣为继承人的原因,天鸣多的是沉稳踏实,坚定执着,朴实善良。拒绝金庄村长是师傅作为唢呐匠人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坚守的匠人精神与风范。他与天鸣将唢呐揉进血肉,融入生命。
有关传统文化的发扬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师傅和天鸣在倾力奉献,还是无数怀揣着赤子之心的匠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社会发展不断向前,传统文化多数抵不过时代更迭下汹涌的浪潮,终是迎来残破甚至消亡的命运。吹唢呐、打太极、唱戏、捏泥人……这些我们看起来陈旧过时、不够有格调的事情,有的人坚守了一辈子,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时代,他们“守的是信仰,熬的是命”,或许孑然一身,仍存傲骨,不受功名利禄污浊,悄然驻守着一盏盏属于传统文化的长明灯。无数竭尽毕生心血的匠人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今日奋力在时代的波涛中激起传统文化的浪花,他们值得我们的敬重。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5
电影《百鸟朝凤》说的是传统手艺吹唢呐传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写写感想。
1,这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电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缺少激情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院一天就安排一两个场次,它,可能不适合在电影院中用银幕表达,在灯光下捧着纸书细品应该是它更合适的欣赏形式。
2,一个拥有唢呐匠梦想但无法实现的父亲,把唢呐匠的梦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段让我莫名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只不过游天鸣比莉迪亚幸运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助力他们的人生。
3,焦三爷的德艺双馨、师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钦佩。一对老实朴素又有傲骨的乡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和标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唢呐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生的骄傲和守候,值得用鲜血乃至生命去捍卫。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还好,他们有了游天鸣去传承这份精神。
4,洋乐队慢慢抢了唢呐班的饭碗,大家举步维艰。从坐太师椅到没了拜师礼,再到另谋生路打工断指的、打工肺痨的,在悲情背后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沉重问题:传统的如何与时俱进?何为时,如何进?时,就是时代的车轮带动的大势,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思想的进步,代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顺畅,任何行业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竞争,今天是洋乐队,明天就是录音机,后天就是在线音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如何进呢?有时候,有些老物件就会慢慢沉淀在历史长河里吧,这就是事实,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已经变了(红白喜事的形式已经彻底变化了)。如果说转机,那就是用这份“德”,守住这份“艺”,换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民俗民乐也罢)再去慢慢发芽吧。
5,总体而言,这是洗涤内心的一部片子,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急奔,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尔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也是好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10-30
《百鸟朝凤》观后感12-08
百鸟朝凤观后感09-04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11-27
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06-19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03-16
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12-07
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12-13
看百鸟朝凤观后感09-07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