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时间:2024-09-20 16:42:14 宗睿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精选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精选10篇)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1

  一个名叫“石池”的学校有着一群特别的学生,他们就像校名一样:掉落在池底的顽石。所有的老师都管不住他们,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长的暴力管理。孩子们就这样活着。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马修,一位失意的音乐家,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那虽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码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里那群顽劣孩子让我厌恶,可后来从他们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天籁之音,是爱的天空里最动人的乐章。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记得一些凌散的,与主题丝丝连连缠绕,却又无关紧要的片断。还记得那个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秃老头,秃老头,你死定了……”的那个孩子,还记得那个个子很小,不会唱歌的孩子,也还记得那个已经不能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让人无法听的孩子……他们都受到了马修老师的音乐肯定,虽然有点沾不上边:女中音,指挥助理,谱架。但他们都被音乐所震撼,洗礼了心灵。

  一位法国音乐教师——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音乐与爱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他们都有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这让我想到声乐课,音乐欣赏课上,庄晔,陈新坤老师也总反复的强调爱对音乐作用的巨大。以及爱和音乐间的相互作用。是的,伟大的音乐家们在用爱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旋律,而人类也在被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读过一些关于该片的评论,许多人认为是法国电影受“新浪潮”影响以来的一次回归。因为该片运用的是最简单最古典的技法,通过走“人性”和“温情”的路线获得观众的青睐。的确,正如一位电影评论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剧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归的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2

  最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于我以前所看过的电影,它既没有曲折离奇的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气势浩大的场面,但电影传达的思想与精神很让我震撼,也使我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导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却无发展才华机会的落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到一所“池塘畔底辅育院”当助教老师,最终用音乐的方式打开了一群问题少年封闭心灵的故事。这是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由调皮的孩子、冷酷的教师、残忍的校长和严厉的制度构成,体罚、关禁闭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的音乐课进展得更是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般的面孔和美丽的歌喉,却带着怪兽一样邪恶的心,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但耐心、谆谆善诱的马修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救赎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心中的梦想,唱出了天堂般的声音。最后因为失火事件,马修被校长解雇,临走前还带走了可怜的孩子佩皮诺。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述说着留念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不必凄婉哀侧,无需生离死别,一种柔和的,温婉的,诙谐的生活故事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感动和心灵的震撼。正如一位评论家如是说道:“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者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与忧伤,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辛酸过后,感动过后,电影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将来的老师,我想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颗懂得宽容的爱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我们要懂得原谅他们的过错,耐心地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处罚的方式,威而不严。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马修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学生在内疚中悔悟。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尽我之力尽心地关爱呵护他们。但威而不严的处罚方式也是不可少的,这样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至于这个合理的度,得要每位老师好好把握了。然后,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缺点,正如马修发掘并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才能一样,祖国的每一朵花朵也需要园丁们的特殊优待。最后,老师要学会与孩子们找到共鸣。不言而喻,音乐就是马修与孩子们交流的桥梁与平台。这种共鸣,就是让同学们觉得老师很亲近,没有太大的距离感,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老师分享。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真心付出,会得到学生们真诚感谢的。

  如果中国的“放羊”班多一些马修式的教育老师,那么中国教育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让人惊叹的后期制作,但它有教育者的人生指引,有学生的感恩回报,有令观众感动落泪的美好心灵。就是这样一部记叙了马修老师和“问题”学生的师生故事的电影,让我深深地领略到教育中心灵的力量。

  这所发生如此美妙故事的学校在马修初来的时候,充斥的是校长的暴力教育,老师的冷酷无情,学生的叛逆调皮。但马修老师所秉持的是自己内心对教育的定义,从一开始对这所学校的不解,到之后的'迅速适应,期望能在自己的努力中改变这群孩子,让这些对未来怀揣着美好理想的孩子能离开暴力教育,并利用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创造和孩子进行心灵对话的机会。逐渐地,他能和孩子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同事也认同了他的努力,这么一来学校就开始走向师生平等的教学。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有这样的平等、关爱以及指引。

  指引,是一位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马修老师,他通过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让行凶者主动照顾伤者麦神父,让记恨老师的莫翰奇归入合唱团,并极力改善他与他母亲之间的关系。这其中不同的方式,包括适度的惩罚和奖赏,善意的提醒,坚持不懈的劝导等等。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必须学习的,引导的技巧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还可以改正学生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进而令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好像莫翰奇在剧中主动学习自己的独唱部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改变,从老师教给我,到我要提前学,我要学更多更好的转变。也许我没有像马修老师一般的引导能力,但我急切的希望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关爱,是师者作为高一辈者应当存有的品性。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否提高,不仅决定于你对他的引导,更在于你对他的鼓励,对他的肯定,还有与他的心灵进行对话,我知道,师者与学生的对话其实都是一番关爱,因为我可以肯定没有老师是对学生的一切不闻不问的。马修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的计划,对犯错误者保留处罚权力,同时保有他的名字,不让校长进行暴力教育,对自以为是者予以痛击,令其思考自己的过错,给予改正机会,而莫翰奇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位老师处处的关爱,也因如此改变了他,让他展露了他唱歌的才华。那么我,假如作为一名老师有能力让学生懂得我的关爱,而不是厌烦,这其中的适度而为之,适度适时的处罚和鼓励应该就是我应该摸索的,毕竟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

  平等,是建立师生友好关系的必要因素。并没有绝对的老师和学生之分,老师同样要在学生帮助下学会处理的方法,而学生就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短板,努力改正,而马修老师的执教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学生就没有令学生依依不舍的马修,没有马修就没有改变如此巨大的“问题”学生。毫无疑问,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还要去聆听学生的想法,双方平等互敬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最后,我可以这么说,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心灵的基础上,假若师者无为师之心,学者无求学之心,那么教育无从谈起,最终只会落下问题学生和无能老师的趣闻,所以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感动之余,我沉淀下来的是对平等、关爱、指引的教育理解,同时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4

  影片讲的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的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所寄宿制学校里的孩子们,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强的满足。亲情的缺失,校长滥用体罚的管教方法,缺乏和孩子们心灵的沟通。马修老师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他心里装着孩子们,发自心底的为他们的成长考虑,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却满足了孩子们的各种基本需要,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可。

  在第一节课上马修读到了孩子们的理想,他觉得他们如同音乐一样"前方总有希望"。他没有像另一位老师那样对这里的孩子形成偏见——"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他永远正面地积极关注,对孩子暂时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正是这样的睿智和宽容,马修老师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首先马修老师在见识了校长的滥用体罚后,为了尽可能帮学生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他总是尽量避免把犯错的学生交到校长手上,还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身心伤害。因此,孩子们从他那里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带孩子们去野外做游戏;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贝比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为了达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他采取了独特的惩罚方法: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给孩子悔改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悔悟……这些都让孩子们得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如果前面都是在体现马修老师的伟大人格,那么在满足审美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方面,马修老师的超强专业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他没有能力作出那么优美的曲调,不能写岀那么契合孩子心灵的诗词,没有组织能力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合唱队,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马桑大叔那样。在组织合唱时,马修教师把毫无音乐天赋的两个孩子任命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从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集体合作之乐。另外,马修老师通过组成合唱团,慧眼识珠,把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莫杭治推荐给了音乐学院,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是感人的音乐,而音乐象征着爱。罗杰斯说过,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马修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理解和尊重学生,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育的规律是相通的,我们也需要像马修老师般懂学生、爱学生,才能培养出凝聚力强,班风班貌优秀的班集体。向马修老师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5

  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静而长远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然而一个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马修来了,怀着对不一良孩子们无私的一爱一,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折射一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而充满一爱一”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一阳光的一温一暖,春天的气息……

  我想,曾经身为一名教师的马修,曾经为音乐而奋斗的马修,是十分快乐的;然而,当马修面对人生的最低谷,当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当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门口时,他的心中当是悲哀的吧。当他面目严肃地站在这群学生的面前时,定也在想,这些学生到底是怎样的人吧;当他被学生们称为“子弹头”的时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着,为什么这些学生会是这样的桀骜不逊,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为什么自己总是这么的倒霉,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着,自己以后应当怎样教育这些孩子呢?答案却是没有的。但是,当他了解这些孩子作恶的原因,当他看见这些孩子对校长的恐惧,当他知道这些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当他见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梦想时,他曾经想要狠起来的心又软一了。于是,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种种的种种,无不表明他对孩子们无私、无悔、无怨的一爱一。或许,在他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去取得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时候,他是卑微的;当他为了自己心中无悔的一爱一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的时候,或许他仍是卑微的、是失败的;但是,即使他是卑微的,他的一爱一却也是伟大的,是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无私的一爱一啊!

  一爱一啊,绝对不会是卑微的啊!

  即使你一爱一的是一个遭别人憎恨的罪犯,即使你一爱一的是一群桀骜不逊的孩子,即使你一爱一的是一些无人注意的花草、动物,你的一爱一啊,终究都会带来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啊!

  一爱一是什么?是金子般的梦么?是水晶般的心么?是天使创造的奇迹么?一爱一啊,像阅读一般,翻乱了邪恶的页码;像春风一般,洗濯了人们的心。荒野上的秃鹰,不再孤寂,因为有天使创造了一爱一的奇迹。用仙女般的恣肆,创造一爱一的奇迹;用天使般的心,放飞一爱一的奇迹。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尘埃;用一爱一填满,填满,直到心扉敞开。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满了一爱一,因为春姑一娘一创造了——一爱一的奇迹。将你的一爱一,带给身边的人;用你的心,创造一爱一的奇迹。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6

  上个星期,我们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法国艺术片。飞逝的欢笑和令人感动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忘怀。一群反叛的“问题学生”被召集在一个合唱团里,从五音不全到唱出天籁之音,谱写出孩提的乐章,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源于马修老师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50年的记忆。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在一所“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中谋了一份代课的工作。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犯错——处罚”的管理模式就是这座教养院的写照,而马修老师用他的善良、以一颗博爱的心、用纯净的音乐一点一滴将温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唤回了孩子们涣散的心,唱出了天籁的歌声,使他们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虽然新来的孟丹是个坏小子,马修也尽力想帮助他,但是没有效果,最后也就放弃了。但他仍是一个高尚的,让人崇敬的教育者,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贝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马老师一起离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教育,需要我们去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如同父母般的关爱。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学习,甚至他们的思想。如马修老师般给予学生真爱,我似乎能理解在全然没有娱乐,只有镇压的生活中,突然有人教唱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茫然中找到了信仰!

  教师,应当如马修老师般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更要“小题大做”,毫不吝啬地说:“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不会因一点过失而在指责声中自卑得抬不起头来。来自单亲家庭的有着天使的面孔,魔鬼心肠的皮埃尔,“犯错——处罚”占据着他的前半个故事,马修老师一上任也被他弄得人仰马翻!但是马修老师凭着细心和爱心,发掘他的天籁之音,并肯定了他的音乐潜能,从而改变了这个“问题少年”的一生。事实上,对于所谓的问题学生,更要给予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教学,亲其师,则信其道。在教育学生时,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长辈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了解、剖析孩子,为孩子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触动心弦,引起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年轻纯真的心灵,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内心,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善意的引导,真诚的肯定,才能使孩子们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使学校教育开出幸福的花朵!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7

  自从有了网络之后,我看过的电影只有区区的几部美国大片, 家中的电视机也早已沦为摆设,自认为人到中年,电影已经很难再打动我,但是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之后,内心最柔然的地方再一次被触动了!

  “池塘之底”,这是一个问题少年的学校,可是马修,他一不是让人一见惊艳的美女或者帅哥,也不是灵活幽默的不懂老师。甚至他见到他的学生们第一面,不自然地站在他们面前,手脚紧张地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个呆人,我想。他试图拒绝校长那个愚蠢的找出恶作剧的肇事者的方法,可是被无视了。这是个平凡的人,我认为。

  马修自认为自己是作为音乐家的一个失败者,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即是他来到了池塘之底。他走进教室之前,听着教室里近乎爆炸的喧哗,似乎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孩子们是怎样的挑战。但是他终于鼓起勇气潇洒地拉开教室大门,看着不远处疯狂的影子,停下脚步。然后勇敢地走进去。不幸的是,恶作剧仍然在等着他。

  没有恼羞成怒,没有暴跳如雷,马修从地上爬起来,宽容幽默地拿掉孩子们放在骷髅嘴巴里的香烟。马修替乐格克向校长撒谎。即使莫杭治羞辱地给他画漫画,他也只是举重若轻地反挑衅了他一把。这特殊的“行为—反应”方式给了学生们一个亲切的'下马威。

  马修记到,接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听话地拿出卡片,写上自己的介绍,以及,他要求的,每个人的梦想。

  那个可怜的小佩皮诺,咬着笔头。马修拍拍他的头以示激励。小家伙敏感的心马上乖乖地满足了。

  渐渐和孩子们熟悉之后,孩子们竟然安静地配合马修组织起了一个小小的合唱团。

  是什么让这群孩子突然乖巧?

  其实,正如马桑老师所说,他只是个孩子,和我一样害羞。马桑说,他们需要关怀和宽容。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天使,肆意调皮的天使。他们不自愿地被送到池塘之底,但他们依然渴求爱和尊重。马修老师是个笨人,木木呆呆的,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可是他给与了这些孩子们最大的尊重:他教孩子们勇敢承认错误,因为另一个无辜的孩子在替恶作剧者承受惩罚;他教乐格克正视自己的恶作剧给马桑老师带来的伤害,他让他自己从心底寻找善良;他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梦想,去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他替孩子们掩饰一次次的错误,帮他们在没有娱乐时间的日子里找到兴趣——合唱团,孩子们的兴趣从此被牢牢抓住;每一个人他都给与了音乐天分的肯定,即使是小小佩皮诺和那个跑调的小孩,都任命为一个指挥家一个乐谱架。他给与了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尊重和宽容,和每个孤独者心底最缺乏的关爱。

  孩子们的春天来到了,不用道理和教育,马修用音乐给他和孩子们之间建立了最直接最近的桥梁。他把音乐带给了每一个人,把尊重给了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接触音乐,或者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马修老师。

  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成功,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引起别人的主意,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渴望成功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书很简单,但是育人很难。尊重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马修式的教师!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8

  那一定是世界上最令人烦心的地方,却也不至于邪恶至底———有“池塘之底”之称的管教寄宿学校,住着一群桀骜不驯的小男孩,永远享受着“犯规——处罚”的游戏规则,不断给外人加深原本已不堪的坏印象。谁又能料到呢?那位多次被孩子戏谑为“光头”的克莱蒙马修老师,竟让这一潭死水碧波荡漾春色明媚······

  教育,让爱回归

  “犯规———处罚”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老师的冷漠严厉成为孩子心中冰冷的隔阂。幽暗冰冷的房间,囚禁的,不只是自由,还是性格与心灵;不留情面的体罚,鞭打的,受辱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缺乏了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孩子们日益成为教育的对立面,愈加使尽花招与老师对抗。而他,马修老师,用宽容,仁爱,理解之手,使心灵之坚冰融化,使心灵之不善得以驱逐,那一次次的循循善诱,一次次的庇护,是最有力的催化剂。“师生之战”在今日已屡见不鲜,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也被频频曝光。教育,难道只是掰开那一个个脑壳,硬生生地把知识灌入吗?如果是,那这种教育等于毁灭,毁了学生,使他们对真善美感知淡薄;毁了老师,使他们无法嗅到桃李芬芳。少了爱的教育,必是残缺的。好比一池清水,少了游动的鱼,也就少了生命的活力。融入爱的教育,它的果实一定沉甸甸。

  功与名,莫强求

  马修老师的合唱团开始小有名气之时,便是哈善院长开始打加官进爵的如意算盘之时。一边是对孩子的.盛气凌人,一边是对公爵夫人的谄媚逢迎,小人的丑态展现的淋漓尽致。谁知在即将成功地夺走马修老师的果实之时,学校的一场大火断了这场美梦;而后老师与学生对其不人道的体罚的检举,更将她踢下院长的职位。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命中往往有着这种看似巧合的东西,有的人为功名拼得头破血流,最终却一无所获;有的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光环却不期而至。马修老师,本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却甘为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并倾尽心血;他离开学校后,关于他的去向,电影里也只是说“从事音乐,但不慕功名”。这留给我更多怀想,更多感动。没有世俗的心态,就是如此纯粹,只朝着一个方向———音乐,就如片尾时他踏上那辆穿梭在林中的公车一样,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的才华几何,踏上他未知的远方。

  音乐,心灵的召唤

  那必定是世间最美的旋律,能拨动心底的琴弦,能对人有强有力地召唤,使六十多个孩子完整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有男高音,男低音,团长助理,甚至还有乐谱架。从此,那幽暗的学校从此熠熠生辉,那难以管教的学生从此温顺乖巧,那板着面孔的老师从此笑逐颜开。天籁般的童声回荡,在狭小的空间里形成的回声震撼人心,一双双认真又满怀期待的双眼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忱。音乐,来得比处罚更委婉,力量却更强大;它是如此的不经意,却也深入人心。那是最动人的一幕:所有的孩子围在马修面前,歌唱着,欢喜着,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得以体现,每一个人都成了天使。那一刻,我看见放牛班的春天来临了。

  就连“池塘之底”也能焕发生机,那生命中还会存在永恒的秋吗?关于爱,关于执着,关于梦想,都将摆渡生命的无常,使其回归正常的轨道。我用无限的真善美,方得一个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9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失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看完电影,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回响,莫朗干净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虽然我的教育旅程才刚刚启程,但这部影片仍然引发我的深思和反省,马图老师用音乐唤醒了孩子的善良,用音乐传递了正能量。那我呢?我能为我的学生做些什么呢?毋庸置疑,马图老师是“塘底”孩子们的'贵人,我也想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想,我应该这样做:

  一。用真心交换真心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这样一条:在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师生关系式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而整个学习生活则是师生交往所共有的交往环境。

  所谓“真心交换真心”,就是老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并会用行动回报老师的真心。我任教体育的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脑子很聪明,可却不是用在学习上,他们以“叛逆”为荣,自认为这种不走寻常路是非常个性、非常令人骄傲的事情。刚开始,我为了树立威信,对他们非常严厉,却忽略了“过犹不及”,对学生要刚柔并济,就像马图老师那样,独自面对学生时,有错必纠,在“粗暴、愚蠢”的校长面前,他很维护学生。后来,我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放下身段和他们肩并肩,说说心里话,不时夸夸他们,我渐渐发现了那些“个性”孩子的改变,这就是我下面将要提到的“软化”了他们坚硬的心。

  二。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

  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味粗暴的指责,只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的心里会埋下阴暗的种子。马图老师用音乐软化了孩子们的心,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尘埃,给孩子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在学校的集体晨会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会被曝光,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被曝光的孩子,需要班主任用爱和智慧,“咆哮”只能丑化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与其咆哮,不如和学生面谈,了解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的根源,从而将其连根拔起。

  三。用耐心擦拭尘埃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正朝着大家所期望的方向进步、发展,可是他只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继续职责他,恐怕只会抹杀了他心中仅存的一点愧疚。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耐心。对,就是多一点耐心,多听听他的心声,对他的行为不要妄加指责,让他在我们的耐心呵护下,逐渐抹去心中的尘埃。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用真心交换真心,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正直地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 篇10

  一向对法国的审美有种感受,那就是另类,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人的道德取向与审美标准。

  在中国,无论是法国的汽车,还是法国的故事片,市场的占有率,都远远比不上日本的汽车、美国的电影。但是,《放牛班的春天》一片,却奇似乎妙的捉到了法国人与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审美点,使得此片一路披靡,广赢好评。

  大约,是因为在教育与人性方面的感受,正犹如月光和音乐般,都是不分国际的。

  影片的色彩是低沉而灰暗的,鲜有明亮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冷漠的,甚至充满着恶意,对此,片中甚至提到了“地狱”一词。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我们可以猜测,唯一一颗温柔宽容的心,来自于那位迎接马修的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但在我们随着马修的视角进入学校后,首先看到的,却正是这位迎接马修的由于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此时,正要离开的代课老师对马修说的话,更是为影片添加了阴影。于是,观者不免要期待,这位貌不惊人的马修老师,将怎样开展他的工作?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又会是如何处理的呢?

  跟随镜头,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他的种种恶毒称呼,与各种的对抗、不配合,也看到了校长的粗暴、冷酷,还有,后来的.被利用做观察实验的孟丹......

  马修在校长的强势高压下,在学生的不信任中,依然为他的“放牛班”缓缓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里有的,是耐心、爱心和个人的魅力,更是离不开合唱团的建立。音乐,在他的班级、在整个管教所,宛如一束圣洁的光,驱散心灵的黑暗,把学生慢慢的拉向光明。音乐,是拯救孩子们心灵的药剂,也感染了周围的老师们,为迎接放牛班的春天驱走了寒意。

  不想说太多的感受,对我个人而言,除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外,以一个教师的角度来看,我对马修在安排合唱团人员方面,也颇感佩服——除了根据学生的嗓音分高中低音,对毫无音乐感的学生,和年龄小不肯配合的配彼此,则各自安排了一个职务,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同样参与了合唱团的工作。看到那个男孩被安排举乐谱的时候,感觉是很有点好笑的,而在他们演出时,那个男孩的脸上呈现的光芒,分明就是自豪与骄傲,让观者不禁为之所动。

  拥有天使面孔的皮埃尔是马修音乐的最大受益者,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走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光明路途,而影片里的孟丹却没有皮埃尔的幸运,他尚来不及感受到爱与诚恳,就被所受到的对待与冤枉,拉向了更深的深渊,使他没有走上我们心目中期盼的“正道”。那一把火,不但烧了学校,也烧掉了他对世界还可能存留的善意。孟丹未来可能走上的路途,使我们在感受马修胜利的喜悦中,苦涩着、警醒着。

  故事结尾的时候,已经是春天了。虽然马修被校长辞退,但管教所并没有随着马修的离开而重归阴暗,春季的到来暗示着学校的“春天”也已经到来,而小贝比诺也在终于在周六跟着“父亲”走了,这也让我们回味——马修在老师这一职业中,是或多或少的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爱与宽容,是马修拥有的,也是他付出的。有些时候,温暖的触摸比坚硬的凿子,也许更容易破开冰层。

  最后,再次回味影片中马修的那句话——永远不要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优秀作文03-07

放牛班的春天作文03-06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有感01-13

放牛班的春天作文(精选31篇)11-2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12-1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4-2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3

电影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2-1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