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观后感

时间:2021-06-04 09:30: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蝴蝶》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蝴蝶》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蝴蝶》观后感

《蝴蝶》观后感1

  这是一部小清新的偏文艺的电影,全片节奏欢快,感动满满。画面很美,情节简单,故事很暖。过了很久,我来写这篇影评,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在掩饰着自己,唯有爱,让我们回归真实,变得圆满。”

  电影中的老爷爷,看似脾气暴躁又固执,没有更多的老人的慈祥和蔼,而小女孩呢,年纪虽小,说话谈吐却又像一个大人,懂得好多大人世界的事情。

  一个像小孩的老人,一个像大人的小孩,因为一场追逐蝴蝶之旅,彼此慢慢靠近,慢慢放下防备。老人因为儿子的离去郁郁寡欢,孩子因为家庭的关爱缺失愈加调皮,前者怀着对儿子沉重的爱,后者怀着对母亲炽烈的爱。因为爱的缺失,他们极力掩饰着,但幸运的是,是灵魂的靠近,是爱的包围,他们遇见了彼此,找回了那份缺失已久的爱。

  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唯爱至上。

《蝴蝶》观后感2

  谁能否定生命的美呢?

  没有人可以。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从生命诞生起,它注定是美丽的……

  一棵小草,又瘦,又小,但它却能组成广阔的草原;一滴水,又弱,又轻,但它却能汇成江河湖海,铸造山川秀美;一条毛毛虫,又恶心,又难看,但它从破茧而出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蜕变成世界最美的生命——蝴蝶。而人也是一样的,形态各异的人也是美丽的,也许我们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提升,我们的心灵在受到一次次洗礼当中,醒悟、净化,这就是心灵上的蜕变,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如蝴蝶一般,在世界的天空中翩翩起舞。

  心灵,是人类最美丽的地方,应该说是万物最美的地方,它就是万物身上的蝴蝶。

  但美好的总易破碎,人们总会感到可惜。蝴蝶虽然美丽,但它的一生非常短暂,多少天的奋力蜕变,只为活四五天,这就是蝴蝶的一生。但是,我要感谢自然创造出了这样的生物,因为它用这短暂的生命给世间带来了靓丽的风景,它挥舞的翅膀给我们、给世间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的生命可能有许多个四、五天,但是又有多少带给了世界美丽?我们的一生也很短暂,谁能保证你能说完你最后的话,但我们也要让生命的美渲染世界……

  昨夜,我含着眼泪看完了《蝴蝶》这部法语电影。当初决定看这部电影只因为一句话——独有长达4分钟欧洲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破茧成蝶的最美画面。我喜欢蝴蝶穿梭如虹般唯美光影,我希望看见它破茧成蝶的画面,因为它是那样美丽,蝴蝶生命的律动,那破茧成蝶的霎间,给我的是生命的感动,心灵的震撼……

  因为这霎间的永恒美丽,我真切地感到:

  谁能否定生命的美呢?

  没有人可以……

《蝴蝶》观后感3

  很久以前就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但是那都是一些诸如《西北偏北》《后窗》的一些悬念惊悚电影。这回看《蝴蝶梦》本以为是风格差不多的电影,但是其悬念惊悚部分却不是很强。

  看完整个电影,就其故事情节来说,我很是羡慕女主人公的。一次简单的旅行就可以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而且他又是典型的高富帅,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女主人公就这么爱上了德温特先生,俗话说得好——“爱情里最先投降的就会处于被动”,我们的“灰姑娘”就是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想象一下,从恋爱到求婚,以至于再到后来他进入曼德利,与其说她在和德温特谈恋爱还不如说是德温特一直带着她去各种地方,最后带到了曼德利。

  女主人公爱的辛苦,尤其是在进入曼德利之后,一方面要克服地位不相称的自卑感,一方面还要忍受无时不刻不出现的瑞贝卡,最重要的这个他深爱的男人——德温特先生,她却越来越看不清了。她甚至不敢保证德温特是爱她的,认为德温特和她结合只是要弥补瑞贝卡的离开。

  看到女主人公在爱情里受到的煎熬,我又想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那就是简爱,但是不同的是,当罗切斯特对简爱求婚时,她却拒绝了。在简爱的眼中,没有比平等更加重要的了,在这份爱情里存在着不平等,这触及到了她的底线,所以就算再怎么爱罗切斯特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在我看来,爱情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要想维系爱情总是要有一方委屈求全的,选择错过是不明智的,错过之后也许就会抱憾终身了。这一点我还是很赞同《蝴蝶梦》中女主人的,她知道等待,也会等待,最后也确实等到了德温特的爱,所以这个结果还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东西很重要,重要到我们可以为之受伤、受委屈,但是我们仍然再坚持,只因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的忍耐获得的回报是值得的,多年之后我们会为自己当时的执着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收获到了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蝴蝶》观后感4

  一直想不明白,如烟花般寂寞的梦,还是如梦般寂寞的烟花。梦和烟花本质是相同的事物,美丽却脆弱。一场蛰伏已久的胜华,刹那间便已消散,轻而易举的破败。

  拾掇完一场幻觉遗留的感念,撤销一切华丽的装潢,回首人间,得,便是恩赐;失,也只是一次寂寞豪赌丢掉了注。最终,或者两个人一起看这落寞的人世,或者一个人踱一条注定了结局的路。

  《蝴蝶梦》,中国曾有周公梦蝶,不知是碟化作了周公,还是周公化作了蝶。这是一种境界,并非这一切略带着可笑的感情可以媲拟,更何况是被人规定了情节,掺杂了罪孽,顺带着刻意丑化,做一个铺垫,衬托另一些纯洁。看到这个片名,有一些悸动何从心底萌发的期待,可是最后只能淡漠,想,还是换个名字的好!

  **世纪*的背景,黑白的质感,画面投在布上,有明显粗细线条上下的抖动,略显得不大清晰。拉上窗帘,隔绝了外面的灯火,一个漆黑的氛围正好合适,让自己突然想起小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移动电影的人吸引,晚上,聚集在不大的场地,看着黑白跳动的人物和背景,心里是极大的欣喜。抬头,便是满眸的星星,散乱地流落在幕空之中,如大颗大颗的眼泪,散着洁净的光。大片麦子散发的香味,还有最后心安理得地爬上爸爸的背,回家。然后,便在暖暖的夜风和舒适的脊背上安安稳稳的入梦。回忆过后,习惯性的抬头,上面是刷了白色石灰的光滑屋顶,随着电影的画面的转换,同样的光暗交替。

  两岁于二十岁的差距,在这十多年的磨合中,变化的又岂是这个时间的长度!

  本是外国的电影,却被应配上中文的对白,不管如何,总显得突兀和拙劣,不太美好的开始,却没有离开的冲动。一个男子和悬崖的入场,才真正结束片头的序幕。似乎是一个人企图寻找结束,却被无辜长如的女子打搅,男子粗暴的责备之后,便是女子慌张的逃离。

  一个是独居而性格淡漠却有强制、易怒、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男子——麦克西姆·德温特。一个是身份低微、为生活流落的孤女——梅西。如此尴尬的开端,接下去便是被注定好的纠缠。德温特曾有一个最好的妻子,好并指美貌、才学等等,一年前在海上遇难。之后便一个人阴抑的生活。眼神中的冷漠与不可捉摸,在加上本身高贵的血统带给人的敬畏。触动了一个自卑但同样有着女性柔弱心性女子的感情。德温特的随意亦或是因之某些微妙的感觉,两个人便顺理成章得开始了约会。

  敞着顶棚的车,在某个城市的角落漫无目的的前进,两个人的感觉,便在两排不断后退的树丛中升华。彼此的对视,然后便笑了,一个是怜惜,一个是爱惜,抑或是悲伤转移。

  女子容易心动,特别是面对略带冷漠却坚毅的眼眸,面对有着疏朗英俊脸部线条的男子,有怜悯触动的母性,接着便转变为不知道真假的爱情。男人因为这个平凡笨拙却清澈的女子勾起内心潜藏的快乐,于是爱情如此轻而易举,亦或是一场飞花雪月的残局。

  德温特的地位,给了他可以粗暴对待任何人的权利,包括这个新婚的妻子。

  一个动作便引发他彻底的愤怒,然后女子便惊恐地询问自己哪里错了,这是女人的虐根。最后男人虚假的认错和抚慰,很容易便抵消了女人的眼泪,一束花便有赢回了女人对他的全部情感。这是感情吗?我真的真的不敢认同!

  男人很容易放弃,女人却忘不了男人的甜言蜜语

  她说想把回忆像香水一样装在瓶子里,任何时候都不会腐坏,想起的时候,便打开瓶子,得到的便是永恒的快乐。

  他说时间消耗了我们幸福的先机,你的错误让我们没有了可能。

《蝴蝶》观后感5

  演出歌剧《蝴蝶夫人》是青岛大剧院的又一次惊艳之举。悉尼歌剧院常驻王牌剧团的原版歌剧《蝴蝶夫人》,以豪华的演出阵容,一流的演出水平,以完美的剧情和艺术表演,极其唯美地阐释了蝴蝶夫人与平克顿悲情的爱情故事,为青岛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但我只想说,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歌剧。

  高高在上的汉译字幕,大体解决了看懂歌词的问题。对于整个歌剧的剧情来说,简洁、明快的故事为歌剧的音乐表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让观众不会纠缠于错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之中。《蝴蝶夫人》整个剧作就是为蝴蝶夫人而设计的,无论是平克顿,还是五郎、美国领事、佣人铃木,或者那个蝴蝶夫人与平克顿的孩子,都围绕着蝴蝶夫人,突出了蝴蝶夫人的中心地位。剧作家普契尼由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日记体小说《菊子夫人》启发而获得灵感,以西方话语阐释了一个东方女子的故事。在歌剧中,这个故事显然是以更简洁的方式呈现的,以清晰简单的剧情为歌剧的音乐表现留出足够的空间,观众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之中。

  当然,观看演出的功课还是要做的。从怎样欣赏歌剧到作品的剧情特点,从人物的梳理到主创人员的资料,大致的了解对于我这个“音乐盲”“歌剧盲”来说,是一次扫盲,也是试图更好欣赏并领略到歌剧好处的自觉努力。正是这样,当激烈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思绪可以在平克顿、巧巧桑等人物的歌声中,比较容易走进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崎,走进一个美国海军和日本艺伎之间的爱情故事之中。

  歌剧之“歌”可能与我们日常所接受的歌并不是一个概念,听懂歌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是不懂意大利语,听不懂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歌剧,而且更有可能是在传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难以理解和接受西洋歌剧。因此,虽然通过屏幕看懂了歌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真正进入不同的旋律与情境之中。无论是平克顿与巧巧桑的《月白青天》,还是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以及蝴蝶夫人与佣人铃木的二重唱,对于这些与歌剧更密切的可以用声线、暴发力、音质等专业术语欣赏的部分,完全打破中国传统戏曲讲究扮相、唱腔、动作为主的审美习惯,而在具有抒情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表演中,极尽释放自我内心世界,将人物的情感世界置于高音、声线等艺术表现之中。不能不说,平克顿的演出者保罗·奥尼尔的男高音让人震撼,也不能不说蝴蝶夫人的演出者权慧星的唱腔抒情而唯美。而这些距离我们较远的艺术方式,对我来说,却只能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理解去接受,在感受其演员的唱功及其乐队的音乐中,努力把握声乐中的情感律动。

  游走于《蝴蝶夫人》的艺术感觉中,对巧巧桑变成蝴蝶夫人的过程及其情感世界特别感兴趣。巧巧桑作为具有日本艺伎,所承载的是日本文化的传统与日本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她对平克顿的感情及态度,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话说就是,“日本的伦理道德观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情义”。但作为日本文化的承载者巧巧桑却嫁给了美国人,成为蝴蝶夫人。作为蝴蝶夫人,她既带有日本女性的特点,而又自认为她应当遵守美国法律。在日本,当一个男人需要一个“精通音乐、舞蹈、按摩或其他技能的艺伎”时,他需要“跟这个女人的雇主签订协议,以保证女方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在日本,艺伎是不能结婚的,而她一旦结婚之后,也随之失去了做艺伎的资格。因为生活所迫,巧巧桑不得不做了艺伎,但当一位美国大兵出现在这位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面前时,她以日本的情感方式和法律方式嫁给了美国大兵平克顿。从艺伎巧巧桑到出嫁成为蝴蝶夫人,她严格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更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到了平克顿身上。同时,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得不放弃家族及其文化的依托。对于蝴蝶夫人来说,最令她痛苦的,是生活于幻想和现实中的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冲突之中,那一根纠缠于平克顿和巧巧桑之间的飘逸的白丝带,演尽了人间说不尽的缠绵爱情,既让平克顿与巧巧桑连结在了一起,又使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种距离的对峙与融合中,才显示着男女对唱的抒情,爱情象征的幽远,也是对日本与美国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整合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期盼丈夫归来的蝴蝶夫人的情感世界,与其说她是在等待,在坚守,不如说她是挣扎在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之中。生活在日本的蝴蝶夫人,成为美国人的妻子,因而用美国法律理解她与平克顿的爱情与婚姻,当这种矛盾无法化解时,她又用了日本文化中最唯美的自然方式,以刀自杀实现其唯美的生命历程的终结。

  观赏西洋歌剧,让我想到了西方美学中的“美的距离说”。

  《蝴蝶夫人》把观众拉进剧情之中,又让观众保持着理性的审美姿态,剧作家准确地把握并写出了以蝴蝶夫人为中心的戏剧冲突,这种冲突不是她与平克顿或者铃木、五郎或者其他什么人的冲突,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内心与情感的冲突,是蝴蝶夫人内心的自我冲突,也可以说是是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命运冲突。对此,演员以精湛的演出对剧情进行了发挥与阐释,将戏剧冲突演绎到极致,而同时,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情感的抒发,又总是在进行着艺术的控制,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世界中的同时,保持着欣赏者与艺术的一定距离。也可以说,演出者对剧情的理解与把握,都在于恰到好处,既有发挥,又有节制,恰好带来整个舞台的艺术象征性和表现性。

  巧巧桑出嫁时带在身边的那把刀极具隐喻意义,蝴蝶纷飞,芳雅如菊。在日本文化中,无论菊还是刀,作为生命与生活的两极,都具有唯美的特征,蝴蝶夫人以刀实现了最后的唯美,也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后的洁雅与激情。

《蝴蝶》观后感6

  《蝴蝶效应》是由影星艾什顿·库奇在20xx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别的科幻、惊悚电影,讲述的一个回到过去改变未来的故事,是一部用生命本质和哲学来说事儿的电影。

  回想我自己也有很多这种一念之差的细微片段改变了整个生命的片段,命运象无可挽回的无轨飞车,变化莫测到了离谱的份儿上。人的生命总是由这样一些微小的因素来决定,我们因为感觉它的神秘,所以称之为不可抗拒的命运。

  电影《蝴蝶效应》只是通过种种互相矛盾的事件向观众展示了命运的无限可能性。 童年的埃文是一个失忆症患者,因此它的童年中有很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将成为他人生中可以控制的转折点。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凯莉,埃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影片看似在讨论一个现实不容改变,命运不容挑战的问题,怎么和“蝴蝶效应”联系在一起呢?且让我们看看蝴蝶效应的概念及其意义。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事物存在普遍联系,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它的意义在于解释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引发不可收拾的局面的现象。

  这样看来它与电影的主题就非常贴切了,现实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被称为“蝴蝶效应”的手段来实施惩罚的。

  从原则上讲,没有人会为了过去某个该死的回忆去劳神费力的改变世界,而如果一个人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他就更不会为了某个该死的回忆去改变世界,因为他本来可以创造历史。

  从逻辑上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做了些改变,那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现在”存在的.依据,那“现在”就不存在了,这个人又怎么回到“现在”呢?既然“现在”都不存在了那就动摇了这个人存在的依据,所以这个人

  又不存在了,既然这个人都不存在了,他又怎么能回到过去呢?

  从伦理上讲,事物的诞生于灭亡是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父亲绝不可能在他儿子出生后才出生。如果那发生了不知将是多大的灾难。

  当我们在窥视别人的时候,又从何知道我们是否被窥视呢?生活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是“存在与不存在,相关与不相关”的哲学。

  影片基调灰暗,最难过的就是一次次的分析。但当分析结束了,眼前就豁然开朗。这一部让人感觉忧郁的电影,我仅体会到了这些,虽不盛肤浅,但我却受益匪浅。

《蝴蝶》观后感7

  许多被好评的电影,其实都比较闷的,《潜水钟与蝴蝶》也如此。

  在1995年的时候,才情丰富、俊俏迷人的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总编辑尚多明尼克正值44岁的快乐时期,突然间脑干中风,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剩下左眼还能眨动。

  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吗?是的,尚多明尼克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禁锢在潜水钟里,沉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深处。可是尚多明尼克却能用他的想象走到无穷无尽的地方,如蝴蝶一直在寻找最美丽的花朵。蝴蝶的翅膀扇动了潜水钟无法托起的生命,翱翔在天地之间。我们怎么不为此感动。一个伟大的灵魂,靠着眨动左眼,在友人协助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写下一本不同寻常的回忆录。回忆录就是《潜水钟与蝴蝶》。他告诉人们一个灵魂多么孤寂,又多么幸福。

  在看电影时候,我百般去理解潜水钟象征什么?蝴蝶又象征什么?随着电影展开,我渐渐理解。或许这个理解对于他人来说不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是正确的。每个人因为不同的人生历程,有不同的生命感悟。我想潜水钟和蝴蝶暗示着以下意义。

  潜水钟是无法动弹的躯体,蝴蝶是无所不能的思想。潜水钟是生活的无力感,蝴蝶是梦想的飞翔感。潜水钟代表痛苦,蝴蝶代表幸福;潜水钟代表死亡,蝴蝶代表诞生。何止一个脑干中风病人如此,难道我们平常人不如此吗?我们常感觉生命被关在某个箱子里,沉沦在欲望的深海里。如何解脱?只能放飞自己的思想蝴蝶吧,寻找梦想的花朵。

  生命是无力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可以达到生命无法达到的地方。到达最高的山,到达最深的海,到达最广阔的草原,到达最迷人的森林。

《蝴蝶》观后感8

  潜水钟与蝴蝶读后感这是法国人鲍比的一本书,他曾晋升为时尚杂志ELLe的主编,正该是他意气风发,慢慢享受人生的时候。然而寻常的一天,不寻常的开始,脑中风将他的一切全部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绝缘的潜水钟,将他带入了钟内的世界,原本一帆风顺的生活彻底偏离了航道。他全身瘫痪、失去语言和听觉,只有左眼的眼帘能动,眨眼睛成为他与文明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在临死之前,他坚持用眼神写完此书。

  中国古代有这样的说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事实上,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感言,在某种意义上,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好奇和关注,乃至成为炒作的对象。一般面对死亡,人们最普遍的反应无非有三,恐惧,不舍,或是忏悔。对于有的人:死亡是一种渴望,意味着被抛弃的孤独生活的结束,对于他们,与其丑陋地活着,不如浪漫地死去。而本书的作者,甚至比这些人处于更加苛刻的境地。对于几乎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可怜作者,他的生活也几乎完全失控,丑陋地活着很辛苦,浪漫地死去也不能。作者有一天下午向雕像吐露忧愁时, 看见玻璃上反射出一张陌生, 丑陋, 变形, 受病魔折磨的脸, 样貌扭曲了, 活动能力没有了, 欢乐也被带走了, 此时的他却有一份莫名恬适感涌上心头, 然后笑了出来, 对于一连串的灾难, 他决定当成笑话。病前他性格幽默,病后他仍保持难得的幽默感, 自嘲自己的“好运”和“吉星高照”, 但病后的幽默变得笨重。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用唯一能动的左眼皮眨眼示意, 完成这本书。在本书出版的后两天,作者完成了他这一生的使命,走入了历史,或许在他闭上双眼的一刹那,灵魂也乘着蝴蝶的翅膀自由的遨游于广阔的天空了吧。这不由令我想起这次5.12大地震中那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他们这样的死何尝不是达到了道教“死而不亡”的境界。

  世事、人生虽可以规划,但结果往往难料,虽然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期盼生命中的某些人、事、物能恒常不变,希望好运和幸福可以永远眷顾,但事实上无常本是一种常态。在书的最后一段写道“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我的潜水钟?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下铁?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让我自由?”虽然终究没有人可为其打造一把钥匙解开潜水钟,也没有一种强势货币可以买回自由,然而他毅然将痛苦转化为创意,将绝望转化为文字来提醒大家要惜福,能正常活着就是幸福,保持一份从容和睿智应对生活与死亡。

《蝴蝶》观后感9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电影主人公伊万希望通过回到那些消失的记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总会突然失去记忆,而每当他醒来的时候都会面对无比可怕的现实,而所有人都当他精神病患者)去改变过去的细节,希望能挽救他的错误和朋友们的现状,回到现实却展现了不同的情景。每次小小的改变都会引起大大不同的未来。他希望能与凯蕾共度余生,但他又不想伤害琳妮,同时,他又忘不了汤米对他的伤害。他尝试过很多次,结果是不完美的,总有人活在痛苦中。最后,他做出了对谁都好的决定--他放弃了凯蕾(凯蕾在小时候曾为了能见到伊万而放弃了跟随妈妈,选择了她讨厌的,无赖的爸爸),他回到过去,拒绝了凯蕾。终于,凯蕾和他的哥哥汤米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伊万和琳妮也成了永远的朋友。只是,他与凯蕾变成了陌路人。幸福是需要牺牲的(片尾语)。剧情的结局并不欢喜,但伊万不会再为他糟糕的童年而懊悔,他甩去了包袱,终于活的自在了。有时放弃也意味着幸福啊。

  现实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我们总是打算做好每件事情,并尽量不去伤害每个人,但常常事与愿违。就是在平时我也总在想能回到过去,改正那些耿耿于怀的错误,改善目前的境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和周围其他人的生活和未来。我们不可能回到记忆中,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尤其在与人交往中的细节,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今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或许这些细节会影响你的明天。

  要想达到幸福,总是要有牺牲的。伊万期望一个每人都圆满的结局,却总是伤害了更多人。这种幸福令他感到痛苦。最后他选择了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暗恋的女孩,为他人争取到了个幸福的结局。当然我们也在追求幸福,我们也要面临牺牲的抉择。这部电影或许会告诉你该如何做。

  《蝴蝶效应》真的是部很棒的电影。对你的未来很有帮助。一定要看一看。认真看,前一小时你是不会真的懂它的。

《蝴蝶》观后感10

  我想我能看到《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也是一个绝对的机缘巧合,首先我要感谢推荐这部影片的人和此剧导演。这样的导演不多,我真的佩服这位导演,五体投地,看得我,无法言语不看真心是一个遗憾,如果想一遍过,希望不要快进。

  曾几何时,我们会想起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也许我们都曾这样想过,时间会因我而倒退,退到整件事的开始,让我把它做得完美。没有人可以判断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仅仅凭借现有的感官来判断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借助第六感,然而第六感是个很玄虚的东西很难把握,总之它比我们可以把握住的感官要难以控制,听、触、嗅、视、味,来的是那么真切,然而那些所谓的真切就真的是真的么?庄生梦蝶,被自己的梦所萦绕,自此分不清自己梦蝶,还是蝶梦自己。我当年曾说,我不会像庄生一样,我还分得清自己,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庄生那种境界。然而今天我迷惑了,或许这种迷惑是一种开始,也是一种结束。

  我想,该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希望有回到过去这个能力,但是看到主角拥有这种能力之后,我不禁凝重。就算能回到过去,能改变朋友的友谊?能不犯错误?能追回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的人,能鼓起勇气对心爱的人说声“我爱你?”能拯救家人的疾病缠身?能拯救你自己内心?于是我们都要学会适应自己的宿命,即使有再多的不愿意。或许埃文的宿命就是最终和心爱的凯丽形同陌路,然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埃文心里明白而凯丽却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真的是名言。

  影片基调灰暗,最难过的就是一次次的分析。但当分析结束了,眼前就豁然开朗。这一部让人感觉忧郁的电影,我仅体会到了这些,虽不盛肤浅,但我却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