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丈量世界》观后感范文
在我小的时候我对于数理化高人崇拜极了。我梦想自己也会成为那样的高人。我喜欢摆弄数字公式,我认为那才是聪明人该做的事情。如果我高考考得足够好,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大夫,如果我考得不够好,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我会是个非常出色的老师。我坚信自己能把课本讲得活灵活现深入浅出。但是我一个愿望也没实现。我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个对着电脑和文件的人。这其中有很多偶然和必然。
在我埋头准备考研那年,我重新开始学习数学。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数四考试并不难,最多算是文科而已。只要把公式、定义、那些程式化的解题方法记住就足够了。我曾坚信经济学也是聪明人摆弄的玩意儿。甚至认为学不懂数学的人才会去考那些七七八八需要大段背诵的专业。在上研的那两年里,我发现一些课程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难。在一堂课过后老师问谁听懂了,我举了手。老师说,嗯,不错,至少有一个人听懂了。我才知道原来除第一排的我以外并没有举手。一门课程大家都说很难,但事实上也并没有那么难。也许是别的同学都很谦虚,不像我这般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吧。
但是慢慢我对这种摆弄公式、摆弄数字的方式失去了兴趣。就和高中的某一天一样,我突然对学习再次失去了兴趣。学了公式,用来解题,仅此而已,这和文科背诵——考试——得分的过程,有多大区别?其中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过程。即使你想出来了,那又怎样?有多少现实问题,是因为办公桌前的噼里啪啦煞有介事的计算迎刃而解的?你恰好蒙出一片像样的论文,让别人看得一头雾水,或是让老师看得眉开眼笑,又能怎样?正如我曾经很喜欢的九方格游戏一样,填出来,又怎样?你证实了你并不比出题的人笨,又怎样?换工资、换粮食,又怎样?特别是看到身边很多同学乐此不疲地讲,如何面试如何去500强实习,我更觉无聊。去了500强,又怎样?还不是面对一样的过程,就跟扒豌豆一样——捡一个,剥开,扔掉,捡一个,剥开,扔掉……这个过程太缺乏美感了。
于是我再度开始懒散。我找了一个慵懒的单位,在一个慵懒的岗位上混混沌沌,去各个论坛上瞎逛。后来偶然发现自己胡乱写的东西居然还有人爱看,才逐渐慢慢写得多了起来。后来偶然想起自己早先是很爱看书的,在大三那年考中文系不成之后一怒才不再看那些七七八八的文字,于是又重新开始好好看书。
这些个无足轻重,除我爸妈之外没有任何人会在意的过程,和那部电影,讲伟大科学家——高斯与冯洪堡——有啥关系呢?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原来曾为之着迷的学习过程。我突然发觉这种过程已经在这些年慵懒的`岁月里远离了我。这些年里我过得很累,但是体力劳动的那种累,而不是思考的那种累,于是只能算是慵懒。我曾经很自负,后来发觉这中自负很没用。你证明不了你的强大,你就是平庸的。于是我认同平庸。
看这部电影突然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我喜欢挑灯夜战的过程。我喜欢拼尽一切,不为任何现实利益,只为求一个尽力之后的畅快。我在慵懒的日子里沉溺得太久了,简直是脑子要生了锈。现在再去看从前写下的笔记,还能看懂么?现在再去解从前的题,还能写出几行么?
如今的我并没有了小时候幼稚的理科崇拜。我对一些文科科目略知皮毛,对于不知道的那些,也多了很多敬畏之心,不再像中学时那样幼稚地认为,只有不会学理科的人才会去学文科。如今的我也没有了过去对于理科的鄙夷。并不是不懂得人间烟火的人才会去闷头扎进公式里。那种为了思考而思考,只为思考,不求其它的过程。和浑浑噩噩的日子比起来,是多么清爽!
这是部不错的励志片。还是要努力挺直腰板,不要再在无聊的日子里慢慢溺亡。仔细盘算一下今年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还可以努努力把那几本书发发狠学完。
学问不是内裤,你不用逢人就炫耀你有,但是你一定得有。2013年,因为各种原因又浪费了很多时光。因为萎靡不振,因为心情不佳,因为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让我懒散。不过,还是要努力寻找一些和周遭不同的旋律。我也好想能有朝一日,写出一个像样的东西。凭了它,死而无憾。那该多震撼,多过瘾,多畅快啊!——虽然,我和这种水平的差距,仍然以光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