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观后感

时间:2023-03-05 02:26: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兵临城下观后感(通用12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兵临城下观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兵临城下观后感(通用12篇)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1

  战争告诉我们,战争是由鲜血和死亡堆砌的,胜利最多只是死的多少、失去了多少而已。而英雄只是减少尸体的重要保障。战争是残酷的,但我并反对战争,尤其那种有失正义的,违背道义的战争。但是我又十分理解战争,二战后的世界进步,尤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基本上与战争有很密切的联系,像原子弹,计算机等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战争有时候可以粉碎旧的枷锁,打破旧的框框,构建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制度,文明。老毛就是提倡枪杆子出政权,武装取得革命的胜利。鸦片战争极大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至少是使分裂减少了,不管存在什么样的政治集团。美国南北战争不是有了《奴隶宣言》,解放了黑奴。这只是战争的消极现象中的一点积极的进步。

  从《兵临城下》,也可以看出团结的军队中也有存在黑暗,我们撇开什么战争策略,兵道的诡异,我想说军队是把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组织成可以生死相依的战友,往往是你战友的'牺牲换来的大家的生!很多人的死才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在战争中有什么比一个忠诚的战友更宝贵的东西吗!我想现在高校的军训为什么好多学生讨厌,不喜欢,为什么啊,这与学生本身的怕吃苦有关。但是大部分坚持住了,但还在抱怨为什么,部队教官心态不正,应该在训练上严格要他们,在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他们,有时候也因该讲道理。雷锋有句话,我只记得一部分,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战友要像春天般温暖(是很好的意思),我想战争是大凶,而军队中的战友之情,恋人间的爱情,人们的博爱则是人间的大爱。为上者,失去人间的大爱则是暴君。片中的赫晓鲁夫则是个没有爱的冷血者!我想古时候,讲一个有名的将军吴起的故事,说的是他对部队里的士兵很好,同吃同穿,关心士兵的疾苦,以致有个士兵的母亲说她死去丈夫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吴起,我想吴起有博爱之心。而历史的那些卑鄙人(可能包括你和我)就利用博爱欺骗人民,为了他们一己之利命,历史现象很多,就拿日本早年来说吧。当时的日本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用虚假的博爱欺骗善良的百姓,以致于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圣战,想想打到别人家里,杀光,烧光,抢光,还是为了他们好!还有我觉的现在有太多题材的电影反映的是那些伟人的故事,伟人是伟大的,但士兵是最可爱的。那也是为什么观众喜欢伟人的平凡,士兵的可爱的电影的原因吧。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2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非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3

  这部影片,场景宏大,具有史诗风格:炮火覆盖下的斯大林格勒到处是断壁残垣,由于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压而变得泥泞的土地,甚至苏军土黄色的厚重的军装,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承认,国外拍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在真实性方面比我们强多了。

  有几个地方感觉与以往见过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

  一是展示了无情的战场纪律。如影片一开始就是苏联军队领导让一群新兵冲上战场退后的全部枪毙,表现苏联领导人的野蛮。好象苏联红军领导人除了拿枪指着士兵往上冲就什么都不会了,有点对苏联红军的恶意描写。对跳水而逃的士兵军官们毫不犹豫地掏出枪予以击毙,对战败的高级将领逼迫其自杀等场景,在影片中大量出现。好象这是苏军的一贯做法。很有点恐怖红色的味道。

  二是淡化了主人公的意识形态。在影片中,但凡涉及到党和领袖的话题时,瓦西里总是保持沉默,最多是报以一丝暧昧的微笑,这与政治上狂热的丹尼洛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把高宁少校描写成了一个贵族式的狩猎人。高宁少校优雅的吸烟姿势,精致的狙击步枪,每次伏击回来都要沙查帮他擦亮皮靴等等,无不显示出他贵族的一面。这与瓦西里的出身与做派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但同时,他利用沙查作诱饵,直至杀害沙查,又显示出他残忍卑劣的一面。人性在战争中扭曲了。

  影片还让我们看到:面对德军的疯狂轰炸,同样有人恐慌和溃逃,然后死在自军的炮弹之下;小沙查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担当“堞中堞”,为苏军搜集重要情报,同样不是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仅仅是出于对华西理的信任;一个慈爱的母亲,在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祖国之后,仍然感到爱的欣慰;甚至影片着意刻画的华西理,他的理想也并不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他只平凡地想成为一个工厂的管理者,他有自己的情爱牵挂、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对丹尼洛夫的描写有段非常经典,就是最后他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靶子帮华西理找到敌人位置时说的那段台词:“我一直都很愚昧,我们努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别人。可是没有完全的平等啊……”从这里也描写出丹尼洛夫也是英雄,虽然他一开始有些做的不好,但起码在最后那一刻是一位英雄。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线索是瓦西里与坦妮娅的爱情。从瓦西里在火车上暗恋坦妮娅开始,直至两个人堕入热恋之中,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美女的`故事。她刚毅勇敢,敢爱敢恨,不因为自己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就瞧不起文化水平较低的瓦西里,也不愿接受丹尼洛夫的帮助而调离作战一线,当然,最终丹尼洛夫还是用了一个很堂皇的理由把她调走了,也许导演是想讽刺部分共产党人利用自己手中权利的一个化身吧。

  类似的暗讽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指挥战斗的苏军军官们变形的脸,在赫鲁晓夫面前露出恐惧眼神的政治委员们,面露凶相的巨大的斯大林挂像,在庆功会上偷偷往自己口袋里塞糕点的官员……

  另外本片中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情节没有交代清楚:丹尼洛夫最后时刻是怎么找到瓦西里并且没被高宁少校发现的,也是一个疑问。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在家观看了一部叫做《兵临城下》的二战电影,引得我感慨无限啊!

  《兵临城下》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非常著名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片中一位年轻的苏联狙击手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的巅峰对决。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是那个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你一定会怀疑自己的眼睛看错了吧!没错,就是那个连枪都抬不起来的丹尼洛夫!

  如果你用心想一想的话,还才是会发现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呢!比如说他遇到事情非常沉着冷静。开始的战争中,当他的战友们都倒下了,只剩下他的时候,他知道躺在死人堆里装死,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为战友报仇。要是换做我的话,肯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再次,他在军事谋略方面很厉害,他通过自己强大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无孔不入的宣传能力,使主角瓦西里一举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还鼓舞了全苏联人民的士气。让全国上下产生了对纳粹法西斯的必胜信心。扭转了苏联当时士气低迷,节节败退的局面。

  最后,他有很大的奉献精神。在最后一场瓦西里与德国狙击手康尼的巅峰对决中,他为了使瓦西里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暴露了康尼的位置,让瓦西里成功狙击到了康尼,使苏联在这场信心大战中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比如像丹尼洛夫一样永不放弃,无私奉献,但最重要的是“任何错误都是致命的,无论它多么微小!”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5

  这是一部以苏德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电影。通过拍摄两个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对决来向我们揭露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提到狙击手这个名词,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狙击枪,伪装,暗杀,爆头……等等,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忍耐。要想要做一位合格的狙击手,不仅要有出色的射击本领,良好的视力,出色的观察力等等,还需要懂得忍耐。稍有心急,就容易被反杀。影片中的两位狙击手就是这样的,为了消灭掉对方可以做到提前几个小时埋伏,全神贯注的盯着,一动不动。同样都是血肉之躯,狙击手就可以一动不动地埋伏几个小时,我们也可以。做人,一定要有耐心,懂得忍耐,这样才能收获到目标。如果没有耐心,一顿莽,那必定会失败。在两位狙击手最后的决战中,德军的.狙击手就因为着急了,导致被苏联的狙击手干掉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切记不要着急。

  一名优秀的狙击手身上肯定会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战争中,肯定会有许多突发事件。例如飞机轰炸之类的。普通人第一时间是趴下或者找隐蔽处,狙击手就可以做到一动不动。他再怕也不可以动,因为只要一动,就等于把自己的位置告诉敌人,或许敌人正有个狙击手瞄着他,他就没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狙击手的必备本领。我们其他人也应该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比如我们,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随时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那就要看你怎么应对了。一定要沉着,冷静,镇定,用脑子思考,不要慌乱,失望,抓狂,四处瞎乱跑。当今随便一位强者,他们之所以是强者,是因为他们身上肯定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强者。

  和平永远是宝贵的,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愿世界永无战争。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6

  因为每周四要加班到晚上11点的缘故,所以总爱找些电影来看,以此打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的难熬时光。可是常常要为看什么电影类型而发愁,喜剧片吧?又不想一个人在办公室傻乐;恐怖片吧?等下还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问问各位兄弟,回答严重一致:要不来个日式爱情动作片?这个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谢谢(主要是很早就开始接受熏陶,到现在有点审美疲劳)。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谍影重重》系列,渐渐回味起那股神经紧绷,最后忍不住大呼过瘾的感觉。于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发现大家的回答无非是《碟中谍》之类经典,都看过。最后又想到那部《生死狙击》照样也非常紧张刺激,于是又百度关于狙击手的电影。先是看有人推荐《双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时之后,恍然发现,cao,又是以前看过的,我还说嘛,怎么这么眼熟。翻来覆去,发现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兵临城下》,于是就决定看这部。

  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国顶尖狙击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较量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以看成是狙击手里的《王牌对王牌》。影片一开场的战争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源源不断的年轻生命被送上前线,还没来得及真正踏上战场,去经历一番炮火硝烟,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战场的路途上。

  战争的残酷毋须多言,电影中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或者说诋毁也轮不到我去评论,整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探讨我也不会去深究。回想起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当中正反两位主要人物的较量,以及男女两位主角那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的爱情。

  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有朋友也许会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还在装斯文,原来还是对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大哥,你是了解我,这么“精彩”的剧情,我是不会错过的。呵呵,开个玩笑。

  这场激情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随便,对,很不随便。不像其他好莱坞片子里的老美,刚认识说了不到几句话,下一个镜头一切,就到了两人的旖旎时刻。在《兵临城下》里,两位角色是从很早就开始相互欣赏,真心相爱的。在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男主角瓦西里打伤了尼格上校的手,回来后大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亚坐下交谈,说在战争里,还能活着,回来就值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之后二人深情对视,我当时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事实证明,我错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莱坞片子的毒。他们只是对视,之后缓缓的移开视线。

  什么叫做永恒?我相信在他们对视的那一瞬间,就是永恒。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说破,却又难以抑制这满腔真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那一瞬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为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线索的的铺垫,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激情戏了(这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传统的爱情观,呵呵)。男主角睡在士兵堆里,女主角悄悄地走来,轻轻地躺在男主角身边。接着就是那样非常自然的,亲吻,相拥,抚摸,脱衣……全然不顾周遭一大帮睡着的士兵。屋外轰隆隆的的炮火、周围士兵的翻身咳嗽、女主角雪白的身体、男主角通红发烫的脸颊,全然享受着这沉浸在爱里的愉悦。在飞到云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轻轻捂住女主角的嘴,让她不要发出声音。那一个镜头,女主角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摄人心魄。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做水到渠成,诠释了什么叫爱到忘我,也诠释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激情戏这种片段,我看过很多了。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激情戏,能令我为之揪着心,摒息静气,甚至脸颊微微发烫,继而由衷为他们感动,这期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一想其他杂念。

  爱情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战争面前,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可正是如此,方能显得其珍贵感人。他们的爱情,就像炮火废墟之间的嫩芽,看起来虽然脆弱,但假以时日,谁能保证说不可以长成树木参天?就像泰戈尔说的,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我想,爱情也当是如此。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美好的,瓦西里击毙了德国的狙击手军官,苏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是瓦西里在医院里和爱人塔尼亚见面。有人说,这个结局是败笔,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个温暖的结局,更能抚慰人民的心灵,更能让人们向往和平,远离战争。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现实里的瓦西里和塔尼亚,因为阴错阳差,都以为对方死了,没能在一起。塔尼亚终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个工厂的主人,实现了他的愿望。由此看来,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电影里,赫鲁晓夫说,伏特加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鱼子酱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这,也许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暂,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所爱的人。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7

  昨天看了一部很赞的影片,是JudeLaw在2001年主演的《兵临城下》。

  片子讲述了二战时德军和苏军在争夺斯大林格勒的战争背景下,裘德洛扮演的一名神射手和敌军的狙击手殊死较量的惊险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为了突出战争的悲剧气氛,故事从裘德洛扮演的瓦西里在前往战场的火车上对女大学生塔尼亚一见钟情开始,瓦西里站在距离塔尼亚一米远的窗边,看着阳光照在她打盹时美丽的脸庞上,静静的很美好,直到她醒来抬头的刹那瞬间慌乱地把眼光移到窗外,并尽量让自己看起来自然些,等到女孩重新阅读摊在膝上的书本时,又偷偷地盯着她看。女孩在旅途中的一站下了火车,随之有更多的士兵登上这列专门运送红军的列车。

  这段平静的气氛很快被前线战场的惨烈所杀戮。士兵们一下列车便要面临战争的第一轮淘汰,前往战场押送士兵的渡轮是德军飞机炮弹的靶子,没死没伤的是上帝眷恋的孩子,渡到对岸的幸存者擦擦脸上的血迹立马去领枪,但是只有一半的.人能拿枪,其余的只能领到子弹,拿枪的人倒下后面的就捡起枪继续冲。装备不足的苏军面对有着长枪大炮的德军真是拿人肉堵枪口,一开始拿着枪,在军官念着鼓舞士气的文章下,一大批身强力壮的男人都卯足了劲往前冲,等前面的人都被德军的子弹都扫下来后,就有不少人喊着“这里没希望了,快撤”,这样的结果就是后面的自己人就开枪扫你。

  不过这部影片最压抑的部分当属瓦西里和追杀他的德军狙击手尼格少校的对手戏。两人的第一场较量是尼格在大楼里设下圈套,以假人冒充德军士兵并故意让瓦西里打中,在瓦西里和另一个红军上去欲拿战利品时,发现这是一个圈套,三人都躲在角落里隐蔽着,不让对方知道他们的位置,然而空袭的到来让瓦西里的战友自乱阵脚,一暴露在尼格的视野里就被击中头部,尼格精准的枪法让瓦西里第一次意识到劲敌的存在。

  这部影片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经典的悲剧英雄是式的结局,然而最后却是圆满的幸福结局。虽然是好莱坞式的套路,不过这部戏整体给人压抑的气氛,几场紧张较量的心理场面让我不忍看下去,不过片中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给观众纾解一下压力也没把人逼上崩溃的境地。不过每次看完战争片心理总会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那些平时遇到的小情绪小忧伤也不再纠结,所以有些时候看事情看不清的时候不妨去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清理一下杂乱的大脑,等重新平静下来就能在不一样的角度、高度看事情,转换思维,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过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收获就是喜欢上英伦大帅哥裘德洛,哈哈……

  最后,大力推荐对生活麻木的童鞋去看看这部影片,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不说这么高尚的话,就当娱乐一下,看看帅哥美女也是不错的,呵呵……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8

  自己对于战争类影片一向很不喜,因为不喜里面过多的血腥画面。而只有极少数的战争片能让我记忆深刻,比如这部兵临城下。影片描述了二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也是扭转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战役。但是战争很残忍,它摧毁一切美好的东西。真的希望以后战争不要再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下。

  影片是以围绕红军战士瓦西里而展开,讲述了瓦西里因为他精准的枪法,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狙击队员,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顽强不屈、勇敢向前,将敌人一个个的击毙,也成就他的光辉时刻。但在荣誉面前,他谦虚而不迷失自我,始终知道自己的使命,守护着心中的信念守护着爱人。他不以英雄而自居,还随时随地都保持着危机感,时刻准备着牺牲。他尊重同伴,看到自己的同伴死在自己的身边,他伤心并哀悼;他更尊重生命,当看到被派遣去做间谍的小男孩被残忍吊杀时,他虽然非常愤怒但仍是能保持冷静及时判断机会在队友的'帮助下,最终击毙了强大的对手。

  影片中瓦西里的每一个狙击场面都惊险刺激,到最后和德国军官的对决更是惊心动魄。导演在整个影片的拍摄画面以灰色为主,让人感觉到一种战争所带来的压抑感,还有一种期望和平的渴望感,在人物上更是以人性细腻的表现来表达诉求,有些慢镜头的推进场面,人物的心理描述,很抓人心。裘德洛(饰瓦西里)和艾德?哈里斯(饰德国科宁斯少校)的精湛演技也让人折服,把他们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和对决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一直认为本片更注重的是对人性的刻画,通过两个对立的人来反映两个对立的群体。

  最后影片反映的主题“正义战胜邪恶,和平来之不易”。这才是人们最想要的——平安的生活,其实我们一直在坚守什么,是幸福,是平安。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9

  故事背景放在了莫斯科,前苏联红军对抗德军的战役,也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一位名不见经传却是个狩猎好手的小伙瓦西里和大多数年青人一样,应征入伍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役。在自己的国家已经陷入沦陷的边缘,在全面反击无望只能与敌人迂回依靠暗中埋伏进行暗杀与破坏来牵制敌军的进攻之际,我们可以看到从没有武器到捡起阵忘战友的机枪,从跟随队伍的小兵到一举歼灭德军数十人,年轻的瓦西里懵懂之中也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国家眼中燃起胜利希望的一缕火光,也成为这个国家青年人心目中的榜样。

  我看到了在空旷的场景下无声无息看似平静的战场却四处暗藏着危险,没有人知道哪里会飞出一发子弹,这就是狙击手一个人的表演舞台。虽然他们并没有与敌人近身厮杀,但却可以一击致命,不得不说当瓦西里利用仅有的五发子弹和地形与敌军间视线的盲点,以炮火爆炸声作掩护,干净利落的狙杀了五名德军时,我内心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瓦西里在千变万化的战事中还能保持如此冷静的头脑,同时拥有无畏的勇气,娴熟的'射击技巧与强悍的心理承受力,他不成为超级英雄,成为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谁能成为?

  都说时势造英雄,瓦西里的出现逼迫德军只能使诈,用小兵顶包军官以保障部队不再损失将领。同时瓦西里和德军柯尼格少校的旷日持久的猎杀博弈也是相当精彩,只是赢得胜利的代价却是付出政委的性命,其结果也是令人不胜唏嘘。

  故事将狙击手瓦西里的成长与成功讲述的很有节奏,在残酷的战争中也柔和了真挚的战地爱情,而不是一味的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也还可以让观众获得少许安慰,应该也算是良心品质之作了。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10

  瓦西里·泽索夫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好比是开片的一位猎人,为以后成为神枪手埋下伏笔。

  在一个战争年代,特别是当时在1942年纳碎德国横行欧洲时期。苏联红军处在士气低落,在这个机遇下,瓦西里·泽索夫与丹尼洛夫宣传官员相遇。赫鲁晓夫把瓦西里作为红军的英雄典范。

  斯大林格勒也随时二战的转折点,那是成千上万的士兵用性命换来的胜利,好比就是百团大战一样,鼓舞世界人名。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

  丹尼洛夫说:人类是没有平等的,即便是苏联追求共产主义,也处在着权利的高低,生活的富贫,爱情的得失。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甚至在得知塔妮娅与瓦西里相爱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诋毁瓦西里。

  塔妮娅一位犹太裔的女大学生,在兵临城下的女一号是用来唯一的一条爱情主线。真真的女汉子为父母而战斗,想着为犹太复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但父母已亡。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与瓦西里邂逅。

  其实战士也有柔情也有血有肉。丹尼洛夫把瓦西里塑造成一位狙击无敌之人,但是瓦西里想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演的哪位英雄。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11

  《兵临城下》,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它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每次都被它深深地吸引,被它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我很荣幸的选到了团队建设这门课,而且最后能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基础上浅谈团队精神,我感到十分高兴。

  既然咱们是在电影基础上浅谈团队精神,所以这电影情节内容介绍就不必多讲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完我分析后再观赏一遍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瓦西里,他把德军当作猎物,带领着他的狙击组对德军展开无情的猎杀,这给了德军极大的威慑和打击,于是他们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科尼格少校。一个日耳曼的猎鹿贵族和一个乌拉尔山区的年轻猎人之间展开了一场顶级狙击手的.巅峰对决。

  瓦西里与科尼格在最终决战前进行了大致三个回合的较量,每一个回合都是用生命在较量,输一点就会没了性命。第一回合,百货大楼,科尼格用商场里的塑料模型作诱饵,引瓦西里进入百货大楼,在此过程中轻松狙杀留守原地的苏联狙击手一名,当百货大楼遭遇空袭时,两大高手都岿然不动,而与瓦西里一同进入的一名女狙击手在逃离之际被科尼格狙杀。第一回合,科尼格完胜。第二回合,断楼,这次科尼格利用一个电线修理工作诱饵,清楚判断出瓦西里小组的位置,并瞄准了他们必经的两个楼体间的断层,当瓦西里的搭档跳跃断层时被一枪狙杀。第二回合,科尼格完胜,并给对手极大的震慑。第三回合,工厂,科尼格通过苏联小男孩萨沙故意提供给他的情报了解到了瓦西里每次出发的线路,并预先埋伏在一个最佳的狙击位置,等待机会。一开始的科尼格中计,落于下风,最终用计扭转局面,反败为胜。第三回合,瓦西里小胜,他也找回了几乎丧失的信心。

  在这三个回合的较量中,科尼格击毙三名苏联狙击手,击伤一人,都是瓦西里的搭档。苏联在那个时候就开始采取双狙的战术,由两个人组成狙击组,其中一人负责观察和掩护,另一人负责狙杀目标,这也是目前也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狙击战术。而德国那时候似乎还在用单人狙击的战术,所以科尼格永远是单枪匹马作战。所以,从结果可以看出,团队合作作用还是很大的,如果真一对一的话,瓦西里可能早就输了,但是由于瓦西里有搭档,每次都是搭档帮他挡住了子弹,而且最后是在同伴用生命做赌注的情况下战胜了科尼格。科尼格输了,他不是输给了瓦西里,而是输给了瓦西里的团队。

  从瓦西里跟科尼格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兵临城下观后感 篇12

  看了一部传说中的经典电影,《兵临城下》,发现它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经典。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选择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雄性生物,我想大部分雄性生物都和我一样对“枪”,尤其是“狙击枪”,有着一种生理上的、特殊的、莫名的冲动。在这种冲动的唆使下,我花了15分钟将这部高清双语的经典电影留在了自己的硬盘里,之后又用了2小时11分钟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我对清晰度和很满意。

  说完了原因,再说一下感受。在传说中,这是一部可以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电影,是讲两个阵营的绝顶高手,在心理、战术、技术等各个层面面终极较量的电影。对这样的传说,我很失望,因为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热血沸腾过,倒是因为气温低而打了寒颤。通篇之中少的可怜的枪战(说狙击战更合适)镜头中,也根本看不出来技战术的层次,倒是德军少校的凌空爆头有点意思。对决更多是体现在对那个“双面小间谍”的利用上,可怜的孩子就这么无端端地卷入两个高手的较量之中,最后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孩子的真相。而瓦西里同志,最终还是靠他粗糙的枪法为孩子报了愁。

  还有一点,就是感情戏部分。这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吧,美国电影导演总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让英雄们接一接地气儿。但是这个感情戏实在是太那个了吧!连傻子都能看出结果的戏码,好像是为了挑战我们的智商,丝毫没有纠葛的剧情对我这种看惯中国电视剧的人没有一丝吸引力,对这部分内容中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女主角的pp了。就这么一条看烂了的、不伦不类的、丝毫没有促进剧情发展而独立的主线,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失望的部分了。

  最后,还得说一下,美国人拍电影历来政治色彩都很浓,这次也不例外,吗咧主意被批判的体无完肤。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是这样,习惯了。

【兵临城下观后感】相关文章:

《兵临城下》观后感1300字05-29

兵临城下电影观后感范文05-09

经典观后感我读经典观后感12-15

观后感重返狼群观后感08-23

圆明园观后感模板-观后感06-16

《冰雪奇缘》观后感_观后感10-06

小孩不笨观后感-观后感09-29

超级战舰观后感-观后感09-17

画皮2观后感-观后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