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欢迎借鉴!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老电影,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主演,获得了金鸡奖、金狮奖等一系列大奖。
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山区里有个水泉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魏敏芝还 只有十三岁,原先的老师高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只让魏敏芝代课一个月,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新来乍到,同学们都不听她的话,总想跑出去玩,她索性就坐在门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爱调皮捣蛋的同学张慧科因为家境贫寒还 不起帐,母亲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赚钱。魏敏芝深记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立即动身去城里寻找。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车票,只好混车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多亏了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不仅找回了张慧科,还 获得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魏敏芝与张慧科之间的爱,魏敏芝会帮助关心张慧科,张慧科感恩的品质也在最后一点一点地显露了出来。魏敏芝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她却比同龄人早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张慧科虽然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但“孙悟空”最终还 是有斩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张慧科的种种优点还 是被埋在内心深处,只是还 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
《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内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我喜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看完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做好事的人都出于一种于高尚的动机,所以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车上会问魏敏芝"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呢"这样的`问题,她肯定下意识认为魏敏芝会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之类的话,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语。
二,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赶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那位饭馆老板来说,能赏给小彗科一口饭算不错了,这些姑且称之为一种"正当的冷漠"。似乎无可指责,但总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搞运动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捐助,脱离了困境,可是我们大家都明白,需要帮助的远不止这些人,而依靠媒体搞捐钱活动的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 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今天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魏敏芝、村长、张惠科、明行光、张明献。
主要情节是:在一个偏远的地方,有一个永泉小学,就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姓高所谓高老师。有一次高老师的.母亲病重了,他只好找一个代课老师,可让人来,别人嫌这里太远了,都不想来教学生。村长好不容易找了个代课老师,是小学刚毕业高老师但又不同意,嫌她太小了管不住那么多学生,但别的人都不来,只好让这个叫魏敏芝的来教。村长答应他教完了,高老师回来给她50圆。这里因为太穷了好多孩子都不上了,现在就剩28个学生了。有一天,一个体育老师又来把一个学生弄到市里上学了。
张惠科也不上了,于是,老师去找他,老师最后找到了。
我要向魏敏芝学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执着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做成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代课,老师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13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的前两句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这里她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学生,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老师的承诺,不放弃村长所谓的50元钱。当班里有个小女孩被选到县城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要人;当张慧科进城打工,即使村长不让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钱,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赚钱,有钱了能买两罐可乐传着26个人喝,大家没有喝过这种饮料,所以这唯一的一口却成了每个人心中唯一的.快乐,1500块砖头搬完,还 是不值一张车票钱,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乱逃过半路还 是被赶下了车,至此电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学的学生已经在城市中走丢,没有人脉,没有帮助,没有能力,没办法……
做广播、写寻人启事,最后广播烟消云散,启示纸也随大风吹走了,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电视台碰运气,在电视台门口,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
是好心和耐心换来了真诚的关注,上电视,被好心的老板娘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得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了那个小地方,那个没有粉笔、没有喇叭放国歌的小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还 让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她,魏老师。最后一个镜头,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大的,小的,会写的,不会写的,用真实的粉笔写下了自己的话语。
默默的,静静的,所有的围观者都散了,所有的摄像机主持人都撤走了,他们依旧要在这里重复新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孩子们在可乐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满满的一口就够了。
感谢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这些近乎真实的故事。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没有这么差,但却有孩子不断的离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拦住他们,为了我们美好的一厢情愿我要去留住他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祖国的花朵很鲜艳,不离开花园才能让我们祖国花园绚丽完整。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7
今天,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在大山深处的水泉村里,有一所水泉小学。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只有两间非常破旧的屋子。校内有1~4年级28个学生,1名老师。一天,水泉小学的高老师因家中母亲病得厉害,不得不回家一个月 ,但要是这样,孩子们的课就没人教了呀!于是,水泉村的老村长跑了十几个村,找来了刚刚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魏敏芝。魏老师的心里一直记着高老师对自己说的话:你得把这28个孩子都看好了,不能让他们辍学,等我回来,还 得是一个不能少!于是,魏敏芝老师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和使命,谁要带走孩子,她就跟谁急。后来,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不得不失学去城里打工。魏老师为了寻找辍学的张慧科,踏上了入城之路,开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正如影片导演张艺谋所说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朴实,传统,甚至有老套的电影,但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在司空见惯重拍出一份真切,一份力量,一种真实感。很多导演拍电影只追求好看,但这部电影出好看之外,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能让她去感染观众,让大家去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是啊,这部电影拍得司空见惯,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特别特殊的'镜头。那么,为什么这部电会那么红呢?因为,魏敏芝那被夕陽拉长的身影和电台门口一声接着一声“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那样的震撼人心!为了筹集到省城去的车费,她想尽办法挣钱,还 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凑不够,她就独自一人步行去省城。在城里,她为了寻找张慧科,四处奔波,仅有的一点钱也舍不得花,饿了吃别人的剩饭,渴了就喝点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就写了一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只要能上电视,马上就能找到人,她就在电视台门口整整等了一天半。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
张艺谋导演拍这部片子另一个目的就是反映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影片中农村的教育是多么封建,多么死板!教师们的学历都不高,没受过专业教育只会叫孩子们抄课文,就当把孩子教好了。这当中可看见更多更多的中国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张艺谋似乎不想抹煞中国人性的存在还 没在时代的转变中倾向于麻木。如果魏敏芝换到我们这里,他应该还 在上六年级,正是在学校安心读书的时候,但在影片中,她却为了50元钱历尽艰辛。影片的结尾,水泉小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好转,张慧科这只“小鸟”归巢了。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 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里,张艺谋选用的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老师,学生。主角魏敏芝和张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县所属两个村的学生。这也更突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的真实感和魏敏芝闪光的执着,纯洁的责任心。
这部电影,使那么多人落泪。的确,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闪光的执著,张慧科因没钱辍学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
《一个都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初中】相关文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8-17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05-1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16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5-20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05-20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5-26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8-06
【热】《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15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05-09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