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精选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1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是个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它的演员班子和导演与其他电影的不一样,他的导演徐昂和演员何冰、韩童生等主要演员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考试的学生补考。他们组成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家长组成了陪审团,在听了学生的法庭审理之后,对本案作出最终判决。
但按照规则,只有12位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审判才能结束。由此,他们开始激烈讨论。在这次讨论中经历大大小小的讨论12次,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投票结果更是天差地别。最开始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其他11个人都认为有罪,最后一次全部认为他无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时候,3号陪审员问8好陪审员为什么投无罪,8号陪审员这样回答:"我是觉得,这事我们不说清楚,想明白了,随随便便把手一举,就把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这样不行。"我们为何对生命如此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去相信,或者是选择相信别人说的"事实",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质疑了?就因为如此,一条生命可能在无知的口水中淹死!10号陪审员说8号陪审员吹毛求疵,8号陪审员说:"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这不该吹毛求疵?"虽然这是令人震惊弑父案,但是人们好像只顾得去跟随大众的观点,作为谈资,而忘了去关心事件中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相信"既定的事实",而对真正的剖析却当作没事找事,都成了热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审员素不相识,职业也十分广泛,有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厂商、保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都牵扯出很多人的伤心事。3号陪审员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离家出走的儿子、4号做一年半冤狱,7号卖东西被保安追赶……一件案件的讨论触发了如此多的.个人不愿言说的事,而这些被引发出来的事有令人唏嘘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讨论过程中还引发了地域歧视、冤假错案、女大学生等敏感话题,使这部影片提供给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时,坚持认为有罪的3号放下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投了无罪。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这应该是我们看待事情的立场。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2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3
《十二公民》影片开头,是某法律大学英美法补考模拟法庭现场,其实这一设定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绍了十二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经历的公民围绕一起命案展开的关于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辩论。我认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审员”,是因为其实这十二个人并不全符合作为真正陪审员的条件。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对于陪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和筛选体系。
一开始是初选。首先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联系的人不得入选。另外一些职业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比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等,也不能入选。此后其余的候选者还必须通过十分严格的审查,来删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
而影片中八号是检察官,六号是外科医生,而一直认为嫌疑人有罪的三号,则是一个与儿子有着重要矛盾的父亲,对于嫌疑人与父亲素有嫌隙这种情况易产生代入感,以致无法客观判断。这些都体现了影片中的陪审团与真正的陪审团的差异。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八号陪审员通过两位证人的证词再结合老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居住环境还原案发现场,找到时间上的矛盾证明老人证词有误,证实了嫌疑人的.无罪可能。而实际上影片主体也是各位陪审员对于证词的推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陪审员们的投票结果。
然而实际上,在美国,这一工作检方和辩方做的,相当于我国的原告与被告双方。影片中的两位证人应属于检方证人,那么辩方的责任就应是通过提问或出示其他证据检验证人及其证词的真实性,已达到辩护目的。这一过程叫听证。显然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十一个人都是在听取两段未经仔细审查的证词之后便轻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这种轻信,会使很多人遭受五号和九号陪审员同等的命运,就像五号说的“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也像八号说的“所谓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里头”“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义,也是法律工作的意义。我们的参与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法律必须是严谨的,吹毛求疵是身为一个法律人该有的态度。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4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5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十二公民》,看完之后又睡不着了,这确实是一部律政方面的好片子。电影讲述了一所大学里模拟法庭上进行着一场关于一个富二代杀父的案例的模拟审判,需要学生们的父亲出庭做陪审员,而学校提出的要求是,这十二名陪审员要在讨论一小时后意见达成一致,这些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让我觉得很出色的地方在于,一个长达一百分钟的电影在一间大学的教室里拍完,这间教室里只有一张大桌子和十几把凳子。十二个演员就是坐在一间教室里演完了一部片子。而且内容跌宕起伏,逻辑严密,只是靠讨论来演但并不觉得乏味。比起其他电影不断切换场景,演员,道具,这部电影完全以内容取胜。第二点是巧妙的运用天气变化来加强剧情,当讨论不温不火的时候天气开始转阴,当讨论出现剧烈矛盾的时候开始电闪雷鸣,当讨论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开始下雨,当讨论结束,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时候,天气放晴,阳光明媚。第三点是法律内涵,和社会意义,主角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无罪推定”,就是在没有证据证明他人有罪的情况下,认定为无罪,而现实中充满了偏见和武断,大部分人都是先断定有罪,再慢慢找证据证明有罪,这是造成很多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西方有句法谚“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仔细想一想很多的冤假错案,比如聂某某案,被判故意杀人服刑很多年之后,真凶伏法,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国家给出了相应的赔偿,可是二十几年的牢狱之灾,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一直到出狱时头发花白,他的青春大好年华又如何赔偿!中国的法治建设越来越完善,可是法治思维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点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很强。其中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每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又特别有意义。再比如,出租车司机和儿子的矛盾造成了他一生的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身上又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需要所有人去思考和改变的。这是一部有内涵的片子,希望这样的片子越来越多,普遍的引起人们对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的关注,从而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不要再出现冤假错案,因为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6
明朝王明说:“心即理,我心即为宇宙。”没错,心之所念,意之所动,即为情之所发,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由此观之,心即理确实不假。可我认为心不仅是理,它却更像一把尺子,衡量善恶,丈量尺度,规范行为。看完《十二公民》,我对其中的社会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尺子”怎么被折断了?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如果有一个人反对你,那是质疑;如果有一些人反对你,那是抗议;而如果是所有人反对你,那么这是社会潮流,会说这是“大势所趋”,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在这中有那么难吗?8号陪审员和法院的行为给了我们答案:在媒体上,法院对富二代杀人案存疑不诉,于是各大舆论都以法官不正,法院堕落为主流;在狭小的讨论室中,8号陪审员以怀疑的态度谨慎思考,可招来的却是侮辱,谩骂。是这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尺子”被“折断”。在电影中,一个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被摆在了台面上:10号陪审员一边轻描淡写的扇着扇子,一边痛斥河南人的地域歧视,4号地产大亨被指资本家的仇富心理等等,我坐在下面观看时,感到了两个字:偏见。而有些偏见,就是社会的“定势思维”:当本地人只有通过谩骂,挖苦那些靠自己努力争取机会的“河南人”来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却获得了大城市人的认可,有的只是媒体过分强调社会为了点击率却被群众所接受。我们显得迷茫,无所事从,最终被同化,愚弄,被控,从而失去了那把可以丈量尺度,独立自主的尺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社会精神的家园,留下了荒芜。冰冷的心灵,被“郭美美”般的炫耀,“表叔”的小官巨贪打得体无完肤。我们只能这样吗?我们应该这样吗?不,我们应该从我做起,用敬佩努力来代替“笑贫不笑娼”,用诗和远方来取缔人性的苟且,这样“尺子”才不会被模糊了刻度,失去了实体。
虽有大势所挟,个人之恶亦不可抹,佛曰:“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7号小卖部老板在痛诉其他人忽视自己的情节:花衬衫圆帽,不算西装革履,搬水,凑人数,足见其地位低下,可他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你们都要我配合你们,你们配合过我吗?”人微言轻,已所下得,他人也无的皇权,意识折断了尺子。导演用这个小人物打了现实一记清脆的耳光。我们总是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低眉顺眼,可内心却又愤恨无奈,于是我们把我们的愤怒全部发泄在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身上,如同皇帝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键盘侠便是如此,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用道德肆意去宣判有罪,无罪,仿佛只有与他们站在一边才是对的'。可就是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人性终究有恶,懦弱的一面,用道德来满足自己的自卑,用别人的痛苦来麻痹自己不愿去面对生活中的失败,空虚。十二公民,十二身份,却也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心中的“尺子”被拧弯扭曲了,可我们呢?朋友们,别让“皇权”意识折断“尺子”,可别满口仁义,却面目狰狞!
另一个原因是冷漠,对社会公德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让我们折断了“尺子”。因为道德有罪,法律上一定有罪。“在这个案子中把富二代先斩后查一定不会出现冤案。”3号出租车司机挥舞着拳头,愤怒地说。这赤裸裸地表现了对生命的漠视。其实这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史,治——乱——治——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可无人顾及,朝堂之上,何人在乎百姓;江湖之远,顺从才有可能。长期的封建时代留下的皇权意识让我们“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让我们置身事外而无故审判他人。“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人可以定他有罪”。“疑罪从无”体现了对人命的重视,珍视生命,追求真实,这样才能不让我们那衡量善恶的尺子被折断。
“心即尺”,心之所念,尺之所量。我心光明,不惧黑暗;我心如镜,不骄不泰;我心如火,不存冷漠。尺子,莫让它被折断。“十二公民”,警钟长鸣!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7
作为一部以对白驱动故事的极端电影,《十二公民》的完成难度可参考鲍比·奥斯廷在《看不见的剪辑》里的苦心揭秘:大师西德尼·吕美特当年如何在《十二怒汉》中将“轴线法则”玩疯,《十二公民》如今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令人惊喜的是,话剧导演徐昂不仅落实了一次极罕见的银幕实验,且在经典文本的本土化改造方面交出了一个示范级作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编《十二怒汉》对中国影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小成本室内群戏领域,《十二怒汉》与任何一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暴风雪山庄式文本都迥然不同,其封闭的推理格局,并不依附于一群虚构角色与一个神探,而植根于“陪审团”——这个只存在于西方世界的法律规制。既然中国没有陪审团,那么你很难想象去设计一个合理理由,将12个男人圈进同一空间,进而蕴蓄一场滔天舌战。
《十二公民》最硬气的地方在于,它从未刻意规避“陪审团”这道天然屏障,而是创造性地让一群法学院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分而投入到一场虚拟的陪审团辩论中。这种设定在很多人看来并非万无一失,但12位中国怒汉也确实因此拥有了与“老白男”类似的人设肌理。中国的大学生家长,多半属于社会中坚,阶层的差异化亦体现得最为明显。让这样一群男人面对一个关乎性命的真实案件,在视角上具备了多元化的开掘潜质。
案件还是当年那个案件,但《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的内在核心却出现了有趣的变化。前者强调的是以一服众的法律体系的可贵,倾向于美国精神的礼赞式的回归;后者则着意突显出真相本身的价值,并以追寻真相的过程为载体,将当下中国的无数社会问题摆上台面。这群男人或虎视眈眈,或义愤填膺,或冷漠虚无,或脆弱敏感,但每个角色的功能却又不仅仅停留在为辩而辩的戏剧层面,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身后站着的每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从底层小生意人到地产大亨,从出租车司机到医院大夫,从存在感极低的保安到被人严重忽视的退休老头,各种百口莫辨、泣血吐槽、相互挤兑,让凶手是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12个男人从各自的人生深渊爬出后,总结出了昭然若揭的社会真相。
《十二公民》超越普通翻拍片的另一明证,是它并未满足于将热门话题与角色的职业身份进行简单融合,我们看到的富商勾搭大学生女友、遭遇冤狱的“前科”男子、与校方艰难相处的小贩、憋尿拉活的司机、因生存危机而对外地人充满怨恨的土著等等,在片中都还只是构建讽刺与幽默的调味剂罢了,更加振聋发聩的,是编剧深谙人性,让这场辩论彻底摆脱了吐槽大会的嫌疑。譬如,经历过反右噩梦的老头,讲述的那个“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故事,为被嫌疑者争取基本权利提供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声讨;而与儿子分崩离析的父亲,则用累积了多年的悔恨和痛苦,对被嫌疑者产生了报复性定罪,以被杀父亲的立场坚决站在了真相的对立面。这两个角色极大提升了全片厚度,让我们更加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翻拍。
《十二公民》在剧本上的精彩改造,为演员提供了一次足够兴奋的表演机会。从群戏表演质量上看,舞台感相对较强,个别演员表现稍显夸张,但这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观赏性,韩童生扮演的老出租车司机,将一个背负个人秘密,深受内心折磨的父亲演绎得精确生动,当他伏案哭泣而最终缓缓举起右手时,每个人都想为他欢呼。相对而言,何冰扮演的“支点”人物,在这场推理风暴中并未贡献出让人惊喜的表现,我们对这位真理捍卫者的牵挂程度,远不及50多年前的亨利·方达。当然,《十二公民》一定是这个严肃电影最坏时代的最佳影片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导演勇气可嘉,而是他委实戳中了多数人的痛点。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8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由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的电影《十二公民》,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整体来说这是由十二个人的争辩组成的电影,这也是一种对法律另一种角度的思考,也就是十二个角度的判决,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剧情来讲,《十二公民》讲述的是在一次大学的考试中,学生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审理的轰动当时社会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而这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的阶层,有着千差万别的身份和地位,在他们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学校要求他们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否则他们的子女将无法毕业,他们被关在屋里,讨论着在当时舆论下已经“水落石出”的案子。在一开始除了八号先生外,其他十一位成员都想着是尽快结束这场讨论。在第一次投票中,就有十一个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一切证据都指向这个富二代有罪,只有八号先生认为富二代无罪,八号先生经过各种努力和求证,最终成功说服了另外十一改变想法,认定为富二代无罪。在影片的结尾也证实了富二代是无罪的,凶手另有其人。那么为什么说这是十二个角度的判决呢?首先,我们仔细观察电影就会发现。其实,这十二位公民所坐的椅子各不相同,有高贵的皮椅、木板凳、铁椅子。这绝对不是无心之举,而是在告诉观众其实这十二个人代表着他们所在的不同阶级、不同身份,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下面我们来挑几个分析,我们就主要说说冲突最多的三、四、八号的角度,三号陪审员只是一名脾气不好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却十分特殊,他的儿子因为违逆父亲的意愿离家出走而且老婆也因此离婚,因此他心怀“对逆子的不原谅”的想法,可最后他正视自己错误的负的面情感全面崩塌,改变了有罪的想法,这样有着特殊家庭经历的就是从家庭的经行判断的,所以他代表家庭角度的判决。四号先生是一个富商,这是一个有着特殊色彩的身份,因为人心底里有着几分仇富心理,会被猜忌,在影片中他的生活也被多次讨论,这样的生活让他非常多疑,在案件中他也是保证怀疑的态度刨根问底,当证据足以说服他时才会改变想法,所以他是多疑的判决。而八号陪审员,可以说是电影主导者,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审查官,他的工作致使他不轻易做出决定,除非证据确凿,否则他在陪审里面一直坚持疑犯无罪,这是一种正义的责任感的驱使,所以这是责任的判决,这些判决有着自己不同的责任,他们本来方向不同,但是在八号的责任驱道下,他们各尽所长,最终全方位的判决富二代无罪,而且事实也在影片结尾说道,富二代竟然真的无罪。
这就给我们一个反思,这就是人思考问题的片面性的存在,一个人只会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就容易造成错误的判定,就像本片,他们十二个角度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来判断富二代是否有罪,单拿出一个大都会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这种片面的角度就会无形中杀死一个无辜的生命,想起来还是十分可怕的,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思想的片面往往阻碍了我们个人的发展,就像井底之蛙,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也许还会断送了自己,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用完全的相信,只需要扩展自己的眼界,古人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的意见就像是积木,不是让你垒更高,而是让你垒的稳。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9
在电影《十二公民》电影的每一张人物宣传海报上,我们都能看到同一个关键词:拍案而起。
这就是一个形容人十分愤怒的词语。
电影开始五分钟,当一号陪审员团长因为众陪审员不愿认真对待这次模拟讨论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时,这股愤怒便一直游弋在了影片当中,让这部全片都在围着桌子辩论的影片也变得张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悬疑动作片一般引人入胜。
8号陪审员,也就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时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面对另外十一人的质疑谩骂时,拍案而起,愤慨地说今天这场模拟讨论往小了说就是决定孩子们的考试通过与否,可就是往大了说这些即将成为中国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司法的就是否公正!
这就是片子里第一处让我觉得振聋发聩的地方。有一句话说,“认真你就输了。”刚从学校毕业,对各种所谓的生存规则带有强烈抵触的年轻人们最常听到这种话。这些人告诉年轻人别太较真,社会有它的一套规则,要就是太过较真吃苦头的也就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这些人就是即将退休的父母,就是谆谆好意的上级,就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但最后这些人也变成了你自己,变成了自己对自己行将甘心的挽词。
认真也许会输一时,但不认真的人会输一世。这就是认真者对不争者的愤怒。
第二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愤怒来自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赵春羊。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商人在面对“穷人”再三讽刺他的恋人为其干女儿时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对这些质疑者说“我致富就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就是傍大款就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肮脏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总就是以偏概全,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那他也永远不配见到高尚。这就是规则对阴谋论的愤怒。
9号就是第一个改投无罪票的陪审员。这位空巢老人一开始只就是抱着赞同何冰,想再讨论讨论的想法,却在大家争论提供证词的老头就是否撒谎时拍案而起,解释了老头缘何撒谎的动机:“重视”。
太久没有这么多人听他说话了,而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全体网民逐字剖析,成为案情的关键线索,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享受这样的重视,他也因此不再就是那个没用的瘸腿老头,于就是他恨不得多说两个字,让更多的摄像机把他包围起来,听他说起那天晚上的经过。不惜编撰假话。这样的动机,在场的陪审员里只有9号米铁增能够一眼识破,因为他也就是一个无人重视的空巢老人。
这就是孤独者对自己的愤怒。
10号陪审员老北京张永强可能就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了。开口闭口的地域歧视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赶快投完票收房租,还控诉外地人抢了他儿子的大学名额。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开口都要带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劲儿,但却没有一次让人同情。
这就是无能而引起的愤怒。
被老北京屡次侮辱的11号陪审员河南保安也算脾气够好。这个勤奋读书两次考读政法大学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学校当保安听课的河南人,在听到北京人对河南人如此蔑视时并未狠狠还击。却在讲起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拍案而起,这就是在对命运抗争时的愤怒。
同样就是小人物的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钱波,除了要面对维护秩序的校园保安堵截,还要无时无刻给那些掌握着这些人经营权的校领导笑面相迎。校领导责问起要他准备的水在哪里时,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马上就给大家把矿泉水送了进来递到桌子上,看到校领导走了又大摇大摆地把水一扔,“谁口渴谁自己拿”,吊儿郎当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摇起扇子,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但当他拍案而起说到自己的无人问津,讲起自己为了给学生送方便面时那滑稽的情形时,电影院里却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了。这就是弱者对权利的愤怒。
5号陪审员话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却就是全片中最让人深思的“证据”:他曾就是蹲过冤狱的人。当3号陪审员轻描淡写地提起那万分之一能让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时,他几乎就是咆哮着说,“你的.万分之一,对他来说可就就是全部!”8年冤狱让他的人生无法逆转,即使洗脱了冤屈,但终究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可就是蹲过大牢的人。”
这就是受伤者对施暴者的愤怒。
直到最后才改投无罪票的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韩童生,也一直憋到了最后一刻才将他偏执的愤怒原因倾泻而出。与儿子的矛盾让他的人生从此分裂,儿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出租拉活儿就是为了什么。他市侩,易怒,可又懦弱,将“有罪」毫不犹豫地加诸于这个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实就是他内心自私的报复。
这就是面对真理却犹存侥幸装腔作势者的愤怒。
随着韩童生颤抖着举起手投出最后一票,这场愤怒的讨论的由此落出结果。众人走出密闭的体育馆,在柔和的光线下回归生活。12个陪审员,为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愤怒会带来偏见,但8号陪审员何冰为公正缺失而产生的愤怒却更为有力,愤怒也带来真相。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不仅仅就是对中国电影的一针强心剂,也能催生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毕竟最让人信服的不应该就是更有力的愤怒,而就是合理的制度。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 篇10
《十二公民》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就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电影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就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电影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就是《十二怒汉》却就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就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就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就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就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就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就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就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就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电影,这一部或许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就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就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就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就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就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就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就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就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就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就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就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就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就是CCTV12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就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十二公民观后感和启示】相关文章: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精选10篇)10-24
十二公民观后感参考范文11-02
《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20篇)06-27
中国版十二公民观后感12-12
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10篇)12-12
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20篇)12-16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通用20篇)02-22
《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20篇)04-09
《十二公民》优秀观后感(精选14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