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优秀征文
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那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大收获。小编收集了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好学多问钻研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创新。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想要成功,必定要学会创新,没有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那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大收获。
第二篇:好学多问钻研创新
谁最乐意问问题?儿童!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学习,在成长。谁最不乐意问问题?有人说厌学的人,不是,是爱面子的人。厌学是问题积累的结果,厌学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所谓的“尊严”的结果。
经常有同学拿着课本、作业在教室后边或者楼道里刻苦学习。我遇到了常常问问怎么回事,一般来说,没有记住和没完成作业的居多。没记住,那就记忆好了。没完成作业的,基本上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不会。不会问老师问同学呀,答曰,不好意思,也有的说,问了也不会。问了不会的根源在于拉不下脸来,只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读书要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不舍面子,就受罪!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人非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是问而知之。提问,这是求学的必经之路。
问有四重境界。
一是答问。就是被问,被动应答。老师问学生,刚过去的两会总理答记者问,都是答问。回答别人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把自己知道的讲给他人,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认真应答就是学习。
二是求问,就是主动求教,寻求他人帮助。
求人帮忙,问而有礼,是第一条注意事项,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问的要有时机。特别是同学之间,尽可能课下问,讨论问题容易影响邻桌。上课做会的,下课追着老师问不会的。辅导课上以不影响同学的方式问老师问题。
第二条就是要带着思考的成果求问。求教之前先思考,卡在什么地方,自己要清楚,这样针对性强,效率高。
第三条,总结收获,不要问完了就结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通过讲解有哪些收获,能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条,坚持不懈,对于重要的问题,一定要留存好,根据记忆规律,等一两天再看看,然后十来天,再后来一个月等等,就能很好的把问题解决了。
三是自问。问别人是无可奈何,问自己天经地义。有疑先思考,先问自己能不能够解答,搞不懂,再去问别人,设疑自探就是这种境界。自问就要自学,查字典,查网络,查参考书,重读课本,翻阅笔记,等等。
四是互问。解疑合探、小组讨论就是互问互答,这是团队合作。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懂就问;有的同学,不懂不问;有的同学有问必答,主动讲解;有的同学充耳不闻,不言不语。这个环节很重要,就是让大家利用课堂时间,思维碰撞,实现1+1大于2的功效。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交流、倾听、尊重、帮助等人生必备的品质。
学时短暂,时不待我,我们不可能自己搞懂每一个问题,一定要借助老师的帮助,一定要珍惜同学之间的互助。我想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
第三篇:好学多问钻研创新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发展。”是啊,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是创新又离不开教育。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我国当代的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每届世界奥林匹克的数理化比赛中,我国派出的选手们总是不负众望——包揽全部的金银牌,而在诺贝尔奖项中,总和我国无缘。按理说,这些获得奥林匹克奖的中国选手们应该也能捧回诺贝尔奖杯,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密密相关。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中,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却忽视了对其探索未知的'培养。这就使中学生探索未知的愿望变为幻想。许多教师也想教给学生新奇的、开阔的、灵活的知识,但一看到考试的“紧箍咒”,就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回到“正轨”上来。许多学生更是被考试指挥棒转得昏头转向,无以适从。这是畸形的教学扼杀了大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然而,美国的教学方法就与我国大不相同。在美国某一课堂上,老师教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楼房的高度时,那位老师便把学生找来,不是教训一顿,而是耐心地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答道:“方法多得很,我可以把气压计拴在绳子上,从楼顶顺下来,再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如果这位学生出现在我国则会使大部分老师怒发冲冠,觉得该学生是故意抬杠,哗众取宠,捣乱课堂秩序。因为这位学生用了老师没教过的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如果只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创新,那么科技如何发展?据说,近年来,全国的小发明仅仅是改造了一些黑板擦,脸盆架等。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守旧肯定有之。
我国某一教育家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然后问刚入学的小学生说:“这是什么?”他们回答是:“绿豆、月亮、鹰眼、乒乓球、烧饼……”,而拿同样的问题问小学毕业生,他们却回答是:“小数点”、“粉笔点”。可见,仅仅是小学毕业,人类可贵的想象力就被禁锢到这种程度。这充分说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严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快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我们也就应了孙中山先生说得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发现知识。正所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综上所述,只有教育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优秀征文】相关文章:
最新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03-26
2017年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03-25
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600字「精选」03-25
2017年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精选03-26
2017年最新好学多问钻研创新征文03-26
2017年关于好学多问钻研创新的征文03-26
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作文06-08
【荐】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作文01-28
【精】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作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