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话题作文抓住文章立意
导语: 话题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构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话题作文抓住文章立意,大家一起看看吧!
【作文题目】
“材料”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的走向起导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语”主要是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
话题作文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提示语,审话题,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审话题,包括审准话题的写作范围与写作重点。
(一)审材料,领悟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如:
每到“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向往已久而又难得一见的海滨、山林、水乡、牧场……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景致,格外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
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中的这句话“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极为关键,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审题立意之门,引导我们找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结合材料开头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既然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风景”呢?是熟悉,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麻木,是熟悉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没有发现身边“风景”的美丽,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风景”的价值。由此可见,把握关键语句对审题立意是多么重要。我们在面对一则材料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中的关键语句。
(二)审提示语,明确思维方向
而“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这一提示语指明对“风景”一词意义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它的表面含义上。其实,这里的“风景”已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等等。从话题作文的材料特点看,提示语往往处在中间部位,即情境材料之后、话题之前,往往是议论性文字,由前面的情境材料引申到现实生活,谈它对我们的启示。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里,自然不难发现它对立意有导向作用,再结合话题与材料,就可准确立意了。如上面作文的立意: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或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身边的美好事物。如果不注意材料关键语句和提示语,只把目光盯住“风景”这个话题,再由此生发联想,凡是与风景有关的便写进作文,极有可能跑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三)审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话题又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揭示。在审话题时,要辨清话题的形式。
1.话题是独词类形式
独词类话题作文,是指所给话题是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展开思路的作文。比如2003年上海卷以“杂”为话题,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给的话题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二是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多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独词话题作文因其少修饰限制,为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又往往让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无处下手的困惑。所以,相比较其他话题而言,独词类话题作文更注重我们在写作之前的审题。独词类话题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辨明话题词性。独词话题的词性,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也有。词性不同,话题的性质也就不同。话题“忙”(2004年上海卷)是形容词,“脸”(2005年江西卷)是名词,而话题“读”(2006年安徽卷)是动词。辨明词性是我们对独词类话题审题的前提。只有辨明了词性,我们才能进一步认清话题的内涵。而话题内涵既有字面的含义,又多有比喻、象征意味。常见的“门”“翅膀”“路”等,都是如此。如“杂”既可以指事物的杂乱,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还可以指形势矛盾的繁杂。明确了话题的内涵,我们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独特之处的文章。
其次,要扩展话题内容。独词类话题往往不直接表示观点,其意义的外延大,所以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将独词话题扩展成短语或句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宽题窄做。这有利于思路的打开,有助于鲜明主题的确立。扩展话题,我们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如“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扩展: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反思,不反思会怎么样。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找到某个适合自己的一个点进行写作。“借”“快乐”“追求”等话题都可以这样写。在延伸扩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特点相关联想,化实为虚。如话题“石头”“路”“桥”等。如“锁”,最容易让我们想到“心锁”,即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还可以大到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等。而“锁”常与“钥匙”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可想到在生活中,要打开“锁”,就必须有适配的钥匙。在审题时要多方思考,多向思维,多角度联想,不可拘泥于浅层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写出深度。
2.话题是短语形式
(1)偏正结构:偏正结构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如“生存的智慧”这一话题,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2)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这一话题,“诱惑”只是文章限定了你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怎样战胜。
(3)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的短语话题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如“我能”这一话题,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做的,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
(4)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走与停”这一话题,走是停的目的,停是为走积蓄力量、调整正确的方向,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不能只写其一方面的内容。
3.话题是句子形式
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作文题“我终于笑了”,我们衡量各方,找出重点。可以划分为“我”“终于”“笑”和“了”四个部分。“我”表明这篇文章应是第一人称,也只能写有关考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写“他”或者某人,则是“偏题”。“终于”是最后的意思,表明写的文章要有一个结局,有一个交代,要具有完整性。“笑”表明文章内容的性质是高兴的,我的心情是开心的,没有写出这种高兴和开心,则是不符合题意。“了”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标志词,表明我的开心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经历过的了。进一步分析这几个词,会发现,最为关键的词是“终于”,它隐含了我的笑来之不易,文章没有写出这层含意,就难获取高分。
(四)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这里指的是显性要求,比如文体、字数等要求。
[典例示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四审”法,写出你的审题过程。
(1)材料中的关键句:
(2)提示语:
(3)话题:
(4)要求:
[立意参考] (1)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2)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提示:从真实而充满本色的生活、纯真而朴实的情感、真切的体验或感受等角度去思考。同时应注意: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这些是立意的着重点。)
(3)因话题是独词类形容词性的,所以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可以将“真”扩展成短语或句子,如:做人需要真性情。
(4)要求语部分中首先明确了作文所要写的具体内容,即所写内容一定要与“真”有关,一定要“真”;其次明确了所写人物“你”即写自己;再次明确了选材的范围“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常规要求部分中明确了习作中要注意的常规问题,即注意点:立意、文体、拟题、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