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荒原狼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荒原狼读书笔记1
或许是因为还没企及身处荒原狼的那般挣扎,我只能仰头望着,呼吸间感受到他极尽虚无至绝望的分裂,而无法、哪怕那么一丁点的去体验那样的生活。
《荒原狼》从最初出版者的序、哈勒尔的生活,到荒原狼的小说和最后剧院里魔幻现实的镜像,每一个片段都是哈勒尔对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反思、审慎与批判,这是在时代里每个思考者所必须面临和克服的困境,应该如何活着、要如何活下去。有痛苦动荡的时代背景,有似真似幻的超现实手法,但最动人不过它的纯真坦率,字字句句都直抒胸臆,解剖、分析、审判,还有温柔的抚慰。
据说训练的方式是摧残一个人的意志,然后在零基础上灾后重建。《荒原狼》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这么看,多重人格间的斗争最后总有一个平衡,要达到这个平衡,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放下一些执念。
自由之人是不依赖任何事物的,他自给自足、自我激励、自我生长、自我毁灭。因而一些人会想,只要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就能成为自由的人。
于是,他们清心寡欲,远离世俗的喧嚣,沉浸在书卷里,喜于哲人的言语。是的,刚开始他们自由了,他们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在蓝天碧草间,享受着广袤无垠所带来的喜悦。可是,他们越是奔跑,脚步越是沉重无力,越是沉重无力,他们越是奋力奔跑。所经之处,无不留下他们的气味,这种气味夹杂着书页的霉变与阴沟的腐败,这种气味使天空变灰、使草地变黄。最后,他瘫倒在地上,喘着气,身上压着一座座四四方方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概念、知识以及真理。他死了,他曾有一刻自由。
荒原狼读书笔记2
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 《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从来都是一团糟,烟尘遍地,桌上地上胡乱堆积着书本和音乐。他深谙欧洲古典哲学、神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积蓄。但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一套自杀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于剖析自身的工作。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剖析是残酷而客观的。他一开始就先验的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他对于自己的这种双重性的描述语气十分客观,以至于我们经不住信以为真。从这一点来看,哈里从一开始就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一类人的。这种了解而产生的鄙视首先指向的是自己。文中的一个旁观者房东的侄子道出了这一切:“我意识到,哈里的悲观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鄙视。而是基于对自己的鄙视。他那么无情的刻薄所有的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总是把自己放在憎恨和否定对象的第一位。”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
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我看来哈里是一个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他就像一个苦行僧,用自己的清醒与行为上的孤立来监视着这个社会。他的忧虑是超越了时空生死。对于他来说,死是比生要轻松和快乐的事情。因为有了死的期盼,人的生才有了动力。死是生的目标。
哈里关心的是生的目标也就是死。我纠结与一个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的好,不去愿意面对死亡,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所以不去追寻。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哈里的态度,他的确游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他看到了人的狼性,每每有鄙视,他先鄙视自己。一个这样悲观却又不去指责社会的人,给了我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可以说他是因为这个社会才变成这样,却又不去排斥这个社会。通俗得来说,就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不去想对手的强大,只思考自己的无能。这是一种睿智,却又是一种悲哀。睿智的是他能想到这一层,能将人性、狼性看的十分客观,却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悲哀。
《荒原狼》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要想更深入探索出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一遍一遍细细研读。
荒原狼读书笔记3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荒原狼读书笔记4
读到赫尔曼·黑塞的这本《荒原狼》时,似曾相识的震憾感使我突然意识到,这一本连同他的《玻璃球游戏》,我多年前就读过了,可是竟然忘得一干二净,也许是因为黑塞一贯天才智商的晦涩风格实在非资质平庸之辈所能轻易消化,也许是因为我那时反思自己的人生不如现在深刻,体会尚浅。这也更坚定了我今后写读书笔记的决心。
读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写则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读书的时候,千头万绪的思想从字里行间飞出来,像蒲公英的小种子一样飞向你灵魂的每一个罅隙。有些粗粝、不易消化的就被挡在外面过滤掉了,而越细微、当时越不引起注意的模糊念头越容易侵入潜意识的洪流,在大脑里默默潜伏。日积月累,年深日久,它们在你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错综复杂的根系在你的潜意识土壤里缠绕纠结,枝枝蔓蔓的树冠则在你有意识的记忆里触碰交织,两者形成了你总体的人格表象。这就是读书的力量,而思考和记笔记可以让大脑像等待蝴蝶的花蕊一样呈开放性,让更多思维的粉末穿透侵入。
当然我写的都是个人天马行空的心得,以我的积累和深度,不敢妄称书评。我总是看完一本书就立即趁热打铁,记下所思所感。我不能和每一本书萍水相逢,过后就形同陌路。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大量的输入,而不是产出,不成熟的时机结出的果子只会是苦果酸果。所以这一篇篇笔记,就当是一次次小的练习。
荒原狼其人所思所想,相信能引起每个人的共鸣。任何人都能在他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和思维的碎片。这本书就像一本集大成的星象奇书,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跟自己对应的性格特征,然后惊叹:真准!例如:
“已经有过不少人,他们的性格有很多地方像狗、像狐、像鱼或者像蛇,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有什么特别的难处。在这些人身上,人和狐、人和鱼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他们甚至互相帮助,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归功于他们身上的狐性或者猴性,而不是归功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哈里却与众不同,在他身上,人和狼不是相安无事,互助互济,而是势不两立,专门互相作对。一个人灵魂躯体里的两个方面互为死敌,这种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这种人格分裂很多人都有体会,并为之痛苦。每个人的躯壳里都不止住着一个灵魂,它们像一个微型社会,有的强大,有的弱小。如果有一个特别强大的主宰的灵魂,其他灵魂都唯命是从,就像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那么这个人还能保持行为思维的一致性;如果有两个灵魂势均力敌,各自为政,相互攻讦诋毁,互相内斗消磨,就只能像荒原狼那样,把自身的能量消耗得形销骨立,痛苦不堪,唯有以死解脱。
“茶楼酒肆、舞厅酒吧、影院娱乐场所,这一切构成的世界,对我这个孤独的人和美学家说来,始终含有某些低级趣味的,为道德所不容的、有损体面的东西……”读到荒原狼这一段内心独白,我不禁想到,在道德上顾虑太多,以至于无法欣赏庸俗的人,很难获得世俗的幸福感。荒原狼又说,“我不满足于生活幸福,我并不是为幸福而生的。这不是我生活的目的……而我希望死亡!我所需要和渴求的是另外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既让我怀着热望忍受痛苦,又让我怀着极大的欢乐去死。这就是我期待的不幸或幸福。”读到这里,我又想说,“这真是No Zuo No Die啊!”适当的庸俗不正是人生的调味剂吗?没有那些庸俗的一切,如何能够体验俗世的快乐?总而言之,我对荒原狼深刻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怀有敬畏,但是又对他过于极端的精神洁癖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情。因为他的想法,一种基督狂人自虐式的反省,一种对信仰狂热的自我殉葬式的生活态度,不正与我们当下普世的幸福论背道而驰吗?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黑塞所处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中叶,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滚滚狼烟中复苏的商业社会,厌倦了战乱、瘟疫和死神的人们开始纵情声色,追求物质享乐。一切人文艺术和对战争的反思都被抛到脑后,整个社会被抛进庸俗物欲的洪流之中,信仰沦陷,拜金主义、享乐至上,让黑塞这样的精神追求高尚的有识之士感到迷惘。这是黑塞的《荒原狼》所要批判的时代病,也正是我们当下时代的症候。
我惊讶地发现,我前文对荒原狼的认知正是这种庸俗幸福论的写照。我深陷在世俗的一切声色犬马的享受里,一心想得到平常人或者小市民们公认的幸福,无外乎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多财多福这些老生常谈的小追求。我对荒原狼越是同情和鄙视,就说明我陷得越深,被物质形态化得越是严重。
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小市民难以自拔的泥淖深潭,但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并自满自足的肥美草地。我们的欲望从此处生发、汲取营养、消耗和排泄,再把我们自己的肉身掩埋在世俗温热的土壤和粪便里。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庸俗的存在而否定自己,否则注定造成如荒原狼那样的人格分裂。
诚然,我们都认为做一个圣人是高尚的,值得我们景仰的。然而当一个赤裸裸的圣人的灵魂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只能看到人形皮囊掩盖下的兵荒马乱,血肉横飞,不妥协的灵魂尸横遍野,自我批判的瘟疫到处肆虐。我们安慰自己说,总有人会做信仰的殉难者,总有人会为极致的理想陪葬,而不是我。我们只需要和解、和平和一滩温热的世界,哪怕那意味着放弃自尊、放弃信仰,与一切庸俗握手言和。我们都是朝圣者,向往纯粹的信仰,但是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死在通往庸俗的路上。
荒原狼读书笔记5
这是我第一次读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一次读黑塞的小说,刚开始并不容易,要我说它不是那种趣味盎然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通俗小说,我花了好几周才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读完一遍。
正如黑塞所说,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像《荒原狼》这样的杰作也必然要求我们反复阅读。但阅读有时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遗忘与一部作品第一次见面时稍带着拘谨、陌生的心情好奇地打量它时笨拙的、本能的感受。
我不能说我已经读懂了这部小说,但是却可以说说我自己的认识。在书里有一个带着奇幻色彩的魔剧院,哈里在其中一个门上写着“人物结构指导——保证成功”的房间里看到了许多个包含着自己不同形象的棋子:
他毫无声响地用聪慧的手指抓住我的形象,抓住所有老头、小伙子、儿童、女人,抓住所有活泼愉快的和愁容满面的、强壮有力的和弱不禁风的、敏捷的和笨拙的小人,迅速把他们放到他的棋盘上,安排成一场游戏。他很快把他们组成集团和家庭,让他们比赛和厮杀,让他们相互间友好,相互间敌对,构成一个小小的世界……这真是一出角色众多,生动紧张的戏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房间就是《荒原狼》,哈里、帕勃罗、赫尔米娜、玛丽亚甚至是所有和哈里一起跳舞的女人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形象,是哈里在“精神和欲望,或者圣人和浪子”之间的摆动的千万个灵魂,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痛苦的、残酷的、甜蜜的、充满情欲的而又徒劳的故事。
哈里是一个艺术家,对音乐鉴赏有着极高的品味和要求,对人生意义有沉重的痛苦的认识,有着良好教养和渊博学识,他孤独、离群索居,常常幻想用一把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一个酒吧为赫尔米娜所吸引,这个年轻姑娘简直像一个神一样洞察他的心灵,引导他用感觉感受生活,而不是用理智去苦苦思索,他一面感到可笑,一面却对赫尔米娜的命令无法拒绝,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年轻的音乐家帕勃罗和交际女郎玛丽亚,在和玛丽亚的交往中得到情欲的满足。最后在赫尔米娜的引导下爱上赫尔米娜并最终杀了她。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真是难以理解,也许是因为绝望所以想要毁灭,也许是因为不能忍受快乐,但是哈里得到了他的惩罚——活着。经过这一场角色丰富的戏剧,哈里已决定不再去死,并且“震惊地预感到这样游戏的意义,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并且不断地游历内心的地狱”,在生活一次一次的折磨和思维的反复挣扎中,哈里会更加适应新的世界,会学会如何去笑。
合上书时,我反而觉得这里没有真正的荒原狼,不是狼进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是一个理性的人误入了茫茫荒原,无所适从。
这是我看《荒原狼》后的感受,是非常粗糙的、表浅的、却真实的感受,留待以后进一步完善、修正或更改。
【荒原狼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荒原狼的读书笔记01-31
荒原狼读书笔记11-06
荒原狼优秀作文01-19
狼种读书笔记07-15
《天狼》读书笔记07-01
《海狼》读书笔记12-01
天狼读书笔记04-06
《天狼》读书笔记04-08
鹿和狼的读书笔记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