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读书笔记

时间:2021-09-23 15:30:0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中班读书笔记

中班读书笔记1

  寒假前,我借阅了《孩子,你要学会自己长大》,这是一本关于学业、青春、成长与梦想,是献给奋斗中青少年的心灵励志书,但是,对于每个成年人却也能带来莫大的启迪。我静坐下来,细细品味,并从中收获不少。

中班读书笔记

  通篇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着浓浓的正能量。不管你是青少年也好,已工作的成人也罢,都应该在心底问自己:“你学会自己长大了吗?”而书中所有的正能量语句都被用红字标明,更是让人一目了然:“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当你的内心有足够坚定的毅力和克服万难的勇气时,你就有足够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等等。

  这本书一共有三章,在第一章“成功是道选择题”中,作者先是以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案例,向我们展示现在这个社会中出现的诸多怪象:对什么事情都处于无所谓的态度、毕业生盲目考研、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的“跳跳族”、不知责任为何物、啃老一族等等,让我们从中反思、对照,进而深刻地提醒自己是否想要成为其中得一员。随后,作者引用多位名人的故事、案例等,激励青少年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梦想的人,并坚守梦想、捍卫梦想,趁着自己还年轻,拥有无限的热情与激情,只要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成功便不是问题。在第二章“向成功出发”中,作者用文字的魅力,一遍遍唤醒读者那已沉睡的梦想和斗志,使人心中永葆热情,以积极的精神状态为自己切身目标而奋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者在最后一章“成功八步”中举出自己在日常培训青少年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案例故事,以先破后立、学习模仿、优化目标、绘制“地图”、积极行动、适时调整、学会合作、反省总结这八步传授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方法。通过本章的阅读,我感悟到,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幸福的生活,它还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幸福属于满足的人,而成功属于不断追求、不断前进的人。

  合上书本之后,诸多思绪渐渐蔓延:我年少时的梦想、工作中的收获与不足、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我问自己,到如今,我完成了哪些目标,又拖延、虚度了哪些光阴,废弃了哪些计划……一想到这些,心中渐渐浮起一丝的失落,毕竟自己年少时心中埋下的梦想种子,终究未能遂愿成长。但是,人生又怎能了无缺憾呢?我毕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并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有梦想,有努力,有收获,这不就够了吗?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有拖沓、会有曲折,但是,只要能将自己的梦想的种子深埋心中,细心呵护,并努力为此坚持、奋斗、进取,哪怕山高路远,哪怕艰难困苦,我终究能够触到梦想的彩虹。

  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书中摘自伯迪亚纳尔逊的《我的人行道有个洞》这首诗:

  一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掉进了深洞。

  我迷失……我彷徨,

  这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二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没看见——我假装。

  我再次掉进了深洞。

  我无法相信竟到达同一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仍然画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三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看见它在那里。

  我又掉进了洞,这是习惯的力量。

  我知道我在何方,

  我张开双眼——这是我的错。

  我很快回到地面上。

  四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绕过它走向前方。

  五

  我走在另一条街道上。

  这首诗它讲述了一个人怎样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实际上,我们都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强化自己的主动心态避免地面的深洞,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能选择最佳的应对之策。

  走吧,走吧,人总是要学会自己长大。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人生要自己掌握。成功或是平庸,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中班读书笔记2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职来职往》上认识了刘同,在微博上看过他写的上了热门榜的微博,总之,就是知道有刘同这么一个人了。看《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方面出于好奇职场人刘同会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一方面出于到哪儿都能看到有关这本书的字句(或许它营销做得比较好),不看它有点过意不去(我的从众心理作祟?)。看这种书会有种恐惧的感觉,但是一旦看下去,满满的全是回忆。有些道理和感情也是在经历过了,才日久弥新。高中时间再紧也会有时间去思考一些自己的人情世故,学校时间再多也只会在表面,虚虚实实的过,上一次的思考都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感觉总是缺了东西,聪慧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被抽离。那些这下来就很有感觉,自己都禁不住点头的文字,不知道何时已经断了联系。生活里没有了文字,没有了回忆。有些事有些人怎么都想不起了。

  看着别人书里,那些小时候就存在的人物,那些从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甲,都能深深的刻在心里难受。感觉他们存在过。我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似乎在我的生活里也有过类似的人走过。可是她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所以当我闭上眼睛,回忆我记得的画面,觉得在看一部电影,而主角不是我的抽离感。一遍一遍的质疑它真的存在过,我真的在这里伤心难过,在这里没心没肺的大笑过嘛。有种记忆的断层,感觉像是活在世界之外的。关于青春的故事,年轻人与孤独必不可少。与青春有关的词还有迷茫,记得还有一本书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孤独与迷茫正是现在年轻人生命力必然的存在。

  也许你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睡觉,一个人发呆。可喜是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害怕孤独,离开另一个人,就没有了自己。所以说,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如此这般,也只能学会享受时间。也只有时间的消逝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时间,悄然从指尖流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唯有充分利用时间,好好享受时间带来的美好。孤独不是失败,它是自己与自己相处与对话最好的时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提醒自己,不要操之过急,尤其不要在背后抱怨啦相信我会渡过这段倦怠期,迎来更有活力的生活、更得体的语言行为、更专业的工作素养。

中班读书笔记3

  翻开几米漫画书籍《我不是完美小孩》的那一刻,内心涌动着莫名的情感,因为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那么强烈,仿佛自己就是几米漫画里那个孤独的小女孩,在和成人的世界抗拒的同时又不得不努力的迎合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一路成长来的,所以每个人都曾经是天使,也曾经在心里住着一个倔强的怪兽。“我只是个小孩而已,为什么你们大人会对我要求这么多?我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你们非要把很多不快乐强加给我呢?”捧着这本书,心情有些复杂,这可能是当代儿童内心最真实的独白。跟八零、九零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孩子似乎更没有了自由,他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隘,从两三岁开始,小小的他们就被迫接受各种花样的早教课和补习班。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小小的他们就背负了太多和他们年龄不成正比的负累,所以他们不快乐,所以他们要呐喊。

  《我不是完美小孩》为什么能够在青少年或者儿童中如此风靡?其实书里孤单的主角就是我们很多人童年的影子。

  孩子只是孩子吗?既然是孩子,他不应该是快乐而单纯的吗?既然大人都不能做到完美,那么为什么要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呢?“我不是完美小孩,我不可能每一科都考一百分、我不想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我只想在属于自己的年纪里,无忧无虑的成长,因为我是小孩,所以有着太多的不完美,作为大人,你们为什么不理解?”

  童年是最梦幻的年龄,真的不需要洞悉成人世界的繁复。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快乐来自于简单。不要在孩子童话般的世界任意涂抹色彩,将一些不好的情绪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受伤害。容许他小小的错误,不要竭嘶底里的去毁掉一颗童心建立起来的堡垒。尽量让孩子保留属于他的特质,让快乐成为他童年时代的主导,因为他是小孩。

  我不是完美小孩,你们也不是完美父母。既然如此,就相互容忍着和平相处下去。我只是个小孩,我有属于我自己小小的精彩,你们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也请你们不要强行闯入,轻而易举的剥夺属于一个孩子简单的快乐。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接纳我乖巧的同时也学会接纳我的“坏”。

中班读书笔记4

  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如何在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这就是今天我介绍的这本书中为我们解答的疑问。作者就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为我们提供最有价值的理念和策略。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一丢丢粗浅的心得。

  文章开篇的两篇序言,粗略地介绍了高宽课程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框架式的介绍,让初次阅读的我略觉生涩,很多地方需要细细地读,重复的读,时而回过头再去看看,才能略有领悟。于是心得之一便是:凡事贵在坚持。

  本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里面介绍了有准备的教学的概念,同时探讨了整合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各领域中教师引导儿童全身心投入的、发展适宜性的最佳实践。每个章节讨论了有准备的教学问题,提出哪些知识和技能儿童通过自己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需通过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每个章节都有“思考题”,能激发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实践。最后一章节是作者对于有准备的教学的反思,便于帮助教师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各种情况下应用这些理念。

  如何用最优的方式教育学前儿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儿童的主导学习“和“教师主导的教学”如何平衡,则是我们常常困惑的。

  作为开篇章节,该章就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有准备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等重要,二者相结合是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式。这样的观点,对于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还是幼儿主导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应答。我们都知道幼儿主导的学习往往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助于他们更投入于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经验、新知识和技能。但是,几乎没有哪种学习可以完全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进行的,任何不管不问的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时候,幼儿在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创建的良好环境中能学得更好。这也让我联想到平日的自主游戏,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应以什么身份参与,怎样在游戏中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于干涉,否则只会导致毫无成效的所谓的“自主游戏”,同样在美术活动中,没有技能支撑的表达必定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而过度强调技能也容易导致单一、机械化的结果。所以,有准备的教学,关键还在于“平衡”。就像书中作者总结的: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加上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等于最优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和幼儿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强调幼儿自主探究的当下,这本书通过思考教师指导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对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及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最佳方式去引导幼儿发展,这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启示。

  “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学”,短短几字,对我们教师而言可能就是一生追求的方向。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虽然前期都会做不少准备,关注目标、创设环境、及时评价,但可能更多的还是比较浅表层面的,相对来说,更多的会倾向于教师为主的学习经验。如何真正平衡儿童为主和教师为主这两种学习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学”,自己还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的时间去学习摸索。这本书理论性强,读起来不太容易,还是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理念与有效策略,我将结合我的工作实践继续学习书中的精妙之处,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所说的那样“希望这本书能够鼓励大家利用已有的知识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中班读书笔记5

  我是在20xx年春节快结束的.时候开始阅读《过犹不及》这本书,当指尖翻启书页的时候,我便开始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它带领着我开启了一扇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之门。

  写书的作者是两位国外的心理学博士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共同著作完成的,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什么是界限?界限该如何冲破?如何发展健全的界限?等三个篇章。第一章是从“一日没有界限的生活”开始,引出主人公雪莉生活得无比寂寞与疲惫,无论是她的婚姻、小孩、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一团乱麻。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试图在主人公身上寻找原因:她试着依照所谓的正确方式过她的生活:替别人承担责任等最终使自己负荷过重的责任感,无法掌管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生活的主权。

  由此,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任何有关责任与主权的困惑与混淆都是一种“界限”问题。就像是一个有家的人,一定会在自己土地的四周建造有形的地界一样,我们必须在心理上、肉体上、情感上、灵性上设立界限,来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是我们的责任,什么不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书中主人公雪莉在生活上的挣扎,不懂得在适当的时间向适当的人设立适当的界限,结果就产生了破坏性或毁灭性的结果。

  那么,设立界限之后我们又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在设立界限后仍会是个有爱心的人吗?合理的界限是什么?要是有人因为我设立界限而生气或受伤怎么办?界限保护我们什么?又该如何去运用呢?进入第二章,关于界限的冲突,分别从界限与家庭、朋友、配偶、子女、工作、自己以及神等全方位阐述如何设立良好的界限需要有两个观点:第一、要对别人设立界限。这是我们谈到界限问题最常听到的,但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或制止邪恶,因此就设立界限来远离邪恶,远离那些不知悔改的人。第二、要设立我们自己内心的界限。我们内心需要有个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放进感情、冲动、欲望而不表现出来。我们还必须对自己说不,包括毁灭性的欲望,以及那些虽然好但非适当时机去追求的欲望等。

  了解了冲突之后,就要来告之我们如何发展健全的界限,从对界限的抗拒到愤怒的反应,从肉体的抗拒到真正的需要,从内在的抗拒到外在的专注和愧疚,最终呼应文章的开始部分,让整天陷在混乱与失去控制的雪莉,在明确的界限内重整她的生活,回到有界限的生活中,如今的她充满自由、自我控制以及亲密的关系。

  可见,界限对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活着,就应该要设定合理的界限,懂得保护自己,而不应该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对于别人的拒绝,我们也不应该对其感到愤怒、伤心,应该要站在他人的位置去思考,思考为什么他会拒绝这件事情。那么,答案也就会迎刃而解。

  来吧,朋友们!让我们成为一个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人伤害、丰富自己,传递真情的人吧!

中班读书笔记6

  寒假里,我阅读了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维尼老师(胡春光)的著作《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维尼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认知疗法”的概念,何为“认知疗法”?它的原理就是: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认知疗法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可以帮助父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火气;可以帮助孩子少发脾气,增强抗挫折能力,改变有问题的性格;还可以减少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在应用认知疗法的过程中,学会三种思维,坦然面对挫折。即:

  1.坏事变好事;2.很正常,没什么;3.顺其自然。维尼老师对这三种思维的提炼令我获益匪浅。

  首先,来了解一下三种思维的含义——

  1:坏事变好事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眼前的这些不顺利看起来是坏事,但常言道“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者坏事经过努力也可以转变成好事,我们应该从负面的事情中看到积极的方面。

  2:很正常,没什么

  这是作者的六字真言,看似平凡之极,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但却能帮助人淡定。为什么有些事情让人很难受呢?其实有时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们夸大了这个事情的影响,把它看得严重,这自然会感觉很受挫了。这是一种放大的思维模式。

  其实有很多父母就是这样。比如,一位妈妈看到孩子上课不举手,或者不肯上台表演,就认为孩子不自信,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一生该有多失败!这样放大之后自然焦虑、受挫。家长可能会把这种夸大的思维模式“传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长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从家长紧张的表情和沮丧的态度中体验到。时间久了,孩子也会习惯于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态如何,可想而知了。

  其实不举手、不敢表演这些现象都是很正常,没什么的,可能随着成长自然解决了。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如果能够去理解孩子,想想孩子的表现也许是“很正常,没什么”的,就会淡定一些,就不那么容易焦虑、生气了。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败的确关系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绝大部分挫折、失败不是那么重要,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糟糕,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小波澜而已,很正常,没什么。

  如果知道很多事情很正常,没什么,就会淡定很多。有这样的认知自然会有淡定的情绪和行为。

  3:顺其自然

  维尼老师有一个核心思维: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这和古人倡导的“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是相似的。

  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但是自然会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可能还有些糟糕,不是“没什么”的。所以,此时需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后,心就静下来了,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责上,而是面向未来,去做实在的努力,这反而是积极的。

  很多大人和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赢,一定要考好,一定不能做不好……但是谁能保证一定呢?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沮丧懊恼,显得脆弱。所以,如果想坚强,就要学会在努力之后,顺其自然,只要尽力了就好。

  润物细无声,逐渐地,顺其自然会成为孩子的习惯性思维,那么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即使失败,也就可以安心地顺其自然了。

  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三种思维并不是阿Q精神,它有一个内在的顺序,面对挫折,先想想有无可能变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变成好事,自然平静些了;如果变不成好事,再看看这件坏事是否很正常,没什么,不像想象的那样糟糕,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淡定;如果确实是件较大的坏事,顺其自然就是了。

  三种思维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按照这个顺序去思考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情,大部分都能淡然处之。三种思维,也就是放下过度的执着,学会淡定的过程。

  在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孩子们大都争强好胜,喜欢被关注,爱听好听的、表扬的话,不愿被批评。有些孩子,说他几句就要掉泪。孩子天生都是要强的,胜则喜,败则悲。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受不了批评,是因为觉得“被批评”是个大事情,好像天塌下来了,会夸大为:“老师不喜欢我了”,“是不是说明我不行啊”,这样想,自然承受不了,落泪、痛苦是自然的。许多父母出于严格要求的理念,喜欢挖掘事情深层次的意义。孩子出了点所谓的错儿,就上纲上线,提升到影响一生的高度。此时家长批评孩子的表情、态度,自然会让孩子觉得被批评是个很严重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会对批评过度反应了,这还会“传染”,其他人批评他时也会习惯性地反应过度。至于父母那些声色俱厉甚至打骂的批评,对孩子影响更大了。虽然这种批评可能会使孩子习惯于批评,但是结果要么是压抑孩子,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怎么能做到轻松地承受呢?

  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容易出问题,性格也会变得脆弱,小挫折对他来说也是打击,这会阻碍孩子前进。因此,采用批评的方法并不能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是应该去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看待批评的习惯性思维。三种思维的应用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批评、输赢、压力和焦虑;也能减轻教师、父母育儿的焦虑

  虽然身为教师,但也要保持谦虚,不要认为自己就是权威,任何事都是对的,要明白自己的观念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不要强迫幼儿全盘接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体验、辨别,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样还能提高孩子鉴别理念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教多年,越来越感到“育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考量的是为人师、为人父母的心理与智慧。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为了教育孩子,实则首先需要提升的是自己。书中提到“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合理的理念和方法,再“吾日三省其身”,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那么,幸福还会远吗?

中班读书笔记7

  寒假里看了本书,书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的封面,是一个妈妈牵着孩子小手的背影,这是世界上最温馨的画面,也是让我为之心动的一幕,更是激发我阅读欲望的直接原因。

  书的内容,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封面的这句话展开:“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管宝宝午睡,看看熟睡的他,不禁思考:是这样吗?我也是出于害怕吗?我想,害怕应该还不至于,更加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焦虑。我相信每个父母,尤其是妈妈,面对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都会伴有焦虑。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感受肯定更为深切。

  继续拜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书中美国的父母,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焦虑、紧张与不安,书中描写的孩子与父母面临的问题与情况,与我们如此接近,让人不由的会产生“熟悉的感觉”。

  作者在第一章就明确提出,“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然后,作者分别从“父母心中的爱与怕、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等方面,一一给读者摆事实、讲道理,书中提到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总结了父母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包括父母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潜意识的问题。最后,书中都会给出明确的建议怎么去做,给家长“诊断”之后开出“药方”,更重要的是这些“药方”并未高谈阔论的大道理,而是非常具体的“1、2、3……”明确的具体怎么做,看完之后非常受教,我想这正是大多数家长希望和喜欢看到的指导书吧。

  回到自己身上,我想到我自己的宝宝,因为他的到来,我发现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自己,享受了许多特别有意义的经历,知道了许多养儿育女的辛苦,体会到了为人母亲的幸福与不易!

  最后,我非常喜欢封底点睛的那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中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幼师读书笔记中班02-18

中班教师读书笔记随笔12-16

中班幼儿教师读书笔记04-26

中班老师读书笔记(精选10篇)06-18

幼儿园中班教育读书笔记06-18

幼儿教师中班读书笔记范文07-15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通用25篇)06-21

幼儿园中班教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7-15

幼儿园中班教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