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19 21:49:2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机智》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通用11篇)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1

  书到用时方恨少,为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闲暇时间我走进了《教学机智》一书。慢慢地我发觉它并不是像其他教育类书籍那样纯理论的枯燥,而是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体会,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又形象。书里所讲一些教育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何其相似,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教学机智并非“遥不可及”。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学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书中写到:“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处,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已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做到教学机智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的成长”,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教学机智才会随时出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机智藏身于书页里、教学中、沉思时……我渴望拥有那份美丽的智慧。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2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

  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教师为何要修炼自己,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学生呢?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

  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己、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

  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己的那份“不确定性”呢?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己,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3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己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

  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己,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

  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4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应该看到,改革过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实践。

  如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习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这次教育局对武原中学常规调研中许多学生对教师拖堂的'现象很反感,而且教师拖堂普遍存在。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或45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习,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因而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导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才能以此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重视,体现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体现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师素质,体现出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5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在《教学机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一个个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生活故事,教育是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活动,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搜集和研究,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验组织教育活动,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机智就是通过温和的言语及适时的`沉默来加以调和。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和的言语可以促使我们变得更加随和,甚至突然之间从新的方面看待事物。所以声音和言语形成的气氛与教室里的教育关系的相关性说得再重要也不过分。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时时注意我们的语调、我们说话的方式。适时的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给予、默默地聆听,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是对孩子的期望与信任,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克制、沉默绝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们还是需要我们时时引导、指点,有时甚至是约束的。何时克制自己,何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何时保持沉默,何时……这些对于我而言,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自己去不断学习、体验、回味!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针对实践和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改进实践,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简言之,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教学机智》就是呼唤我们回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6

  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的发生激发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更清晰,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它是可以学出来的,更是需要品出来的。教育的机智涵盖在我们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7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 “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习,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8

  我们阅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先生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虽然只看了前两张,就被此书所吸引。

  该书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十分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罢,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而教育智慧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记得书上曾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亲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细微的变化。”而教育智慧也正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意蕴,而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生活中,教育智慧又得到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甚至要像侦探一样,利用细微的蛛丝马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斗智斗勇,突破重重障碍,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简单、粗暴、划一的方式来做教育。让我们从此刻起,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多做思考,多做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成为一个能从沙子里发现闪光灵魂的教师。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9

  开学初,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名师教学机智》一书,读后,颇受启发。

  同样是教师,同样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同样的孩子,为什么教学效果相去甚远?难道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差异吗?那么个人能力大小又是怎样形成的?全是遗传基因的功过吗?

  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决定因素取决于他们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直面挑战、敢于创新,还有对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博大的爱心等等,当这一切综合到一名教师身上的.时候,他离名师就不远了。

  纵观本书中提到的名师,没有哪一位不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所以讲课时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讲的全面、完整、透彻,包含的知识容量巨大,观点鲜明,感情充沛,别说是学生听了增长见闻、耳目一新,就是一般老师听了,也感觉与众不同,受益匪浅。而他们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理解更是一般教师无法相比的,因而他们能够顺势引导学生,灵巧的驾驭课堂,轻松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别人极力回避的问题到了他们那里,就变成了课堂生成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基本上是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好干也是干,不好干也得干,为什么不好好干呢?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九州,难道不是我们为人师者最崇高的愿望吗?如果有了热切的愿望,再加上辛勤的汗水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我们离名师都不远了。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多好啊!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努力!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10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篇11

  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把现象哲学运用在教育中的著作,语言平实,读来流畅,宛如做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让人受益匪浅。

  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读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师应设法运用教学机智,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机智的小乌龟作文10-04

机智的小山羊04-06

非常机智的哲理故事09-28

机智的老山羊作文04-07

名人机智故事08-01

教育需要机智 优秀作文08-20

机智的鸭妈妈想象作文12-27

想象作文:机智的小白兔02-11

机智的小白兔状物作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