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作文汇编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传统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作文 篇1
中秋节到了,妈妈叫我打电话约公公和婆婆到我们家过节,打完电话,我突然想起来,今天也是奶奶的生日,我赶忙对爸爸妈妈说:“中秋节是我奶奶的生日,我们应该给奶奶过生日呀!”爸爸妈妈恍然大悟,连说:“对对对,应该给老人过生日。我们分头准备礼物吧”爸爸去订生日蛋糕,我也忙碌起来,我要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想了想,我先找来3种不同颜色的卡纸,把他们拼成一栋房子,在房子上做了一对翅膀,然后把我们全家人的照片剪成一颗爱心贴上去,最后在房子上写上“我的幸福家园”礼物做好了,我把它藏好,就等奶奶她们来了。
晚上到了,一轮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和我们一家团圆在一起吃月饼,吃完了月饼,奶奶和婆婆在一旁聊天,我悄悄地把生日礼物递到奶奶手上,并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我们全家人都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奶奶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中秋节真是个幸福、团圆的节日。
中国传统作文 篇2
灯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很幸运,与灯谜同行,在灯谜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外公是我学习灯谜的引路人。小时候,每逢元宵或中秋佳节,我总瞧见外公用笔在纸上写上几个字眼,然后贴在院子的墙上,招呼街坊邻居们来猜猜。每次院子里总能充满笑声,也正是这笑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记得有一次,我凑上前向外公“打破砂锅问到底”,外公告诉我:“这是灯谜。”从此,我便似懂非懂地喜欢上它,与外公和街坊邻居们“有模有样”地猜谜。
进入了小学,我又与灯谜再次结缘,这“缘”自苏老师的灯谜兴趣班。苏老师时而生动有趣带我们学习猜谜的方法,如:卷帘格、秋千格等;时而带着我们探寻古今中外的知识长廊。有人说:“会语文者不一定懂灯谜,会灯谜者一定懂语文。”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自从开始真正接触灯谜后,我越来越爱阅读——科学类、文学类、历史类、经典国学……只要是能让我捕捉点新知识的书籍,我都不放过。我越来越爱思考——拆字、组字、猜地名国名、认“泊人”“泊名”……无形当中,我的语文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多,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更值得兴奋的是,我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会猜谜了!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灯谜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新时代人的传统艺术创新。在我成长的路上,有它一路相伴同行,真好!
中国传统作文 篇3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童年与刚刚改革开放的时期度过。当时农村的娱乐活动很少,村里一年一度的唱大戏就成了全村人最大的娱乐奢望了。
每到秋初之际,村里就会派人外出写一班戏来村演出。一来丰富丰富匮乏的农村文化生活;二来正值农作物急需雨水之际,也祈盼风调雨顺,以求当年有个好收成的心愿。在人们的期盼中村委传出哪天来村演出的确切消息,大家相互传递着信息,各自邀请着外村的亲戚朋友来看戏,全村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气氛。在演出的前一俩天,每家每户或多或少会增加些新面孔,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着,祝福着,村里显现出几分少有的热闹。
汽笛清脆的响声把寂静的村庄沸腾了。大人们相互谈论着今晚早点吃饭,去戏场看戏;孩子们雀跃着,奔走相邀,往返在家和戏场之间,往日没人驻足的戏场热闹了起来。中午过后,在村子的主要街口贴出了海报,人们浏览着、谈论着、嬉笑着、相约着晚上的戏场。
大约下午6点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了,晚饭要比平时吃得早,孩子们则已经有早早就到戏场去占座位的了。那时没有什么公共的座椅,靠近戏台的前面村里会摆上几排杨树椽子,充当临时的座椅,后边就是各家各户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圆的、方的或凳子、或椅子什么的,大家倒也摆的一排一排的,虽然不是摆的太整齐,但大家还是比较规矩的相互照应着。我和妹妹也会早早去场子里在好一点位置的椽子上摆上几块手绢什么的,占几个座位,一下午兄妹二人轮流的看着占下的座位,看着戏台上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熟悉的、不怎么熟悉的小孩、大人打着招呼,焦急的盼着夜幕的降临。日头缓缓的向西沉去,夕阳染红了半个天幕,戏场也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场子里的人们逐渐的多了起来,嬉笑声、叫喊声、小贩的吆喝声充斥着整个戏场。我们兄妹二人也翘首寻找着自己的家人,不时互换着跑回家吆喝几声:快点、快点。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陆陆续续的到齐了。8点钟开始,台上会每隔一会儿奏一段过门:一是提醒戏子们应该开始化妆准备了;二是告观众戏快开了,大家尽快到齐了。人们扬着笑脸,嘴里边磕着瓜子什么的边唠着家长里短的话题等待着正式开演。8:30到了,戏台上的幕布随着器乐的演奏声缓缓地拉开,戏演开了,台下的吵杂声也逐渐的静了下来。人们的表情随着表演的剧情变化着,懂得、不懂得全都津津有味的欣赏着,随着演员过硬的功底和卖力的演唱以及群众忘情的投入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初秋的暑意融入了浓浓的戏情里,高涨的激情把夜空也渲染的亮了许多。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瞪着眼看着戏台上表演,听着大人们嘴里不时传出的几句解说,似懂非懂的留着记忆,逐渐的积攒起了对戏曲的爱好。大约12点半以后散戏了,人们呼男携女,扶老抱幼鱼贯而出了戏场,吆喝声、狗叫声、开门声、关门声把整个村庄搅得又出现了短暂的沸腾。
如此四天,辛劳一年的人们的脸上露出的是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演出结束后,大家任要谈论几天,比比去年的啊;今天的有什么不足啊;戏子们谁好啊等等之类的话题。我们孩子们也是演出后的几天才能从喜悦中恢复过来,但却在我们幼小的心中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陪我们长大成人,培养出我们这一代对戏曲的爱好。
中国传统作文 篇4
中国的园林传统从来就与节约无关,因为它的起源和本质就是士大夫和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场所,也是颓废文化最佳的温床。昔有商之纠王劈沙丘筑苑台,悬肉为林。又有宋之微宗启“花石岗”造寿山艮岳,拆城毁桥只为怪石。更有清之慈禧,卖江山,挪军费修建颐和园。今有暴富城市继承和发扬“园林传统”,挖龙地,堆假山,掘祖坟以获巨木,毁湿地良田更造广场亭榭。贵族之气一脉相传,铺陈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如此,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亟待变革,但首要的是彻底抛弃被奉为“国粹”的造园艺术!面对重重的环境危机,回归生存的艺术更应倡导用节约和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科学,营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我想,中国的园林及建筑就象古诗句“病如西子胜三分”中的“西子”一样悲哀!人们追求病态美来满足自己所谓的“温文尔雅”,这恰恰表现的是一种扭曲了的人性!
我在网上看过一则新闻:河南花了三个亿在万寿山建了一条长21千米的钢筋混泥土巨龙。我但且在这问一下,三个亿,能让中国多少流落街头的人有固定的居所,能让多少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民过上好日子,能让多少失学的儿童回到校园?即使就是用来投资其他更有意义的地方,也可以带动多几个GDP增长点啊!而这条巨龙有什么用?防洪水利?防风固沙?还是为了旅游?向来就标榜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官员在动工之前到底有没有想过,人民会同意吗?哼,我看,他们的这座形象工程恐怕把国人150年来积贫积弱的根性都大昭于天下了!可悲!可恨!更可恶!
中国传统作文 篇5
节日就像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就像一只娇莺在唱歌,节日里充满了欢笑和快乐。除夕和春节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了。
除夕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春节的时候,我们我是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我喜欢的演员:赵本山,范伟,小沈阳,丫蛋.快到半夜时,我们就下楼去放鞭炮。钟响敲响时,就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一起吃了饺子。在剩下的日子来我们去串们去了。就在我在别人家玩的高兴时,我我突然想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年?爸爸告诉我:““年”是一种野兽。每到腊月的在最后一天,便出来惊食吃人,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人们发现这种野兽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为了驱赶它,人们用红颜色是的桃木做成牌子挂在门口,称为“桃符”。还有人燃烧砍伐来的青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桃符,听到爆竹响,吓得赶快逃跑,这样大家就安然无恙
春节我过得真开心呀!
这是我家过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你们家过的中国节日是什么,又是怎样过的呢?
中国传统作文 篇6
(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也是很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的《审视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与方法更新》一文,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历史进行了简述,并对模唱课的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类似的文章还有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沈阳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回顾与反思》。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在《多一点感性,少一点理论,结合时代,拉近距离――谈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感性教学模式和与时代的结合》中认为“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原则之一,我们应该去遵循它。受客观历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也很少能接触到,因此,在缺少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如果大谈理论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她觉得应该让学生通过接触民间乐器、向民间艺人学习、展演以及结合一些时代的元素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每一个文化区划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音乐文化区的边界、音乐文化区的“综合性”音乐特征如何归纳等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的教学断想)对模唱如何来展示地域、语言、音腔等特征以及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问题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探讨。提出将前辈研究的知识系统再次整理达成共识、分层次教学、知识与学术递进等教学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理念与设置》中对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论方法是被动的‘传声筒’行为,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中国视野中对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音乐学,一个一体多元汇集和融合的‘音乐学”’。并就他与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从上课形式、课程所用文献、课程内容大纲等方面做了介绍。这门课程十分重视外文原文文献阅读。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如果只在课堂上、书本上进行传统音乐教学,那么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就只能用来“读”了,因此教学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达成了共识。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戎龚停在《如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践行活态传承之理念》一文中,展示了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与成果,提出了多学科联动传统音乐体化实践、多方位考量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及多渠道拓展民族音乐教学思路等观念,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实践教学》中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活态实践教学中“走出去”即采风、“请进来”即将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表演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吴宁华副教授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则是通过纪录短片的方式,展示了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实践中的成果。
二、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探索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音乐学院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一文中,对中国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做了回顾,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班”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展示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芏面的一些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研究员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对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从专业个别课、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及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先讲义后教材、先讲课后遴选和先讨论后总结的三个原则。类似的还有四川音乐学院杨晓的《四种融合: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介绍》,广西师范学院黄妙秋的《论广西高师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二元组合模式》,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赵全胜的《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地方本土课程建设介绍》。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与思考》中结合自己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经验,对博士研究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复合性思维,最后提出三点要求与大家共勉“扎实(态度)、朴实(作风)、诚实(道德)”。中央音乐学院吕钰秀教授讲的是《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教学传承的问题性》,首先她播放了一段较为典型的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随后对复音及复音歌谣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对复音音乐进入课堂所出现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在《论传统音乐研究的三种方法论视角: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对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及民族音乐学分析进行了阐释,并对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在观念层、学统层和方法层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杨老师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术目标是解决主位――客位、局内――局外这两对矛盾的问题。第二,民族音乐学分析还从认识、书写的角度关注了宏观、微观的矛盾。第三,民族音乐学分析还通过符号学、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结合运用缓解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音乐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两张皮”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副教授的《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将音乐研究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即音乐的结构形态、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并对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这三个维度虽然有其关联性,而更重要的是其独立性,因此形态、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必强求二者的结合。最后,褚历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的组合,因此音乐研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二)民间音乐的形态研究
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在《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绪论”》借用“三色学说”理论,提出我国传统音乐乃至新音乐创作也是由“Z(徵)色、Y(羽)色、G(宫)色”的“三色分子”进行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比例的交融而形成。作者阐述了“三色分子系列”的原理和个性,以及它们的交融方式和分布区域,论证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和调式特征大体受制于“Z、Y、G”三种“色分子”的独立呈示或交融组合。不仅有益于我们了篇传统音乐中色彩风格的来龙去脉,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音乐创作。沈阳音乐学院王学仲副研究员在《京剧曲牌(夜深沉)解析》中提出中国音乐中存在音调序列和节奏序列两种元素,而且它们常常存在错位的现象,也就是“死腔活板”。作者通过对《夜深沉》的形态分析指出前人研究中错将节奏单位误解为音调单位。提出音乐工作者以“西法”之“所知”,“障碍”了对“国乐”正确认识的结论,认为中国音乐的本体研究尚属于孕育阶段,避开形态而主要关注文化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副教授在《不该被歪解或误解的小调(走绛州)――兼谈劳动号子分类标准的历史文献依据》通过对“劳动号子”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走绛州》唱词的分析,得出《走绛州》实为小调的结论。
(三)现代技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应用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音乐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其研究成果会更直观、更理性地呈现出来。沈阳音乐学院的刘桂腾研究员在《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的民族志影片》中阐述了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并提出我国音乐高校音乐学系应成立“音乐工作室”,以便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需设备。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赵书峰的《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从学术评价体系、教学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二人都认为当下的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的需要又呼唤着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的出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徐欣老师在《物理声学分析与传统教学》中认为对于特定的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分析往往需要用特定的描写与分析方法完成。而物理声学分析的应用能提供音色分析、旋律线描、测音和整体风格综合分析等几方面的数据。恰好能够弥补传统记谱法的盲点,适用于不同的形态研究目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传统音乐教学。
结语
回顾本届研讨会,很多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模唱、感性体验、课程设置、课堂形式与考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也较为集中地提出了术语体系不完善、感性认知与理论认知的不平衡、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如何更加合理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开拓研究与教学中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论域。下一届研讨会将在20xx年沈阳音乐学院召开。
中国传统作文 篇7
据说,山塘街上的民间高手极多。有唱民歌的、有弹琵琶的、有卖织布的、有卖糖葫芦的,当然,还有卖糖的。糖,大家都很熟悉吧。在山塘街上买的糖,那可不是一般的糖,是讲究做法及卖法的。
从山塘街入口进去,大概走两三分钟,你就会看见一大群人围在一辆小车旁,车上摆着许多做糖画的工具,那便是糖爷爷的店铺了。
这家店的生意怎么这么好?我挤进人群里,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糖爷爷,我要一个糖!”有个小朋友叫到。“好嘞!”爷爷笑着答应。那位小朋友在十二生肖的转盘上轻轻一拨,转盘便“呼呼呼”地转了起来。三、二、一,转盘停了,指针落在一只小兔子上,那位小朋友说:“好,我就要小兔子!”
只见糖爷爷利索地用勺子从烧糖的锅中舀了一勺深棕色的焦糖。接着他左笔画一下,右笔画一下,又在空中把融化的糖倒了下来,融化的糖像瀑布一样,从勺子里泄出来。他像写毛笔字一样趁着糖还没有落到板子上,拿着糖勺子在空中挥舞了几下,一丝一丝的糖从空中落下,仿佛下雨一般。很快这一丝一丝的糖组成了小兔子的身体,糖爷爷又像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根竹签,在兔子的头上点了一点。点完后,我才恍然,原来这是兔子的眼睛啊!
不得不说,老爷爷的做法和卖法,都称得上高手。这做出来的动物,也是像活了一般。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做出的糖甜而不腻,吃了不会让人口渴。刚刚新鲜出炉的糖画,还是热腾腾的呢!
山塘街有许许多多卖糖的铺子,唯独这一家生意兴旺。每次我去买糖,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龙,让我等了好久。那些买糖的人一个个叫道:“糖爷爷,来个糖!”“谢谢糖爷爷!”大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只知道叫他“糖爷爷”。
糖画,也是一种民间艺术吧。每次我去山塘街的时候,都会去糖爷爷的店铺买糖画。我想,我去买的不仅是糖爷爷做糖画的高超手艺,更多的是这种传承民间技艺的精神!
中国传统作文 篇8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虽不像楷书那样端端正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潦草草,但却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人称“八分楷书”。
行书不是哪个人单独创造的,其实它也同其它字体一样出自于群众书写者。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直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才盛行起来。
行书,简而言之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些细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方便的字体,故而于楷书相间流行。因它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一些草书的特点,来简化楷书的笔画。总体来说,它比楷书要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容易辨认。比如“话”的“言字旁”,原楷书繁体字为七画,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的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灵活,用笔活泼。
行书中最著名的就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卧虎龙阙”来形容其字的雄强俊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则是唐代颜真卿的《祭征稿》,其字写得劲挺奔发。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古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当然了,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等都非常擅长写行书,他们有不少作品传世。
王羲之的《兰亭序》最受人欢迎,它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通篇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又有艺术匠心,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却统一的效果。《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写行书,就需要大小相兼,也就是每个字大小不同,不过也不可以过分的大、小。而且每个字、每个笔画之间都存在着连带关系,既有实连,又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当然了,写行书还是得收放结合,一般长为放,短为收;回峰为收,侧峰为放。但也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收下放。
一篇好的行书,布局也是必须注意的。要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却没那么潦草。
行书具有紧贴其它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的《书谱》中说道:“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方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
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我无限钟情于行书的魅力与独特。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行书的变化多端,或挺拔如峰,或如龙蛇盘绕,或浩瀚如海......
行书,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它方便了我们的书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书的美,行书的变,行书的趣,行书的奇,让我们大饱眼福,它用它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流畅活泼向我们证明了“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传统作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5.我爱中国传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