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
1- 抱薪救火
【成语释义】薪:柴草。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
【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
【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虞公说:“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厚礼,难道咱们借条道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就带着一家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近义成语】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成语】毫不相干、素昧平生
【成语接龙】唇亡齿寒→寒来暑往→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追本溯源→源远流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道理升华】不要因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抛弃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个人和群体的安危,那样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3- 才高八斗
【成语释义】才:才华、学识。形容人文才极高。
【成语来源】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出身名门,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学甚佳。他的诗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无人能及,实际上则是暗讽世人所有的才学加起来,还不如自己一人。也由于谢灵运的这种态度,让他更不见容于权臣,几经贬谪,后来被杀于广州,死时年仅49岁。
【近义成语】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反义成语】才疏学浅、浅见薄识
【成语接龙】才高八斗→斗怪争奇→奇花异草→草长莺飞→飞短流长→长才广度→度日如年→年高望重→重财轻义→义薄云天
【道理升华】杰出的才能让我们欣喜,但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才能而又不自大,才会得到别人的佩服。
4- 大义灭亲
【成语释义】为维护正义,对犯罪亲属不徇私情,绳之以法。
【成语来源】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怎样巩固州吁统治的问题去请教他的父亲石碏。石碏说:“诸侯即位,如果得到了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
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州吁和石厚备厚礼去请陈桓公帮忙,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石碏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左传》的作者在记录了这段史实后,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近义成语】六亲不认、大公无私
【反义成语】自私自利、徇情枉法
【成语接龙】大义灭亲→亲密无间→间不容发→发愤图强→强将手下无弱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云流水
【道理升华】那种为了维护正义而秉公执法、不顾及个人私情的大公无私精神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5- 程门立雪
【成语释义】程:程颐,宋代理学家。立:侍立。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成语来源】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来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并虚心向他求教。程颢死后,杨时也已经40多岁了,但他仍然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于是刻苦专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不巧程老先生正在闭目养神。二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静静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他见到杨时、游酢站在面前,非常吃惊,说道:“原来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现在天色已晚了,你们赶快回去休息吧!”
说完,随即打开门,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近义成语】尊师重教、不耻下问
【反义成语】师之不存、目无尊长
【成语接龙】程门立雪→雪虐风饕→饕餮之徒→徒劳无功→功败垂成→成千上万→万无一失→失而复得→得意忘形→形影不离
【道理升华】拜师求学首先需要有虚心、诚恳的态度,同时还要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6- 德高望重
【成语释义】道德高尚,声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而名望高的人。
【成语来源】富弼,北宋名臣。他出身虽然贫寒,但从小勤奋好学,志向极高。他26岁步入仕途。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他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曾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大兵压境,威胁宋朝割让土地。朝廷派富弼前往敌营谈判。富弼不顾个人安危,据理力争,终于不负众望,成功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洪水泛滥,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下京东地区。当时,富弼谪官在青州,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安置灾民,并全力解决灾民的粮食问题。民间颂声载道。
富弼为人十分谦恭。无论什么人,他都以礼相待。司马光评价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近义成语】年高德勋
【反义成语】无名鼠辈
【成语接龙】德高望重→重于泰山→山清水秀→秀外慧中→中庸之道→道听途说→说长道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顾→顾名思义
【道理升华】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每个人的追求和理想。
7- 捕风捉影
【成语释义】原意指事物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捉摸。后用“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来源】汉成帝到了四十多岁还没有子女。他焦虑万分,后来听信方士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给他子女,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没有什么效验。
光禄大夫谷永对汉成帝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神怪根本不去迷惑他;懂得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别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肆宣扬祭祀鬼神,还谣传服了不老药,就可以长生不老。他们所说的话,听起来那样美好,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不在祭祀鬼神、祈求上天赐福了。
【近义成语】无中生有、道听途说
【反义成语】证据确凿、铁证如山
【成语接龙】捕风捉影→影影绰绰→绰绰有余→余波未平→平白无故→故弄玄虚→虚情假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器晚成
【道理升华】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切不可无中生有,去相信和宣扬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或事物。
8- 百感交集
【成语释义】感:感想;交:同时发生;集:聚拢。无数感想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十分复杂。
【成语来源】卫玠,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北方匈奴贵族刘裕趁机起兵入侵,致使时局更加混乱。
为了避开战乱,卫玠决定举家南迁。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憔悴不堪的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由于社会动荡,卫玠南迁也没有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过江不久,妻子便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于永嘉六年(312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近义成语】悲喜交加
【反义成语】面无表情
【成语接龙】百感交集→集思广益→益寿延年→年复一年→年登花甲→甲冠天下→下笔成文→文采风流→流芳千古→古道热肠
【道理升华】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生活也是如此,有喜就有悲、有得必有失。不要叹息曾经的痛苦与无奈,而要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9- 草木皆兵
【成语释义】兵:士兵。原意指草木看起来像士兵一样。形容人疑神疑鬼,稍有动静就害怕。
【成语来源】东晋时,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兵攻打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想以多胜少,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昂扬。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的兵力不足呢?”
【成语释义】兵:士兵。原意指草木看起来像士兵一样。形容人疑神疑鬼,稍有动静就害怕。
【成语来源】东晋时,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兵攻打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想以多胜少,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昂扬。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的兵力不足呢?”
出师不利给苻坚蒙上了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苻坚中箭而逃。
【近义成语】杯弓蛇影、惊弓之鸟
【反义成语】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成语接龙】草木皆兵→兵临城下→下车伊始→始终如一→一鼓作气→气壮山河→河清三日→日久天长→长夜难眠→明月清风
【道理升华】有些人由于过度惊恐或受到严重打击而变得神经兮兮,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其实冷静下来,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就可以避免这种恐慌心理。
10- 呆若木鸡
【成语释义】原意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成语来源】周宣王喜欢看斗鸡。他听说齐国有个训鸡能手,就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鸡人挑了一只鸡,并告诉宣王,在他训鸡时不要有人去打扰他。
十天后,宣王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训鸡人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训鸡人说:“不行,它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烦了,就把训鸡人叫来问他,训鸡人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疑惑不解,说:“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训鸡人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训鸡人主动跑来对宣王说:“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逐渐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义成语】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成语】生龙活虎、动如脱兔
【成语接龙】呆若木鸡→鸡飞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观天→天真烂漫→漫不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心应手
【道理升华】故事中被训出的斗鸡虽然可以吓住对方,使别的鸡不敢与其交锋。但它毫无反应、呆头呆脑的样子又怎能称得上是胜者呢?
【简短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简短成语故事09-22
简短的成语故事07-31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11-16
简短成语故事6则12-06
简短成语故事15则09-25
小学简短成语故事09-23
2则简短的成语故事08-14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201505-16
精致简短的成语故事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