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通用1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2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5
教学目标:
1. 理清游客们“惋惜- 怀疑-惊叹不已”的态度变化过程,理解“点睛”的神奇,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 理解作者用游客们在点睛前后的变化来表现张僧繇的画技高超,能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1. 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初知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抓住特点,导入新课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们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般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画龙点睛”的故事。
二、理清变化,引导交流
(一)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点睛前后写游客们反应的句子。
(二)学生交流:
1.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张僧繇,你会惋惜地说……
2.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确这是怀疑。
(2)你会怀疑地说……
3.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理解“无不、惊叹不已”。
(2)你会惊讶地说……
你会赞叹地说……
3. 小结:游客们从点睛前的惋惜、怀疑到点睛后的赞叹不已,说明“点睛”是非常关键的一笔。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龙“腾空飞去”;如果说话的时候,用上关键的词句,说的话就变得………?如果写作文在关键处用上几个点睛的词或句子,习作就会变得……?所以我们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笔生花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把游客们面对张僧繇的画作时的表现写下俩,可以在提示语中加上表示动作、语气、神态的词语。
四、小结方法,明确意义
成语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言简意赅,表意丰富。如果我们再多读一些成语故事,不仅会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意思,而且能够丰富我们的积累。如果你能学者今天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发挥想象,充实故事内容,相信会对我们同学大有裨益。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自 相 矛 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7
一、导入
1、 成语接龙
2、 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 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 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 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 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 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 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 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 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 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 用“总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
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
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 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 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 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 师检查学习情况。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 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 齐读《自相矛盾》。
6、 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 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 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 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 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七、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静心读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看词语手册,理解词语意思。
(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4、概括老板和托德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感受金钱的魔力
1、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刻画了托德和老板那副可耻的嘴脸。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1)你读这句话时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朗读 (其实啊,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读法,而且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啊”这个字,要想表达讽刺就有很多种读法,大家试试。)
(3)应该说顾客就是上帝,此时此刻托德看到“我”好像看到什么?
(4)那托德内心的话语是什么?
(5)托德这样说这样做都源于什么?
3、但是当“我”吧一张钞票递过去,托德的脸上那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出来读一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1)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2)同样写笑我们是怎么写的?
(3)托德笑得怎么样?
(4)了解一百万英镑 理解 蛆虫 熔岩
(5)作者吧托德脸上的表情描写的这么丑,为什么?
4、店里的伙计变了,那老板呢
学生交流
5、现在“我”还是瘟疫,还是魔鬼吗,那是什么?
6、.过渡: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总结: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五、拓展延伸,内化积累(作业)。
1、拓展阅读《百万英镑》。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
2、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
板书: 24 金钱的魔力
无钱 → 有钱
魔鬼上帝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包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拟订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到了许多成语,谁能说 说你所知道的成语。
指名说
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三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你能大体说说它的故事吗?
(2)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力求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
三、检查自学:
1、查生字:默写本课的生字,评议。
2、理解:俸禄
结合插图理解:张口结舌
⒊说一说通过预习理解的新词。
四、学习《自相矛盾》
1、师揭示题目,提问:“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后说了两句话,指名说一说,及时板书:
戳不穿
能戳穿
⒋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什么吗?
(他说的'两句话前后相抵触)
⒌师小结:这就叫自相矛盾。
⒍练习朗读楚国人说的话。
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周围的其他人有没有犯过自相矛盾这样的错误。
7、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五、小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透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就应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取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 lóng;kū long)废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
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透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资料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样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就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就应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从“赶快”明白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主角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情绪。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明白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就应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就应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情绪。尝试读出当时的情绪。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明白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立刻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此刻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明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谈)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之后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此刻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理解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应怎样去做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十分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能够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潜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资料,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资料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用心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取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好处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 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这样的导入,在平滑无缝间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刚才我们背诵了有数字的成语。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另一类成语《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
2、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识字教学的任务不但要学生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识字方法的交流、体现了学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提醒大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学会帮助别人,欣赏别人,加之小老师的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也可以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通过猜生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识字。
1、读课文,读正确。
(1)、自由读请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如果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拼一拼它头上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能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成语读正确。
(2)、齐读
2、自主学生字这些字娃娃就是大家 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和你的伙伴小声拼读两遍(课件出示生字)
(1)、哪些字娃娃的名字最容易叫错呀?请你给大家友情提示,并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两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指导梁、父的读音)
(2)、你又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字娃娃的样子呢?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3 、识字游戏猜生字:
三、层层递进,精读课文
1、师范读。
2、抽学生读,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齐读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把成语读正确,流利,读出成语的韵律美。 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成语内容的感悟。小学生最爱看动画片,借此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精卫填海游戏中贯穿了写字指导及巩固成语,一举两得。
4、师生对读
5、男女生对读
6、击掌读,开火车读
7、试着背诵。
四、趣猜成语,领会感悟
1、这些成语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猜是文中哪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你想知道哪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教师放课件精卫填海)
3、你想对小精卫说些什么?
4、做游戏精卫填海。
(1)、指导书写。(教师着重对梁、卧进行指导。)
(2)、练习成语填空。
五、小结,课后延伸。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大全03-22
五年级成语故事04-23
五年级语文上册重要词语汇总03-24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词语解释03-24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03-15
五年级上册语文窗外即景作文(精选28篇)04-2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29
关于《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03-28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通用38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