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华佗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华佗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华佗拜师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一生中医治病人无数,据说有让人起死回生的本领。
华佗从小便喜好医学,喜欢翻看各种医药书籍,经常向大人们提许多连他们也弄不明白的医学问题。
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听说一位姓蔡的医师医术十分高明,于是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决定出门去拜蔡医生为师。
来到蔡医师家中,行过见面礼后,华佗就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医师的吩咐。
由于蔡医师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师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为徒,于是在招收之前,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面前,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
“你瞧,这棵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来?”“用梯子呗!”小华佗脱口而出。
“可我家没梯子。”“那我就爬上去采。”“也不能爬,你就站在地上不动,但是必须想办法将枝头上的叶子采下来。”华佗站在那里略加沉思,突然一拍脑门,喊了一声:“有了”,便去找了根长绳子,用绳子系上一块小石头,然后来到桑树底下,使劲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条上抛。
绳子挂住了枝头,华佗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头就垂下来了,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了下来。
蔡医生始终站在一旁观看,这时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蔡医师和华佗正要转身进屋,突然身后传来小孩子们高声的吵闹声。
两人回头一看,原来庭院那边有两只山羊在斗架,斗得难解难分,几个孩子使劲在拉,可是怎么也拉不开。
蔡医生于是对华佗说:“你去想想办法,叫那两只山羊不要再斗了。”华佗并没有直接走向山羊,而是又回到桑树底下,在下面转了一圈,然后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野草。
只见华佗来到山羊面前,嘴里叫着“咩——咩——咩——”,同时把手中的草送到它们的嘴前。
这时,山羊斗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绿油油的鲜草,自然是马上停止了战斗,扭过头来吃华佗手中的鲜草。
小华佗顺势抚摸着山羊的头,面带着胜利的微笑望着站在庭院门口的蔡医师。
小伙伴们立即对眼前这个陌生的同龄人佩服不已,纷纷鼓掌叫好。
站在远处的蔡医师连连点头,口中喃喃地说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小华佗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征服了蔡医师,使他欣然同意收自己为弟子。
勤奋好学的华佗在蔡医师的点拨下,医术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亲爱的宝宝,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吧:个儿不算大,帮着人看家,身子用铁打,辫子门上挂。
(打一用具)【谜底:锁】兄弟几个人,各进一道门,哪个进错了,看了笑死人。
(打一物)【谜底:扣子】身细头尖鼻子大,一根线儿拴住它,帮助妈妈缝衣裳,帮助姐姐来绣花。
中华医神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7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试医丢命
有一年,华佗到某地行医,一个布店的学徒不服气他。这天,学徒吃过午饭,坐在门旁揉肚皮,见华佗走来,就对他的老板说:"今天我想试试华佗的本领。我到柜台里装病,你把他请来,为我诊治。"说罢,他一个翻身,跳进柜台,两手捂着肚子,摔头打滚地嚎叫起来。布店老板忙请华佗给他诊治。华佗望望那学徒的气色,切脉之后,脸色一沉,痛惜地对老板说:"无救了,准备后事吧!"
老板心中好笑。故意问道:"先生.你看他还有多少阳寿?"
"挨不过今夜子时!"华佗说罢,叹息而去。华佗走后,布店老板摇头冷笑:"哼,人传神医,我看也是徒有虚名!"转身对他的小伙计说:"好了好了,别叫了,起来吧!"可是,任他怎么制止,那学徒却仍旧一个劲翻来覆去地嚎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原来刚才他翻腾的时候,挣断了肠子。
三试茵陈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满面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华佗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华佗学艺的典故02-02
华佗拜师典故02-02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01-27
华佗学艺的历史典故01-27
华佗治病的历史典故01-20
名人故事之华佗收礼01-28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三则01-25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典故02-02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历史典故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