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表达方位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说学情: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2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平移》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整合
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图形变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教科书将“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对平移变换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立平移概念及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寻找图形的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培养审美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移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移作图问题.由于第一学段(1~3年级)课标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第二学段(4~6年级)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所以我将两节课的内容整合成为一节课.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谓的重复也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1.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性质及利用平移作图,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和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所须基本都已具备,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虽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较为感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却又不足.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案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
②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根据基本性质作平移后的图形.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动手画图,增强学生画图的能力.
3、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教学重点是探索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于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探究、观察、归纳等活动获得新知,并亲手画图实践进行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平移的概念,再让学生从活动中自主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质,并应用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由[活动1]仔细观察下列美丽的图案,回答问题:
(1)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下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绘制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5.2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当学生回忆起已有的与平移相关的内容后,再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研究:
[活动2]
(1)如何在word文档中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右图所示的小雪人的图案?
(2)大家观察我画出的两个雪人.
问题:
①雪人的形状、大小、位置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雪人的鼻尖B是怎样运动的`?它运动到了什么位置?帽顶呢?指出:如A与A’,B与B’,C与C’称为对应点.
③连接几组对应点,观察得到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④再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它们是否仍有前面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提供的问题串,让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归纳总结出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再由“思考”让学生总结评议的两个要素,同时和学生小学学的只会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平移作比较,进行衔接和扩展.
定义: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特征: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思考:图形平移的要素是什么?方向和距离
5.3动手操作,应用性质作出平移图形
让学生根据平移的性质平移图形,同时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图形其实就是平移关键点并归纳整理出作图步骤.
[活动3]: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
(1)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2)找出其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思考:
(1)三角形中哪几个点是最关键的点?
(2)已知一个顶点的对应点,你由此就能确定什么?(你能否由些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
(4)确定了图形的移动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如何作出其他3个顶点各自的对应点呢?
(5)找出各顶点的对应点后如何得出原图形经平移后图形呢?
归纳:画出平移图形的步骤:
关键在于按要求作出对应点。
然后,顺次连结对应点即可。
通过这个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图形的平移实际上就是这个图形上的端点的移动,即是“点对点的移动”.
5.4开动脑筋,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活动]4看一看,辨一辨
1.下面哪些燕子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燕子重合?
2.选择
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不同B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相同D无法确定
3.能由△AOB平移而得的图形是哪个?
4.如图,△ABC是由△CEF平移而得,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
这四道练习题:
1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
2概念的引申: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的特征.
3识别图形的平移: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平移
4应用平移的性质寻找具有某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线段以及相等的角,将图形的平移最终应用到“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中,这里的“不变量”不仅包括线段也包括角.其实这一点和平行线是不谋而合的,学习平行线最终目的是实现“角”的移动,而平移同样实现了“角”的移动.
5.5图案欣赏,发现生活中的图形美
图案欣赏给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5.6图案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图形的变换美
在作业中布置了一道图案设计题:请你利用图形的平移设计一个图案,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设计图形是一种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它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设计图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体会图形的变换美,动手操作带给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要比欣赏图形、观察图形深刻的多.
结束语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5.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5.3动手操作,应用性质作出平移图形
5.4开动脑筋,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5.5图案欣赏,发现生活中的图形美
5.6图案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图形的变换美
让学生通过探索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应用知识体会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量,渗透用平移变换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审美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谢谢!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说课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知识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正确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对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探究学习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较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打算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类比法、讲练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下面我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复习:
由3~5名学生举例说明单项式及其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及其次数和整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及依据:复习单项式和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为下一步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作铺垫。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依据进行的。
二、过渡引入:
整式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展示课本第53页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投影在大屏幕上)。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就能根据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容易列出式子:
这时提问:这个式子是否还能进一步简化呢?如何简化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整式的加减(1)(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样引入能自然过渡,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习整式加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符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最近发展区域的教学原则。
三、新课讲解:
(一)同类项概念形成的探索活动:
1、探究1:组织学生自习课本53页探究1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给3到5名学生起来说说解题的依据,最后老师肯定并且明确了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解题。解法如下:设计意图及依据:一是内容不难,学生容易思考得出方法和结论,得到成功的体验;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是为后面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积累经验,同时也通过类比体验了“数式通性”。其依据是课改中的逐步推进螺旋上升的理念。
2、探究2:组织同学们自学课本62页探究2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
学生有了前面探究1的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利用乘法分配律容易化简所给式子:
(4)(补充题)
其中第(4)小题为补充题,这是一个不全是同类项的例子,学生就会发现最后一项是与前面的项“不同”的项,只能合并前两项,对第三项能不能与前面的结果继续合并产生疑惑,这时教师把握好时机指出这里合并需要注意项的“同”与“不同”的区别,从引导学生思考能合并的项需要具备什么特征?并分小组讨论什么样的项算是“同”的以及“同”的含义如何描述?然后由各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教师板书同类项的概念并让学生朗读概念两遍: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
3、补充练习: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和(2)和
(3)和(4)和(5)9与
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强调同类项概念的①“两个相同两个无关”:两个相同: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系数也相同;两个无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顺序无关。②一个约定:常数都是同类项
设计意图及依据:1、第(4)小题原来的教材没有,是补充题,这是一个反例,由不全是同类项的多项式引出认识的冲突,自然指明讨论什么是同类项的必要性;这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概念教学的规律来设计的(概念实质上是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在后面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做好初步认识的铺垫。2、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改精神;3、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抽象概括);4、补充练习是课本没有的,这是一个针对性训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同时还补充强调了同类项“两个相同两个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接受了同类项的概念,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5、以上两个探索也为引出合并同类项法则作好铺垫。
二、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
1、给出一个多项式:让学生寻找同类项,并探索如何合并同类项。
学生容易找出其中的同类项,这时老师问:能否用前面的方法直接化简这个多项式,为什么?
对于这个提问学生结合前面的经验,似懂非懂,不太容易合并这个多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再问:是否能通过必要的变形使之能像前面一样合并?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问:这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同类项合并前后,什么变了?而什么没变?变化的地方怎么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合并同类项法则(教书板书法则,学生作笔记并朗读一遍):
“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强调:通常把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降幂)或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序。在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2、例题讲解:讲解课本65页例1(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例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多项式中哪些是同类项,再根据交换律、结合律把同类项都结合在一起,然后按法则合并。先给学生独立写出解题过程,老师巡视,关注法则的运用情况和解题格式是否规范。最后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规范的解答过程,同时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规律之一。
设计意图及依据:这是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直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辨别同类项,并熟悉合并同类项法则。既有学生独立思考,也有老师的解题示范,能体现师生互动,同时也明确规范的解题格式。
3、巩固练习:课本66页练习1(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同类项的识别、合并同类项法则运用熟练情况和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及时辅导;再给几个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投影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检查。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如何识别同类项,深入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应用。
四、总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的收获与体会,教师总结。教师要重点关注(1)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是否全面准确;(2)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这个小结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测验。(题目投影在大屏幕上)
给每个学生发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测试卷,让学生当场测试。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小测验,让学生接触更多与合并同类项有关的题目(含中考题),提高解题能力,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把本节课活动推向高潮。
六、布置作业:课本71页,第1,2题。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4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学生对平行线有了初步认识及学习了三线八角之后引入的。它不但加深了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为继续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是几何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认识,一般停留在直观、表象的层面。本章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通过操作,思考,归纳和推导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逻辑思维和说理表达的初步训练。
二、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偏弱,因此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薄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成了体会感知几何说理表达,了解划分逻辑段、补充完善几何说理过程、独立完成几何说理过程三个阶段实施。同时,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道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会用这一基本事实进行初步的说理,从中感知推理的规则和过程。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并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3.让学生体会“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所体现的化归思想;
4.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树立学习几何知识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难点、重点
第一课时:
1、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一。
2、初步会用判定方法一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来判定两直线平行,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五、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指出他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
(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为后面学生想到同位角相等推出直线平行做铺垫)
二、学习新课
(一)概念学习
1.问题的引入:
在周围世界中到处可见平行线的形象,你能举出在周围所看到的形象为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可适当补充举例)
(直观感受平行)
2.通过直观图形得出平行线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如图:直线a和b是平行线,也称它们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3.如何画平行线呢?
操作1: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通过此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常用方法,同时为引出平行线判定方法一做准备。)
4.思考1:过直线a外一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
操作2: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出经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b。
通过操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的性质:
(1).平行线基本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通过此问掌握平行公理,同时巩固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
5.思考2:在画平行线中,三角尺起什么作用?
(教师可提示引导,在三角尺平移的过程中那些量不变)
(构成三线八角图,能否借助于相关角的大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画直线a的平行线b时,直尺所在的直线截a、b所得的同位角∠1和∠2的大小相等
(2).导出平行线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简单地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二)应用新知
1、填空,如图:
(1)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
(2)如果___________,那么AD//BC。
(本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1)为填结论,2)为填条件,通过此题熟悉定理的简单运用)
2、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1)答:____________(写平行或不平行)
(2)根据图示,说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的理由。
解:因为a⊥c,b⊥c()
所以∠1=______,∠2=______(垂直的意义)
得∠1=∠2(等量代换)
所以a_______b()
结论: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以作为今后说理的依据)
3、如图,如果∠1=110°,∠2=70°,那么AB//CD吗?为什么?
解:将∠1的邻补角记作∠3,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所以∠3=180°-∠1=70°(等式性质)
又因为∠2=70°()
得∠2_____∠3()
所以AB//CD()
(此两题为定理的简单运用,第一题需要由垂直得出同位角相等的结论,第二题由邻补角的关系得出同位角相等,进而满足定理条件,推出直线平行。此两题讲解时,老师要做简要分析,如:第一题问要推直线平行,需要什么条件,第二题可问由∠1=110°,可推出那些角等。同时,教师要进行逻辑段的划分,让学生有获得体验感悟。为了降低难度,此两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如图,已知D、B、C在一直线,CE平分∠ACD,∠2=∠B,那么AB//CE吗?为什么?
(此题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推出同位角相等,进而证明平行,整体逻辑段较少,因此尝试让学生自己说理表达,书写逻辑段,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指导讲解)
三.课堂小结
1.平行线的概念;
2.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第一种方法;
3.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1、如图,已知点P是三角形ABC的边BC上的一点。
(1)过点P画PD平行于AB,交AC于点D。
(2)过点P画PE平行于AC,交AB于点E。
2、下列图中不能判断直线a与b平行的是()
3、如图,已知∠1=∠2=∠3,请填写理由,说明AB//CD,EF//MN。
解:因为∠1=∠2()
∠1=∠4()
所以∠2=∠4()
得AB//CD()
因为∠1=∠3()
又_____________(对顶角相等)
得__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所以____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图,已知∠D=80°,∠BED=80°,能判定AB//CD吗?并说明理由。
5、如图,直线l与直线a,b,c分别相交,且∠1=∠2=∠3
(1)从∠1=∠2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2)从∠1=∠3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3)b∥c吗?为什么?
练习说明:
五道练习题中,第一题主要用于巩固练习画平行线的方法。后面四道练习题主要是对判定定理一的应用,难度逐步提高。第二题是定理的简单运用,需要学生通过邻补角、对顶角等关系转化成同位角相等的条件,但不需要进行说理表达,主要考察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情况。第三题是在熟悉定理的前提下,考察学生说理表达、逻辑推理的能力,但以填空形式呈现,使难度降低。第四、五题是在第二、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书写说理过程。同时,第五题本是书本上的例题,我放在习题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究,为第二课时引出判定定理二、三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三线八角”的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形成的八个角中根据位置关系的不同,出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种角。
2.上节课中,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简单的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新课
今天,继续来研究平行线的判定问题,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想:除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有其它的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吗?
(学生有了第一课时的经验,同时,作业的最后一题中就隐含了内错角相等,可推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学生就有可能从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类角的特殊关系考虑,老师可做适当提示。)
可能结论: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逐一说理:如图①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试说明a∥b。
如图②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180°,试说明a∥b。
结合图形③(反例),说明第三种猜测错误:
归纳、总结部分:
到现在为止,学过了三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3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4=180°
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此环节中学生体验猜想——说理——归纳的过程,初步体会说明一个命题正确需要说理,说明一个命题错误,只要举一个反例。同时,学生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形式。进一步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应用新知
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①∠1=∠2,②∠2=∠3,③∠1∠4=180°,试说明a∥b。
解:∵∠1=∠2(已知)
∴a∥b()
∵∠2=∠3(已知)
∴a∥b()
∵∠1∠4=180°(已知)
∴a∥b()
2.如图,已知∠1=40°,∠B=40°,试说明DE∥BC。
解:∵∠1=40°(已知)
∠B=40°(已知)
∴∠=∠()
∴DE∥BC()
3.如图,已知∠B=50°,∠1=130°,试说明:AB∥CD。
解:∵∠B=50°()
∠1=130°()
∴∠1∠B=°
∴AB∥CD()
4.如图,已知∠1=115°,∠2=65°,那么AB∥CD吗?为什么?
(第一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起到巩固三个定理,进一步明确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作用。二、三两题是定理的简单应用,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分析条件,判断运用三个定理中的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比如第三题可以用判定2,也可用判定3,就可以做一个比较优劣。同时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在这两题中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规范,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逻辑段的划分。第四题三个判定定理都能运用,灵活性较大,因此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先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独立书写说理过程,其次,将学生的不同解法展现,拓宽学生思路,相互学习。)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2.会运用它们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五、作业
1、填空:如图,(1)如果∠1=∠2,那么_____//_____。
(2)如果∠3=∠4,那么_____//____。
(3)如果∠5=∠6,那么____//_____。
(4)如果∠7=∠8,那么____//_____。
2、填空:如图,(1)因为∠A=∠3(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能得到BC//DE的条件_________。
(3)若∠1=70°,当∠5=______时,BC//DE。
3、如图,直线l分别与直线a、b相交,已知∠1=110°,∠2=70°。
(1)填写a//b的理由。(解法一)
解:把∠1的邻补角记为∠3,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所以∠3=180°-∠1=70°,又因为∠2=70°,得∠2=∠3()
所以a//b()
(2)填写a//b的理由。(解法二)
解:把∠1的对顶角记为∠4,则∠1=∠4()。
因为____________,(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又因为∠2=70°,得_________________(等式性质)
所以a//b()
(3)请尝试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a//b。
4、如图,已知∠1=∠3,BE平分∠ABC,要说明DE//BC,请按照正确的说理顺序把下面几句话重新排列,并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1)因为∠1=∠3
(2)所以∠2=∠3
(3)因为BE平分∠ABC
(4)所以DE//BC
(5)所以∠1=∠2
5、如图,已知∠C=∠D,∠D=∠1试说明:AC∥DF,DB∥EC
(选作)6、如图,在△ABC中,DE垂直BC,∠FEG=90°,∠1=∠2,那么AB//EG吗?并说明理由。
练习说明:
第一题是对定理的直接运用,但要考察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符合条件的基本图形。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提高要求,需要学生结合图形自己找出证题的条件。第三题是把练习册上的一道练习改编所得,其中第(1)题没变,主要填写各步的理由,而第(2)题则和第(1)题相反,给出理由,补全步骤。第(3)问则是全部自己书写,但明确方法,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同时,第三题有和课堂练习4基本相同,只有数字不同,这也是对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第四题综合运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但是给出了说理的所有步骤,要求排出正确步骤,有了一定的指导性,既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形成正确思路,又一定程度降低了难度。第五题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说理过程的规范表达有要求。第六综合性较强,涉及垂直的定义,同角的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对学生的逻辑推理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留作选做题。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5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点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设计意图]:目标的确定融合了三维目标,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四、学习准备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五、过程设计
(一)演示教具,揭示课题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二)多个角度,探索概念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三)探索画法,总结性质
1、问题:上面你已经学会了判断两线垂直的方法。那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吗?有几种方法?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四)动手操作了解性质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六、练习
课后练习
七、小结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八、作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6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㈠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略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㈢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㈣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㈤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㈥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记忆加法法则;
2、实践:足球赛记分动笔动手;
3、能力:加法运算能力
㈦教学准备:课件或章前足球赛图
㈧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活动一:观摩足球赛: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②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赢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⑥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二: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三:
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活动四:教学22页例1、例2(详见课本)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活动五:练习:23页1.2
四、归纳小结,升华新知
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了哪些知识?并交流。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回归实践,再用新知
作业:31页:课外作业选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对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三角形》这一章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按照传统的教材编写程序,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别设置在不同年级,而新教材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这样看来“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就起到了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桥梁作用。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所以这节课很适合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适合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大约十二三岁,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厌倦,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2)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知识关联区: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数学思考:
1、经历归纳、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反思与作业五个环节。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媒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并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帮助。另外利用实物展台可以节省时间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我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一:演示显示生活中的各种多边形模型,直接引出课题:您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直接导入,简洁明快,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二:抛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学生积极动脑回顾并回答,目的是建立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也易于学生接受。
2、建立模型:
活动1:
猜一猜: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学生的度量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差,所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易于学生理解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然后由各小组成员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此环节为了节省学生在黑板前重新画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图形,亮出观点,鼓励学生接受别人观点的同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活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探索的情况。然后由各小组成员利用实物展台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在四边形的基础上,探索连续整数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为活动3归纳n边形的内角和准备素材。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求内角和的目的也是为活动3奠定基础,便于公式的总结。但是还是有可能出现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活动3:
想一想、议一议:n边形的内角和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活动,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出现刚才那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学生可能会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以下不同形式的公式
①(n—2)180° ②180°n—360° ③180°(n—1)— 180°
通过任意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3、解释与应用
(1)智慧大比拼。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目的是检验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情系奥运。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拓展与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5、反思与作业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
分层次留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和进步。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是否善于合作;能否主动探索;能否自由表达。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两个环节初步了解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通过分层次作业,三天后进行的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中的疏漏进行弥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反馈,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另外,通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
承前启后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应用
拓展升华
反馈调控
评价激励
问题备份
全面考虑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指出各项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第三问第二小题你会进行合并吗?
回答 (意图:对旧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 周三下午,校图书馆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来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则馆内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① a+(b+c) ② 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创设情景,继续新课 问题二: 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则馆内还剩下多少位同学? ①a-(b+c) ②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五)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理解应用,拓展升华 解释以下三个问题(理解部分) 1、法则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现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②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2、法则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连同”指括号及括号前的符号,所以去括号不仅要去括号还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隐性的一个条件要求:括号内第一项为“+”号时,这个“+”号一般是不写的,但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教师点评指导。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 要予以特别说明。
学生概括总结法则。 (意图:使学生领悟到剖析数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巩固应用(应用部分) 例1:去括号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阅读:当x=-2,y=-1时求多项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当x=-2,y=-1时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题的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例2③在解题步骤上要引导学生,保证解题的正确性、高效性。
教师请不同数学素养的学生就阅读部分给以说明,进行点评。
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后回答相应结果,并简述理由。
(意图:体现弹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层教学)
(七)反馈调控,评价激励 1、练习 教科书P110练习1、2、3题
2、课堂小结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参与小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学习目标的效果)。 1、教师就学生练习分别给以指导。 2、及时表扬鼓励。 3、强调书写格式。
问题: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认真完成,适时加以讨论。 (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9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
2、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内容和目的: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小结
活动内容和目的: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一: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
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下面方程(见第96页中间)可以怎样求解?
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先去分母,
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
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活动3、解方程(见第97页例题3(2))
设计意图:
用实践来加深对“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x=a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
小结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四、评价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本节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的加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本课内容: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进行化简,所以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而且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也是整章知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从数的运算过渡到整式运算的过程中,体验“类比思想”,体验“数式通性”,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热点问题、游戏、自主探索等活动,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且发展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
难点:
1、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2、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
1、(大屏幕显示,教师口述)
现在大家都炒股、炒基金,我也是一个股民。上个月,我经过仔细分析,挑选了一支潜力牛股,每股20元,我买了1000股。不久后股市暴跌,但我所购买的股票却没有受到影响,仍然是每股20元,而且我分析该股票还有攀升的趋势,于是又购买了5000股,那么这时我持有该种股票多少元?
引出式子:1000×205000×20=(10005000)×20=6000×20
在大屏幕上把上面问题中的20元换成1.5元,再换成x元
引出式子:1000×1.55000×1.5=(10005000)×1.5=6000×1.5
1000x5000x=(10005000)x=6000x
体验:①字母表示的也是数,数的运算律对字母都适用。
②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用,使多项式合并成一个单项式,达到化简的目的。
活动2、体验练习:(1)100t252t=()t
(2)3x2x2=()x2
(3)-ab23ab2-4ab2=()ab2
(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活动1、探究同类项定义:
3x22x能合并成一项吗?2a2b4ab2能合并成一项吗?
几个单项式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合并成一项?
学生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同类项定义。
活动2、互动游戏:对暗号(两名同学上黑板)
同桌两人为一组,每个人任意写三个不同的单项式,然后两人互换写出同类项。两个人均写对,则“对暗号”成功。
活动3、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
引例:找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
-4x22x-73x–8x2-2
=-4x2–8x22x3x–7-2…………………..交换律
=(-4x2–8x2)(2x3x)(-7-2)…结合律
=(-4–8)x2(23)x(-7-2)……分配律
=-12x25x-9
教师板演引例,规范步骤
活动4、通过引例,请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法则。
(三)、循序渐进巩固新知
活动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大屏幕显示)书P65例1
①xy2-1/5xy2
②-3x2y2x2y3xy2-2xy2
③4a23b22ab-4a2-4b2
活动2、实际应用范例
例2:(大屏幕显示)书中P66页例3(1)解:
(1)把下降的水位变化量记为负,上升的水位记为正,第一天水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cm,第二天水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cm,两天水位的总变化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
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cm.
(四)、课堂小结
1、同类项定义
2、合并同类项法则及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各种类型题的书写步骤,学生为主体阐述,教师要引导从重点、难点、关键上总结归纳。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1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来自XX学校,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中的第二个问题《用坐标表示平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和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的平移引起的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点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坐标平面内平移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能够利用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写出平移变化后点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变化情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坐标表示点的平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坐标系中,通过对点的坐标的平移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PPT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PPT来制作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图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多媒体课件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点、进行平移变换、判断点的坐标来发现规律,靠反复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多媒体课件恰好能节省一部分时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观看短片,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欣赏同学们在学习平移后创作的作品。
(教师播放短片和学生作品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欣赏、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火箭发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回顾平移的内容。再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使所画图案中的平移更准确,以此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图形变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交流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
探索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小车移动的过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2)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意图:①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学、好动的特点,以动画为载体,展开所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采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并总结发现的规律。)
活动3:
教师与学生共同倾听部分学生的发言,总结出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并板书在黑板上,使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意图:①通过学生自主归纳,鼓励他们在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提问中交流与提高。②通过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高应用
活动4:
出示习题,引导学生练习解答。(投影展示)
(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活动5: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意图: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养成归纳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P55第1题;P56第4题;
2.选做题:教材P55第2题
(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感受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2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二次课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数轴和有序数对后安排的一次概念性教学,也是初中生与坐标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和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一个基础,它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并掌握横轴、纵轴、原点及点的坐标,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能准确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和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用游戏活动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用“坐标”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游戏、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积淀学生的数学文化涵养,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中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正确地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和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他们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数学的求知欲较强,具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对数轴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和建立较为容易理解。
说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开放地思考、讨论、探究的氛围,创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为此,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趣法、自主学习尝试法、合作探究交流法等教学方法,设计了“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 ” 等一系列教学程序。
说教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约2分钟) “破译密码”游戏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与文本对话,理解概念( 约17分钟 )
1.接触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
2.认识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概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认识概念。)
⑴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⑵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哪些特征? (①两条数轴②互相垂直③原点重合④单位长度一致)
⑶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有序数对)
⑷有序数对是如何具体来表现点的坐标的?
自学教材后,可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不急于纠正,对于问题⑵和⑷,也可试着让学生归纳,但不要求全面,不完整的地方,教师暂不补充。
3.深化概念
让学生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进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补充不完整的地方,尝试性地完成活动1和活动2
活动1.你会画吗? 在作业纸上试着画一个直角坐标系,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完整。
活动2.你会标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初步认识概念。通过材料的阅读,活动的实践,让学生在自画、自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
三、与生活对话,融化概念(约5分钟)
活动3.你会找吗? 让学生在如图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的坐标
活动4.你会举例吗?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实例.
(如:象棋、围棋棋盘,雷达探测图,地球经纬度,计算机键盘,电影院座位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两个活动,是为了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有效地训练了知识的应用,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与同学对话,运用概念(约13分钟)
活动5 你会做吗?“描点”与“报坐标”比赛(让学生在活动1中建立的直角坐标系里完成这一活动)
这一活动教师先将4个组长定为评委,其余同学以两人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组,同时进行,教师宣布比赛规则,最后,评出优胜组,予以奖励。
活动6 你会猜吗? 在如图的直角坐标系中读出下列各点,说说它们的位置,猜猜它们有什么特征。
这一活动将学生原有的4个大组重新分为8个小组,让学生各小组间行合作性地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观察、实践、讨论中,大胆地猜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五、与教师对话,归纳总结(约5分钟)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活动6的基础上,各小组代表交流猜想,教师就学生的猜想,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如:①哪几个点在X轴上?②它们的坐标是怎样的?③有些什么特征?等),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最后,教师总结性地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变教师讲规律为学生找规律,教师最后的总结使数学知识精确化。】
六、拓展延伸,强化能力 (约3分钟)
设计题目:各写出5个满足下列条件的点,并在坐标系中分别描出它们:
(1)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
(2)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反
(3)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等
(4)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不等
你能找出每组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激发他们思考。】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和尝试性练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在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六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有机地将学生的眼、口、手、脑调动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学会学习,从而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中分类的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合并,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策略: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引导、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探究、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什么叫单项式和多项式?
2、什么叫多项式的项?指出多项式—x23x—5中的项。
3、学过哪些运算律?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学习2、2整式加减——合并同类项。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同类项概念
(1)议一议:8n—7a2b3ab22a2b 6xy5n,—3xy—b2a
8n和5n,3ab2和—b2a,6xy和—3xy,—7a2b和2a2b
思考:
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
①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
②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⑵辨一辨
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①2a与2ab②2a2b与2ab2③3x2y与—x2y
④ab与3ba⑤5与b3⑥—2.1与
⑶知识升华
①3xky与—x2y是同类项,那么k=
②若3xm—5y2与x3yn是同类项,则mn=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1)利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下列各题。
①12×238×2
②12×(—3)38×(—3)
2、根据(1)推想
①2a3a=(23)a=5a
②5ab—3ab=(5—3)ab=2ab
③—3a—2b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④2a2b—3a2b0、5a2b8
=(2—30、5)a2b8
=—0.5a2b8
引导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3、知识应用
(1)合作探究:化简多项式6xy—10x2—5yx7x25x
(2)独立完成
例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思考合并同类项步骤。
①xy2—xy2②—3x2y2x2y3y2x—2xy2③4a23b22ab—4a2—4b2
4、归纳合并同类项步骤:
a找出同类项b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c合并
注意:
①用画线的方法标出各多项式中的同类项,以减少运算的错误。
②合理运用运算律。
③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合并同类项,结果为零。
三、练习
1、瞧一瞧
(1)3a2b=5ab(错)
(2)5y2—2y2=3(错)
(3)2ab—2ba=0(对)
(4)3x2y—5xy2=—2x2y(错)
2、请你完成
(1)3x—8x—9x
(2)5a22ab—4a2—4ab
(3)2x—7y—5x11y—1
3、知识延伸
已知x3my3与—x6yn—1是同类项,求m、n的值。
4、提高练习:
(1)在6xy—3x2—4x2y—5yx2x2中没有同类项的项是______
(2)若5xy2axy2=—2xy2,则a=___;
(3)—4xay与x2yb的和是单项式,则ab=____。
(4)若多项式a22kab与b2—6ab的和不含ab项,则k=____、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蓦然回首:
1、同类项的定义
2、同类项的判断
3、合并同类项法则
五、作业
必做题:
1、在下列代数式中,指出哪些是同类项。
2x2,0,—3x,—x2y,(xy)2,xy2,x2y,6x,-x2y,0、5,—x2,2(xy)2、
2、合并同类项
①3y2y ②3b-3a31a3-2b
③2y6y2xy-5 ④6mn4m2n—3mn5mn2
3、填充:
(1)在()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3()2与5x2y3是同类项;
(2)若x3ym和xny2是同类项,则mn=;
(3)若(n—3)x2yz和x2yz是同类项,则n;
选做题:
五个连续整数,设其中最小的.数为n。
(1)写出这五个数的和。
(2)这五个数各是什么数时,它们的和等于300。
六、板书设计:
2、2整式加减
——合并同类项
一、同类项:字母相同指数也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二、合并同类项
三、合并同类项法则
四、步骤
七、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讨论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利用投影片,给出的例子、习题节约了书写时间,把多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在学生思考问题中对于符号问题容易出现误差,因此对符号问题生动化,活泼化,不只是局限于它是数学符号,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地保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八、课评课记录
一、赵晶:引入自然,善于创设情景,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习环境宽松,民主,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和谐。
二、崔丽君: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衔接自然,逻辑性强。
三、刘英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法指导及时有效,评价得体,激励恰当。
四、史颖: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独立学习与交流讨论时间充分,教态自然语言表达准确简练,板书布局合理。
五、王晶:能孰料运用数学教具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突出教师主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六、申佳美:教学内容适量,知识传授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一章有理数第四节有理数的除法第二课时p36页例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2、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盈利多少?
4、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15
一、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发展,它的建立,使代数的基本元素(数对)与几何的基本元素(点)之间产生一一对应,数发展成式、方程与函数,点运动而成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于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及至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以及研究一些具体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注意到这种知识前后的关系,适当把握好本小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好、学好本小节的关键。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这部分知识,就很难学好整个一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4、理解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1637年,笛卡尔在他写的《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一书中,用运动着的点的坐标概念,引进了变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高度评价笛卡尔,称其将辩证法引入了数学。因此,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对学生进行运动观点、坐标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唯物辩证观方面的适当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
2、教学难点:
⑴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
⑵教材中概念多,较为琐碎。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等概念及其特征等等。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中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坐标系的产生过程,由于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于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由于其难度不大,且较为琐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阅读,因此可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应采用小组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发现、归纳”过程,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数轴上(一维)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生活中确定平面内(二维)的点的位置的方法,再与数轴上的点加以类比,从而引出平面内的点的表示方法,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本节课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相关文章: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56篇)12-14
我不再等待的作文08-22
我不再粗心小学作文02-10
我从此不再烦恼作文02-27
我不再等待作文12-20
我不再冲动作文01-09
我不再埋怨生活作文09-28
我不再懒惰小学作文09-27
我不再怨恨妈妈作文03-15
我发现我不再爱哭了的作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