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23-01-15 09:14:23 总结 我要投稿

2022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8篇)

  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成绩呢?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记录一下呢?你所见过的工作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2022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8篇)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

  数字乡村工作主要是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20xx年我单位数字乡村工作任务主要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巩固提升网络扶贫成效等。按照州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州、县的统筹安排,数字乡村工作在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完成了数字乡村重点任务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确保全数字乡村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由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股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落实到点、责任到人。二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效规划,明确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三是营造氛围,加大宣传。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宣传数字乡村带来的安全、便捷、实效性。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医生远程教育培训、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已完成全县13个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系统设备安装。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州“互联网+远程医疗”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我县按照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截至11月底已完成培训3419人次,10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在卫生扶贫方面,持续落实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扶贫基金的报销,截至10月救助贫困住院人口753人,救助金额:132.07万元。扎实开展城乡居民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10239份,建档率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239人,覆盖率100%。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就医问题。

  (三)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现代化。同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预防、控制、化解、消除重大急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势在必行。县人民医院建立了his、lis、ris/pacs系统,可通过自助机、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挂号、缴费等,及大的改善了就诊流程。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有限,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速度十分缓慢,维护也十分困难,造成乡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

  (二)专业人才缺乏。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数量极少且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县级信息管理员都是兼职人员,乡村信息服务人才更是极度缺乏,加之卫生信息化涉及到卫生管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财务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所以网络维护、系统应用等更是难上加难,制约了信息建设的推进。

  (三)信息资源未优化整合。各类智慧应用功能还处于各自分别应用状态,还有待进行系统性统筹。同时,上级配发系统较多,各系统互不相通,数据重复录入,增加基层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2

  20xx年,我市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以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我市农业增产增效取得新成绩,农民持续增收取得新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要求,以八大建设为重点,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积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政策惠农、工业哺农、社会支农、科技兴农,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我市始终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种植业建板块,养殖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加工业建园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我市大力开展农业项目建设和劳务经济开发,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可达3742元,比上年增加560元,增长17.6%。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可达1893元,增长11.83%;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585元,同比增长23.91%;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33.34元,同比增长111.66%;转移性纯收入人均129.68元。二是种植业增产增收。我市积极引导农村闲置土地向种植大户适度流转,目前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05户,种粮面积达到13.4万亩,占到全市水田面积的22%。种粮大户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市的粮食生产。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60.93亿元,同比增长24.1%;粮食总产67万吨,同比增长3.4%;油料总产7.26万吨,同比增长2.1%;麻类总产1.05万吨,同比增长5.7%;水果总产3.07万吨,同比增长22.1%。三是畜禽水产业发展加快。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争创畜牧水产大市为目标,以配套雨润集团、永大公司生产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示范带动、政策促动,吸引和激发民间资本投入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年新增4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27个,其中新增万头以上养猪场9个,建成并投产的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98栋,还有50栋正在建设中,xx年生猪出栏100万头,比xx年增加了8.7万头。新建万只以上规模化养鸡场58个,其中,10万只以上的养鸡场20个,20万只以上的养鸡场10个,全市年出笼预计可达980万只。全市发展网箱养鳝2万口,全市已发展小龙虾养殖10.57万亩,去年小龙虾产量3万多吨。全市水产面积达62.50万亩,比xx年新增2万亩,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7.6万吨,总产值17.6亿元,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加强。我市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帮助劲牌酒业、长丰米业、灵溪食品、珍珠果米酒、富川油脂、真有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材料基地,加快建设劲牌保健酒三期扩建、远东麻纺、宏风饲料二期等重点涉农项目,加强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狠抓设施配套,使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五是农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去年全市重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个,投资总额4亿元,分别是山东永大食品有限公司在大冶还地桥镇秀山村建设年屠宰加工3600万只肉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山东永大食品有限公司在大冶陈贵镇马鞍山建设大型肉鸡种禽场,总投资1.7亿元;武汉邦之德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江北农场建设年产两万吨“肽黄金”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与黄冈万辰棉业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国际通用包型大型棉花加工厂建设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同时,广东兴隆百万商品猪养殖小区等农业招商在谈项目有3个,预计总投资10.47亿元,农业招商在全市形成浓厚氛围。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重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一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去年,我市累计投入1.9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000余处,解决农村1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改善灌溉面积9.93万亩,新增、恢复除涝面积7.84万亩。今年全市已向国家争取高产农田整理项目5个,争取项目资金6477万元,新增耕地4124亩。二是乡村道路和客运网络不断延伸。全市共建设完成县乡二级公路33.8公里,县乡三、四级等级公路改造57.52 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300公里,其中,新农村建设134个示范点新建通村通组公路达240公里,新建农村五级客运站4座,建成候车棚40个、招呼站90个,累计投入资金达1.6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三是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以“一建三改”为重点,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全市完成建设沼气池19680口,血防改厕15800座,新建垃圾池1260个,新装路灯846盏,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房达5.74万平方米,清理沟渠1.6万米,村庄绿化1.3万平方米。同时,我市大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在2个镇和10个村开展绿色家园示范村镇建设,建设农村道路和农田林网,构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乡村田园风光。四是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我市大力开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扶贫搬迁工作,使我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05元,同比增加200元,增长18.09%,贫困人口减少1.54万人,搬迁扶贫完成517户。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份,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高级干部访华团专程赴阳新县考察了宝塔村万亩湖蒿基地和王家老屋扶贫搬迁新村,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月份,全省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现场会在阳新县召开,杨松、刘友凡等省领导出席了会议。

  (三)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我市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得到落实。从去年春季开学开始,我市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据统计,xx年春秋两季我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减免杂费8187万元,惠及学生77万人次,免费发放教科书(教材)21万套,减免金额1188万元,补助家庭困难的寄宿生3.3万人,补助金额241万元。二是农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实施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以及农民工参加医保的专项扩面行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医疗保险人数持续增长,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3.36万人和2.68万人。我市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农民达到118.61万人,参合率92.6%。三是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我市争取到国债项目资金400万元,用于西塞山区河口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及大冶市14家卫生院、阳新县16家卫生院的基础设施配置。另外,还投入49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建设,按每个农村卫生室5000元的标准,对我市98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初步解决了医疗条件差的困难局面。四是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共组织文化“三下乡”活动460场次,开展了魅力乡镇展演活动和农民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播放电影500多场次。市委宣传部、新农办和文化局还联合主办了“放歌黄石新农村”百场下乡演出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工作基础。

  我市从建好基层组织、强化教育培训、抓好阵地建设、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去年全市对示范点行政村主职进行了集中轮训,提高了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显著提高。阳新县浮屠镇下屋村投资44万元完成村综合楼建设,改变了该村多年没有村级活动场所的状况,同时,该村大力开展制度建设,完善了两委例会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公开,提高了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二是村级组织活动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我市狠抓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全市纳入省级规划的125个新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改扩建项目155个,农村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三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村务公开工作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形成了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

  (五)农村综合改革层层推进,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市始终坚持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由点及面、层层推进、不断深入,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钱养事”的新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开展完善 “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试点工作,建立了“钱随事走、考核定酬”的“以钱养事”新机制,较好解决了资金怎么用、事情谁来做、绩效谁来评的问题。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适龄儿童生源减少的实际,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我市在阳新县洋港镇启动林改试点,完成了15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占该镇总村数的88.2%,林改面积达12.6万亩,占山场总面积的85.7%。通过林改,使农民承包、开发荒山的热情高涨,山权林权得到确认,集体债务得到有效化解,林业发展得到了保障。去年11月,全市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会,此项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若干指导督办小组,深入各乡镇进行协调指导。四是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以资产换资金,以机制换效益,大力改革“五小”工程,同时,鼓励和扶持民间及个人投资兴建小水利,初步实现“以水养水”。五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我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弱势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省农业厅将黄石养猪协会、大冶市禽业协会、阳新县宝塔湖春潮湖蒿专业合作社列为试点单位,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5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我市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层层召开工作会议,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市委书记王振有同志在大会上做了动员报告,要求各县(市)区、市直部门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会后,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分别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各工作队深入试点村,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会、村干部工作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广泛宣传,使新农村建设深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二是举办培训班,提高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今年分别组织举办了驻村工作队员培训班和村干部培训班,并带领驻村队员和村干部前往重庆、四川、辽宁、吉林、武汉、宜昌、孝感等地参观学习全国、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典型,通过学习先进,提高了大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强了建设好新农村的信心。三是依托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典型。为了及时宣传全市新农村建设新进展、新成就、新典型,我市在黄石日报设立《新农村、新气象》专栏,在黄石电视台的开设了《新农村建设巡礼》专栏,并组织驻村工作队员、示范村干部和帮扶企业在黄石电视台开设了《新农村建设在线访谈》栏目。据统计,去年黄石日报共刊发新农村建设相关文章323篇,黄石电视台播出新农村建设专栏节目48期,编发简报《新农村》75期,上报省农办被《湖北农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简报》采纳24篇,被《湖北日报》作为典型宣传报道24篇。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涌现出像宝塔村、玉堍村、新畈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中,宝塔村被作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出,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各级干群的积极性。

  (二)抓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大合唱。

  社会力量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走访企业,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动员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中专院校、民营企业和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建立了全社会广泛支持并参与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有效加快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是积极开展企村联合共建。共发动160家企业和学校参与新农村建设,帮助示范村启动了一批涉农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鹿峰集团出资450万元为三岔路村开展“六改四化”工程,帮助修建了三岔路村集贸市场、图书室、卫生室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设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冶市兴冶矿业集团已出资150万元支援金湖街办上冯村新农村建设,帮助该村搞规划、修水泥路、通自来水,投入村小学硬件建设,为特困户改造危房,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受到农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大冶市九州矿业公司为了彻底改变大箕铺镇东角山村落后面貌,投资40万余元,硬化通村公路,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建起了村卫生室,修缮了村小学。福建商会投入20万元帮助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修建了希望小学,又投入24万元为阳新县浮屠镇下屋村修建了通组公路,深受群众欢迎。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20万元,帮助阳新军垦农场和平原村开展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去年全市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2600万元。二是开展村企劳务对接和项目对接。我市积极引导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农村扩张辐射,通过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与当地农村展开劳务对接,帮助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如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阳新建设五号窑和六号窑,东贝集团在大冶市罗桥工业园兴办东贝铸造有限公司,黄石电厂与阳新机械厂开展技术合作,帮助阳新机械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冶特钢、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三环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分别将发展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吸纳50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对全市企业用工情况进行摸底,在用工缺口较大的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村之间展开劳务对接。去年七月中旬,在大冶市还地桥镇由市委新农办、市劳动保障局联合举办了全市新农村劳务对接启动仪式,组织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美尔雅集团、美岛公司和东贝集团等一批企业与农村实行劳务对接,共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定向安置农民工近千人。同时,我市还在企业与农村之间开展村企项目对接,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了农村和企业的双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如市轴承厂与殷祖镇锻造厂结成合作伙伴,由殷祖镇锻造厂负责基础配件加工,市轴承厂负责配件组装及产品深加工,通过合作,市轴承厂有了充足的材料来源,扩大了生产,该镇锻造厂也得到了发展。三环电器公司投资150万元,在白云村投资建厂,把闲置的农村小学改造成厂房,实施了5个加工品种。美尔雅集团与玉堍村达成服装加工协议,在该村建立美尔雅西服手工加工基地,安置了该村妇女劳动力50人,增加了村民收入。通过这些项目有效对接,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三是积极动员房地产企业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先后共发动了60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展支持新农村建设“五个一”活动,即为农民“盖一栋猪圈、修一条马路、建一口水塘、打一口水井、疏一条沟渠”。如宏维置业有限公司与阳新县贫困村花塘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该村捐赠15万元支持该村新街建设和环境整治;颐阳房地产投资25万元帮村修建办公楼和卫生室;顺佳房地产公司出资10万元帮助黄金湖村发展生产和新街整治;联合置业捐助8万元,虹桥房地产出资6万元帮助农村解决“三最”问题。四是积极引导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通过采取“走出去”与“请回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引导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充分发挥他们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去年我市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近千人,成功人士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5亿多元。如刘家畈村引进私营业主柯尊文总投资5000万建设包括山庄、养猪、林果和鱼池在内的生态养殖基地;李河村引进本村老板吕建军投资1300万元建设一个年产50万只肉鸡的养殖场;大冶市金湾大酒店老板王志猛回到家乡金牛镇晏公村投资20万元,发展雷竹800亩,筹建了30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渔场、休闲山庄和水库等;汪家垅村9位农民自愿参股,每人出资50万元,建设汪家垄万头养猪场;保安镇老板袁明胜回乡创业,正筹备创办湘莲加工厂,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届时将对该镇的湘莲产业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市已经组织召开了企业和成功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座谈会,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回报社会和父老乡亲。

  (三)抓办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去年,我市按照集中力量和整合资源的思路,把扶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三方面的力量进行了整合,共抽调410名干部(市直84名、大冶220名、阳新106名),组建了134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村办点(市级示范点28个、大冶市69个、阳新县23个、企业单独包村14个)。各工作队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村组织和当地群众,从解决农民“三最”问题入手,突出抓好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盼,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不少示范村初步实现了“烧火不用柴,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据统计,2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共启动项目197个,总投资1.17亿元,其中争取项目资金997万元,招商引资7697万元,农民自筹2000万元,工作队帮扶资金861万元。2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修通村或通组公路84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4万人,新发展万头养猪场2个,新建“150”模式养猪场17栋,新建湖蒿9180亩、油茶、腊米、大棚西瓜、柑橘、楠竹、黄金梨等作物1万多亩,养鱼1.14万亩。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挂点单位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建管委、市水利水产局、市房产局、市经委、市环保局、市日报社等多家挂点单位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与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访农户献爱心活动,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各工作队员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争当忠于职守的好队员。工作队员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换来了广大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欢迎和拥护。有的村民们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评价的是“五个一”,即“一颗真心、一腔热血、一股实劲、一顶草帽、一盏手电”。有的乡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工作了三十多年,接触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工作队到基层指导工作,只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作风最扎实,为老百姓做事最多,最受村民欢迎的工作队。

  (四)抓协调督办,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为了明确责任,各负其责,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和市直相关部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了对县(市)、部门和驻村工作队“三位一体”的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切实抓好工作责任的落实,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各项新农村工作目标的逐步实现。一是突出重点抓督办。将“生产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围绕中心抓督办。按照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在不同时间段,着力抓好村庄规划制定、村庄整治、“一建三改”、油茶基地建设,鸡、鸭养殖小区建设和“150”养猪模式的推广。三是解决“三最”抓督办。将市财政、交通、水利、供电、国土、广电、电信等多个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联合共建新农村,着力解决农民的“三最”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淤塞严重、病险水库整治任务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相当一部分乡镇村的“六改五通”工作离老百姓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规划工作仍然滞后,农村脏、乱、差的整治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示范村与普通村之间进展不平衡,示范村的建设轰轰烈烈,而一些普通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仍很缓慢,有的甚至还未启动;二是示范村之间进展不平衡,牵头单位重视的示范村,工作力度大,工作队长负责的,示范村变化大,成效非常明显,村民非常感激;反之,不少示范点几乎没有变化,老百姓很有意见。

  (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投入不足,建设任务艰巨。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有些项目的资金投入大,地方配套资金要求比较多,导致大项目因地方财政无法提供配套资金而无法启动。二是有限的资金缺乏有效整合,全市涉农项目多,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统一向示范点集中投入的机制,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少项目资金,单打独斗。没有发挥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三是帮扶投入不够,少数部门和企业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被动应付,从钱到物几乎没有行动,缺乏应有的帮扶意识,老百姓很有意见。

  (三)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自我“造血”功能不足。我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风险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村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生产不能持续高效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特别是集体经济脆弱,全市7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未达到5万元∕年,一半以上是“空壳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造成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思想认识上存有偏差,基层组织缺乏热情。农村基层干部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从一年来的实践看,不少乡镇、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有偏差、有误区,存在等待观望、被动应付、厌战畏难的现象,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规划意识非常淡薄,村庄建设管理难度大。农民乡土意识严重,规划意识淡薄,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加以村级以上干部缺乏全局观念,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工作力度和应有的措施,导致村庄建设无序,布局混乱的被动局面。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3

  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与“淮白五”抱团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二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场镇改造和院落整治,努力实现农村美,让群众住上好房子;三是保证农民的“四项权利”,创建“三项机制”,逐步让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夯实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

  在“十里荷乡”环线与五福大道沿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山脉片规模发展蔬菜、藤椒、伏季水果等产业,助推业兴、家富。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新推动乡村旅游。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回乡创业、培养种养能手等方式,在xx大道建设了伏季水果母本园、薰衣草观光园、生态农庄、景观农业基地、草莓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在“十里荷乡”环线建成了连片赏荷基地600余亩,鱼塘150余亩,伏季水果200余亩,配套修建道路6公里、步游道7公里、生态走廊2公里、蓄水垄埂12条、观景平台7座、景观雕塑9个、土特产销售摊位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功开发了荷叶茶、莲子、盆栽荷花等旅游产品。依托产业基础成功举办四届荷花节,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助农增收,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

  (二)优化两片提升发展传统农业。山区伏季水果产业发展迅速,新组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个果蔬产业协会。藤椒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栽种面积已达800亩。清明片区大棚蔬菜和水果种植品种更新、技术升级。羊、跑山猪等养殖业稳步发展,新增水产养殖240亩。

  二、整合政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结合集中居住区建设和院落整治,以“四改六治理”为抓手,开展美好庭院创建和我家爱卫生评比活动,发动群众从我做起、从自家庭院着手,打造优美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初,以“十里荷乡”环线为试点,实施了“三改四进一提升”工程,现已初见成效。试点环线完成完成坡屋面改造209户,100%完成改厨改厕改圈(改厨119户、改厕118户、改圈8户),硬化入户道路与庭院1万多平方米,发动农户自筹人工费粉白外墙12000余平方米,装饰围墙灰筒瓦350余米,安装文化小品30余处,打造了洼子林节点广场1个,整治院落5个,发动农户在环线和院落种植了三角梅。通过综合施治,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营造优美农村人居环境。

  三、加快特色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围绕规划先行、项目支撑、产镇相融的思路,以建设“欧式风情小镇”为目标,奋力推进特色镇建设。近三年,累计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了莲花亭广场,实施了场镇绿化、场镇风貌整治、老街区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其中五福大道沿线实施欧式风貌改造2万平方米、顺江街欧式风貌改造1万平方米,增设了路灯绿化等设施,初步形成独具欧式风格的场镇形态,不断提升了场镇宜居品质。

  四、创新机制体制,推进基层自治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到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来,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落到实处,创建了基层自治的“三项机制”,助推人和。

  (一)以“美好庭院”创建为载体的示范引领机制。户申请、组评议、村推荐,每月全镇评比出6户“环境优美、家庭和谐”的美好庭院示范户,给予授牌表彰。

  (二)以“我家爱卫生”评比为抓手的激励机制。以院落为单位,围绕“人和、村美”,通过组评选、村推荐、镇评比,每季度在全镇开展评比、通报、表彰。

  (三)以院落管理为核心的保障机制。院落和集中居住区成立院落业主委员会解决“谁来管”,民主讨论制定院落公约解决“怎么管”,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一目标,结合实际,努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4

  20xx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新农村建设各项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主要抓好示范村、“五个一”工程村及主要公路沿线村屯新农村建设。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成春耕生产

  坚持高标准、市场化、科技型备耕。及时发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高油大豆补贴2121万元,落实春耕资金5.3亿元,下摆化肥1.3万吨,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850期,累计培训农民6万人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5.6万亩,大豆34.4万亩,玉米15.8万亩,水稻5.4万亩。全县良种播种率达100%,种子包衣率达100%,克服了早春干旱和春耕期低温多雨等不利条件影响,高质量完成了春耕生产任务。

  (二)特色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上半年黑木耳、烤烟、果菜、特色养殖、劳务经济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①黑木耳产业势头强劲。加速推进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进程,第三届黑木耳节正在紧张筹备,全力做好升格工作。生产规模达5、79亿袋,预计总产2.2万吨,预计总收入8.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②烤烟产业标准化推进。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落实面积3.8万亩,签定收购商品量11万担,合同金额5500万元;

  ③果菜产业外向化推动。积极实施出口果菜产地备案和注册登记,稳定面积18.5万亩,重点发展对俄出口果菜6.5万亩,其中棚室蔬菜3100亩,预计总产16万吨,总收入1.33亿元以上;

  ④特色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化圈养,肉牛存栏21490头,出栏4068头,生猪存栏38855头,出栏30051头,貂存栏43000头,预计今年牧业产值在1.2亿元;

  ⑤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突出“县校联合、定单办学”的模式,加大对俄劳务输出,阳光工程培训1300人,其中技能培训300人,引导培训1000人,新转移1272人,其中新增赴俄158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3亿元以上,拉动农民增收1500元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xx年初以来,我县为了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制定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优惠政策》,从工商、税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生产、农村优抚、农村医疗等六大方面予以扶持,极大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1、试点村农民增收势头良好。我县9个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仅黑木耳就发展到7332.5万袋,同比增长62.9%,占全县发展黑木耳总量的13%。省级试点村发展规模过千万袋的村达到4个,占全县千万袋村总数的36.4%。

  2、集中推进新农村项目。大城子、夹信子、三岔口、泡子沿四个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现已完成6个项目建设,其中三岔口村文体休闲广场正在建设中,泡子沿农民公园工程过半,大城子村渤海国遗址展馆主体即将完成,夹信子村的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3、“五个一”工程全面展开。创优村新建、续建主导产业园区6个,新建、扩建文化大院和农民休闲广场4个;达标村完成90%的验收项目,其余进入收尾阶段;提档村建设项目完成80%;重点环境治村全部完成整治任务,规划村正在组织规划。

  4、村屯绿化、环境整治效果明显。上半年绿化村屯18个,绿化面积592.5亩,栽植绿色树木4.8万株;全县清路障186处,新修边沟1万多延长米,清边沟8.95万延长米,清垃圾1.03万吨,清柴草粪堆1827处,村屯环境明显改善。

  (四)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完善培训措施。

  我们与黑龙江盛世新农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建设80个农村科技文化信息播报站,现已建成52个,并根据东宁实际上报环境整治、科普、政策法规等信息。完成了16个村“六位一体”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迎检收尾工作。全县102个行政村创建计划生育“双新”示范村30个,示范户300个。印发《农民应知应会》宣传单3万份,《农村法律法规汇编》5000册,科技人员下乡1600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850期,发放资料30万份,播放科普录像270场,培训农民6万人次,占农民总数的60%。

  (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上半年超常规运作,重点扶持宝荣中俄批发大市场、天宇种猪厂、六畜兴种猪厂、富鹏木业有限公司、鹰鹿贸易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省市龙头企业总数达15个。新增一品专业村18个,一品村总数达51个。新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协会、组织达81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达标工作难度大。

  二是农民难发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是首批省级试点村达标验收年,将采取集中帮扶,连线创建,提升标准,全力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省级试点村建设。

  一是抓住农业生产不放松。全力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关键期管理。黑木耳强力推行八分熟采摘技术,人工修剪晾晒,分级包装,同时加强秋耳生产管理;烤烟实施疏叶控株,增强通透性,提高品质;果菜做好蛀果蛾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指导;特色养殖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抓好肉牛品种改良、母猪繁育,无重点疫情发生。

  二是抓好8个首批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达标工作。今年下半年将此项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呼兰现场会议精神,按照十项基础建设20条标准抓好落实,做到逐条对照逐项落实,不丢项不落项,高标准完成试点任务。

  三是抓好项目落实。按照公益优先、多建多投、多元投入的原则指导省级试点村落实“以奖代投”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争取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任务。认真抓好“五个一”工程32个行政村各个项目落实,确保“五个一”工程落到实处。全面抓好“九大民心”工作的实施,确保我县新农村整体建设上水平。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一、强化组织建设

  建好组织是做好计生协工作的前提,为此,我们坚持以协会换届为契机,结合个别调整,对不适应协会工作的会员劝其退会,及时吸收有能力、有特长、热爱协会工作的同志入会,自去年协会换届以来,会员队伍调整了8人,其中退会3人,入会5人。开展好协会工作,要有好的队伍素质。我们组织会员每季度学习一次,理事每月学习一次。学习协会工作、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舰科技致富等知识。通过学习,全面提高了村协会组织成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搞好宣传带头

  为了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使群众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我们以“双进”、“双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协会活动室、“灵渠工程”、计划生育文艺节目、黑板报、发放宣传品等形式,搞好经常性的宣传活动。通过面对面,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二是利用春节、五.二九、九九老人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计划生育集中宣传,特别是围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观念。如会员王亚英通过学习交流认识到少生优生的好处,主动申请终生只要一个女孩。在她的带动下,我村又有刘士达等两户申请办理了终生只要一女孩的手续。会员于芳明通过学习,掌握了梨枣种植管理技术,带头种植梨枣12亩,并动员其他群众搞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梨枣。

  三、积极开展优质服务

  我们村计生协紧紧围绕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全方位的搞好服务活动。在生产方面,带领群众互帮互助,共同致富,在麦收、秋收大忙季节组织帮扶队,对村计生户、双女户进行帮助。去年麦收时,双女户申学生因本人有病,家属在医院照顾他,家中麦子无人收割,非常着急,我和其他几个会员主动联系机械帮他把麦子收到家。村协会还利用各种方式帮助计生户上项目,发展经济。育龄妇女孙福英刚结婚时,想上项目,又没门路,协会理事白丽萍知道后,主动教她理发技术,并帮她开了一个理发店,现在生意很红火,在协会带头和帮助下,目前我们刘庙村会员和会员联系户共开办门店76个,个体企业3个。在生活方面,我们积极帮助计生户解决困难,使他们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优越,如我村宋丕成是双女户,他长年有病,经济比较困难,小女儿去年考上大学,家里交不起学费,村协会知道后,把这一事情报告村两委,建议进行捐款,广大会员和党员、干部一道捐款8千多元,解决了宋丕成小女儿上学困难的问题。我村独生子女户孙月红去年秋因病去世,剩下他妻子和儿子两口人,生活比较困难,会员宋士良帮助他儿联系学习微机,村两委把他儿安排到凤祥集团上班,现在工资近千元。在生育方面,我们围绕产前、产后、术前、术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我村育龄妇女赵丽珍去年年底临产,家中无人照顾,协会理事、专职主任李雪英主动到阳谷照顾她,直到她对象回来。她对象非常感激,在拜年时机给李雪英叩头致谢。通过我们的服务,提高了协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促进了广大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四、实施政策推动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村协会建议对计划生育户制定一些优先、优惠政策。村两委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制定了对计划生育户八项优先、七项减免、三项落实、一项保障等优惠政策,八项优先即致富场地优先、宅基安排优先、各项承包优先、入学就业优先、贷款扶持优先、提供信息优先、物质供应优先、产品销售优先;七项减免即:义务工减免、承包费减免、独生子女学杂费减免、校服费减免、农业税减免、信息技术费减免、健康查体费减免;三项待遇落实即:独生子女优待政策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落实、计划生育双女户父母养老保障落实;一项养老保障:即全村70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30元。对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村协会积极的进行参与和监督。以上措施的制定,提高了全体村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如村民刘光贵是双女户,有意招上门女婿,媒人提亲时提出此事,男方孟庆福思想有顾虑,怕来刘庙后被别人看不起,受气。村协会得知情况后,我和村协会的另一名理事,亲自到石佛镇廉庄村的孟庆福家做工作。明确表示,来后不光要和其他村民一样看待,还要优先兑现对他的各项照顾,打消了他的顾虑。婚后,建议村两委在凤祥湖边最好的位置给他安排宅基,并帮助其贷款建起了粮点,年收入五、六万元。使刘光贵一家真正体现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五、搞好集中活动

  春节、“五.二九”、“九九”老人节等重大节日,是开展计划生育协会活动的有利时机。我们村协会和村两委一道坚持在各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对计划生育户、孤寡老人开展走访慰问等宣传服务活动,把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送到家、送到人,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如每年的“五.二九”、“六一”,我们村协会建议村两委一块过,村协会的几名理事,一方面和村两委干部一道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和计生户,另一方面我们召开表彰会,对我村评出的好会员、好媳妇、好会员、好婆婆和小学中的独生子女、双女户子女进行表彰,为好会员、好媳妇、好婆婆奖了热水瓶、毛毯等。为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子女每人奖书包、校服、本子、笔等。使他们从小就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特别是对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过程中,把是否实行了计划生育做为首选条件,也进一步促进广大群众新型生育观的树立。

  六、发挥协会载体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工作

  计划生育协会是广大群众自己的组织,在动员组织群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村计生协会在协助村委制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的基础上,村委与村民签订了执行《章程》的协议书,并利用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等形式,公开计划生育有关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如在今年4月初的计划生育村务公开会上,除公开计划生育婚、孕、育、节育措施落实、流动人口等情况外,还配合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村委与持册、持证对象签订了《孕情管理服务合同》。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程度和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过几年协会工作的开展,我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加入协会组织的人多了,不接近协会的人少了;参与协会活动的人多了,不遵守协会章程的人少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多了,未转变婚育观念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没有经济头脑的人少了;邻里和睦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

  总之,我村协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指导、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希望各位领导留下宝贵指导意见,以利我们今后的工作。我村协会将借这次评估的东风,发挥成绩,克服不足,努力使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6

  根据市委、市政府调整新驻村工作队的安排布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以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以开展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我们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现将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明纪律,以村为家

  坚持用制度约束队员、管好队员的原则,参照以往驻村工作管理经验,我们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队员学习、会议制度》、《定期汇报制度》、《调查研究和走访群众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建立了工作大事记簿、民情日记簿、学习记录簿、队员在岗在位签到簿等“五簿”,并要求工作队员吃住在村,集体食宿,与单位工作脱钩,真正把心思用在驻村上,把精力集中到帮扶上,全心全意地搞好所驻村的帮扶工作。

  二、深入调查,摸清村情,制定计划

  我工作队自驻卧龙乡浑河村以来,在听取了乡党委、及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汇报后,又先后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村组部分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并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查听取群众的呼声,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基本上摸清了村情、社情和民意,为下一步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帮扶工作目标等做了一些工作。

  浑河村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2400人,311国道、永毫淮高速穿村而过,西邻药都毫州,可谓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蕴含着极大发展潜力。

  三、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妥善解决新居闲地

  我村虽然仅有4个自然村,但各村居住分散,相距甚远,又交通不便,且老庄盘闲盘闲大量土地,极大浪费了国土资源。在四议两分开活动中,我们充分发展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用,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经村委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一致通过集中整理浑河一、二、三组的旧庄盘,全村统一搬迁,集中建设新居的共识,之后邀请市规划局规划设计。

  规划区中3个村民组有居民780人,房屋近800间,且原先自建时没有规划,标准不一。经大胆探索,寻找到一条“车轮式”老庄新建的科学方法,即实行一房一宅,多余的废闲地可用来置换,长期租用给其他人使用。

  四、和谐拆除违规建筑

  根据新的规划,原自建房屋有26处不符合规划,严重影响市容和新规划实施,村理事会集中召开涉及户的会议,经协商,这些户从大局出发,一致达成“村委会经一拆除,优生安置住宅,予以适当补贴”的共识,在村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影响中心居住区建设的26处房屋,仅用8天就全部拆除干净。

  五、自力更生整治规划区内沟沟洼洼

  新规划区内有大小坑塘8个,平整用土需2万立方,村民集思广益,由村委组织,发动群众,自备取土,运土车辆,20多个日夜的辛勤劳动,挖掘清淤小洪河5公里,同时平整了规划区内的洼洼坑坑,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开发两促进。

  六、开展环境整治,共享创建成果

  为树立良好形象,我村于今年6月成立社区管理办公室,树委付主任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聘请4名保洁人员,每天清运街上垃圾,保洁员每人月工资200元,村委与居民签定门前五包合同,每天下午5点前把室内外清扫干净,用塑料袋盛装起来,适时洒水,始终保持居住区的干净整洁。

  七、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一年来,浑河村新修水泥路二纵一横,共88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700米,按照“一条街道一个模式”的标准,建设新居6300平方米;街道两侧全部绿化;建设占地30余亩骨灰堂一座,寄宿制学校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八、工作队重点帮扶的具体工作如下

  1、帮助村两委收取今年的新农合医疗款,并发放新农合政策宣传单200余份。

  2、协助本村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并与村全体党员一起学习。

  3、协助本村搞好平安建设工作,帮助该村发放并安装电子狗。

  4、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党的声音进入家家户户。截止目前,驻村工作队联系电影公司为该村放映2场。还多次利用广播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甲流感及禽流感的预防及防治、新农合的收费及报销标准等政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5、积极推行“4+2”工作法,让农村的事务由农民自已议、自己定、自已干、自已管,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四议”、“两公开”,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让老百姓说话,较好地解决了该村农村低保办理、新农合款的收取、打更巡逻、土地搬迁选址等村级事项。

  6、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好媳妇、好妯娌评选工作。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制定评选“文明家庭”、“卫生家”、“好媳妇”、“好妯娌”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了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文明程度。使该村形成了讲文明、讲卫生、互帮互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地好风气。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7

  今年以来,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在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能力上狠下功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

  我镇地处城区,由于城市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用于农业种植业的土地不断减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增收要求,如何解决失地少地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年初,镇党委政府,从我镇实际出发,制定了“做强柑桔产业、扩大蔬菜产业、提升养殖产业、扶持加工产、鼓励流通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稳定三产业、巩固家政服务业”的产业体系建设方针。首先,我们从柑橘低产园改造入手,完成了1000亩密植橘园的密改稀、对全镇11000亩橘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综合防治,使全镇柑橘长势旺盛、着果良好,出现了突前良好势头。同时,我们还着力盘活山地资源,对永固、双红、新厂1000亩灌木林地实行集中开发,发展优质柑橘,进一步扩大柑橘种植面积,扩大产业规模。此外,我们还根据我镇柑橘在生产上生产技术水平不一致,产量效益悬殊太大,在经营上各自为政,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的实际。镇柑橘同业公会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体系建设,成功的引导龙凤、二天门、红土坡、荷花等社区分别成立了以规范柑橘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经营方式为目的柑橘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体系。其次,围绕保证城市蔬菜供给,开展了以刘家坪、中渡、宝塔、黄泥、双新、红土等社区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扩蔬菜面积500亩,使全镇商品蔬菜面积达到2500亩,为充实县城蔬菜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强化了刘家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管理,扩大了刘家坪蔬菜协会规模,使该基地生产、经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并使该基地今年头季亩平产值达到了5000元的好效益,实现了我镇抗冰灾保丰收的构想。三是继续以“双佳农牧”公司为载体,加速扩大以家禽、牲猪以主的养殖小区建设,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引导农民建成了以黄泥、中渡、刘家坪、双新、二天门、荷花、红土为主的七个年养殖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牲猪养殖小区和以双新社区为主的年养殖规模200万羽的家禽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从去年的30个增加到目前的65个,成为引领城郊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四是完善了《楚江镇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奖代投办法》,鼓励和扶持本镇农民独资或合资从事农产品加工事业,扩大了“双红柑橘打蜡加工厂”、“三江柑橘打蜡加工厂”生产规模。五是推进新型流通业发展,继续开展了王中东物流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活动,引导有一定业务基础的农民进入新型流通行业搞活地方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发展。六是继续利用三江口左岸开发机遇,开发龙凤水上游乐、龙凤观橘游项目,完成了长2000米,宽40米的龙凤沿河休闲大道的路面整修工程,完成了龙凤观桔亭道路的硬化。完善了龙凤游乐、休闲、餐饮、观光、垂钓等农业观光游项目计划。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对二天门生态游项目的推介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区内的水、电、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新型的城郊旅游休闲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七是继续巩固和扩大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全镇今年新增店铺15家,改造升级农家乐11家,新增就业岗位258个。振合四家家政服务公司,新增就业岗位101个,为城区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强化三清整治,打造卫生村庄

  今年伊始,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同时,全面领会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勾画了全镇20xx年新农建设蓝图,并着手部署了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头戏:“三清”卫生整治活动。4月初,镇政府举行了“三清”整治活动启动式,为了确保这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保证这次活动的持续性和长效性,镇政府对干部实行“三定一包”管理制制度,即:“对干部实行定向联村、定位负责、定期考核、对联点村的各项工作实行包干服务”。共清理了辖区内暴露的白色垃圾及生活区生活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共5500多吨。清理污水沟6500多米,清理污水坑150多个,清除淤泥3500多方,扫除路障35处,转运障碍物450方,撤除违章建筑和摊点12处,真正做到了所有房前屋后清洁、公共场所卫生、家家四旁水沟通畅、条条道路明洁无路障。为了巩固“三清”整治活动的成果,各社区制定了“生活区域卫生责任制”、“滤布公共场所卫生责任制”和“文明卫生家庭季度评比制度”,实行“长治久洁”。

  三、量化基础建设,美化农民生活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美化农民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在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继续抓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条主弦,年初我们计划龙凤、红土等社区村组道路4.5公里。解决红土、龙风、荷花、黄泥等社区600多户,2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利用国投资金,解决红土社区百子岩病险库的整修,经过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社区协会的积极努力工作,完成农民自筹和社会筹资共50多万元,到目前止已硬化村组公路3公里,铺设自来水管5000多米,解决了320户111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红土百子岩水库的整修工程。

  四、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此,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工作规划时,就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成立了以镇远教办为核心,并组织镇农技、畜牧、林业、农机、计生、司法等站所参与的农民教育办公室,通过对农民的系统教育以达到:提高农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法法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农民教育工作方案,各社区开办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今年以来,我们结合抗击冰灾,共对农民进行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培训62场次,进行法律知识教育21场次,计划生育与健康卫生知识培训15场次,培训人数达15000人次,使我镇农民逐步形成了:人人学科学、学法律、学管理,家家用科学、讲卫生、讲礼貌、守法纪、善管理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了丰富农民知识,首先在中渡、刘农坪、宝塔、观山、红土、龙凤等社区建立社区农民免费阅读书屋,总藏书量近35000册,极大的满足了农民需求。

  五、狠抓示范村建设 推进整体发展

  龙凤、红土两个社区,是今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市、县、镇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这两个示范村的各项建设指标都以顺利按进度实施:共硬化村组道路3000余米,硬化水渠1000余米,铺设自来水管网2000余米、解决近300户、1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整修病险库一座、骨干塘三座,对红新路红土段实施了整治,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好评。总之,我镇上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工作扎实,取得了可喜成绩。下半年,我们将会一切从我镇实际出发,按照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为实现美丽、富裕、和谐、民主的楚江而更加努力工作。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8

  一年来,幸福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及市、县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逐步到位。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全村面貌有了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效果十分明显。

  一、村基本情况

  幸福村位于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255人,20个村民小组,890户,全村耕地面积2450亩,党员91名,两委干部7人,主要特色产业有四大怀药种植加工、塑料加工、纸业生产等。20xx年人均纯收入3880元。

  二、主要作法

  1、强化组织,加大宣传力度

  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主任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选出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为工作骨干,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办法和建设目标,进一步调动全村村民关心新农村建设、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

  2、责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奖罚激励机制

  按新农村建设标准的九项要求,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依任务性质不同进行了分工,将工作人员分成5组,分别负责不同工作,避免了推诿扯皮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奖罚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各工作组定计划定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日程表,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按时完成。

  3、发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针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量大,需用资金多的情况,村建设领导小组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在取得多方支持的同时,借助市县帮扶单位,筹措资金,使各项建设工程有了可靠保障。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1、完成村庄编制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即符合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又不失城镇发展要求。

  2、全村计划硬化道路9条2900米,已完成8条2200米,剩余一条道路铺设已近尾声,月底前保证按时按质收工。道路绿化已做好计划,确保美化绿化率达100%。

  3、村庄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全村共挖排水沟3630米,路沟预制已基本完成,村内已建设积水坑塘3个。

  4、全村共拆除低矮破旧房屋50间75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30间300平方米,确保了村容村貌的整洁有序。完成了长久垃圾的清理以及村内外的乱堆乱放清除,落实了四有一落实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了各种线路架设,清除了村内各种有碍观瞻的标语广告,美化墙体10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完成118个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的拆除,改造卫生厕所850个。

  6、完成了村文化中心建设,建起了村卫生室,理发店、澡堂和公厕,使村公益公共设施逐步完善。

  7、建设了文化游园,保证了村民休闲时节的健身娱乐。

  四、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村内建设3处景观墙工程还没有完工。

  2、由于村内道路还没完全结束,道路绿化工程有待进行。

  3、新农村建设成果管护措施仍需落实。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9

  一、基本情况

  经梳理,兴庆区自然资源局共涉及5项任务,其中3项目前未发生,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二、20xx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进展情况

  1.推动建成全国农田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等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情况:一是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向各单位提供国土调查成果,及时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数据。推动建设实景三维银川数据库,完善更新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建设完成银川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二是协助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更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向各单位提供国土三调数据成果。初步形成银川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及时提供现势性强的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成果,初步建成村庄规划数据库。三是配合银川市初步形成银川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更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现已提交兴庆区国土三调数据。四是完成季度遥感监测工作,根据季度遥感解译矢量数据,分析动态监测成果,可对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耕地保护与非法占用动态监测,作为执法依据进行违规核查,辅助自然资源管理;为生态修复项目的设计、实施、验收提供依据;根据湿地动态监测可以准确掌握各类湿地的分布状况、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的治理进度情况,为银川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动态精准化管理。五是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根据自治区同意下发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监按年度更新林草资源数据库实现动态掌握全市林草资源底数变化。六是融入自治区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建成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和工作平台。制定《兴庆区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落实“林长制+生态警长制”,“一长两员”全面到位。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深化森林草原综合执法改革,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2.全面梳理政务数据共享目录情况:兴庆区本级目前不涉及自然资源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内容,但仍积极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做好相关政务数据的梳理、汇报工作。

  3.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情况:按照《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有关要求,在《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xx-20xx年)》中确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绘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配合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将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兴庆区自然资源局目前未接收到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相关转办件,今后将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4.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化工作,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情况:兴庆区自然资源局目前未接收到相关转办件,今后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供相关规划、用地资料。

  5.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情况:一是开发田长制巡查APP。利用平台将国家下发的占用耕地图斑按乡镇和村下发至各级田长,各级田长利用平台可以反馈图斑信息及整改情况。并出台《银川市兴庆区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在土地监管工作中的职责,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杜绝耕地非农化。二是湿地保护工作。兴庆区目前湿地保有量11258.8548公顷,湿地率17.37%,湿地保护率达到63%。目前,已成立野生动植物巡查工作小组,采取不定期的巡查方式,到辖区湖泊湿地巡查是否存在非法盗捕、盗采、贩卖野生动植物事件,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三是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根据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对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的要求,兴庆区自然资源局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全面部署,按照要求组织技术单位进行外业质量检查工作,目前外业工作在持续进行中,预计2023年年初提交林地资源现状及林地动态变化分析成果报告,助推在全区实现动态掌握全市林草资源底数变化情况。

  (二)问题困难

  1.专业人员紧缺,土地管理难度加大。因机构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兴庆区严重缺乏有专业的土地、规划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土地管理工作推进较为艰难。

  2.生态建设资金不足,项目审批难。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管理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大,任务重、标准高。兴庆区近年来可用于造林的土地资源紧张,从征地拆迁到苗木栽植和后期管护成本非常大,中央、自治区、银川市补助资金申请困难,多年来一直以本级财政投入为主。

  3.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不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等,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保密范围需要等,导致调查结果不能技术运用到现实工作中。

  二、20xx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兴庆区自然资源局将积极、有序对接区、市跟进开展相关工作,常态化做好土地监管、湿地巡查及自然资源普查工作,确保各涉《兴庆区数字乡村任务分解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重点任务

  1.加大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一是落实兴庆区河滩地收回及土地移交工作,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申报实施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及景观工程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土地巡查检察,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大自然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方式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做好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定工作;四是持续做好兴庆区城乡公园、绿地、广场、林带养护管理工作,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城固、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2.在重点项目用地服务保障等工作上用心思。更加主动服务企业,加强重点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勤跑自治区银川市厅局,加强沟通,推进一批在规划调整和办理用地手续方面有困难的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3.全面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兴庆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兴庆区掌政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配合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完成兴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月牙湖乡、通贵乡、掌政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4.积极推进实施林长制、田长制,全面推进土地权、山林权改革任务落实。将兴庆区建成县区、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将各林区、片区林木管护责任到人,确保一树一木都有专员专管。一是积极参与配合自治区、银川市落实土地权改革,协调开展用地规划管控、土地确权、土地资盘活源、土地执法监管等重点改革工作任务。以通贵乡河滩村黄河人家项目为切入点,探索开展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通过该项目积累了在民主决策、公开运作、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经验及教训,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程。二是积极参与配合自治区、银川市落实山林权改革,协调开展山林地确权登记、放活山林地经营权、建立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市场化植绿增绿新机制、健全林业服务管理体系等重点改革工作任务。

  (三)有关建议

  重点针对人员、资金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河滩地为主战场,努力推进乡村黄河两岸湿地保护、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申请国家级、自治区级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努力获得上级林业部门资源保护资金支持,确保各项目顺利实施,使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自然资源科技和人才支撑。做好自然资源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创新管理机制,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抓手,激活现有人才,组织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在职培训。二是创新选育机制。积极与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沟通,争取新增新聘专业技术人员名额指数,争取高新人才引进、高职称技术人才的津贴补助,创造优越的环境、合适的待遇在基层引进并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0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以及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6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于7至8月份,成立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友闻的带领下,实地视察了部分数字经济重点培育提升平台、重点培育提升企业和重点项目,走访了市经信局,召开部分镇街座谈会和部门座谈会,听取关于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实施,认真落实省、温州市以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和20xx年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7位,20xx年我市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占GDP的12.56%,列温州第一。数字经济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动能和创业创新的主阵地。一是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注重顶层设计,制订出台了《乐清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成立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整合优化一系列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是数字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磐石云数据中心、智能电气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相继招引了益而益、罗曼斯、力太科技等一批带动性、引领性强的'项目。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20xx年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立项242个,今年1至8月份253个。乐清智能电气小镇、乐清湾电力科技小镇被列入省数字化试点园区,苏吕小微园、智能电气小微园、科技创业中心等率先开展了数字化园区建设。正泰、人民电器、金卡智能等企业试点示范成效明显,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发展。四是治理数字化得到不断推进。5G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协同办公”等工作不断推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农业等领域不断谋划和推进,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有:

  (一)数字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我市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列全省第7位,但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在拉大。产业层次偏低,我市数字经济统计入库项目主要以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电线电缆等传统制造业为主,相较已形成集成电路、高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技术、人工智能设备等高新产业集群的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地存在明显代差。各乡镇(街道)之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街道)对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行动计划缺乏分年度方案,有的部门在制定扶持政策和落实时缺乏充分调研。浙江云谷—磐石云数据中心、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等项目的推进和建设进度不如预期,通信管道建设推进缓慢。

  (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够。当前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程度较高,一、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龙头企业缺乏,可供参考的数字化成功案例还较少,带动性不强,许多中小企业因数字技术改造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认为数字化投入效果不可预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对数字转型发展存在一定顾虑,内生动力不足,“不敢数字化、不会数字化、不想数字化”的现象比较普遍。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与我市现有制造业的融合度偏弱,在工艺、产线、产品、服务等层面的应用实践开展的不多。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当前能够紧扣制造业流程开发应用、深耕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满足企业一体化升级、个性化改造的服务平台和服务商还偏少,支撑能力不足。

  (三)数字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深度创新能力将决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度,当前我市数字经济的科技创新投入总体不足,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缺少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路径跟随、标杆技术较少、品牌价值较低等问题。数字经济人才制约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既懂工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困难,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非常稀缺。各地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四)治理数字化提升不足。相对数字经济领域平台化、个性化、网络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政府部门监管手段较为单一,开放包容、协同有效的监管思维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单位对公共数据开放不够重视,影响了“一证通办”“一件事”联办和后续数据分析,不利于数字政府效用的发挥。数据要素开发开放、共享共用程度还不高,数据鸿沟、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垂直业务系统还不能互联互通,巨量数据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大数据开发利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化场景应用)

  三、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强化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顶层设计,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和短板,从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资、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完善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出台新一轮扶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平台、项目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注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有技术优势、成长空间、发展潜力的新生中小微企业。制定数字经济宣传方案,广泛开展宣传报道,提高全民的数字素养。把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同时注重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二)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数字产业能级。要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和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培育一批标杆企业,打造若干数字产业集群。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通讯、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向“用云”转变。加快现有小微园技术改造和提升,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转型,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鼓励具有数字化转型经验的大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从而带动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信息工程服务、工业设计等基础产业,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

  (三)坚持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数字核心竞争力。要加大“软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更多的创新主体和创新项目集聚。更加注重发挥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提升数字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生活服务,推进网上超市、网上餐厅等数字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鼓励智能营销新业态。实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及时解决各层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本土人才,为数字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聚力推进数字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大力打造数字政府,进一步破解消除数字鸿沟、信息孤岛,有效激活各类数据资源,持续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继续推进“一件事”“一网通办”,打造“掌上办”“网上办”“瓯e办”深度融合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5G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农业等行业发展,让大数据发展红利更多惠及企业、民众。组建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平台公司,有序推进县域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把增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数据共享和安全保护并重。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1

  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壮大数字经济主体,提升产业发展能级,7-9月,由市政协副主席林月和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民意恳谈等形式,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又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数字内容及其服务业等7大类23个中类,前三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后四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产业数字化,具体分为融合型数字经济、效率型数字经济、新生型数字经济和福利型数字经济等四类。融合型数字经济的代表业态有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

  (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xx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52亿元,占GDP比重12.6%,占比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33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7.7%;实现工业增加值77.1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6.0%,占比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单位数和增加值总量分别占温州市的60.0%和51.0%。

  (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行业集中明显

  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我市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5个中类行业,属于乐清传统的主导行业,行业集中明显。截至20xx年12月全市共有335家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其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118家,占35.2%;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87家,占26.0%;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52家,占15.5%;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31家,占9.3%;电子器件制造业23家,占6.9%。

  (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研发产出较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效好于规上工业。20xx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研发费用5.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占比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69.6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6.6%,高于规上工业6.8个百分点。产品的更新带来效益的增加,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9.05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高出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

  通过“技改新八条”、传统技改和两化融合项目合并备案等举措,加大对智能化技改的扶持力度。同时,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县域经济特点,着力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了乐清市数字化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35家企业提交申报材料并已完成系统初步审查。

  二、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产业层次不高,能级不强

  1.主要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中在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等基础配套类行业,产品结构多处于中低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以低压电器为例,大体上分为四代,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国际巨头已开发出具有网络化、可通信等功能的第四代产品,我市企业却仍以生产二代产品为主,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第三代产品占比较低,第四代产品更少。正泰、德力西虽然在规模上可以与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品牌相当,但产品仍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低于中高端市场。在智能电网产业方面,我市近年来在信号和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嵌入式技术开发、软件开发等技术的应用积累不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企业较少,与国内同样从中压设备崛起后进入配电自动化设备领域的上海思源电气、石家庄科林电气、江苏大烨智能、南京大全等企业对比,还有不少差距。

  2.新兴制造业集聚不足外迁严重。20xx年上半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仅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08.3亿元的2.8%,集成电路、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硬件等行业发展缓慢。同时,数字新兴产业的外迁现象也非常突出。如上市公司金卡智能早将经营主体搬迁到杭州,万控、曼德瑞等优质企业搬迁到了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还有一些企业虽在我市有生产基地,也因各种原因依托外地工厂生产智能化产品,如浙江力夫自控技术公司在乐清生产传统的压力开关等产品,而在杭州设立的关联企业则生产更为高端的电子传感器类产品。

  3.配套产业链本地化标准化不够。我市智能重合闸、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智能电器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软件绝大部分来源于外地或者进口,存在严重“卡脖子”现象,整机厂商利润微薄。20xx年,我市在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点的排摸中,梳理出了40家企业共140条可能存在断链断供的风险点,主要涉及国外进口的高端单片机芯片、晶振、电源芯片、铝电解电容、存储器、光耦和新材料。如正泰仪器仪表生产智能电能表、燃气表所需的晶振、贴片电容需要从日本、美国等地进口。一些非电气行业类如半导体、传感器、柔性线路板等企业缺乏配套企业支撑,所有环节、元器件都是由本公司生产或外地供应商提供,生产成本较高。此外,我市电器配套企业没有技术标准以及产品数据库,生产的零部件标准化程度不高,同一家企业同一个型号产品都会出现尺寸不一情况,容易导致自动化设备卡机,达不到智能制造精度要求。

  4.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基本以传统的电影院和快递服务为主。20xx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企业仅13家,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营业收入仅占温州的1.8%,同比增长2.3%,低于温州5.1个百分点。20xx年上半年虽增加到14家,实现营业收入3.98亿元,但是营业收入最大的还是一家总部回归企业,目前仅开票,还未对本地数字经济服务业产生带动效应。在建的云谷大数据中心、京东云区域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后,虽然可以带动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但是全市至今没有一家真正具有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本土企业,无法有效支撑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基础支撑条件缺乏,创新要素供给不足

  1.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不足,创新基础不牢。我市企业“人才难引、引进难留”现象仍然突出,科技人才总体数量较少,特别是智能电器、智能电网等企业所需的从事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主站软件、芯片、载波模块、线路板等方面的研发人才尤其紧缺,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虽以“科创飞地”等形式积极融入长三角,但是仍然处于创新的“困难高地”,承接“溢出效应”并不强,至今还没有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层级低,省级认定机构仅占17%,一半以上为乐清市级认定机构。

  2.区域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生态有待改善。我市企业专利以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率低。截至20xx年末,全市累计发明专利4341件,仅占专利总数的7.1%。同时,我市区域内的技术研发共享资源机制不完善,技术专利在区域产业链内传导不够流畅,集群效应发挥不明显。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被本地企业模仿快,很多企业因此也不得不将新产品的研发放在外地,额外的增加了企业成本。当遭遇专利侵权时,又碰到维权时间长、维权费用高、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大大挫伤企业投入研发创新的积极性。还有企业认为,我市知识产权侵权司法赔偿额度低于温州中院,导致其选择在温州起诉。

  3.科创平台带动效应不强,运行机制不畅。我市虽已建立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科技飞地,但在助推我市传统电气等产业转型升级上,作用发挥还不到位。以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为例,虽已建成配套功能设施,但其功能发挥与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难以与各高校形成联动,缺乏与大平台机构职能相匹配的沟通协调机制,还未成就真正的“独角兽”企业。而反观宁波的慈溪市,中科院慈溪医工所是其率先引进的综合科创平台,该所与企业共同研发医疗器械,使一批像“广慈医疗”一样的生命健康企业扎根慈溪,在数年之间就获得了快速成长。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慈溪经济新亮点,20xx年实现产值101.6亿元,成为继三大传统行业后,又一个产值迈入“百亿俱乐部”的行业。

  4.扶“小”帮“微”力度不够,扶持政策知晓度不高。一些企业反映,我市在扶幼、扶小、扶微助推科创企业成长方面力度不够,如我市20xx年对25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研发后补助4600多万元,但是该项补助资金的申请对象必须是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创企业享受不到该政策。还有企业反映,我市对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的,按照共同研发设备销售价15%给予技术改造企业补助,但是该优惠政策在我市工业企业中知晓度并不高,导致我市从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的中小企业的营业额中本地市场所占比例反而不高。

  (三)工业互联网落地困难,三大掣肘突出

  1.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性不高。我市大量设备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较低,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通信模块、控制部件等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联接,导致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在信息化软件方面,因我市中小企业较多,大部分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司的产品价格对企业而言普遍较高。在收益不明确的情况下,先投入巨大资金承担改造费用,是许多企业想要改造却迟迟不改的重要原因。如,20xx年我市一家电器公司投资300万对车间和仓库现场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也仅仅只完成了全厂生产区域20%的改造任务,由于短期投资回报率相当不理想,而后续投资还需要支付信息化规划设计费用、咨询费、项目实施费、后期系统维护费等大量费用,导致企业犹豫不决。还有企业反映,我市按第一批数字化车间(工厂)提升试点项目整体投入的6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而各个企业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应用等实际投入差异很大,建议应按企业实际投资额实行更加科学的梯次补助政策,并合理设定各梯次补助封顶金额,提升企业积极性。

  2.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体经济全要素连接枢纽、资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脑,但是我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起步较晚,目前有乐清智能装备云、电气行业云两个区域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前者刚正式上线,目前仅2家试点企业,后者仅9家试点企业应用,平台商业成熟度低,难以更好服务本地的企业。此外,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同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滞后,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研发应用需要完善的5G网络支持,但是我市存在站址难以获取、高速光纤铺设遇到管道瓶颈等问题,极大影响5G网络建设进程。

  3.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够。目前,我市一些企业只完成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但是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只是达成工业互联网目标中的小小一环,还有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WMS(仓库仓储管理)等众多企业信息化集成软件配套,才能保障企业工业互联网的顺利运营和开展业务。如德力西集团曾陆续投入4000万元来完成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改造,在2012年实现ERP的上线运营,直到20xx年和20xx年才陆续安排公司内部的PLM、MES、WMS等众多企业信息化集成软件配套的辅导上线。同时,已完成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企业反映,仍存在信息系统之间、机器设备之间、信息系统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严重不足等问题,或者只能实现部分装配车间的制程过程与MES、WMS、ERP的信息化集成互联,仍处于局部推广阶段,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智能工厂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专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军国产替代

  1.建立产品研发鼓励目录。建议我市设立智能电器产业年度重点产品研发鼓励目录,制订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第三代、第四代低压电器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抢占中高端市场,加快实现国产替代。如对已经研发和推广新产品的企业,要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对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给予奖励;对通过指定检测机构的试验产品给予一定补贴;对年度重点新产品获得国网、南网首次挂网或中标突破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以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件为重点,推动传统电子产业提档升级。

  2.精准布局新兴制造业。借鉴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设立阿里云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做法,在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湾港区、柳白新区开辟专门的新兴产业工业园区,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和运营发展智能化的智慧园区。专门建立新兴制造业重点项目库,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实施监测,针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等重点指标,建立以功能区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业务指导的联动服务工作机制,精准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3.补强智能电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智能电器供应链空缺环节的配套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专业园区,加强龙头企业对配套产品质量把控,带动整个电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面提升。

  4.大力培育“离岸”信息服务企业。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参照“科技飞地”做法,培育“离岸”信息服务企业,实行双线、离岸的模式,问题收集在本地,技术研发在外地,更快更好地服务我市本土制造业数字化智造。同时培养本地几家信息服务企业,着重于数字化改造后日常维护能力建设,为本地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优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二)营造区域差异化竞争优势,培育创新土壤

  1.强化创新财政政策供给。建立统一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解决科技资金投入分散、重复交叉等突出问题。对数字经济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采取事前引导、无偿资助方式支持;对成果转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对于主要生产基地在我市的企业,在域外设立的关联研发机构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我市政策红利。

  2.营造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争取支持,成立中国乐清(电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辟集快速确权、快速授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直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绿色通道”,并向研发机构提供专利申请指导。建立完善我市包括商标、专利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制度,合理裁定知识产权侵权司法赔偿额度,保护市场主体的诉讼权益。

  3.建立实体化市场化科创平台。借鉴宁波慈溪等地经验,招引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制定出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有效推动科创大平台实体化运作。同时,参照国有企业的运行模式,推动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融合,理顺我市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等一些科创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

  (三)提速加档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塑产业新动能

  1.建立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专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引导中小企业“借网”加快转型。经信等部门牵头打通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供需渠道,以“团购”形式降低单个企业软硬件采购成本。

  2.破解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平台掣肘。借鉴嘉兴经验,以开放的市场,吸引国内优秀云服务商加大在乐清的产品、服务供给,培育一批电器、电子元件、工具行业云平台,将软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共享到平台,供有需求中小企业使用,解决目前云产品不丰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便利化的专业服务。对于经省认定,且吸纳、服务本地企业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云平台,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探索打通“最多跑一次”的通信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在5G建设中优先利用公共资源空间等,帮助通信运营商加快5G网络NB-IOT窄带物联网、IPv6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3.借势推动中小企业兼并重组。以实施工业互联网为契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出台企业因兼并重组产生的纳税、过户费用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电器、电子行业内创新能力强、效率高、管理水平先进的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解决一些中小企业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人才窘境,提速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步伐,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2

  根据《关于做好年度数字乡村发展和数字素养提升的通知》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系统梳理任务清单,结合工作实际,对2022年度数字乡村发展和数字素养提升落实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一、全面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一)加大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普及。一是建设“吉林省公共文化一体化服务平台”(吉林文旅云),关联与群众最紧密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聚合省、市(州)、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捷、丰富的一站式服务窗口。二是依托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平台,开展“吉林文物云”建设,提供一站式浏览、检索、数据挖掘与展示服务,促进吉林文物数字资源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对省博物院书画类部分典藏进行高清采集和活化,以沉浸式数字化技术和人机交互作为展示手段,通过音视频、动画、互动等媒体内容制作和组合应用,为观众提供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三是开展在线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在线文化品牌活动、在线美术展览、在线数字阅读等服务项目,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开展全民数字教育,全方面提升数字工作能力。以“2022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为切入点,通过网上学习、专题讲座、线下宣传等形式,在省直文旅系统广泛开展数字教育,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三)增强网络、数据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筑牢安全保护屏障。一是持续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法》实施xx年等系列活动,动员省直文旅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营造了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保护。积极参与2022年网络安全督查检查,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杜绝安全隐患。同时对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系统查漏补缺,有效防范了失泄密情况的发生。三是如期完成195工程,从源头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二、深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培育发展乡村数字新业态。一是持续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认定工作,截止到今年,认定总数达到162个。二是举办吉林省首届乡村旅游节,全省共开展乡村类节事活动203项,全面活跃省内乡村旅游市场,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开展“醉美吉乡”乡村旅游精品村融媒体宣传推广活动,组织部分省直媒体和网络大咖历时两周深入10个县区的19个景区,深入探索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助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三是把握权威发布和深度报道,组织中省直媒体和网络媒体刊发涉及乡村旅游稿件百余篇。依托“悠游吉林”新媒体矩阵,围绕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重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乡村旅游路线推荐等重点内容,累计刊稿1500余篇,累计阅读量460余万人次。

  (二)推进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展览,繁荣乡村数字文化。一是充分利用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打造乡村数字博物馆,截止到2022年,12家乡村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展示,其中,8家在线对外开放。二是优化村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全覆盖,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三)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是积极组织省内重点村镇代表参加文旅部举办的乡村旅游培训班、现场会、考察调研活动。二是组织举办全省导游人员电商直播带货培训和综合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人才的数字素养和业务技能。三是依托文旅部吉林培训基地开展持续性的分阶段、分模块、分区域的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举措

  (一)存在的问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给旅游业带来极大冲击。虽然我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的频发散发,导致游客出游信心不足,乡村旅游客源受限。加之文旅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微型企业,在“暂停”与“重启”之间反复切换,恢复元气、恢复经营常态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下一步举措:一是持续开展重点村镇认定建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擦亮吉林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继续加大乡村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持续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面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3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卫健局围绕“健康沧县”目标,强化机关队伍和医疗队伍建设,推进“健康扶贫、送医下乡、公共卫生提升、优生优育、农村厕所改造、中医发展”六项工程。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20xx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三深化三提升”活动扎实推进

  局党组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发展导向,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主题教育工作方案,召开部署会议、推进会和研讨会。活动开展以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8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1次,班子成员讲党课8次,下基层调研2次,撰写学习调研文章8篇并召开理论中心组调查研讨会。全体干部职工撰写心得体会126篇,参观了沧州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主题教育,以开展作风纪律整顿和“双创双服”为抓手,持续深化“三深化三提升”活动,提升卫生健康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全系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民生实事全面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送医下基层”义诊系列活动(此项工作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打造)。作为县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县卫健局、县医院、县红十字会认真组织做好“送医下基层”义诊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共完成送医下基层103个村(不含二次进村7个、乡镇卫生院集中义诊19个),累计义诊群众6.1258万人次。其中义诊贫困人口3116人次,免费心电图、彩超、血糖、尿常规检查5.0153万人次,心肺复苏和气管异物应急演练进村进校园培训8059人,举办乡级健康大讲堂19场次,村级健康大讲堂103场次。

  二是积极推进优生优育工程(此项工作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打造)。

  1、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坚持驻站检查与下乡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已为1980对夫妇提供检查服务。预计年底能超额完成2080对的任务。

  2、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待孕及孕三个月内应增补叶酸人数7164人,服用叶酸人数6844人,服用率95%。

  3、免费唐筛项目。今年以来享受免费唐筛与无创合计的孕妇人数累计3970人,筛查率已达到80%。

  4、免费无创基因筛查项目。今年8月1日,启动孕产妇无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项目,对沧县户籍孕妇包括流动人口在孕12-22+6周进行免费筛查。目前已完成1557例,居全市前列。

  三是扎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与县民政局、残联、扶贫办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对乡村两级签约服务团队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的业务培训,共培训700余人,印发签约服务手册17万本,签约服务书100多万份。全力做实履约服务,规范随访记录填写,切实增强签约服务群众的获得感。截至目前,我县常住人口签约率39.4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签尽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实现签约全覆盖。残疾人签约率达95.60%,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77.93%,高血压病人签约率达85.03%,糖尿病人签约率达85.76%,孕产妇签约率达22.06%,0-6岁儿童签约率达49.5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率达88.84%,结核病患者签约率达68.28%。签约服务率、管理随访率达到或超过上级要求标准。

  (三)健康扶贫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打造)

  目前全县贫困人口2237户4171人(脱贫享受政策2205户4094人,因在外上学、打工等原因,签约4030人),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患者1017人,大病救治193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2240人次,并全部进行年度体检。具体推进举措:一是开展卫生院长遍访贫困户活动。活动走访贫困人口3950人,电话随访80人,发现血压、血糖偏高的患者223人次。二是开展大病患者专家巡访活动。沧县医院组织19个大病救治专家组,对全县194名贫困人口大病患者进行巡访,对全县大病患者204人进行巡访。三是开展履约服务“回头看”活动。联合县医保局进一步加强对建档立卡人员慢性病管理。目前经县医保局认定的564名慢性病患者全部发放了慢性病卡。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所服务的贫困人口全部按照每年不少于4次的服务标准对履约服务情况进行“回头看”。乡村两级共出动医务人员946人,履约服务贫困人口3900人。四是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季度督导巡查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情况开展督导巡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五是全面开展宣传服务活动。1月份开展了“冬季暖心服务活动”,3月份开展了“健康扶贫宣传”活动,6月份开展了健康扶贫“回头看”夏季行动,9月份开展“中秋慰问”活动。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医防融合、新生儿入户访视整改、强化结核病患者管理等四项工作为重点,通过绩效评价、补助资金奖惩、沉底培训等管理手段,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可用手机下载APP浏览个人档案,方便居民对档案利用和监督;新生儿随访方式由电话访谈更新为入户面对面访视;结核病患者管理率和规范服药率有效提高。截至目前,重点服务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绩效标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67560人份,建档率达99.8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1.41%、67.21%,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为69.74%、67.02%,孕产妇早孕建册率为85.19%,产后访视率92.92%,新生儿访视率95.63%,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78.5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7.04%,老年人体检率69.09%,结核病患者管理率为87.97%。

  (五)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

  县医院加强“五大中心”建设(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投资800余万元新购置彩超机,腹腔镜等设备;开展培训18次,培训3103人次。目前县医院中高级职称达318人(高职46人,中职272人)。精神病医院选派6名业务骨干到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培训。19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到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参加培训;343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对2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进行了培训;对204名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了培训。

  医疗软硬件的不断加强,带动了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医疗业务收入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县医院门诊量21.8万人次,出院3.1万人次,业务收入2.45亿元;精神病医院共收治病人2414人,实现业务收入3500万元;卫生院实现业务收入1504.79万元。

  (六)卫生执法监督得到加强

  一是认真做好双随机抽查工作。本年度通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信息平台》接收抽查任务164件。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派出抽取的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共完成156家,关闭数3家,无法监督数5家,监督完结率100%,完成率95.12%,对存在问题的被监督单位制作了现场检查笔录和监督意见书19份,并将查处整改情况限期上报;立案查出一起。

  二是开展医疗乱象治理。制定《沧县医疗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沧县医疗服务不规范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沧县打击欺诈骗保规范医疗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县县级医院、卫生院、民营医院、进行专项检查42次。围绕“组织管理、医疗环境、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等内容,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督导检查活动,按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督导检查表,对卫生院、民营医院、诊所家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等8个方面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三是大力开展医疗废物集中整治。我县自2018年7月开始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今年央视“3.15”后,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查”,摸清底数。组成七个专项检查组,分乡包片深入到乡村进行排查督查。对1080家医疗机构进行排查,发现存在问题单位92家,现已经整改到位。未发现有出售医疗废物的行为。同时,制定沧县医疗废物处置专项整改方案,对全县所有卫生院、民营医院负责人召开培训会,进一步部署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

  (七)疾病防控明显增强

  一是全力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监测工作。全县19个卫生院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和登记制度,各类传染病报告率均达100%。截止目前,全县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总计2470例,报告发病率为344.7/10万,与去年同期比,今年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发病率下降了15%,无死亡病例。自11月12日北京报告2例人间鼠疫病例以来,我局积极准备全面做好鼠疫防控工作,目前无疑似病例发生。

  二是卫生应急工作成绩突出。今年以来,为锻炼队伍,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我们更新设备,加强业务培训。10月份在市卫健委组织举办的“全市卫生系统自然灾害及重大传染病卫生应急演练比赛”中,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第一次联合参赛,成绩名列16支代表队第三名。

  三是加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审核“三查七对”工作。对基层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医生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疫苗使用全程冷链保存和接种安全。接种一类疫苗179038剂次,二类疫苗12406人剂次。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的国家标准。

  (八)乡村一体化稳妥推进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和我县实际,确定旧州中心卫生院和纸房头乡卫生院作为试点单位。组织两个试点卫生院相关人员赴黄骅市卫健局和河间市卫健局学习交流。结合我县实际牵头起草了《沧县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卫生院率先在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推行一体化工作。在落实完成省定的人员、准入退出、财务、药械、业务、绩效等“六个统一”的基础上,按照市卫健委统一要求,又推行了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管理“两个统一”,正在逐步形成“八个统一”管理模式。

  (九)其他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平安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攻坚行动,严格落实“一台帐、三清单”制度。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迎大庆”百日攻坚行动。对所有医疗单位包括各民营医院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导,共发现隐患48处,整改到位48处。信访稳定:开展了3次信访积案集中化解攻坚行动,对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排查摸底,确保重点人员时时稳控。全国“两会”和“国庆”期间,我系统无一人出现进京赴省越级访。农村改厕:配合农业农村局进行农村改厕1.22万座。完成培训500余人次,印发《沧县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技术手册》3万册。累计下乡督导遍及18个乡镇、100余个村。

  二、20xx年重点工作谋划

  20xx年工作思路:围绕“一大目标”(健康沧县),突出“两个抓手”(乡村一体化和卫生执法监督),推进“三项工程”(送医下乡、优生优育、妇女两癌筛查),实现“四个提升”(健康扶贫、基本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水平提升),为全县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增强全县人民卫生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积极推进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工作。在巩固两个试点卫生院(纸房头乡卫生院、旧州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按照省的要求在全县稳步推开。

  二是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医疗废物处理,保障医疗安全。严厉打击和整治医疗诈骗、虚假宣传、乱收费等医疗乱象,解决医疗卫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

  三是送医下乡工作。继续组织沧县医院和县红十字会专家团队开展送医下基层、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全年计划完成送医下基层100个村,义诊群众5万人次,免费彩超、尿常规、血糖等检查3万人次,举办义诊健康大讲堂100场,心肺复苏和气管异物应急演练进校园培训师生7000人,持续提升全县群众健康获得感。经过努力,年度目标能够超额完成。

  四是优生优育工作。

  1.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年内免费发放8000人份。

  2.免费唐氏筛查和免费无创基因筛查项目:完成服务人数达到建档孕产妇人数的80%以上。

  3.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年内完成服务2000对夫妇(目标人群覆盖率的80%、1600对)。经过努力,年度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五是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为1950余名35-64岁农村妇女(重点是贫困人口)开展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经过努力,年度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六是健康扶贫提升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保障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扎实落实,全面做好“医疗有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

  七是医疗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人才交流培训,组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市级及以上医院的人才交流培训,提升基层人员医疗水平。

  八是健康促进工程。以“健康沧县”建设为目标,以百姓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实施“健康促进”工程。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具体内容包括:为居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66万人;为老年人免费体检(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B超心电图等)6.3万人;管理随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1万人、3.5万人,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管理孕产妇0.6万人,保障优生优育,减少先天疾病。经过努力,年度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4

  一、总体情况

  20xx年至今,秀洲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梯队。区域数字化新旧动能转换方兴未艾,重点行业企业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由20xx年的44.17%、31.68%提高至20xx年的65.42%、48.59%,ERP实现重点企业全覆盖。今年1-6月,秀洲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6.8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2.3%,超全市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制造业投资额同比增长28.7%,全市排名第三。疫情期间,通过搭建数字化防疫平台助力复工复产,汉朔、云切等一批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开展智能智造,产值逆势而上。截止目前,共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数字经济类荣誉称号112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保障,构建要素支撑体系

  一是顶层设计科学精准。先后制定出台《秀洲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xx-20xx)》、《秀洲区建设高质量制造强区实施方案》、《秀洲区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区数字经济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并将数字经济列入党政目标责任考核和区“双百”专项行动重点指标,明确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细化了举措,增强了保障,统筹推进区数字经济发展。

  二是扶持政策提档扩面。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出台《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桃园数字小镇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推进秀洲区企业上云的政策奖励办法》等,并就两化融合类项目补助额度提升了10个百分点,增加了数字经济领域示范试点项目补助类别,进一步提升企业在“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领域的融合应用水平。

  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基地(智能家居)1600万元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截止目前,已完成两个省补专项全部补助工作,补助资金总额为1487.2万元,补助项目达42个。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示范试点创建,我区获评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总数均列全省第一,获评省级上云标杆企业总数位居全市第一。

  (二)强化产业引领优平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突出招大引强。编制完成《秀洲区数字经济招商地图》,举办了秀洲投资环境(上海)推介会、全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和秀洲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抢抓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机遇开展驻会招商,结合我区产业特点,瞄准数字经济领域龙头大企业,先后引进世界500强日本丰田汽车零部件、全国智能家居龙头企业顾家家居、德沃康智能健康产业园、圆通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伟巴斯特、安波福、捷威动力等重大项目。截至目前,数字小镇累计签订入驻协议企业141家,总投资约86.9亿元,其中新注册企业38家,合计总投资20.47亿元。

  二是突出平台提升。加快提升数字小镇智慧应用产业集聚区平台效应,桃园数字应用研究院揭牌,建立健全小镇“五个一”内容体系。重点推进小镇智慧数字应用项目开发,充分挖掘数字技术服务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市建设项目,如嘉科电子的5G智慧公交站台、嘉科信息的智慧水务、翼波电子研发生产5G基础设施通信设备等;加快打造符合我区产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毛衫汇平台”总浏览量已达2800万余次,“毛衫汇”市场内毛衫的总交易额突破25亿。新耀光伏云平台已为全国7000度座分布式光伏电站、超1万根充电桩、1.2万多辆新能源汽车提供运维服务。云切的智能钢板切割平台上榜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

  三是突出智造服务。建立了嘉兴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北科建嘉兴创新园、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中节能产业园、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发挥高校科研力量,共建校地合作研究院,上半年,已与清华长三院初步拟定集成装饰和光伏产业“1+N”的合作体系。持续推进“政策引导、示范引领、平台支撑、精准服务”四位一体的“机器换人”工作推进机制,引进海尔智能制造、加西贝拉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分行业现场会,全区实现规上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并连续四年获评浙江省“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工作一等奖。1-6月,列入省千亿技术改造项目85项,完成投资18.8亿元。

  (三)强化融合带动重标杆,构建梯度培育体系

  一是聚焦示范企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龙头企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1-6月,秀洲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新增至80家,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占比达41.25%,亿元以上企业产值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总产值的86.9%。截止目前,18家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其中,麒盛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成功上市。鼓励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向“专精特新”加速发展,蓝特、麒盛、汉朔被列入市级瞪羚企业培育对象,26家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被纳入区登高招募计划,其中,“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2家,“雏鹰”企业12家,占全区获评登高招募计划总数的45%。

  二是聚焦示范产业。发展壮大光伏新能源产业,积极构建以“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研究院+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于一体的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目前,总投资100亿元的福莱特光伏组建及配套产品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隆基乐叶光伏单晶组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嘉兴阿特斯研究院项目均已经全部开工,吉利智慧能源研究院落户我区;发展壮大智能家居产业,智能家居产品升级改造连续两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行业)试点示范。截止目前,麒盛智能家居产业园一期建设进入试产阶段,美尔凯特的在线商学院、“云订货”系统、电子质保系统,有效提高了管理、销售效能。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以打造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成立长三角(秀洲)跨境电商基地,建立了国内家居建材行业首个集成装饰(顶墙)产业带直播基地,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突破传统销售模式转型升级。

  三是聚焦示范园区。秀洲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数字经济主平台,在20xx年度全国157家高新区中排名第64、全省第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浙江省光伏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成功获批创建类名单,光伏小镇入围浙江省特色小镇和高新技术小镇,初步构建了五类孵化模式的2.0版中心城区“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共打造“泛孵化器”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秀洲省级经济开发区围绕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实现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智慧物流园区连续7年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以川山甲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产业、以顺丰为龙头的快递快运产业、以京东、可得为代表的电商产业和以沃尔玛、DHL、中外运等为代表的区域配送产业日渐完善。

  (四)强化数字赋能深服务,构建科学发展体系

  一是加强宣传推广。召开区人大数字经济专题学习会,全面深化领导干部对数字经济的思想认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连续五年举办清华大学企业家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累计组织企业培训超200家次。上半年,围绕区主导产业举办系列科创项目路演活动6场,签订落户协议15个,注册资金6.5亿元。构建“一会一中心一平台”暨党政主要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联系会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96871”平台企业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召开1期面对面会议,8家(次)企业参会,解决行业稳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15个。

  二是加强智慧服务。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动“五类试点”项目落地建设,智慧小镇、智慧街道、智慧社区以“用得方便、用得舒服”为宗旨,建设“智安街道”“数字孪生社区管控平台”“智慧消防”“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等一批专业项目,加快智慧停车、智慧公园等品质提升项目破土动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项智慧应用设施,充分考虑普通老百姓的认知和体验,使普通老百姓真正受惠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智能公交、智慧水务等项目在全市先行先试,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三是加强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全面落实“无差别全科受理”,重点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截至目前,我区所有1965个事项中,99.24%开通网上办事、98.88%开通掌上办事、实现跑零次事项98.93%、实现即办事项96.64%、办事时限压缩比为98.62%;材料电子化率100%,以上指标列全市前茅。疫情期间,迅速建立秀洲区健康返秀和有序复工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全区复工复产。全面推进“企业码”领码工作,助推企业服务数字化,截止6月底,我区完成企业领码家数17704家,提前两个月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09.3%。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转型升级生产力。一是加强体系建设。编制《“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桃园数字小镇产业发展规划》等,要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对实施数字经“一号工程”2.0版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形成由区、镇两级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做强核心产业。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龙头企业示范标杆作用,到20xx年,实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达15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达13亿元。三是强化融合应用。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用云改造,20xx年底前,完成累计“企业上云”2900家。加快推进5G场景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慧物流等优势产业,毛衫、纺织等传统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建立工业APP200个,数字经济项目100个。

  (二)加快推进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建设承载力。一是加快推进招大引强。不断提升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基地主平台支撑能力,细化数字经济招商目录和产业地图,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招引100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瞄准知名龙头企业招大引强选优。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小镇建设。把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发展重要机遇,加强桃园数字小镇在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形态规划等方面的统筹,坚持产业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同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提升区域整体形象与竞争力。三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纺织、毛衫、光伏等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程,加速建设麒盛、捷顺等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中节能、桃园数字小镇等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发展智慧物流等一批在特定环节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平台,力争今年年底前新建省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

  (三)加快构筑科创高地,提升人才战略吸引力。一是聚焦数字生产。推进机器设备的数控化改造,提高工业企业设备数控化率,提升机器联网率,重点抓全区四大百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培育智能化技改的典型示范企业,力争实现数字化示范企业(项目)100个,智能工厂不少于2个、智能生产线不少于10条。二是聚焦数字研发。继续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优势,瞄准一个产业,持续推进“深根计划”,支持数字经济企业争创省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新培育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企业争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企业。三是聚焦人才引流。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广泛吸引海内外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利用人才带动科技,科技带动数字产业发展模式,全方位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创新能力。

  (四)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新基件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到20xx年年底,实现5G基站建设738座,基本覆盖区内重点地域、园区、企业等,推进5G在工业制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文娱传媒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二是强化氛围营造。深化区党政主要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联系制度,加快破解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借助本地高校专业人才力量分层次分行业为企业开展咨询诊断服务,充分发挥“暖心扶企”党员志愿服务队力量,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引进来”和“走出去”,完善内外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扩大数字经济影响力。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的契机,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参展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拓宽宣传渠道,努力打造秀洲品牌。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5

  按照《关于印发<20xx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萧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深入开展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相关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搭建“大数据平台”,加快农村数字化脚步

  一是加快县级数据平台建设。县数据资源(政务服务)管理局积极全县范围内展开数据归集工作,按照“应编尽编、应归尽归”的原则,目前全县已归集政务数据总量5169万条,归集电子证照种类65类45万余条,为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及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实现政务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积极做好5G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1月30日,萧县已建设完工5G基站14座,施工中5G基站6座,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建设完毕。

  二、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一是聚焦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坚持动态认领和编制政务服务实施清单,萧县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24599项100%达到“四级”办理深度,依托“皖事通办”平台,采取电子认证、“快递+政务服务”等方式全部事项实现网上全程可办。二是聚焦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坚持完善和落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署要求,积极跟进市局进度,全力推进更多的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三是聚焦服务更加到位。立足萧县实际,坚持服务前移,做好服务“最前一米”,变“被动反应”为“主动服务”。在大厅入口处前移志愿咨询服务台,组织帮办代办人员和志愿者热情主动提供事项咨询、办件发号、办事引导等服务,尤其兼顾好老年人、视障听障残疾人等群众的需求,采取必要的线下补充手段,确保企业和群众办事“门好找、脸好看、事好办”。四是聚焦服务更加多元。严格执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建设指引,积极落实以移动端为引领,电脑端、窗口端、自助端、电视端的“一源五端” 线上线下服务要求,聚力推进“7×24小时”政务服务不打烊“随时办”服务。

  三、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功能

  一是聚力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萧县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场所303个均已实现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务服务事项线下100%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县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综合窗口运行模式,开设“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便民服务”3个“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综合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面融合, 乡、村两级事项“一站式”办理,全面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根据国家政务服务评价工作指南和政务服务工作规范,积极落实“好差评”制度,做到线上“一事一评”、线下“一次一评”,倒逼各项服务再提升再优化。目前,全县“好差评”好评率100%。

  二是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积极对标对表上级要求,同步推出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提供“开办餐馆”“开办旅馆”等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公布标准化办事指南及流程图,实行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目前,已实现127个事项“一件事联办”和1764个事项“一件事导办”,20xx年,努力实现更多“一件事”告知、申请、受理、审批、办结、送达等全过程一次完成。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建设萧县大数据平台。尽快建立、完善我县大数据平台,加大大数据归集共享力度,将纳入数据归集目录范围内的政务数据全量归集至县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加快归集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电子材料归集运用脚步,优先推广电子材料应用。真正为政务信息整合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创新等政府决策参考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提升。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有序推行帮办代办。进一步简环节、优流程、减材料、压时限,做好“网上办、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努力实现更多的事项“全程网办”。落实7×24小时不打烊服务。继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6

  2022年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

  1.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强化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监管,加快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粮食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升级完善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卫星遥感、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2.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建成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精准管理。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运用遥感监测、信息化管理手段监管黑土耕地质量。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监测。

  (二)持续巩固提升网络帮扶成效

  3.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完善优化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

  4.优化完善网络帮扶措施。加大对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力度。继续面向脱贫户开展精准降费。持续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运营服务水平,扩大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鼓励中央企业结合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开展脱贫地区数字乡村项目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和利益联结覆盖。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支持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网信企业优势,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公益项目。

  (三)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

  5.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推动农村光纤和4G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面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及偏远地区,逐步推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使用低频开展农村5G网络覆盖。补齐边疆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短板,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持续推进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6.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归集和共享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持续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持商务流通、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

  (四)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7.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加大农业生产场景窄带物联网(NB-IoT)部署。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依托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深入推进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8.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育种技术应用,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逐步发展设计育种。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强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云用数赋智”。健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功能,发展移动端交易。加快供销经营服务网点的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继续做好数字农业农村项目的推进实施与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9.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加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利用专项支持适应于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种植机械等一批农机装备。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北斗智能终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加快国家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工作。搭建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效能。

  10.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水平。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的公众查询服务。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开展质量追溯。加快推进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应用,建设完善全国棉花产业信息平台。

  (五)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11.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深化“数商兴农”,培育推介农产品网络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资助和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邮政快递服务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工作,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组建“青耘中国”直播助农联盟,广泛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持续发展“巾帼电商”,培育扶持妇女优势特色产业。

  12.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强化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品牌线上宣传推广力度。完善乡村旅游监测工作体系。继续举办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推动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

  13.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持续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稳妥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广,加快研发适合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授信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农村金融机构央行账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及资金归集服务,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下沉。

  14.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县等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应用平台,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指导各地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制度,提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权益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服务。探索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

  15.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大县级融媒体中心东西协作交流公益项目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的支持,增强优质内容资源供给。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宗教有害信息监管和处置力度,大力宣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继续开展“净网”“清朗”等各类专项行动,为农村地区少年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16.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继续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推进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七)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17.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全覆盖,加强市、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政务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18.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探索推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拓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智安小区、平安乡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共区域视频图像系统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进视频图像资源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继续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智能调解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9.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完善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技术体系,推进暴雨、局部地区突发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确到乡(镇、街道),构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强农村多灾易灾地区灾害风险监测。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工程,加强面向偏远农村、牧区、山区的预警信息服务。持续开展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20.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疫情防控。强化农村疫情信息监测,升级通信大数据平台,支撑农村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提升区域协查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推进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充分利用互联网、应急广播终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知识普及宣传。

  (八)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空间

  21.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提升中小学校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卫星电视、宽带网络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促进数字资源东西协作。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和捐赠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持续研发数字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继续开展民族语言信息化研发工作。

  22.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权威统一、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稳步推进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集约化云上部署。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继续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应用服务,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深入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深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落地应用,逐步建立救助患者医疗费用信息共享机制。2022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23.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进一步优化乡村基层社保经办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系统,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拓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全程网办”。增加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的监管功能,提高补贴发放精准性。开展互联网网站、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制定属地化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

  24.深化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脱贫人口、农民工、乡村青年等群体就业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汇集岗位信息,拓宽广大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帮助其就业创业。推动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互联网助农项目,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25.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广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推进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引导传统商贸流通、邮政企业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

  (九)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26.提升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继续组织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开展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监管决策应用体系扩展建设。探索推进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国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动感知平台各相关业务系统“真用真连”“互联互通”。推进全国林草信息化示范区评选工作。

  27.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在线受理机制,引导农村居民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参与人居环境网络监督。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加强环境要素和重点监管对象监测。提高农村地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能力。持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信息管理,提升村镇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开展高分卫星在农村人居环境监测应用示范工作。

  (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8.加强统筹协调和试点建设。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研究制定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印发实施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完成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总结评估,鼓励地方开展区域性数字乡村试点。充分利用融媒体、直播平台、网络视听节目等渠道,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9.强化政策保障和金融服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和优质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就业创业群体的信贷、融资支持。持续加大乡村金融供给,提高全国整体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地方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30.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继续加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青年人才、复合型巾帼人才信息化培训。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7

  20xx年,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工作,积极转换机构职能,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袁家军书记提出的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着眼于“整体”,力求“智治”要求及衢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决策部署,从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的要求出发,坚持以数字赋能“三农”为主线,统筹整合资源、强化部门协调、注重向上沟通,全年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村播”工作持续领跑全国、数字乡村顶层设计越发完善、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深入推进数字乡村谋划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借智借力,完善顶层设计,先后与阿里巴巴、华为等数字经济巨头开展对接合作,充分用好其行业龙头地位,切实统筹市大数据局等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完善《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调研和座谈会,部署落实《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工作,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方案的谋划起草工作,目前已形成初步的方案框架构建;二是强化典型引领,激发内生动力,9月23-24日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工作交流会议在衢州召开,本次会议是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机构改革以后首次全省性会议,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作为全省典型代表发言,10月20-24日选送推荐衢州房地信息系统参加2020省农博会“数字三农”展馆集中展示,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组织编写了20xx年衢州市“数字”三农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并印制2000册在全市推广宣传;三是强化示范带动,狠抓项目建设,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均谋划实施投资亿元级别的重大数字化项目,集中程度在全省排名靠前,其中柯城区实施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一中心三平台二园区”项目,衢江区实施省级乡村振兴(柑桔)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江山市实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常山县建设以数字农业为核心、农旅创新为引力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1个(衢州市)、示范县1个(常山县);累计有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等4个县(市、区)被列入省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县,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柯城区、常山县、江山市被列入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其中柯城区被列入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二)全力做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按照“全覆盖、树标杆、深耕耘”的思路,持续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做好20xx年度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作的通知》,并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列入《衢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xx年工作要点》和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益农社1505个,其中柯城区177个、衢江区277个、龙游县267个、江山市315个、常山县202个、开化县26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扎实推动益农信息社示范站点建设,重点按照“六升六好”的标准,打造“六个标准”升级版,建设“六个好站”服务点(公益服务好站、便民服务好站、电商服务好站、产业服务好站、乡村治理好站、信息集成好站),全年累计完成特色示范站点创建任务30个,授予“衢州市示范性益农信息社”称号并汇编成画册进行宣传,为打通数字乡村五级体系夯实基础;江山市新塘边镇外坞村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占小芳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为“助力抗疫”专项奖励活动人选,是全省18位人选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位入选的村信息员。

  (三)强化政务平台建设不松懈。高度重视“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政务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农业农村局版块”两个政务平台的信息发布和维护工作,确保不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一是细化分工明责任,针对原来两个网站部分栏目因超期未更新而被通报这一突出问题,会同局办公室下发了《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政务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衢农办〔20xx〕10号)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农业农村局部门版块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衢农办〔20xx〕12号)两个管理办法,明确了两个网站的职责分工和更新频率,要求每个处室(中心)指定一名专职信息员进行信息报送和发布等维护工作;二是督促通报抓落实,坚持每半个月对政务平台的信息报送和发布提供情况进行通报,督促该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完善功能提质量,针对局政务网迁移到网站集约化平台后在运行使用中发现的页面布局、Logo设计、图标美化、栏目展示及不符合规范表述等明显问题,持续不断与开发人员沟通并及时解决,网站整体的美观程度和实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局政务网站在历次检查中均为合格以上等次。此外,持续做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每日一助等日常维护工作。

  (四)牵头开展全市“村播”工作。采取“基地+飞地”搭建“村播”平台、“培训+造星”培育“村播”人才、“政府+主体”组织“村播”活动、“标准+优选”配套“村播”产品的形式,创建“1+N”“村播”学院7个,打造各级乡村振兴综合体16个,“村播”教学实训基地21个,各类标准直播间180多个,建立杭州云上常山飞地直播基地等“村播”飞地5个;引进浙江妙趣互娱电子商务公司等优秀“村播”企业15家,培育“村播”学员1.4万名,孵化出一批如“浙江杨半鲜”“山村小俏”等影响力较大的主播和近300名带货农民主播;开展系列“村播”活动2300余场,全市1200多个农业主体开展直播活动;打造四省边际直播品牌馆,汇集全国地标性名优农副食品600多款;以盒马标准筛选“村播”供应链企业275家、不同规格农产品1000多种;印发《衢州市村播人才支持奖励政策》《衢江区村播人才“繁星”计划培育办法》《关于青石镇加快打造直播小镇的八条政策意见》等“村播”专项扶持政策;上线全国首部“新农人、新农具、新农活”村播教材;“双十一”期间全国共19个村播基地参与直播带货,衢州基地农特产品销售超3000万,位居全国第一;1-11月,全市电商网零额331.5亿元,同比增长33.6%,增幅居全省第一,超出全省平均20.3个百分点。截至12月初,全市村播带货总量超18亿元,其中农特产品超5亿元。

  (五)争当抗疫创文保供先锋。积极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无烟机关创建”等工作,以“有礼先锋”品牌创建为引领,扎实推进“红色物业联盟”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在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体干部职工从年初二起中止休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部署要求,主动靠前、上下联动、全员发动,以严格措施全方位落实“一级响应”,统筹协调高效作战;从正月十四起每天组织干部职工到东港街道凤凰社区开展“包区清楼”行动,借助红色物业联盟机制,做好社区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控死源头、控牢流动等工作,按照“定点定岗定责作战图”的要求,精准开展防疫工作;二是认真服务创文工作,积极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要求,持续组织开展创文集中志愿服务、社区服务、路口执勤、信安湖巡湖等活动,自觉遵守“衢州有礼20条”,积极投入创文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12月16日,我中心徐斌同志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衢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三是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积极参加“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开展粮食、生猪、8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排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换届等工作,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抓好农业生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平稳推动村级换届选举,精准解决各类问题32个,撰写的2篇调研报告得到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六)稳步推动乡村夜经济发展。提早谋划提前布局,积极做大美丽乡村夜经济,搭建“两山”转化新通道。一是认真摸清底数,完成前期初步调研工作,我市乡村夜经济发展主要以美食民宿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为驱动、以美丽景色为纽带,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夜经济案例。如柯城石梁柑橘小镇、智多张西、荆溪围棋谷、七里民宿集群、灵鸳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衢江杜泽老街、莲花农旅产业综合体,龙游溪口老街、未来乡村社区、红木小镇,江山四都夜排档、廿十八都古镇,常山东方巨石阵景区夜游、金川街道徐村村紫薇花海,青石镇特色夜摊、长风渔家乐一条街,开化长虹“网红”星空、开化下淤民宿、水上乐园、艺术家文创基地等,这些乡村夜经济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出品乡村农家菜、购生态土特产、住特色农家院、赏多彩乐趣活动、游美丽乡村景观等系列体验活动,把美食、民宿、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拓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新引擎;二是全盘谋划工作计划,下一步在全市发展以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夜健为主题的乡村夜经济发展格局,以乡村美景动人、以乡村民俗感人、以乡村美食馋人、以乡村优品醉人、以乡村美宿留人、以乡村环境养人。

  (七)全力抓好支部党建工作。统一支部党员队伍思想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忠诚教育,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抓主体责任落实,明确党建主体责任,与分管领导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落实好“一岗双责”,结合支部调整,明确支部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分工,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二是抓学习教育,支部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重点学习活动,严格按照局机关党委的统一部署,每周开展夜学活动,力求学习“眼到、口到、心到”;三是抓制度建设,规范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议,开展一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和进行一次党课学习。定期召开支部党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民主评议等活动,按要求参加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党建示范点参观学习任务;按要求开展党员发展工作,新转入党员2名,无新发展党员。

  (八)做好其他工作。一是完成农技110建设纪实资料汇编,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汇总、编辑衢州市农技110发展历史资料,形成农技110建设纪实资料汇编,展示我市农业信息服务成果;二是全力做好局视频会议及网络保障服务,确保全局视频会议设备正常运转及办公网络畅通,全年累计开展服务200余次;三是全面完成局电脑更新换代,协助做好全局国产计算机更新换代工作,完成124台计算机的安装更替;四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充实数字乡村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乡村数字化基础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机构设置不平衡,自今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后,市本级成立了专门的数字乡村建设中心,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和开化县五个县(市、区)将数字乡村和人才科教合并成一个中心,龙游县数字乡村职能并入到产业科;另一方面,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推进不平衡,目前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均已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的数字化发展项目,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已经完成项目招标并正式进场,开化县也通过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谋划钱江源数字三农产业园项目。

  (二)信息进村入户深入推动难度大。目前我市的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均已达100%,益农社紧扣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需求,在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四类服务方面取得到了一定成效,但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需求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何进一步深入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挥益农社服务效能、打造数字乡村基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攻坚。

  (三)政务平台管理存在短板隐患。一是联动审核环节不健全,当前两个政务平台的管理和分工均已明确,因不及时更新而被通报的情况已基本没有,但是仍存在有信息文字“存在严重表述错误”等被通报的隐患;二是网站信息员队伍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被动更新、突击更新、扎堆更新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三是市县联动信息发布机制还未形成。

  (四)“村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村播”工作体系运行效率、质量、水平不高,堵点难点研究不够,工作措施和方法不精准;二是“村播”产业闭环尚未形成,供应链保障能力还很脆弱,未形成稳定运作体系;三是“村播”人才体系总量级偏小,头部、腰部主播比重偏低,网红培育措施不够精准,主播带货成效不够明显。

  (五)乡村夜经济发展尚在萌芽状态。一是发展方式较粗放,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夜经济品质不高;二是业态模式较单一,以夜间餐饮为主,缺少文体康养等消费载体,乡村文旅融合程度不深、资源整合力度不大,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推动夜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三是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功能性照明、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三、20xx年工作计划

  (一)数字乡村提速攻坚行动。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印发出台《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数字化转型,整体提速全市数字乡村发展;二是加强项目推动,强化数字乡村特色项目谋划实施,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县域发展特色,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村庄等重大项目;三加快试点示范,加快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县和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示范创建,做好柯城区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创建工作,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新路子,打造一批“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新样板。

  (二)信息进村入户提升推进行动。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开展衢州特色的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的广覆盖、多样化、接地气等特点,加强与“乡村振兴讲堂·村情通”等“三通一智(治)”体系、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雪亮工程”等资源整合,打造为农业务集散地、涉农数据汇聚点、数字乡村服务基点,数字赋能益农信息社提升工作,进一步释放益农社服务红利。

  (三)政务平台提标改造行动。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务网站内容管控,坚定不移抓好网站运行情况定期通报工作,持续不断完善网站功能,采用技术手段对信息内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阻止问题,从源头上阻断重大隐患。二是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局政务网站安全等级状况进行测评,确保网站健康运行。

  (四)“村播”工作提档扩面行动。围绕“村播”产业发展痛点难点,构建“村播”产业闭环,形成“村播”发展新局面。一是完善“村播”政策体系,加快政策出台力度,加大政策兑现力度,不断优化“村播”营商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村播”发展的局面;二是强化村播活动统筹,围绕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赛事,排定全年工作计划,加强统筹指导;三是优化人才选育体系,持续开展“村播”普及教育,“精品化”“小班化”“实操化”培养一批本地主播,同时对“村播”推进办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四是打造“村播”发展联盟,建立由主播、MCN机构、供应链企业、平台运营主体等代表组成的“村播”产业发展联盟,形成“村播”良性循环格局;五是打造四省边际直播品牌馆,以品牌馆建设统筹全社会“村播”资源,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体系+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商品化处理体系”的完备“村播”产、供、销体系;六是筹划举行全国“村播”高峰论坛,为“村播”发展把脉问诊,引领“村播”产业健康发展;七是举办1+6“村播”大赛,持续扩大影响力。

  (五)乡村夜经济提质发展行动。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的指导意见》(浙农办发〔20xx〕10号)相关要求,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创新消费场景,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提振复苏。一是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文旅、发改、住建、环保、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理顺发展机制,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编制乡村夜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区域特色、功能布局、配套业态,找准定位,做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二是政策推动,加大对乡村夜经济建设的政策扶持,对公厕、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加大夜经济项目招引力度,引进主体进行企业化经营;三是项目带动,推动美丽乡村、电商、文旅等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夜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推动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较好的大项目落地,提升乡村夜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四是强化融合,把文化、旅游、康养等作为重要元素植入夜间经济,丰富乡村夜经济内涵,构建以“夜食、夜购、夜赏、夜娱、夜宿”为主题的乡村“五夜”产品体系。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18

  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xx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开阳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作,现将20xx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积极筹措经费,按照有关要求配齐、完善学校设备,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教室及部分功能教室均已安装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通),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数量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要求。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对联网攻坚工作的要求,我县已于20xx年全面实现了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20xx年度,我县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采购及运行维护等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主要实施项目为五中二期工程教育信息化设备采购、蒋家寨小学部分信息化设备采购、阳光食堂监控平台系统融合、学校一键报警系统接入、20xx年学校网络运行维护费和阳光食堂监控服务费、各学校更新采购教育信息化设备等。

  (二)积极依托各级教育资源平台,获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研平台等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我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及适龄学生已全部注册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注册2791人,适龄中小学生注册2.87万人。

  (三)依托活动竞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作品暨贵州移动“和校园”杯教师技能大赛,共收到教育技术论文、优质课、教学课件等作品590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354件,获市级奖项102件;组织推荐作品参加贵阳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三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应用暨竞赛活动,共上传作品1066件,参赛作品652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391件、获市级奖项作品245件;组织学生作品参加贵阳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上报作品24件,获奖14件。组织教师作品参加贵州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收到晒课作品248件,推荐参加市级竞赛99件。

  二、20xx年工作打算

  (一)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全面更新农村学校老旧教育信息化设备。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更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通)540台、学生计算机2110台,教师计算机1520台,建设录播室28间;对新建七小、八小、实验小学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对开阳一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复查评估配备教育信息化设备。

  (二)分层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通过国培、省培、市培、本级培训等,开展对中小学校长、专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总结09-09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总结范文11-02

数字化乡村建设总结01-01

2022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精选7篇)12-20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3篇)12-20

数字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精选17篇)12-19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总结(精选5篇)12-20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12-19

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通用6篇)12-19

乡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通用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