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17 16:40:51 总结 我要投稿

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范文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范文

  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1

  第一节课程内涵

  一、概念: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他提出“活动分析法”。

  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学科领域为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2、分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

  (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必修课程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提出的。

  (五)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

  (六)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来划分)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要素课程论主要观点: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社会中心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补充: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Ps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作用、意义:

  1.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能力。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①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②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可传播性。

  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七节课程评价

  一、概述: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二、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

  三、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第八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三、筛选机制: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关注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2

  考点一婴幼儿发展的过程

  考点预测

  3~4岁被称为()。

  A.幼儿早期B.幼儿初期C.幼儿中期D.幼儿晚期

  答案:B

  考点归纳

  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在此过程中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其中,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这是发展中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考点二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考点预测

  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的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考点归纳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考点三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考点预测

  4~5岁是儿童()的敏感期。

  A.口头语言发展B.形状知觉形成C.方位知觉形成D.学习书面言语

  答案:D

  考点归纳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敏感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

  考点四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

  考点预测

  有很多事情,幼儿都喜欢自己做,如果成人反对,他就发脾气,这说明该幼儿处于()。

  A.危机期B.最近发展区C.敏感期D.危险期

  答案:A

  考点归纳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考点五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考点预测

  ()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决定条件。

  A.遗传B.生理成熟C.环境与教育D.主观能动性

  答案:C

  考点归纳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遗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遗传奠定了幼儿身心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生理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表现在发展方向、顺序和速度上。

  3.环境

  环境影响幼儿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提供幼儿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指幼儿的社会生活条件。

  4.教育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选择和利用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因素,控制或克服不利因素,使各方面影响都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

  5.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映能力。

  总之,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决定条件,而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教育相结合,促使其身心发展的遗传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考点六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考点预测

  新生儿只有少数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越来越分化、增多。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

  A.从简单到复杂B.从具体到抽象C.从被动到主动D.从零乱到成体系

  答案:A

  考点归纳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2.从具体到抽象

  在整个幼儿阶段,一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到5~6岁时,幼儿开始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

  3.从被动到主动

  幼儿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考点七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考点预测

  ()岁的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1~3B.3~4C.4~5D.5~6

  答案:D

  考点归纳

  考点八幼儿的身体发育

  考点预测

  简答题:简述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考点归纳

  幼儿身体发育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

  (1)运动器官发展接近完善,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婴幼儿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3)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4)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

  考点九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

  考点预测

  儿童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于大腿。

  A.同时B.有个体差异C.早D.晚

  答案:A

  考点归纳

  1.从上至下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进行。

  2.由近而远

  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于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4.由头至尾

  对头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大腿。

  5.由整体到局部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以后儿童的动作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考点十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

  考点预测

  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p,这种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独立作用论

  答案:A

  考点归纳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主要观点: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主要观点: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这种观点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决定的作用。

【幼儿编制考试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语文编制考试说课模板12-05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04-09

护理编制考试试题答案04-09

护士编制考试面试自我介绍01-18

二建考试知识点总结04-11

科目四考试知识点总结03-29

医学基础知识编制考试题03-19

全国护士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04-10

幼儿教师转编制申请书12-25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