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学习总结(精选19篇)
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学习过程,倍感充实,收获良多,这时候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学习总结了!那么学习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跟师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
学习中医学已有半载,总觉得这门学科有种朦胧美,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基础功:学好古文、医史及文献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功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构架功:精读古典医籍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2
按照20XX年度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在上级的领导下,经过我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XX年度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任务,先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XX年度,我院医药人员共13名,其中中医药人员共2名,村卫生站人员共11名,其中中医药人员共8名,按计划应培训8人,实际培训8人,培训率为100%,全年参加培训学习82天,平均每人4天/人,我镇共有中医药人员10名,全年参加培训学习82天,平均每人4天/年,经过一年的努力,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20XX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织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并成立了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基本素质,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院20XX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这样引起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的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强对村卫生站中医药指导。20XX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2人次,到村卫生站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32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年度我院举办了4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2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辨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镇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中医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卫中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事件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中医药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
2、20XX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业务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中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继续参加中专学历培训,并取得中专学历。为乡村医生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执业的重要依据。已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乡村医生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蒋依法取缔其职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20XX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2、部分村卫生站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参加培训学习部认真,学习流于形式,并有缺席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习,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邹势和中医发展方向,对现在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3、我们要在20XX年中医人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成绩,总结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广大中医药人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和学习培训时间,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并积极培养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和中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使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全镇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3
按照20XX年度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经过我院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XX年度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XX年度,我院医药人员共有40名,其中中医药人员9个名,村卫生站人员30名,其中中医药人员5名,按计划应培训70人,实际培训68人,培训率为97.1%,全年参加培训学习840人天,平均每人12.4天/年;我镇共有中医药人员14名,全年参加培训学习168人天,平均每人12天/年,经过一年努力,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20XX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并成立了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院20XX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这样引起了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的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对村卫生站中医药指导。20XX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24人次,到村卫生站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120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年度我院举办了12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2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镇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中医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卫中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中医药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2.20XX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中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继续参加中专学历培训,并取得中专学历。为乡村医生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执业的重要依据。已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乡村医生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将依法取缔其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20XX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2、部分村卫生站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参加培训学习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并有缺席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习,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医的发展方向,对现代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3、20XX年是我镇进行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的关键年,我们要在20XX年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成绩,总结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广大中医药人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和学习培训时间,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并积极培养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和中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使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全镇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4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瘟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5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6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7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8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
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9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0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1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和喜爱。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跟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论述跟师学习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对我的影响,以及在跟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跟师学习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跟师是中医教育的一种传统教育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跟师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其次,跟师可以使学生获得实战经验,更好地掌握中医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跟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修养与人格方面的完善,使其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医人才。
二、跟师学习对我的影响
在我的中医学习过程中,跟师学习对我影响深远。首先,跟师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明白其独特的观察和方法。其次,跟师让我掌握了中医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跟师还让我与师兄弟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我的性格与修养更趋完善。
三、在跟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跟师学习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入门阶段学习进度缓慢,需要耐心等待,康复实习中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应对措施等等。然而,我们想要获得成功,首先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入门阶段学习中,我深入向师傅请教,并千方百计的弥补自己的短板。在康复实习中,我积极向师傅和师兄弟请教经验,积极地参加各种训练,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总之,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跟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其成为一名更出色的中医人才。在跟师学习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寻求帮助,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2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跟随胡剑波老师学习中医已经数个春秋。这段跟师学习的经历,不仅让我在医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更让我在中医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
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以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树立了榜样。他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每次诊疗都如同艺术般精准而富有成效。我深深地感受到,胡老师不仅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医者。他善于将自己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我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门哲学和文化。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胡老师的高尚医德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始终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充满耐心和关爱。他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中医从业者,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职业操守。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医的.基础理论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我意识到自己在古文和医史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努力地阅读和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同时,我也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中医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跟随胡老师学习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德。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相信,在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定能够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3
自踏入中医跟师学习之旅以来,我深感中医之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师从于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临床知识,更在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临床实践中,我跟随老师治疗了多种疾病,从常见的感冒咳嗽到复杂的疑难杂症,每一次诊疗都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为我展示了中医的独特魅力。他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并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使我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技巧。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需要不断积累和实践。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中医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和深化。他鼓励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中医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中医的基础理论深奥复杂,需要不断学习和领悟。我意识到自己在古文和医史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努力地阅读和理解中医经典著作。此外,我也明白了中医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积累和实践,才能逐步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和文化。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在中医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医术,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相信,在中医的道路上,我会越走越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4
在踏入中医殿堂的这段跟师学习之旅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跟随恩师,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领悟到了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一、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恩师常言:“医道之精,源于经典。”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这些古籍如同宝库,为我打开了中医理论的大门。通过恩师的讲解与引导,我逐渐理解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临床实践的感悟与提升
理论学习之余,我更是积极参与到恩师的临床诊疗中,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在跟随恩师问诊、切脉、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以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我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医德医风的熏陶与传承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受恩师高尚医德医风的熏陶。恩师总是以患者为中心,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用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解除病痛。他常说:“医者父母心。”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未来行医的座右铭。我深知,作为一名中医人,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用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
四、未来展望与规划
回顾这段跟师学习的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在中医这片沃土上,我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5
自踏入中医之门,跟随恩师学习以来,我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索中医的奥秘与智慧。这段跟师学习的经历,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在医术与医德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技艺传承,匠心独运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恩师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诊疗技能。他手法娴熟地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他精准地运用中药方剂,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恩师的每一次操作都透露出他对中医技艺的精湛掌握和深厚造诣,让我深感敬佩。通过跟随恩师学习,我也逐渐掌握了这些中医技艺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
二、思维启迪,医道顿悟
中医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恩师总是引导我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医德修养,以人为本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医德理念。恩师总是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他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和感受,用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期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医“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涵。在恩师的熏陶下,我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医德修养,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为他们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体验。
四、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跟师学习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中医之路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技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诊疗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恩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一定能够在中医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6
在踏入中医殿堂的这段跟师学习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深远意义。跟随恩师研习中医,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自我成长的修行。
一、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初入师门,恩师首先强调的便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施治、方剂配伍,每一个理论点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通过反复研读经典,结合恩师的讲解与案例分析,我逐渐理解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临床实践,学以致用
理论学习之余,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在恩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患者的诊疗过程,亲眼见证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魅力。从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到聆听其声音气息,再到详细询问病史、切脉诊病,每一步都考验着中医人的细心与耐心。恩师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病情中抽丝剥茧,精准辨证,其深厚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三、师道传承,悟道中医
跟师学习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恩师对中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恩师不仅传授医术,更注重医德的培养,常言“医乃仁术”,教导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心怀慈悲,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在跟随恩师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人文关怀的温暖力量,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医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四、展望未来,承古启新
回顾这段跟师学习的经历,我深知自己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中医的奥秘,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与技术,努力创新,为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恩师的指导下,我能够承古启新,将中医的精髓发扬光大。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7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中医跟师学习的道路上已行走了数个春秋。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让我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收获了无尽的智慧与感悟。
一、深入经典,领悟中医精髓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投入了大量时间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如《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努力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通过恩师的悉心指导,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核心理念,以及“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等治疗方法,为我的中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临床实践,锤炼医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医学习的关键。在恩师的带领下,我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从最初的旁观学习,到后来的辅助诊疗,再到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我的医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与精准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的信心与热爱。
三、师恩难忘,传承中医精神
跟师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与恩师建立深厚师生情谊的过程。恩师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我的尊敬,更以其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明白了中医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更加珍惜这份传承中医文化的使命。
四、展望未来,创新发展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体系。在跟师学习的同时,我也关注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我相信,在保持中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中医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中医的创新之路,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8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中医在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一个好的中医医生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师傅来进行指导与传授经验。在我跟随中医师傅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医生需要掌握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技能。下面,我将总结一下我学习中医跟师的经验。
一、敬师重道
在学习中医跟师时,要坚持敬师重道的原则,对于师傅的教诲要谨慎对待,学生要虚心听取师傅的指导和教导,学生应警醒自己,不要给师傅添乱,要想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师傅,维护师傅的尊严和荣誉。同时,学生也需要严于律己,认真遵守师傅的规定和命令,不能有任何大意和草率的行为。
二、学以致用
在学习中医跟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于临床实践。需要时,学生应该勇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这些都是要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和领悟。
三、注重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跟师的过程也更要注重实践。学生应该到师傅的诊所中实际操作,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掌握中医医术,熟悉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的实际应用。
四、注意纪律
在师傅的诊所中,是一个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所有在这里的学生都应该遵守诊所的纪律和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认真对待所有工作,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遵守所有规定。如果学生不能遵守规定,那么他就不能得到师傅的信任和赏识。
五、关注患者
中医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所以学生应该始终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疾病的症状、表现等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感受及发现疾病康复的规律。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关注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自由和隐私,不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疗养对象,应该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疾病发展状况,为其提供充分的'医疗帮助,努力让他们健康康复。
六、勤奋学习
中医医术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掌握很多字典、方剂等学习资料,所以学生应该勤奋学习,并努力充实自己的中医医学知识。每天都要刻苦钻研,学习更多中医理论,如概念、原理、经典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应注重实践,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和中医疗法。
总之,中医跟师是学习中医医术的必经之路,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快地提高中医医术的技能和水平,但是中医跟师需要耐心和努力,需要注重实践,勤奋学习,期间还需要尊重师傅,严于律己。学习中医还要特别注意纪律,关注患者,要求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质量达到最好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医术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19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中医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为目标”的医学观念。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医的师傅传承中源远流长,被后人一代代地继承和发扬。
本人自幼酷爱中医,曾师从数位传统中医医生,通过跟师学习,对中医的学术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本人在中医跟师过程中的体会和总结。
一、跟师需谨慎
“传统中医教育是以师徒传承为主体,绝大多数中医都是在跟师过程中掌握技艺和经验的。但现在的社会存在一些不法之徒,为了快速赚钱和炒作中医,采取以忽悠和诈骗的手段诱骗学生跟师。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保持警醒,选择值得信任的跟师。”
在选择跟师的时候,需多加留意,了解该师傅的资历、背景和医德等方面的信息。建议先在门店咨询细节,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后再决定是否跟师,避免受到欺骗。
二、跟师要刻苦学习
“中医跟师只是开始,真正掌握中医知识离不开刻苦学习和实践。中医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学习中医需要不断地接触患者和实际病症,积累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跟师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坚持。在跟师的同时,还需要阅读中医经典和现代医学文献,了解中外医学前沿及新技术,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跟师要多实践
“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中医师的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获得的。跟师过程中,要多向师傅请教和观察其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要勇于接触病人,不断地实践和调整治疗方案,熟悉和积累实践经验。
四、跟师需不断自我提高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吸收新鲜的观念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技术。”
跟师只是中医学习之路的起点,作为中医学的热爱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了解前沿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医术和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中医跟师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继承和传承中医学术和文化的纽带。跟师的过程中,需谨慎选择师傅,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我。我们相信,有了深厚的中医医术基础和技能,可以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也为自己的医学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相关文章:
中医跟师学习总结04-21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04-14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15篇)05-17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通用03-07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01-11
跟岗学习总结04-27
跟岗学习总结04-07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05-26
银行跟岗学习总结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