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时间:2021-07-03 18:37:48 总结 我要投稿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一年来,务实的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管理,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回顾课改之路,我们深刻体会到,着力实施校本教研是大规模培训在职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好办法,同时也是促使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树立“民主、健康、快乐、坚持”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做到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管理及活动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课堂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以提高,品格得以形成,人格得以健全。

  (一)关注学生发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校构建的“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就六个字:“关注学生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更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 “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发展”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更是素质教育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最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使他们学会自学,学会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往;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通过展示汇报,使他们学会实践,学会创新;通过竞争,使他们形成团队意识;通过知识的获得,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自信;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二)致力于“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全面健康地成长。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 课堂改革的显著特征。我们清楚,传统课堂中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对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了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标志性特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竞争意识。平均分组让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这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责任明确具体。一般每组都有两个组长,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科代表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互批互改,提高了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3)团结向上奋进。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或誓言,每个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向上团体。

  这样分组,组内互帮互助都在动,组间互相竞争,互不相让也在动,进而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和谐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自探

  “自探”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自探就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真正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舞台,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3、展示

  “展示”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最大亮点。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展示这一“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竞争

  “竞争”是学生的天性,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为此,“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就充分利用学生好胜这一心理,让竞争贯穿整个课堂。有了竞争,原本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课堂在竞争中变得无限精彩。课前活动有竞争,自主探究有竞争,展示汇报有竞争,强化训练有竞争。竞争无处不在,竞争贯穿课堂始终,竞争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争激活了学生展示的天性,竞争点燃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热情。

  二、让管理成为学生习惯养成、个性健全的人生课堂

  管理就是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品质。而习惯的养成必须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入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认识。从小事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抓细抓实。

  从学生做人、学习、健体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品质入手,以“规范、诚信、勤学、善问”为学风,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把做人细化成:文明、爱心、感恩、诚信、责任、信念;把学习细化成:课堂、自习、复习、方法、态度;把健体细化成:两操、卫生、安全、同学关系、人格心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每一条细化成具体可操作、可量化、有考核的a、b、c三等,即: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理想的德育就是为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更向上、更健康、更有追求。

  三、让活动成为学生感动自己、锻炼人格的青春舞台

  活动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就应该多搞一些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一些美好的种子,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伴随学生的一生,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创新活动形式,让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成为学生人生一大财富。

  通过开学典礼致辞,体育比赛,团员义务劳动,为贫困小学捐书,感恩——我们在行动,交通安全宣传等活动,让学生收获成功,收获自信,收获团队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成为学校最好的一种教育资源。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生活中,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首先,为摸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深入探讨教法,研究学法,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通过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加强教学理论研究,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教师认真做笔记,写感受,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第三,加强公开课教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开展了校级公开课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体教师集中参与,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观摩课,又有新教师的公开课。教师们互动交流,畅所欲言,研讨氛围浓厚。每一次课后的评课交流,老教师都积极细心地给予指导。教师们认为,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既给开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轻松的、能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实现了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校荣获2013 年区初中学业考试学困生转化先进集体,吴校长在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作示范课,获得荣誉;王红梅老师撰写的《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初二(一)班四名同学在区第十九届“我型我秀”初中语文课本剧表演活动中获团体三等奖;初三(一)班黄妍妍同学在刘欣星老师的辅导下获得区政史学科“我的梦,中国梦” 演讲比赛个人三等奖。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是我们的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和成功是我们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的美好人生从晋阳街中学开始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继续加强教学教研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学期,我校坚持以实施课改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要求重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学校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经验分享,本学期组织了公开教学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开展得丰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

  一、日常工作——实在有效

  1、把课堂作为教研主阵地,让教师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尽情的展示。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路的标准。在学期末检查时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学期初计划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的工作不尽人意,纪律松散,搞形式走过场。

  2、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充实了校本教研内容。根据期初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学校各教研组在教导处的组织下,开展了多次教学研讨活动,并积极参加了区组织的片区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其它教师的课堂展示,我校教师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下一步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3、要重视教学反思,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载,期末上交一篇教学反思存档。可是真正重视并且积极认真反思的教师为数不多。在此方面日后要加强。

  4、加强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容量,以及业务现状,我校今后应该充分利用培训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加强校本研修,多渠道进行教师校本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学期把教师校本研修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依据,这样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一定有促进作用。

  二、“请进来、走出去”也是我们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理论和实践上,教师又一次受到洗礼,我校五月份组织教师赴灵石二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教师们对新型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回来后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学习感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因为教育活动虽有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会有很大不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经验的借鉴也得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样可以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创新模式,进一步规范教研管理,着力抓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适合我乡实际的`校本教研之路。辅导要“细”,以此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素质内涵发展道

  原本认为自己坚持的“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就是办学理念,但经过北京之行后,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这应是办学目标,而不是理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想要追求怎样的办学理念呢?历经一年的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需要勇敢解放思想,尊重师生差异,鼓励自主寻求发展,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充满激情与活力,拥有阳光心态,转变观念,主观积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学会包容理解、给学生充分地自由、释放自己的能量,多样绽放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活力。

  围绕理念,我们指导行动,思考如何培养教师,让教师都能把潜力发挥出来?思考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让学生会学习、高效学习?我们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本身就是创造,一年来我校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活力教育”的建设实践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 特色实施总体情况介绍

  先思考?学校特色建设需求出发点

  1、对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2、激发学生兴趣,多元课程的需求。

  3、许多教师承担着过重的压力。以往的教学思想已经渐渐退出了如今的舞台,新的机遇和挑战又无法适应,大家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性和激情。

  我们通过建设活力校园就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兴趣得以激发,让师生能主动、积极地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和成功的路。通过特色建设,达到环境优雅,管理优化的目标;凸显学校思想上进,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敢于质疑、乐于实践、探究合作的能力。

  后确定: 重新理解和界定特色的含义

  活力应该是一种观念,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行动,共同成长和自主发展的有责任的行动;是一种方式,解放思想、激发热情、释放潜能的方式。活力教育要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是以人的需求、发展要求为基点,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时,既要关注工作的标准,也要关注人的标准,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就是冲破一切束缚能充分发挥潜能和能力的体制、机制;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要以人的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前提,依靠人的主观积极为根本的教育。它是一种关注生命的教育、个体发展的教育,是每一个生命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因此学校办学理念为:让每一个人都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再明确:建设“活力教育”的目的:

  1、让师生在主观积极、懂得合作、欣赏的过程中做好“六个解放”,感受自由释放自己能量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2、不仅使学生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善,拥有阳光、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使得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成长。

  3、为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总目标奠基。

  而后梳理成:“活力教育”主要的四个体系:队伍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力教育”的四个具体要求:解放思想-尊重差异-自我发展-绽放人生。让四个体系的工作围绕四个要求具体呈现我们的活力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期望通过三年在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中推动我校特色项目的更深入地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在“活力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创建中,落实“队伍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办学体系,达到“校园文化活校,科研课改兴校,多彩活动优校,教育质量强校”的共同愿景!

  二、回顾一学年工作实施成效和经验

  在刘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校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办学思路等都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探讨,确定了为学生的成才而思考,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认真思考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课程内容及教学管理活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基点,促进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多位学生的成功找办法。为教师的提升而搭建,为教师的成功铺路。重视教师的培训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发挥每个教师的所长,承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长课程等,在管理中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健全教师考评机制,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各种课程的开展使学生成才的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为学校的发展而创新,为学校的品牌建设”。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主题,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管理不能墨守成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特色活动项目为活力,以制度、评价激励为导向,把学校管理不断深化。

  (一)努力实践在四种途径中:

  1、努力在团队建设中优化制度管理。作为培养人、教育人、造就人的学校,其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经营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希望,点亮孩子的希望,点亮教师的希望,点亮学校的希望,让希望之火燎原于师生心中,燎原于整个校园,因此学校的发展活力必须靠管理的有序、优化来实现。在管理方式上将制度管理、团队管理、科学管理三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方法和策略上不仅要制度完善,而且要聚人心提斗志,不仅要约束,更要激活自觉性。

  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德育精细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实效化”的重点,即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三个重点。逐步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学校工作目标。

  努力做到规范管理,建章立制,目标任务入手,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氛围,强化精细化目标管理模式,注重激励和引导,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随着基础性、常规性管理的实施,结合绩效、特色工作等管理的角度逐步形成学校管理的多元化、目标化、精细化、规范化、实效化、人性化格局。从而激活教师工作讲规范、重细节、求质量、重特色的活力工作氛围。最终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其以一而贯执之。

  2、认真做好具体工作中的细化设计。环境的育人功能是隐性教育和宣传,为了达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我校这几年分步实施校园环境建设,按学期每年逐步完善班级制度、国学经典的宣传、定学校基调,陆续进行文化走廊的设计,乡村少年宫基地校功能室建设,薄弱校改造活动室,目前正在进行塑胶操场的改造。校园文化建设能赋予学校文化活力,围绕学校核心理念,从整体到局部的布置,都要体现学校本土特色,突出校园环境的功能性:让它成为学生、教师个人成长、自我价值展示的平台,努力做到精细化,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质、校本特点有机融合。真正成为师生展示个性的阵地,让大家从每一面墙上找到成功的幸福感,激活人性内在素养。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在行政上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倡导领导以身作则,智慧领导,团结协作,敢于攻坚。通过作风建设、岗位培训、举办讲座、民主测评、晒工作实绩等措施加强干部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锻炼勇于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性。在教师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上,学校通过师德演讲、校本研训、专题理论讲坛、教师基本功达标赛、培优工程、选先树优等措施,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乐于奉献、积极进取、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师德风尚。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建设上,按照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目标,提倡多元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说教式;主要有德育处主抓,分成常规教育、主题教育两个阵地。常规教育是指狠抓学生一日常规的落实,由少先队组织负责纪律、卫生、学习状态等的平时检查和监督,并实施天天点评,周周评比,月月总结的方式,对每天发现的问题利用校园广播进行点评和疏导、教育引导,突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思想,打造秩序井然,交往文明,播撒正能量的良好风气。

  3、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建构智慧课堂、校本课堂、兴趣课堂和课题研究让学校的软实力发展成为硬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如;示范课,亮相课,研讨课过多地注重了观赏性、模式性,已经远离了教学的实效性、智慧性,忽略了课堂上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学校一年来引导教师教学重实效,课堂重智慧,关系重主体。同时不断探索适合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加强必读和选读书目的阅读与积累,强化学生知识的广泛涉猎;数学注重思维训练式的教学;科学和综合实践课可以结合实现年级段的跨越式教学模式;英语转变为听、说、讲为主的训练模式;其它学科也在不断提炼整合资源以跨越式形态来实施教学。

  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文化,我校本学期让硬笔书法进课堂、经典进课堂、健身进课堂、思维活课堂。硬笔书法进课堂,从师生写字开始,每天落实10分钟的写字训练,开展师生写字基本功达标,整合教材资源,形成硬笔书法专用教材(1-2年级铅笔字、3-5年级钢笔字)。经典进课堂,学校要求从国学经典、当代文学经典中选取素材,形成适合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的人文素养得以深化。健身进课堂,学校引进健美操、空竹、武术分年级利用体育课时间抽出其中1节开展全员性的强身健体活动,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有计划的训练,要成才,先强身。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办有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1)开设选择性课程,现在主要开设美术、书法;电子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武术;空竹、健美操、篮球;经典诵读、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交际;剪纸、折纸、棋类、合唱、舞蹈、播音主持、电脑等活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2)结合地方课程,突出自我技能学习防护教育,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国学教育等分解到各个年级段实施落实。

  课题文化带动学校内涵。围绕活力课堂、智慧课堂的理念,目前我们已进行分学科实施阶段。我们借助“专家引领,学校建构,教师内化,创建特色”的课题研究思路,再次提升课题容量、难度。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思考、研究、成果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4、提升教师科研课改专业发展活力。 学校是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是为了让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地挖掘,使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依托自己的职业,成就自己的发展,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并用自己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能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也是课改的根本目标。目前我校正在努力引导教师回归课堂教学:开展常规自主实践课。鼓励教师大胆用新理念去上课,勇于打破常规;再通过分层、分目标式地示范研讨课引导教师敢于实践,走出新路,积极构建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形式课”“表演课”让教研活动无处可研究只能说一些敷衍的评价,让研究起不到真实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教研更多地在于践行新理念在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此教研活动时我们提倡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研究,研究在具体教学中的作为,研究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它是更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鼓励每位教师一个学期至少要有2-3个教学案例供学科组研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他人的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精彩与失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记录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课堂。

  (二)努力创建四个文化

  1、在管理队伍结构上我校已经形成学校管理的团队负责制;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家委会;学生管理的红领巾督导站。在具体实施中以团队管理搭建平台,给每个人成长机会与挑战,精神上聚人心提斗志,多研讨、多倾听、多欣赏、多鼓励,工作上多角度完善制度、评价以激励为主、绩效以实绩为主,有针对性地落实措施,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与理念相适应的制度重构和常规管理,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德育精细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实效化”三个重点,逐步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工作要求。

  2、在环境建设方面我校楼道特色文化、班级特色文化(一班一品)仍需要重新界定,帮助老师进行梳理、定位。

  3、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积极开发、重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硬笔书法、体育健身)个性课程(社团活动为主),力争多样化满足师生需求。

  4、在课堂科研建设上,我校积极按学科分为语数英三类先改革,先探索实践新理念,在学科教师中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初步制定不同培养目标,以青年教师为主,按周计划分类实施,本学期经过3-6月几个轮番磨课、听评课、许多教师大胆实践,数学2人、英语1人、语文6人(有4人在学校大胆的提议下采用课外阅读资料、脱离传统课堂、自我挖掘教材展开教学),已脱颖而出,能将学生自主探究、有效调动课堂活跃、思考积极性和转变学生主体的各种指标完成的各有千秋,老师的反响也很大,许多教师感到了新课堂的活力和轻松。

  (三)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

  新的改革、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必然经历新的讨论、新的实践,新的尝试,在创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和调整。例如:

  1、 有的职能部门还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勇于担当、总有人推卸责任,导致工作的实施不到位,甚至出现拖延、压制的现象。

  2、学校决策不能真正达到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常常出现个人情感掺杂,拿不出拟定的草案凭自己的想像办事决策。

  3、有的部门只管安排任务、不落实、不解决矛盾,习惯于推卸责任,考评机制模糊。

  4、在实施过程中,对执行中出现的漏洞,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及时的调整。

  团队精神:合作与欣赏 ,责任与成就

  5、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在特色上认识不足,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6、 地方课程缺乏宣传意识和课堂实效,多以活动代替课程;校本课程仍需认真学习具体步骤,几乎属于空白,虽尝试但教材、教师配置、具体结合实施都需要指导;社团活动目前大量聘请外援教师支撑,本校教师只负责简单的活动,大家认识度不高,工作感到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当今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因而教师畏难情绪较多,觉得是额外的工作与教学无关。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办学观念。

  7、社会实践课程难以开展,考虑安全、经费、人员、课程内涵等因素较复杂,没有很好的社会资源网,不容易开展(由于我校家长资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较低收入人群)。这块需求完全依靠学校、依靠校长自己来解决导致空间有限,手续难办。

  8、课堂特色建设最为迟缓,老教师不愿改革,情绪较大,常常抱怨;所聘用的临时代教水平参差不齐,没经过专业培训(学校给予机会较少)工作时限收到很大限制(学校不会下大力气培养);其余的专任教师学科分布不均衡(学校只能在有限的几个教师中“筷子里面拔旗杆”)。年轻教师有思想、有动力,因此学校重点选出几位教师“不行也要行”来实践新课改,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一学期老师们自己通过实践后,颇感欣慰。但我校需要更优秀的人才、更专业的导师来帮助,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01-18

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08-18

课程改革实验的工作总结11-08

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11-27

课程改革论文03-16

中学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的教学总结12-16

中学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总结12-09

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11-28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与高师化学教育改革的对接研究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