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总结范文四篇
篇一
20**年1-11月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9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7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36%、142%、143%和348%;城镇登记失业率3.57%,控制在4.5%目标以内。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137.5万、88.8万、106.5万、 90.3万和77.8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7%、124%、103%、112%和116%。劳动监察投诉举报结案率97.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3.6%。
(一)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创建宣传月和典型评比表彰活动,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允许大学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创新“你贷款、我贴息”小额贷款办法,就业创业取得明显成效。XX区“四级平台抓创业、四套模块促创业、三个载体助创业、十项服务推创业”做法,被人社部誉为“庐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加大劳动保障基础平台建设,在各县、区、开发区设立创业服务中心,街道、乡镇设立创业服务所。全市已建成8个创业孵化基地、32个农民工创业园、46条创业街、26个大学生创业园、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0个创业示范点。
(二)积极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进一步深化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合肥人才网”、“合肥毕业生就业网”等媒体,深入宣传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基层就业、创业成才的典型。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协议签订、报到、人事代理、代办保险、职称评定、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免费发放就业政策资料,举办基层就业创业讲座。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管理,确保专项经费安全使用,全市市级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达56家。广泛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与全国43家大型人才网站互动,拓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空间。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圈、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人力资源合作框架,加强区域合作,拓宽我市毕业生就业渠道。今年以来,协议进肥高校毕业生5.1万人,初次就业率达91.6%。
(三)突出结构性缺工难点,制定实施“用工18条”。针对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通过登门入户、电话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及时制定并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提出了解决“缺工”问题的18条措施。选派30名干部入驻重点企业,开展“进园入企送服务、招才稳工构和谐”活动,确保招得到、用得好、留得住、能发展。与财政局联合出台政策,通过就业专项资金、公共就业服务经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等,提高就业、培训、招工补贴标准,加大促进就业、强化用工服务力度。为应对春节后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的双高峰,各级人力资源市场 “天天开市”,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协作平台,内引外联,有效缓解一些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478场招聘会,为60余万名各类求职者提供了免费就业服务。
(四)立足人才强市战略服务,稳步推进人事人才建设。完成91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建册手续,审核批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简章17项,审核招聘岗位874个。完成新增27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的信息统计和60人次的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信息上报工作,编制了2011年创新创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落实引进国外专家项目23项,聘请国外专家51人次,执行“农引推”及“千村引智”项目4 项。加强人事考试信息化建设,引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务管理,今年以来共组织实施68项人事考试,报考人次达19万,全部做到了公开、公正、安全。组织开展第三届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和第十二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认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家,批准及变更民办职业培训学校18家,9.9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完成年全年目标任务145%。同时,严格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区划调整当中事业单位人员安置。
(五)积极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确保7月1日全面实施。修订《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完善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制度和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着力化解未参保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平稳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巩固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加快推进失地农民保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50.8万人纳入被征地农民保障10.3万人享受待遇,226万人登记参加新农村养老保险63万人享受待遇。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城镇居民医保参保175.2万人,完成151.5万目标任务的115.8%;农民工技能培训近4.6万人,完成3.6万目标任务的128.8%,实现就业3.9万人,就业率达84%。
(六)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体系。积极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和谐劳动关系乡镇、街道(社区)活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实施集体合同“彩虹计划”,优化信息管理数据库,开通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网上查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在10月18日由国家人社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联召开的全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现场会上,合肥作为唯一的城市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合肥燃气集团、合肥供水集团还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高新区被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同时,完成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调查》,公布209个职位(工种)的人力资源市场指导价位,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仲裁院实体化建设,集中聘用15名兼职仲裁员,提升调解仲裁队伍素质。深化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完善“劳动监察和谐号”网络维权板块,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整治行动,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积累达9.2亿元,为近1.2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0.76亿余元,责令补签劳动合同4.6万余份。
篇二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任务繁重、充满挑战、风起云涌、大悲大喜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先后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来势汹涌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灾难和困难的突袭和考验,同时,我国也成功举办了全球瞩目的奥运会,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在改革开放30周年得到了空前提升和集中体现。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和严峻的形势,全市质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任务,我市质监事业取得了新跨越、新发展。2008年,我局获得了省局授予的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和“三大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全系统完成总收入2676万元,同比递增45%。在全面超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的同时,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果,在市政府组织的72家重点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对全市政府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的无记名综合评议中,我局名列第2名,被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资优秀服务单位”光荣称号。
㈠“三大服务”继续向纵深推进
20**年,全系统按照省局党组进一步深化“三大服务”的总要求,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工作,围绕企业发展和壮大搞服务,围绕人民群众利益抓质量保安全。
一是不断提高质监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水平。抓住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工业立市”、“工业立县(区)”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质量兴市”、“质量XX县(区)”、“质量兴企”活动。起草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XX市质量兴市活动实施意见》,从政府层面对“质量兴市”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建名牌产品,创新技术标准,开展节能降耗,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协助政府积极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一部规章、两份实施意见,建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监管等多个工作平台,我市质监工作列入了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政府层面研究、决策、部署和推动,工作力度、工作成效明显增强。
二是深入开展到企业上门服务活动。进一步把服务企业作为全年服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健全完善到企业上门服务和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全年局领导带队到企业上门服务200多家次;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驻厂服务的指示精神,局领导分片包干,与60家重点骨干企业对口联系,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还开展了“三大服务”调研和座谈活动,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是切实维护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开通了两路12365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提高投诉举报电话的接通率;加强投诉举报热线的办理工作,全年办理群众来电件,件件有记录、有回音,办理率100%。开展了“3·15”、质量月、计量惠民免费检测等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加大了对涉及健康安全产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计量监管,服务群众,保障民生。
㈡名牌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果
继续围绕工业立市、加快工业发展,加大名牌创建工作力度,加强对名牌创建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加大对名牌产品企业和有关负责人的表彰奖励,构筑平台,夯实基础,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全力打造合肥制造的整体形象。
一是加强名牌产品培育工作。把名牌战略作为服务“工业立市”的重要平台,与企业加强联系,摸好底、排好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建立名牌创建企业档案,每年根据名牌产品目录确定创牌重点。局领导带队到每一家列入产品目录的企业上门服务,动员企业申报;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企业需要到企业驻厂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体系、完善条件,提高创牌的成功率。
二是全力做好名牌产品申报工作。2008年,抓住我市有较多名优企业和产品进入2008 年度中国名牌产品目录这一难得机遇,力争我市新创中国名牌产品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组织8家企业、9个产品申报了中国名牌产品,36家企业、37个产品申报了安徽名牌产品。去年月,我市获得批准并公布的安徽名牌产品为个。
三是进一步做好合肥名牌的评选工作。按照市质量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去年我们牵头评选了合肥名牌产品13个,合肥服务名牌5个。合肥名牌评选工作进一步瞄准打造现代化服务基地的目标,向旅游、餐饮、房产、物业等服务行业延伸。全市企业踊跃参与申报,质量联席会议各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积极参与推荐和评选,我市名牌创建活动的氛围更加浓厚。
㈢技术标准战略推出新举措
起草并以政府名义出台了《XX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对我市标准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进入政府视野、汇入政府目标、纳入政府预算,上升到政府层面组织推动。
一是不断提高全市企业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做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贯标工作,坚决杜绝无标生产行为。加强标准备案工作,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开展采标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和标准化示范活动。2008年,帮助家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其中2家企业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我市家企业个产品获得采标证书;9家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了省局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
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工业立市”和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的要求,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技术创新活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和竞争优势。组织合肥工大高科等7家公司申报了9项国家级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筹建工作,指导协调合肥东方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筹建国家标准工作组;指导合肥雪公胶粘剂公司起草了《淀粉胶粘剂》国家标准草案;指导合肥红四方磷复肥有限公司申报了省级标准化科研项目。
三是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与市农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XX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市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意见》,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奖补,组织成立了农业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市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了肥东雪里蕻、肥西老母鸡、长丰长风养猪三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联合农业部门组织申报了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48个。新发布实施了雪山草鸡养殖等4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组织编写了11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草案。我市 2家企业成功申报开展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试点工作。
四是进一步做好服务标准化工作。3家企业申报创建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10余家企业申报创建XX市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为提升我市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形象,联合市商务、旅游、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合肥传统食品“四大名点”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制作、提高质量、加大宣传来重振合肥“四大名点”的形象,市政府领导予以充分肯定。
㈣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围绕建立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机制,切实加强源头监管。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抗震救灾产品和涉及奥运安全产品的监管工作。对支援灾区的活动板房、棉被等生产企业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了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检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要求企业建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销售的台帐记录,确保整个过程有据可查,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10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整治工作动员会和多次专题会议,举全系统之力抓整治、督查、抓落实。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任务顺利完成现阶段任务,通过省局验收。
三是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等4类产品全过程监管试点工作。对我市23家4类产品生产企业每月巡查一次,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五查、五禁止”活动,对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售后服务全过程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管理措施进行指导和服务。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进一步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完成905家企业1196组样品的抽样检验工作,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和30%,抽检力度明显加大。按辖区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巡查力度,对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企业加强监控。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对所有获证企业生产条件、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清查,不符合条件或质量不合格的,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报请省局吊销生产许可证。
五是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为我市“大建设”把好质量关。开展了钢材、电线电缆、油漆涂料、建筑外窗、防水卷材、人造板、装饰材料等产品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检查各类工地、加工单位和市场60多处,立案34起,查获涉案钢材数百吨,端掉了一批销售假冒马钢(合肥)公司钢材的窝点,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以关系国计民生和涉及人身财产安全产品为重点,我们还开展了食品、农药、化肥、眼镜、燃气器具等重点产品的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产经营秩序。
㈤两大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新提升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开展了以保奥运食品安全,杜绝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为目的的食品质量安全专项大检查活动,确认14家重点监控企业和5个重点隐患整治区域,进行地毯式全面检查和全过程动态监管,有效保障了涉奥食品安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建立从原材料进厂验收到成品出厂检验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XX市食品小作坊限制区域销售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落实。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区域整治工作。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者进行了全面检查;根据部分食品季节性集中生产销售的特点,对重点监控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对重点隐患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四是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全力做好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迅速成立了乳制品专项整治和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和省局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组织召开了全系统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紧急会议,布置开展了奶粉、乳制品和含乳食品专项检查活动,共检查企业147家,抽查24家企业、74个批次产品和原料,封存销毁不合格产品和原料5吨多。为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市局成立7个督查组,局领导分片包干,确保监管任务落实。从9月17日开始,对我市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驻厂监管,对进厂的原料奶和出厂的乳制品等五个环节严格把关,产品批批检验,监管员签字放行,确保新生产的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五是着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督促食品小作坊尽快申领生产许可证,向食品企业转变,2008年,我市有154家食品小作坊通过技术改造领到了生产许可证;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加强与XX县政府及双凤工业区管委会的协调,推动双凤食品工业园建设。
积极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一是重点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排查涉及冶金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20家、设备45台,全部督促企业进行了整改。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调度和报送制度,第一时间将隐患排查信息经统计分析后迅速报送到省局和市安委会。二是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合肥逍遥津公园等4家列为重点监控单位的重点监控设备进行了逐台检查,确保五个100%监控目标的实现,有效保障了奥运期间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三是加强车用气瓶和电梯监管工作。强化对气瓶充装单位、销售单位、检验单位和使用单位各环节的监管,注重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按照市政府常务会的要求,起草了《XX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后,我们迅速组织宣贯,举办了宣贯培训班,召开了座谈会,制作了宣传展板,印制了3000多本宣传册,发放到每一个电梯制造、修理、维保单位和有关使用单位,进一步落实电梯管理单位和电梯生产、维修、检测和使用各环节的责任。四是开展雪灾和节日期间安全大检查活动,保障特种设备正常安全运行。重点对锅炉、大型游乐设施进行了检查,对浴池、大型商场、公园等人口密集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了抽查;对涉及奥运火炬传递的稻香楼宾馆等4处场所22部电梯和2台锅炉逐台进行安全检查,并安排专人在火炬接力现场为奥运火炬在肥顺利传递提供保障。
㈥质量技术监督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是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职工对解放思想、加快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开展到郑州、太原、南昌、XX市局的学习调研活动,紧紧抓住差距这个关键,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找差距、打基础、上台阶、寻求新突破”活动,树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在中部省会城市质监系统争先进位,五年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突破”的新目标。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加强班子考核,优化班子结构,大胆提拔重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在全系统首次组织开展了春训活动,加强学习,严明纪律,推进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对市局机关处室、分局、县局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进行调整,对有突出工作业绩的同志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予以重点培养和使用。针对今年以来发生的“红苹果家具”行政诉讼案件等典型案例,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行政执法人员教育整顿活动,对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查摆、剖析和整改,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系统执法办案水平。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对全局各项工作进行进一步规范,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延伸职能,工作重心下移。继续加强四个城区分局XX县级分局建设,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以适XX县、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质监系统层级管理,下放职能职权,分解落实责任,加强宏观指导。
三是加强县级技术机构建设。成立了深化县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县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工作的意见》,对县级技术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2008年,县级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共投入资金万元,新增检验项目个、检验参数个。积极谋划在我市建立家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省级质检中心,做了大量的调研和促进工作。
四是加强行风政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抓住权力运行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警示教育,健全完善制度,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龙头”工程来抓,实行一岗双责,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责任。进一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质监文化建设,开展学习型组织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明素养。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努力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这是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三大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服务的计划性、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客观上,食品小作坊大量存在,特种设备迅速增加,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观上,监管方法比较落后,监管重点不够突出,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三是机关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单位和部门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程序不规范,工作缺乏针对性、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四是技术支撑、技术保障能力相对薄弱,县级技术机构还比较弱小,省级和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五是队伍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这些不适应质监事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积极寻求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篇三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招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面向全国的起点公平、交易公正、过程公开的市场环境为目的,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阳光交易平台”为宗旨,充分履行招投标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服务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创先争优,奋力有为,不断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规范运作
(一)制度创新实现再突破。今年以来,以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着力查找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招投标程序和规则,拟定了《XX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即将上升到人大立法出台。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招标投标中心招标文件信息标前公示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项目跟踪回访制度》、《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网上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评标过程视频直播管理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窗口管理暂行办法》、《评标专家约谈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招标文件审查和备案暂行办法》、《XX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推行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20多项,继续实施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便民式服务。
(二)信息化建设实现再提升。一是网上招投标系统研发稳定推进。开发了县区业务受理网上申报系统、特邀监督员计算机随机抽取系统、小额零星项目定点单位自动抽取系统、保证金网上支付系统,实现招投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投标人会员库制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会员库已有正式成员单位7076家,外省包括中央企业占会员库总量的47%,有效服务合肥“大建设”。二是加大网上招投标工作创新力度。在建工程招投标阶段推行图纸电子化,即招标人在申报招标项目时须同时提交施工图cad电子文件光盘,不再向投标人提供纸质图纸,投标人直接从网上下载电子图纸,无纸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每年可节约资金近千万元。三是实行网上招投标。目前,建设工程中心已有 4个项目成功完成网上递交投标文件,为下一步实施政府采购网上招投标奠定基础。四是进一步完善招投标门户网站。以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网为主体,相继建立XX市产权交易中心、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安徽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等10多个子网站,打造区域型、综合性的招标投标门户网站。目前门户网站总访问量近4000万人次,日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在全国招投标机构独树一帜,成为了区域型、综合性的招标投标门户网站。
(三)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现再突破。一是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放弃中标资格等违法违规案件27起,记录不良行为39 条,对18家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作出限制6个月进入合肥招标投标中心交易资格的处理,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实行评标现场直播。在中心建立评标直播室,对评标现场进行同步直播,实况播放画面,由市场各方主体对评标现场进行实时全程监督,实现阳光评标。三是不断加大标后监管力度。强化约谈制度,共组织约谈会80余次,做到严格督查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行招投标市场与项目实施“两场”联动,推行跟踪回访制度,深入一线,督促中标企业全面履约合同;招投标中心与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开展招标采购产品质量检测的合作,积极构建第三方检测机制;四是加强开评标现场监督。实行特邀监督员库随机抽取办法,从已建立的37人特邀监督员库中电脑随机抽取、语音自动通知,对项目开评标过程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监督员”的一对一现场监督,保证监督的规范、有序。五是加强专家库建设。为满足招投标业务扩容的需要,已建成3大类1145专业、5109人,并与北京、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行重大建设项目专家评委异地抽取;8月6日举办了全市评标专家培训大会,近1000名专家接受了培训,提高了专家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全面建立专家约谈制度,在年度内被约谈3次或3次以上的专家,其评标资格将被取消,进一步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
(四)统一平台服务功能实现新拓展。一是专业产权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主动上门搜集、平面和网络媒体征集、举办招商推介会等方式多渠道和手段,建立交易项目库,目前,已征集动漫影视、书法字画、古玉奇石、根雕盆景、摄影作曲等各类项目近200宗,实现产权转让收入7930.64万元;8月1日,国家版权局授予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安徽省版权协会授权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统一代理全省范围内版权登记工作,目前已登记作品数量达到70余件;征集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2万多亩,林权200多亩,已成交农村集体土地、林权等共计4399.95亩,实现成交额6581万元;环境能源交易所取得突破,已争取合肥地区所有热电生产企业炉渣、粉煤灰项目进场挂牌交易,首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已将于年内完成。二是举办各类项目推介展会。成功举办了安徽上海文化产权项目招商推介会,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1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11月8日的徽商大会暨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和北京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等,扩大对外影响力,为今后的项目征集和项目交易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产权交易范围日趋扩展。吸引了如中科院北京过程工程研究所持有的安徽众邦生物有限公司10% 股权、上海中大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合肥中州置业公司8%股权、安徽省国税局持有的徽商银行股权等中央级事业单位、市外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进场交易,已累计实现交易额6000万元。
二、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合肥模式”招投标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规模不断攀升。截止2011年11月底,合肥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招投标项目3183个,预算(估算、挂牌底价)金额 622.04亿元,中标金额506.4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达176.28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项目预算金额增加45%,中标金额增加23%,节约和增值资金合计增加12.9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预计全年完成交易额700亿元。一是抓好重点交易项目。全年在交易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繁杂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分清缓急,确保重点交易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完成预算价5000万元以上项目177项,总预算价283.75亿元,占78.3%。圆满地完成了合作化南路高架桥、包河大道高架桥、十五里河片区中段广福花园、环湖北路等一批重点市政、民生项目。二是政府采购业务量不断提升。1-11月份共完成采购项目 1579个,签订合同金额42.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节约资金21.08亿元,资金节约率33%,完成了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盾构管片采购、十五里河片区拆迁复建点电梯采购、垃圾焚烧发电锅炉及烟气处理系统设备采购等一批重点采购项目。三是产权交易升值率不断攀升。1-11月份累计完成企业产(股)权转让、户外广告设置权出让、司法执行资产处置、企事业单位房屋租赁等各类项目408宗,较上年同期增长61%;合同成交额24.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5%;合同成交额较挂牌底价增值3.39亿元,成交项目平均资产增值率高达16.04%。
(二)“合肥模式”影响力逐步增强。一是领导充分肯定合肥招投标工作成绩。今年以来,中纪委七室主任黄晓薇、市委副书记熊建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晓明、市人大主任黄同文、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等市领导先后调研合肥招投标中心,对合肥招投标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外地市考察学习借鉴“合肥模式”。今年以来,湖北、浙江、辽宁、宁夏、四川、新疆等省,重庆、深圳、南昌等省会城市先后有近120多批次来合肥考察学习“合肥模式”,并在体制改革、机构设置、市场建设、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克隆”或借鉴“合肥模式”。黑龙江的XX市、内蒙古的XX市还派专人驻点全程跟踪学习,以推进地方招投标体制机制改革。在我省,除阜阳、宿州正在按“合肥模式”着手进行招投标体制机制改革外,全省16地级市中有14个城市借鉴“合肥模式”进行了招投标体制机制的改革。招投标“合肥模式”影响力正覆盖全省,走向全国。三是外地进场交易项目不断增加。今年以来,市招管局和招投标中心充分发挥招投标“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努力服务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巢湖、六安、马鞍山等众多地市县的重点、重大项目进合肥招投标中心交易。成功举办了XX市市政工程重点项目和XX市2011部分重大投资项目推介会,引进一大批有实力企业参加后续招投标活动。1-11月份完成社会进场交易项目190个,预算金额为55.9亿元,中标金额45.63亿元。合肥招投标中心也已成为省内招投标交易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招投标平台。
篇四
20**年,市招管局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和市第十次当代会精神为指导,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为宗旨,以深化机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升“合肥模式”辐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为出发点,以建成区域一流、中部第一、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公共资源要素交易大市场为目标,努力提高招投标各项工作水平,推动招投标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健全完善招投标监管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将《合肥招投标监督管理办法》(第126号市长令)列入人大立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来巩固和扩大招投标体制改革成功,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监管。二是继续加强对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标后监督管理,招投标监管部门会同监察、财政、审计、建设、建工、交通、水务等部门对中标人履约情况实行考核,通过专项稽查和随机抽查,严厉打击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变“一招就了”为“一招就管”。三是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外地市招投标机构的诚信体系联建、共享,逐步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有效最低价评标办法,重点研究分析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利弊,从项目评审、标后实施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充分考虑项目技术要求、复杂程度和招投标市场管理的综合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尊重业主选择的同时做好业务指导和引导,强化招标文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不断促进招投标管理现代化。
一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招投标活动,继续实施网上下载招标相关文件,开发电子化招投标模式,通过安全使用网络这个信息高速公路,降低投标成本。探索网上投标、网上评标的新方法,减少人为因素对招投标活动造成干扰,遏制围标、串标现象。二是全面推行网上投标、远程评标,实现标书电子化,评标异地化,有效解决本地评委“常委化”现象、最大限度地屏蔽评委信息、节约评标成本、提高评标效率。三是加强对各类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开发利用好企业会员库、专家评委库、造价咨询库、小额零星项目库等专业库,发挥专业库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四是加强评委库建设,扩大评委库容,健全完善招标采购评委库,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家约谈制度,强化专家动态管理。
三、着力打造区域性公共资源和要素交易大市场。
一是进一步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扩大进场交易的公共资源项目范围,力争凡是进行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都要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化公平竞争的方式统一在招投标中心规范运作。二是发挥“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效应,树立“大招标”的理念,强化市场管理,提升服务水准,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吸引和服务更多的外地市政府投资项目进入合肥招标投标中心交易,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三是以合肥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契机,以产权市场发展为重点、为龙头,积极推进文化、版权、环境能源、农村产权、交通运营权、动漫产业等业务开展,拓展要素市场功能。四是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逐步将合肥区域内的中直、省直国有资金项目和非国有投资项目纳入中心,实现差别化管理方式,同时加强对社会招投标代理中介机构的监管,发挥招投标代理机构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做大做强招投标市场。
四、进一步优化招投标流程。
一是规范投标报名,严格信息保密,限制和杜绝招标方和项目负责人泄漏信息的可能。二是规范招标文件制作,进一步优化各行业、分门别类的招标文件标准文本,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三是规范开评标,扩大“大众评委”范围,聘请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作为特邀监督员,参与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室工作总结09-2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政务公开的工作总结08-2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上半年工作总结08-2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总结范文08-2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范文08-29
贵阳市劳动合同 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劳动合同07-19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范文08-26
关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08-20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年度工作总结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