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

时间:2022-04-26 14:10:40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

  一、小游戏中练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小朋友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妈妈可多与小朋友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

  二、实现目标得到奖赏

  小朋友拥有自己的目标,做事自然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以要求他们先达到某一个目标,达到后作为奖赏给他。孩子越大,要求也要相应的高一些,最重要的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清楚、明确、合理。此外,不妨采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小朋友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三、多项历练接受考验

  小朋友的兴趣愈广泛,就愈容易磨练出个人耐力。其实,要培养个人耐性,关键就在于建立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时间和精力容易消磨,情绪也不容易波动,耐性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妈妈不妨安排孩子多参与不同类型的兴趣活动。

  四、增加难度挑战自我

  妈妈可选择一些小朋友当下做不到,但本身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引导他们完成,不要随便让小朋友轻言放弃。妈妈应该与孩子一同订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帮助他们不断尝试挑战自我,树立进取心,例如每星期从事游泳等体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孩子多参加一些“自我挑战”的活动,如“徒步行军”、“历奇训练”、野外定向等(注意安全,组织得当),可以磨练个人意志及耐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人们常说在育儿过程中“心的培育”很重要。但我觉得,现在这种“心的培育”的方式好像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现在有些幼儿园和小学,由于过分重视“心的教育”,实施了一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教育方针。我认为这正是产生错误的元凶。让孩子们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会将孩子培养成不能控制自己情绪、顽固任性的人。

  人们常说EQ重于IQ。EQ在日语中被翻译为“情绪智能指数”,表示的是心理的健康程度。测量EQ的标准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能够关爱他人”这两点。

  现在,我们的教育培育出了大量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大家难道就不认为原因出在我们实施了错误的育儿方式吗?

  在“心的培育”中,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懂得关爱他人的心灵。因此,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任性的人”。

  但是,有的妈妈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对孩子说不能怎样。”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不告诉孩子什么事不能做,也不告诉孩子什么事应该忍耐,就会把孩子培养成固执的人。

  固执的孩子长大后不会遵守社会的规则。他们上学时,也不会老老实实地自己坐在书桌前,而是我行我素。这就是错误的自由式育儿方法带来的后果。

  自由对于人来说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遵守规则的人。社会是由各种规则构成的。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无视规则,那么将会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

  学习的时候就学习,应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得去做,这样才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不懂得忍耐的孩子,就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

  育儿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 “剔除自我中心主义”。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家长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和不教育孩子没什么区别。

  让我们教孩子学会忍耐吧。一旦孩子学会了忍耐,父母就要摸着孩子的脑袋或者抱着孩子,好好地夸奖他。这样的话,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忍耐是正确的,并会因为受到夸奖而感到满足,孩子的心也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为你是最棒的

  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老师告诉我:“今天我逼着苗苗去做了件事。”苗苗是我的女儿。听了老师的话,我也大吃一惊,我不知道女儿在学校里又犯了什么错事,让老师这样惩罚她。

  见我紧张的样子,老师却笑着对我说:“我只是让苗苗给别的班的老师送了张纸,你也知道比较害羞的她不愿做这种抛头露面的事。”

  我当然了解自己的女儿。女儿什么都好,就是胆小,过于腼腆,不敢主动与陌生人讲话接触,不敢一个人去买东西,甚至在自己班里发言声音也是小小的。虽然我一直盼望女儿能胆大一些,我也一直故意锻炼她,可女儿的表现却令我失望。我想照这样下去,这个缺点会成为女儿健康成长的阻碍,会对她今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老师说:“也是因为她这个缺点,所以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锻炼她一下。可起初她硬是不肯去,我问她为什么不肯去,她说害羞。我就告诉她今天一定要她去,如果她不去的话这星期就得不到小星星。”老师笑着说,孩子们都是很希望得到这小星星的,我女儿也不例外,最后终于不情愿地去了。

  我倒为女儿能鼓起勇气而高兴,可老师却问我:“你猜苗苗是怎么把纸给老师的?”我摇摇头。老师无奈地说:“这孩子啊就是太胆小了,她甚至不敢把那张纸亲自给老师,而是让别的小朋友转交给老师了。”

  听着老师的话,我也一阵脸红。可老师又告诉我:“我还是要让苗苗去真正完成这件事。于是我告诉她,为什么要让你去做这件事,因为今天你是班里面表现最好的孩子,好孩子应该可以帮助老师办事。”于是老师又让女儿去把那张纸给取回来。老师笑着说:“这下苗苗可没有推辞,而是高高兴兴地去了。事后我也问那位老师,那位老师说苗苗亲自向她要那张纸,而且还挺懂礼貌呢。”

  把女儿接回家,我也问女儿,第二次她为什么敢独自去了。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因为她是个好孩子,帮老师办事这是对好孩子的奖励。看着女儿那开心的笑,我想以后女儿至少去别的班里不会再忸忸怩怩了。

  我也明白,有时孩子也如我们成人一样,他们的胆怯来自于对自身的缺乏信心,即便那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只要给一点鼓励,多一些赞赏,心中的胆怯便会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自信。

  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么,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

  一.应走出家教误区。

  首先,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性的,更要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

  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勿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有部分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只关心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其次,家长要多到幼儿园与班任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或纠正。

  三.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长活动,重视家园联系。

  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家长开放日活动,注意及时与班任老师联系,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还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家长也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总之,只要家长坚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并重的原则,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开启孩子的天才思维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喜好,一定要从小开始,这不仅是培养音乐家的方法,也是教育普通孩子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开启孩子思维的好方法。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让他们和音乐亲密接触,因为,优雅婉转的音乐不仅会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而且多听音乐的孩子在智力开发上明显优于其他孩子。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呢?多听音乐对孩子、对父母都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

  对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优美的乐曲、欢快的节奏都能激发孩子心中的灵感。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过了视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不只是限于音乐的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现实中很多例子也告诉我们,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对音乐有深厚的感情,并在幼年时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

  塞德兹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儿子对音乐很敏感,所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决定把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每当母亲在客厅中演奏钢琴时,小塞德兹总会表现得很兴奋,这种反应在他还处于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他哭闹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便会立刻停止,有时还会露出愉快的笑容。母亲发现这一点后,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并不是像其他的父母那样赶快给孩子递上吃喝,而是常常弹奏钢琴,用音乐去慰藉孩子。她觉得孩子哭闹时递上吃喝的东西,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还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孩子会觉得哭闹便能换来吃喝,吃喝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一旦形成了这种观念,孩子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俗物。

  正是幼儿时期与音乐的亲密接触启发了小塞德兹的心灵。塞德兹也认为:“如果小塞德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

  一般来说,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准备很多智力玩具,希望孩子将来比其他人聪明。而对于音乐,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实际上并非如此,学习音乐正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

  小塞德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读书写字。之所以那么小就能读书写字,并对词汇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其父亲塞德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要归功于音乐。

  有一天,塞德兹的妈妈在教小塞德兹学习“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兹看上去很迷惑。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妈妈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时,塞德兹的妈妈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他。她在吉他的一弦(E)上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她对小塞德兹说道。“哇,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塞德兹的妈妈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她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兹说道。这时,小塞德兹看上去很兴奋,“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

  从此以后,小塞德兹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非常轻松。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

  孩子对听觉的敏感要远远超过视觉,多听音乐可以刺激孩子的听觉神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塞德兹通过音乐,不仅正确地分别出“快乐”“兴奋”“幸福”的不同,还能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为日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越好奇 学得越多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他不热爱学习,他没有这个动机的话就学不好,事实上在美国很多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是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习的动机。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是怎样增长好奇心的呢?事实上就是你越好奇,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一个方面是家长去做着的好奇心的例子,家长会鼓励这个好奇心,经常家长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真的很笨。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为什么皮亚杰说儿童从来没有错的时候呢?是因为他觉得儿童总会以他们的这种术语来向你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儿童做得不对呢?是因为我们以一个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方式去想,觉得他这样做得不对。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跟孩子在散步,你们看到一个蝴蝶,儿童就会指着那个蝴蝶说:“妈妈妈妈,你看那是一只鸟。”

  通常,家长会以两种方式来回答。其中有一个这样说:“不是,那是一只蝴蝶。”

  另外一个家长可能会说:“是的,那是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的,但是我们管它叫蝴蝶。”一方面是承认这个事实,是的,这个是能够飞的,因为鸟儿是能飞的,所以我们首先作为家长承认这是一个能飞的,同时,我们告诉孩子,这个飞的动物是“蝴蝶”。

  想想,当你直接对孩子说不对,这就是一个蝴蝶,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是什么样的呢?另外一个家长的回答,就让孩子的知识得到一个扩展,就帮助孩子建立会飞的和蝴蝶之间的联系,这个时候他的感觉肯定会好得多。

  所以想一想我们不同的回答,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细节的回答,对于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对这个好奇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大家都记得,如果你在学校里,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说错了,你直接被说你错了,下次你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不停地去举手,不停地去发展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个单亲家庭的“逆子”

  在李小明四岁那年的一天,爸爸问他愿意跟谁过,他就懵懵懂懂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健全的家了。离婚后,妈妈张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她经常对儿子说:“现在妈妈除了你,什么都没有了。你要给妈妈争口气,好好念书!”很快,李小明已经上小学了。张英明显感觉到儿子的性格有些孤僻,在班里,他很少跟同学说话,回到家后也不到邻居家玩耍。不过,他的成绩很好,这让张英很欣慰。

  爸爸李之龙重新组建家庭后觉得愧对前妻,曾表示愿意在经济上给予适当帮助。张英却一口回绝道:“没有你,我和儿子照样可以过得很好。厂子是你办起来的,我不抢你的功劳,也不要你的钱。”这天,她又把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叫到跟前叮嘱:“你一定要超过爸爸,要给妈妈争口气,好好念书!”李小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虽然没有完全领会妈妈的意思,但听懂了:他从此以后必须把爸爸当做比赛对手,只有跑在爸爸的前面,才能舒展妈妈紧皱的眉头……

  离婚伊始,张英打算做生意,却没有启动资金。但她不向前夫开口,也不向娘家人求助,而是从小买卖做起,独自去外地批发一些小商品回来沿街叫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可她的小生意总是不好不坏,忙死忙活也挣不了多少钱。虽然挣不到多少钱,但张英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那是因为有儿子,儿子就像她心中的一盏灯,让她看到了前途的光明,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张英措手不及的是,10月的一天,她心中的灯突然黯淡下来。这一天,学校的老师让李小明带信给张英,请她去学校一趟。张英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儿子支吾了半天才吐出实情:“我的成绩不好。”

  成绩不好?儿子的成绩不是一直挺好的吗?张英急了,匆匆赶去学校。老师告诉她: “李小明这次考试很不理想。他上课时老是不能集中精神。”张英问:“我儿子这次考试成绩在班里能排到前几名?”“中上等吧!”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听了老师的话,张英的心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沉。这段时间由于生意特别忙,她对儿子管得比以前少了,没想到儿子的成绩就滑坡了。

  张英回到家里,让儿子老老实实地坦白为什么上课不能集中精神。李小明说,他没有不集中精神,这次考得不好纯属偶然,下次一定考好。张英却认为儿子是在敷衍她,一点儿也不体恤她的苦心,想到这些,她的泪水便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地滚落下来。她背过身想擦掉眼泪,却怎么也擦不完,由于一时情难自禁,她伏在桌子上不停地抽泣。

  张英的样子把儿子吓坏了。在李小明的记忆里,妈妈一直是很坚强的,即使是当年和爸爸离婚,她也只当着他的面哭过一次。他知道这次自己伤透了妈妈的心,忽然,自卑的潮水淹没了他—— 原来,自己是很不受欢迎的人,爸爸不要他,妈妈责备他,连老师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他了…… 李小明曾经想劝妈妈不要哭,但没有勇气。他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耸动肩膀。

  张英足足哭了半小时,后来发现儿子还站在她的身旁,才止住了哭声。

  从那以后,张英的脸上再也难见笑容。李小明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跟妈妈亲近了,在他的眼里,张英作为妈妈的角色已经淡化,她更像体育教练,而且是十分严厉的体育教练。张英替儿子制订了一整套学习计划:每天必须做多少课外作业,双休日必须看多少课外书,早上的朗读时间不得少于多少分钟,每天看电视不得超过多少分钟……

  李小明认为,妈妈的这份学习计划挤占了应该属于他的自由时间,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他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了。张英可谓在儿子的身上煞费苦心: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她宁愿晚上不看电视;为了哄儿子做作业,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全部花在儿子的身上,或买营养品,或买学习用品,或买高档衣服……然而,不论她如何努力,儿子的成绩总是不见好转。久而久之,李小明不仅不再是妈妈的骄傲,反而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初一下学期的一个阴雨天,李小明终于离家出走,临走前,他拿走了妈妈的1000元钱。他跑到常州,进入一家网吧,在网上和网友聊得很开心。网吧老板对他很热情,这让他觉得网吧才是他的家。

  李小明在常州总共待了九天,直到把钱花光了才想起妈妈——那个在家里因为他的出走而哭肿了眼睛的妈妈。他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张英一听到儿子的声音,又哭起来。这一次,她的哭声没有令儿子反感,李小明甚至有点儿想哭了。李小明终于回到了家里,妈妈和他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

  “跟妈妈说实话,你为什么要逃学?为什么不回家?”

  “我觉得上学没劲,回家也没劲。我上学就是为了让你高兴,要不,我早就不上学了。”

  儿子的话像重重的木棒狠狠砸在张英的头上,把她砸得晕头转向。张英弄不明白:四年前那个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儿子,怎么眨眼间就不见了?李小明壮着胆子劝妈妈: “妈,求你以后别在跟我说‘你要给妈妈争口气,好好念书!’” 张英愣愣地看着儿子,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后来,张英改做水果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她紧锁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开来,因为儿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念初一下半学期时,李小明的个子已长到近1 70米,他的坐姿不正确,加上爱玩电脑,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成绩跟不上,他不得不留级。

  儿子留级,让要强的张英感到很没面子。她曾对一个生意上的伙伴说:“儿子不给我长脸,我挣的钱再多也没意思。”在潜意识里,她一直在和前夫较劲,在生意方面较劲,在培养儿子方面也较劲。而事实证明,她输了!

  上初二时,李小明的个子已经长到1 76 米,他慢慢喜欢上了打篮球。有一天放学后,他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一直打到天黑才发现自己忘了时间,他连忙往家赶。

  回到家里,妈妈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

  他气喘吁吁地说:“和同学打篮球。”

  “不是去上网?”张英不信任地看着儿子,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你怎么老是长不大呢? 怎么老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呢?”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李小明再也受不了了,他突然有一股冲动,希望妈妈真真实实地打他一顿,最好把他打死算了,省得他每天都要看妈妈那张苦歪歪的脸。为了点燃妈妈的怒火,他故意说:“我就是不想长大。我就是去上网。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是儿子对自己说的话吗?悲伤、愤怒、失望如潮水般涌向张英。张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抄起一根钢管朝儿子的身上打去,边打边骂儿子:“你为什么不给妈妈争口气,好好念书?”

  “我就去上网,就去……”李小明希望妈妈将他打得更狠一些,他觉得这样才解恨。他有点儿恨母亲,也有点儿恨自己。 李小明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越积越深的恨,最终毁了妈妈,毁了他,也毁了这个家。

  回到自己的房间,李小明的心止不住一阵狂跳,因为他的脑子里猛地冒出了一个吓人的恶念——杀掉妈妈!他觉得自己被无比压抑的环境包围着:学校里,老师不停地布置作业,不停地安排考试,他不想去学校;家里,妈妈没完没了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哭泣和叹气,这比打他更让他受不了,他也不想待在家里。那一瞬间,他认定只有杀了妈妈才能突出重围,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所以,他拿起一把榔头走进妈妈的房间。

  张英侧身朝里躺在床上,丝毫没有发现儿子的异常。李小明举起手,榔头停在半空中。他全身哆嗦,两腿发软,下不了手。这时,张英翻过身来。李小明大吃一惊,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他闭上眼睛,举起榔头,胡乱朝妈妈的头上砸去……

  一个母亲从小就希望的“要给妈妈争口气”的孩子,后来却反而成了杀害母亲的逆子。究其原因,还是母亲的所谓希望出了问题。因此,单亲家庭的大人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可用敌视另一方的报复目的去限定孩子长大一定要争气,如果这样,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培养孩子耐力的2个妙招介绍

  孩子活泼好动本是好事,但是很多父母觉得头疼,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陪孩子玩,更别提培养孩子的忍耐力了。但是,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黄金的塑造时期,是培养孩子各个方面能力的好时机。头疼的父母们,可以来看看以下两个妙招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的。

  方法1: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方法2: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专家点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供给孩子身体上的接触,以使他安心,并且使他可以在成人交谈时安静一会儿。但孩子并没有被要求离开父母,自己去做点什么,他还是要依赖父母使自己安静下来。教会孩子什么叫耐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在他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什么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地等待一点点时间,最终将会得到他所期盼的东西。

  提示: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孩子调皮捣蛋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过于多动的话,父母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忍耐力。父母本身也要做出表率。培养孩子的忍耐力,不妨从上面两个方法来试试吧,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同时也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于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一、如何培养宝宝的忍耐力

  很多爸爸妈妈们从小宠惯宝宝,让宝宝的脾气十分暴躁。其实宝宝的忍耐力与年龄成反比,爸爸妈妈们应该从小培养宝宝的忍耐力,促进宝宝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修养。

  1、刻意让小宝宝等待

  晶晶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晶晶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晶晶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小宝宝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小宝宝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提示:

  也可以在小宝宝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小宝宝安静1分钟。如果小宝宝能安安静静地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小孩子: “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小宝宝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小孩子,并且向小孩子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爸爸妈妈们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爸爸妈妈们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小宝宝一个小孩子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小孩子玩的小东西转移小孩子的注意力。当小宝宝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小孩子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提示:

  如果爸爸妈妈们给3~4岁的小宝宝一个玩具,意味着爸爸妈妈们要替小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小宝宝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小宝宝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小宝宝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小宝宝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3、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爸爸妈妈们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小宝宝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小孩子与爸爸妈妈们的默契。譬如让小宝宝把手放到爸爸妈妈们的手上,爸爸妈妈们握住小孩子的手,以此告诉小孩子: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小宝宝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提示:

  3-4岁的小宝宝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小宝宝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对小宝宝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小宝宝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总结:爸爸妈妈们应该从小培养宝宝的忍耐力,促进宝宝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修养。比方说:让小宝宝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小宝宝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小宝宝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等等。

  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1、体验“甜”“苦” 抓住孩子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如向别人做鬼脸引起人家反感,吹牛当众被人揭穿等,最好养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良好行为方式。

  2、好习惯黄金表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日期是一个月,让孩子把想在这个月养成的习惯写上去,然后让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当天做到了,就划对号,没有做到,就划错号。然后月底跟孩子聊聊当月的体验和感想。

  3、亲子契约爸爸和妈妈可以给孩子提出几点要求,孩子也可以给爸爸妈妈提出几点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么奖励,如果没做到,有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监督。

【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方法06-13

培养提高孩子在文章方面写作技能方法06-22

培养孩子写作业的自主性的方法有哪些08-12

greissue写作的四种方法06-09

四种积累文学常识的方法介绍05-13

妈妈的素养决定孩子的培养10-28

资产评估报告四种方法12-08

消除将军肚的四种有效方法04-25

小升初作文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06-27

写作文评语四种常见的方法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