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时间:2022-08-04 16:47:46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希望有所帮助!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1

  好奇心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

  就我接触到的朋友们来看,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对于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通常,中国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让孩子们记住而美国家长则不会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主动探索知识,在鼓励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保护“好奇心”,培养孩子“自信心”

  在美国课堂,老师们通常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动手查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答案,自己则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给与孩子们很多帮助,让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如:在一堂讲狒狒特点、生活习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通过教材课件去了解知识点,老师不会向孩子们讲述狒狒喜欢吃香蕉还是喜欢吃西瓜,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上台去选择。下课后,美式课堂给孩子留的家庭作业不是复习课堂上的内容,而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去制作一本介绍动物习性的“小书”。

  老师大致规定了要描述动物的几个特点,但对具体的形式并不做规定,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的搜集他所喜欢动物的素材,孩子们会将以前通过家长和电视了解到的内容写出来;或者拉着爸爸妈妈去一趟动物园去听讲解;可以从画报上找到相应内容的剪贴画贴在“书”里,甚至会发挥想象力画出动物的样子。孩子们的想象力往往超过家长和老师的预期,当一本精美的小书制作完成,呈现在大家眼前,老师还会让孩子们站在台上给大家讲述他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中,孩子因好奇心而积极行动努力探索,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得到快乐体验,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自信心也会大增。

  和孩子一起,体验快乐“探索”

  有的家长跟我抱怨,说他的孩子太能“搞破坏”,可能一个小时不见,他就把书桌上的小台灯拆了。其实,这是孩子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的过程,是非常好的“好奇心”。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他的“好奇心”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比如台灯坏了,那么以后就不能在睡觉前给他读故事了;如果没有台灯,奶奶早上起床就看不清路,容易摔倒……随后,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将台灯重新拼装起来,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孩子思考电对人类还有什么帮助。当孩子将台灯装好,相信他既满足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也在快乐的探索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

  可见,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前提条件”,父母应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在呵护孩子成长,保护他们的健康安全之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探索,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到“成功”的.力量。“好奇心”让孩子快乐,让孩子成长,让孩子终身受益!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2

  孩子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孩子的好奇心若是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挫伤孩子好奇的动力,有好奇是将来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对于父母来说,怎么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成了难题,因为有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会让我们不耐烦。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满足他的要求之后,却发现孩子没过多久又不喜欢了。最让家长感到为难的是,不满足他吧,怕影响他兴趣爱好的养成;满足吧,孩子好像没一样能长期坚持。

  “电视机为什么有显示屏啊?手机为什么也有啊?为什么地铁走着走着外边就黑了?飞机为什么在天上飞不在地上走? 为什么会堵车?燃气灶为什么会着火啊?”孩子的一连串“为什么”常常把爸爸妈妈搞得焦头烂额,而且是问了一遍又一遍。爸爸妈妈解释得口干舌燥,孩子仍没有打住的意思。奶奶在旁边很纳闷:孩子为什么和我没话啊?爸爸笑了:你懂得还没有孩子懂得多,当然不问你了。

  宝宝对事物发生了兴趣,与其担心宝宝毁坏物件,不如教给宝宝使用方法,满足宝宝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也给了宝宝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宝宝更好地积累生活经验。所以,尽可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并做个和宝宝一样好奇的父母,引导宝宝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别把孩子的好奇当成兴趣。如果宝宝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上,那么宝宝的好奇也仅仅是好奇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创造力的人却并不多的原因。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中外幼儿在1岁半之前的好奇心多能得到满足,而在1岁半之后,中外教育原则的差异性就逐渐表现出来——西方幼儿的好奇心仍然能得到无条件满足,西方妈妈们往往不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与整洁要求来限制其探索性行为,哪怕这一行为会留下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场”。 在中国,宝宝的“捣乱行为”常常会遭受打压,后果是孩子会变得干净整洁、循规蹈矩。但,他不再探索、好奇和发现。

  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事情的好坏都是两方面的,看我们更注重什么而已,但是适应社会应该是不变的准则,家长应该根据国内主流思想,然后添加一点点不同这样。若是孩子太过于鹤立鸡群了,那么即使是多么优秀的孩子,也会变得很迷惑。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3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好奇心强的孩子独立早,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帮孩子保持一颗好奇心。并通过激发孩子好奇心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另外,对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孩子过早独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孩子,他们会觉得一切都那么的新鲜、有趣。众所周知没有 好奇心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一个正常的小孩应该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感和敏锐度,那爸爸妈妈们怎样才能满足宝宝对于好奇心的要求呢?

  有专家表明孩子到了1岁左右,宝宝的好奇心就迅速发展起来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他什么都想摸摸、动动。每当他看见别人吃饭,他要抢勺抓碗;在看见其他人写字,他要拿笔;看见大人洗手,小孩子就会想着也去一起玩玩水。大人朋友是不是觉的这样的小孩很招人厌烦呢?但是一定不要表现出来。

  其实这才是孩子在不断成长的真正表现!做父母的千万别制止孩子这些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多多尝试这种有趣的活动。

  父母们不能让宝宝这不许拿、那不准动,如果这样你的孩子对于世界的敏感度会被你压制住,而得不到完整的激发。那么小编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们要耐心示范给宝宝,在有危险的时候及时告诉他,并对宝宝的问题做出解答。

  例如,有的宝宝总想摸摸火炉上的东西,甚至有去抓火苗的冲动。大人可以把着他的手在炉边试一试,宝宝如果觉得烫手,就不会再摸了;很多时候我们会见到宝宝可能还想用另一只手去摸火炉,有实验表明宝宝直到两只手都感觉被烫了才会停止触摸。所以当父母的也只能由着他们胡闹了。

  对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只要是没有危险的都可以让小宝宝去触碰。因为这样可以保护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培养我们小宝宝的独立处事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依据我们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想让宝宝将来过分依赖大人吧,那就让宝宝充分发展他的好奇心。好奇心强的孩子独立早这个问题是有研究的。

  最后小编要说:为了让孩子早点自己独立起来,那就鼓励孩子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理,对这个世界充满这好奇和渴望才会有以后对生活中种种的探索和乐趣的追寻。

  二、教育孩子需要注意方法

  1、 忽视与孩子沟通

  孩子自二岁起,即存在思想意识。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最初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不成熟的看法,然后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无理训斥,或是打骂。若家长蛮不讲理,孩子会感到委曲,继之产生对立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2、 自己不称职

  孩子的一举一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有的家长爱抽烟,孩子常常会昂起头,欣赏爸爸吞云吐雾。有的爸爸还会冲着孩子的脸,吐出一团浓烟,直呛得孩子透不过气来。在青少年中,过早的吸烟者,常常由此而来的。这是值得当今作爸爸者深思的。

  3、 家庭教育缺乏统一口径

  一个家庭里,孩子受到家长的喜爱。但孩子提出的要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爸爸否定的事情,却受到妈妈和奶奶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情况常常会使孩子心理上无所适从。倒底听奶奶的,还是听爸爸的。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犹豫、任性等不良性格。

  4、忽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也存在心理上的承受力,这跟大人是一样的。由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致使家长产生急躁情绪,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龙。如有的家长把多种能成才的“武器”,都往孩子的小脑袋里灌输。既要孩子学弹钢琴,又要孩子学电脑。既要孩子成为科学家,又要孩子成长为艺术家,这种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也要记住,孩子在漫长的学琴时间中,失却了童年应有的欢乐和兴趣。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4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脑中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实录一

  雯雯神秘地告诉小雨,她是妈妈剖腹产生下来的。于是,一个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话题很快在幼儿间展开。军军的结论:“孩子都是妈妈生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可是,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这么大的身体,妈妈的肚子怎么藏得下?”“我在妈妈肚子里面吃什么呀?”“小孩是怎么跑到妈妈的肚子里的?”“小孩儿生出来为什么要哭?”“那时候,爸爸和妈妈已经认识了吗?”……

  问题的出现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正如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所说:“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少年儿童去发现生活的世界。”我们认为,只有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引发幼儿进行探究的兴趣之源。幼儿的提问往往与他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有着直接的、感性的关联。随着心理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会越来越正确、科学。

  实录二

  午后,孩子们来到户外散步。不知是谁在梧桐树底下发现了一群蚂蚁,惹得大家都围过去看。浩浩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蚂蚁呢?”我不出声,请他们继续观察。只见地上有一个啃过的苹果,上面爬满了蚂蚁。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着,有人还忍不住用手去碰碰它们。我将那个烂苹果捡起来,扔进垃圾筒。起先,孩子们很诧异,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小蚂蚁们慢慢地朝各个方向疏散了。“原来是好吃的东西吸引了它们。”孩子们恍然大悟,立刻有人提出:“我们去找一样别的食物,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即时生成的。他们不仅关心事物的现象,而且想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不仅喜欢思考,而且喜爱动手操作。主要表现为好提问题和做一些幼稚可笑的“试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幼儿的疑惑找到答案。

  实录三

  一次上课时,我给孩子们讲农民伯伯如何种粮食。祁桦听了很不解地问:“我家的米不是种出来的,而是从超市里买来的呀!”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我理解,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耕田插秧之类的农活已经离他们非常遥远了。于是,我请他们分组去收集有关农民、农业的材料。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有关农民劳动的图片以及镰刀、草帽等农具。最认真的要数谭晶小朋友,她跑到乡下外婆家实地考察了一番,并用摄像机拍下了真实的画面,给小朋友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幼儿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即将探索的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心理上的或是知识上的距离。要缩小这段距离,教师就必须借助材料,为探究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景,运用多种方法去激活、唤醒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将在这种互动模式中,用自己的语言、图画等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和发现。

  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但是由于受年龄特点、生活和学习经验等的限制,幼儿提出的原始问题并不总是适当或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应该清楚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幼儿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使幼儿能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行动,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和适度的支持。这样,才能挖掘出每一个幼儿巨大的潜能,使之走上创新之路。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相关文章:

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07-22

家长必看!如何教育孩子进行自我保护?03-27

家长要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作文05-05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01-21

家长是如何毁掉孩子的12-06

初二孩子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11-28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07-28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07-28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