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2-10-13 13:32:09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常言道,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见,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其实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归根结底,就是来自什么样的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又在各方面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子女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智力的遗传限理论显示,个体生长环境越好,在智力测验上所表现的智商,将越接近其遗传限的上限,反之亦然。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深远的影响的,即使有相似的遗传特质,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发展迥异。而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受教育熏陶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又决定着孩子身心发展的高度。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上限,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尽可能地趋于该上限。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高素质的父母的地位不可忽视。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则相应地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这一客观前提促使了父母能够主动地关心孩子学习,注意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自身视野,而父母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情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根据心理学上对儿童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需求,且这些心理需求应得到相应的满足,且与之而来也同样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危机。若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成人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如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等等。因此作为孩子生命起点的地方,家庭环境在体察孩子内心需求发展之时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自我效能感缺失的情形时,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及时的引导,表示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行,这样能让孩子逐渐摆脱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而变得有活力。而若父母采取严厉的批评或忽略,则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孩子心理上走进盲区时,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正确的关怀,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教育现状

  而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太多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学之前,能在知识水平和技能养成方面大大赶超其他孩子,将家庭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相等同。

  在家庭教育中提前向孩子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孩子心理的需求与发展。

  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是一件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孩子在身心状态和基础条件上均能达到入学要求而非一些家长认为的提前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孩子知识接受水平尚未达到的阶段,强行逼迫孩子学习,而不能够循序渐进,其实这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家长完全把控孩子的学习,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过程,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有度的,可以提供方向,但是不能一手大包大揽。

  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越发富足,家长型和溺爱型这两种教育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两种小孩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小孩子身上越来越常见地被贴上冷漠、自私的标签。

  而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破碎家庭。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感受到恐惧和无助。在孩子潜意识的身体作用下,通过生病等症状来维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而父母的争吵对于将来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

  孩子具有模仿性。孩童呱呱坠地之时,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而他一切技能的获得皆来自于其父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而儿童在模仿方面的天赋是远远高于成人的,且其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验。家长行为文明,举止优雅,孩童大多也是举止文雅之人,若家长举止较为粗俗,则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很不文明的举动。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一样,皆是通过大量地、反复地训练、练习才最终获得了新的能力。因而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通过日复一日复刻父母的行为而领悟学习而来。这充分告诉我们孩童天生的模仿本能,而这种天生的本能也促使着家长需要起以身作则的作用。

  家庭原生环境伴随个体一生。家是孩童成长开始的地方,是一个人一生旅程航行的起点。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刚刚产生意识的孩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孩童的举止、行为、思维无不都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而家庭既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又是伴随一个人一生。同样地,家庭教育从孩童呱呱坠地时到孩童的长大,都一直伴随着孩童,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所以家庭这个载体对于孩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性格。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自信积极,而那些家庭氛围不太融洽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比较偏激;那些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是不可一世的“小皇帝”、“小公主”,而那些民主氛围下成长的小孩,常常较为独立,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善于处理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诸如此类,都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些父母习惯于包办一切,小到洗碗铺床这种生活细节,大到专业、职业的选择,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忽略孩子自身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只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小孩,因为缺少自己做决定的经历,性格通常较为懦弱,遇到事情通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健全的性格导致不健全的人格,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小孩欠缺必要的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困难的。

  同样的,有些家庭,家庭关系极为紧张,父母动辄打架,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拳脚相加。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这种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长期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下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极其匮乏的。父母无法给予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关注度,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以及担心被抛弃的状况下,难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往往是充满恶意的,因为缺少应有的关注,内心长期被放置于阴暗的角落,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消极的,习惯以恶意去揣度他人,长此以往,终是会变成一场恶性循环。

  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期待在现如今的中国,教育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况且个人追求的教育目标并不一致,探求统一的教育之法也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有一些道理则是共同的:

  教育方法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性格,有些天生腼腆害羞,有些人则外向好动。如果家长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暴力压制,简单粗暴,首先既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孩子正常的个性诉求被压制,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育目标不应是培养天才,而是良性温暖环境的塑造,以让孩子充分开掘自身潜能。比起直接帮孩子做好一切,将自主权交给孩子。家长则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肯定孩子的自主意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帮助孩子独立,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或者当独立意识萌芽之时反抗父母,规避战争,开掘潜能。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控系统和辨识能力,父母有时简单粗暴地施压,会导致孩子正常的压力系统崩溃。而引导孩子兴趣,引导他们的主动性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要尽量协调自身观念。伴随观念差异产生的碰撞本身会降低孩童的安全感,而父母之间观念的不协调甚至于争吵更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从而引发孩子叛逆。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抱有足够的求知欲与毅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性有爱的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2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

  例如:过高的期望,盲目地攀比,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引发了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抑郁情绪;比如,一位来访者回顾自己以往的重要考试,每次考试之前就会考试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严重时,伴有躯体症状,经过长程咨询后了解到,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希望,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

  每一次考试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承受负面情绪风暴的经历,因为她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考不好她就要承受巨大的内疚,而考好就意味着要不断的给自己施压,她的童年没有玩耍的回忆,没有竹蜻蜓,没有洋娃娃,有的只是不断的埋头做作业,拼尽全力的考完这一场,胆战心惊的迎接下一场考试;还有的现象是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大,辨析力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难以接受意见和批评;

  比如,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样样都要拿第一,甚至后来考数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比他先考好,就冲过去,把那个孩子的试卷给撕了相反,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相对稳定的渡过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社会学研究指出家庭是一个互动的.系统,由夫妻组成的二人关系开始,等到子女出生后就转变成三角关系或多重关系,虽然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常有一些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联系,形成一个家庭网络。心理学指出,在父母与子女不断的互动过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方面问题特别多,一向被认为希望所系的学校教育遭遇到严厉的批评。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素质良秀不齐,有的入学前养成良好习惯,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的由于入学前的文化环境贫乏,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加上适应学校生活能力不足;有的入学前已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既没有良好品格又缺乏读书兴趣,不遵守校规。

  对于这些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生效用的,他们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要想改变首先必须消除家庭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教室,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知识、技巧与方法上有所进步,亲子间互动品质就能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产生长远影响,同时也可促进父母和孩子的自我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多半会重复他们孩子时代所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这是一种心理代际遗传,因此,如果心理发育良好的父母,就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些心理健康的子女,将来又会成为心理功能良好的父母。

  出生的婴儿必须依赖外界的保护,如果饿了得不到吃的东西是非常可怕的。两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大便被抽水马桶冲走,四岁的孩子看到卧室窗户上摇晃的影子,或者东西打碎了,会动的东西不动了,都会觉得不安。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不能信任别人就难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社会化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同时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不能自由自在的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情绪和智能的发展也会受阻。

  比如,心理学有一个经典实验,爸爸带一个5-6个月大的婴儿来到公园,爸爸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把宝宝抱在草坪上玩。然后,爸爸假装看报纸,宝宝开始会在爸爸的脚边爬着玩,然后抬头看爸爸,如果爸爸拿下报纸,和宝宝对视,宝宝就会爬的远一点,如果每次宝宝看爸爸,爸爸都和宝宝对视,那宝宝爬的圈就会越来越大,如果爸爸不和宝宝对视,宝宝的圈会越爬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感到足够的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才能离开自己的父母、才能远渡重洋、才能踏上月球……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这说明了人类并不只是靠营养就够,没有爱是不行的,孩子需要被爱,需要被接纳,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和价值感。父母对子女表达爱,既能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也能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在上面恒河猴实验研究中还发现,如果笼子中的猴子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逃避,电击数天后,它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不会躲避危险,面无表情,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

  同样,孩子如果自幼被认定没有能力,只有惩罚而鼓励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会成功,从而丧失追求成功的动机。

  比如,中国很多父母,都会纠正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好像改掉了这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就能完美一样,可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无能的,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些孩子就会拿自己和更差的孩子比,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父母不明就里,还认为孩子为自己找理由,或者孩子无可救药了,只知道和差的比,相反,如果不论多么细微的成就都给予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加,也就会提高,他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

  心理学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请各位注意,夸的时候请具体说明孩子做了什么而夸,这样的孩子以后会增加能力和品质,如果笼统和概括的夸,孩子会搞不清楚真实的自己,或者明明觉得自己没有到这个程度却被过分夸大,可能会产生另外的问题,所以如何夸,什么时候夸都是一门学问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品质,家庭作为孩子最早且最为长久的生活环境,正式提供学习经验的重要场所,他为孩子提供了负责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同时父母也为孩子提供了行为学习的楷模。

  所以,现在很多家庭,只让孩子读书,其他事情一概不让孩子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剥削了孩子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以及认识自我的能力,约瑟夫康德拉曾经说:“即使是小孩子的工作,也能够提供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发现自我,发现自身的现实”。

  根据张春信教授(1998)”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的观点,家庭的教育与参与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或者家庭给您带来了烦恼,那么不必感叹您之前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或者您自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度不够,因为疏桐教育会帮助您和您的家庭获得成长,帮助您和您的家庭掌握专业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您的烦恼。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12-19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11-05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7-2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1-05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7-30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12-15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12-19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4-26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