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帮助!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
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
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时候,就会变自卑、焦虑。
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产生安全感,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
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有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
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
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
这样的人,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但是胜在踏实稳定,耐力悠长,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母爱如水,温柔宽厚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
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
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
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他虽然是进步青年,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宽厚,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他们都选择丢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喜欢打麻将,经常不给胡适做饭,脾气还很暴躁,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两个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
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
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般。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受母亲影响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而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温饱问题的困恼,谁愿意去吃苦受累呢?为了一个飘渺的目标去吃苦,孩子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很多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没有后劲。有家长就把恐吓当作鞭策手段,比如:“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上好大学,你就得去要饭。”“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你拿什么养活自己?”把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恐惧感,为抚平这些恐惧不得不继续吃苦和努力。
中国家长还常常跟孩子灌输“你要做出成绩,给父母脸上增光”“你要考好大学,光宗耀祖。”或者“父母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要努力回报。”这些家庭教育永远地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看国内的达人秀节目,当评委问参赛的那些小选手为什么努力练习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回答的都是:为了报答父母、父母太不容易了、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等等。所以很多中国孩子是在为父母而努力,或者为了名利地位那些父母看中的东西而努力,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在做。
中国人的养育方式对出身困苦,家境贫寒的人特别合适。比如偏远农村的孩子,不刻苦读书一辈子就只能窝在山沟里,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看到父母天天辛苦劳作,全家还是吃不好穿不暖,爷爷奶奶没钱看病,村里的年轻人都娶不上媳妇,他们会有巨大的动力去吃苦,去拼了命地学。这种情况下,兴趣爱好、好奇心创造力什么的都是浮云了,只要能通过上大学这条路越过龙门就行。
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推崇的是热情和天赋,孩子因为对某件事有兴趣、有天赋、有热情而去从事它,这个前提下进行努力,过程充满了兴致和乐趣,孩子乐在其中。
美国人向孩子灌输的是你要去发现自己,为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去探索。这个梦想可能是名利地位,也可能是些非常虚幻飘渺的东西,也可能是具体可操作的项目,但是不管如何,孩子都是为他自己在做,他不用背负任何负担和恐惧,全凭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喜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天赋,他因此会在那个领域里快乐地努力着,奋斗着。
美国人的方式适合于中产阶层以上家庭的孩子。父母有条件让孩子自由发展,孩子不会被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约束住,可以去发现并专注于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所在,成功只是兴趣的副产品。
现在中国城市中的大多数家庭都已步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了,但是中国父母还在用穷人的思维方式养孩子,尤其是那些天资聪颖有着各种天才素质的小孩,本来拥有天马行空般的超级好奇心和创造力,硬生生地被钉在书桌上反复做题,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把成绩从九十八分提高到一百分而每天多做好几个小时的重复练习,背诵标准答案,孩子最初灵动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兴奋的眼神,一点点地变得木然,变得僵化,里面的火苗渐渐熄灭。因为天资聪颖,他们还是能够上名校,只是生活的原动力在他们身上消失了,不仅创造力无从谈起,很多人对生活都是兴趣缺缺。
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让孩子自由发展,他们不仅可以上名校,还会热爱生活,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放异彩。
上个世纪著名的心灵大师奥修说:“不是天才生下来的少,每个小孩本来都是某个方面的天才,是父母和学校社会的不当教育方式,把天才都给毁了。偶尔冒出来的几个天才是很侥幸地逃过了摧残的,得以把自己的天分展现出来。”
他还说“世界上最大的奴役发生在家庭里,是父母在爱的名义下对孩子进行的。父母制约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抚养孩子。父母自己并没有觉得,他们正在摧毁小孩,把孩子变笨,而这实实在在地在各个家庭中发生着。”
“当一个人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他自己的智慧无法运行,只能机械化地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他在精神上就残废了。当父母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就是在精神上摧残孩子,把孩子变成残废。所有的教育都是把孩子变残废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的自由意志得到发展,他会非常聪慧、警醒、觉知,他长大后不会被愚弄,被控制,这是政府、社会、领导所不喜欢的,也是父母所不喜欢的,所以家长和社会一起消掉孩子的灵性,把他变成老老实实的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告诉他们这就是适应社会的人。”
他实在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值得我们深思。
已经处于中产阶层的父母们,需要摆脱自身贫困出身带来的烙印,别再用养穷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养育孩子,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本身的天赋发扬出来,每个孩子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成才成人。
孩子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
孩子是家庭重最脆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成员。夫妻出现问题并无法妥善解决问题的家庭,往往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来平衡和转移家中的冲突与矛盾。
孩子就像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应家庭的情况。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在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父母的一些习惯和秉性,在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模仿只是透过表面信息学到一些基本的行为方式,然而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会更深刻的影响孩子的深层心理。父母的深层心理往往是隐而不顾的,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是通过什么习得到的呢?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反应出的是潜意识的信息,而潜意识信息正如马汀 布伯所说的“潜意识是在个体之间”,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体现在关系之中。在孩子学习和反应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二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在家庭中,让父母担心的往往是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愿意上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贪食,厌食,打架,做危险的举动,甚至生奇怪的病,家长带孩子前来咨询,虽然孩子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都和父母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也或者是家庭系统中的认同与排序错乱。
孩子出现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的时候,很可能反应的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交坏朋友的时候,他所反应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孩子忠诚于家庭,孩子试图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让父母的关系达到平衡,若是父母离婚的状态,孩子潜意识里想要让父母和好,用身体或心理上的病态,来使父母的心在一起,或者为父母的父母的分开做补偿。
所以,孩子的问题前来咨询,单纯做孩子的咨询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的,需要父母一起参与咨询。
在咨询当中,往往有很多的父母将孩子的问题抛给咨询师去解决,而并不愿意或较难意识到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系统中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较难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单纯孩子需要调整,而需要整个家庭一起来做调整。
若是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问题而产生的问题,需要父母有一个和解。
比如,家庭中父亲背叛母亲,有第三者的存在,让其中的母亲难以去理解或原谅父亲,在母亲和孩子的言行举止中,会无意识的带有对父亲愤怒的情绪,母亲压抑了愤怒但并未和解,孩子便会主动的承担下母亲对父亲的愤怒,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症状。为了孩子,也为了和自己和解,母亲必须拿出勇气,去面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和解不是同意他对你做的事情,而是“我很生气你对我做的事,我现在还不能原谅你,可是我同意你仍是我孩子的爸爸。”
心理专家有话说:
父母需要明白,家庭中任何两个人发生冲突,都不应该影响到这两个人和第三个人的关系,也就是说无论父母怎么冲突,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致的。父亲永远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永远是孩子的母亲,父母之间的怨恨不应留存在孩子心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12-09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11-13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11-16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01-20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03-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03-18
幼儿家庭教育重要性11-21
家庭教育沟通的重要性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