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20 12:49:44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例如:第3s末、3s时、第4s初……均为时刻;3s内、第3s、第2s至第3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定义:做功的快慢

  2.公式:P=W/t=Fv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九.重力势能(Ep)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Ep=mgh

  3.重力做的功(WG):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得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运动的.路径无关WG =mgh1-mgh2=Ep1-Ep2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正功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物体的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做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零。

  5.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十.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弹性势能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物体可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主要是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与周围物体的接触情况来考虑。具体的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找出所有施力物体

  确定所研究的物体,找出周围对它施力的物体,得出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1)如果所研究的物体为A,与A接触的物体有B、C、D……就应该找出“B对A”、“C对A”、“D对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对B”、“A对C”等的作用力也作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可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的对象上;

  (3)物体受到的每个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体;

  (4)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后,要检查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出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等),否则会发生多力或漏力现象。

  2.按步骤分析物体受力

  为了防止出现多力或漏力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通常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先分析物体受重力。

  (2)其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有接触,则分析弹力或摩擦力,依次对每个接触面(点)分析,若有挤压则有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牵引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画出物体力的示意图

  (1)在作物体受力示意图时,物体所受的某个力和这个力的分力,不能重复的列为物体的受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过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认为是物体所受的力。

  (2)作物体是力的`示意图时,要用字母代号标出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我们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实验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由此可知,无论Δt取何值,无论在什么时间阶段,Δt对应的速度变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变,则物体的' 加速度不变。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在数学函数图象中,Δv/Δt叫做图象的斜率,故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加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5、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6、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7、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8、动量

  (1)冲量:I=Ft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动量:p=mv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动量定律:F合=mvt–mv0

  9、机械能

  功:(1)W=Fs cos(只能用于恒力,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W=pt(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W总=△Ek(动能定律)

  功率:(1)p=W/t(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p=Fv(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10、动能:Ek=mv2动能为标量.

  11、重力势能:Ep=mgh重力势能也为标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12、动能定理:F合s=mv-mv

  13、机械能守恒定律:mv+mgh1=mv+mgh2

  14、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

  ⑥.向心加速度

  15、(1)向心力公式:F=ma

  (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

  1、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3、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题海战术,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多思考可以逐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4、一定要去理解所学的东西,物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你去领悟其中的道理。一味地去记忆这些干瘪的考点,却没有领悟到定理表达的相关含义,那将会越学越费劲。

  5、一定要将初中的知识和高一所学的联系起来,将相关的定理和定义进行结合,给出相关的证明。因为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实验加练习的过程,将抽象的物理转换为你理解以上的“具体”学科,才能够获得进一步学会物理学科本身涵盖的知识。

  6、在学习某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先去将相关的公式和定理记忆,记住了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物理不像数学,其真正的公式和定理相对来说比较少,而真正考察的内容就是自己的公式和定理的应用能力。

  7、一定要去理解定理和定义相关的内容,要知道其所以然,比如去记忆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就直只是干瘪地去记忆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知道摩擦力与压力和动摩擦因素有关,并没有理解其扩散出来的概念,比如什么情况下才能有摩擦力,有了摩擦力,没有动摩擦因素相关的时候,如何进行相关的计算。

  8、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例题评析

  【例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和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设每段位移为s,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v=2s?t1?t22vv2s?12=12m/s s/v1?s/v2v1?v2

  [点评]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它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不能用公式v=(v0+vt)/2,因它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2】.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32x=5+2t(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当t=0时,对应x0=5m,当t=2s时,对应x2=21m,当t=3s时,对应x3=59m,则: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1?x2?x0=8m/s 2

  x3?x2=38m/s 1

  [点评]只有区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才能正确地选择公式。

  【例3】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音从头顶正上方

  0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

  速的多少倍? 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2?

  【分析与解答】设飞机在头顶上方时距人h,则人听到声音时飞机走的距离为:3h/3对声音:h=v声t对飞机:h/3=v飞t

  解得:v飞=v声/3≈0.58v声

  [点评]此类题和实际相联系,要画图才能清晰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本题中声音从正上方传到人处的这段时间内飞机前进的距离,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

  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在两物体同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8、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

  汽车行驶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3

  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该比值即为线速度②V=Δs/Δt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②公式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7.向心力F=mV2/r=mω2r=m(4π2/T2)r=4π2f2mr=4π2n2mr方向:指向圆心

  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①铁路的弯道:

  ②拱形桥:(1)凹形:F向=FN-G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2)凸形:F向=G-FN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航天器失重:航天员受到地球引力与飞船座舱的支持力,合力提供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mg-FN=mv2/R v=√gR时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④离心运动(逐渐远离圆心):(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有沿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当向心力消失或不足时,即做离心运动

  (2)应用:洗衣机脱水加工无缝钢管(离心制管技术)

  (3)危害:公路弯道不得超速高速转动的砂轮飞轮不得超速否则会酿成事故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4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6

  1、功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

  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9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α<18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

  (3)用动能定理W=ΔEk或功能关系求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的转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3、功和冲量的比较

  (1)功和冲量都是过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冲量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

  (2)功是标量,其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冲量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方向,计算冲量时要先规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三个因素决定。冲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力的冲量不为零,但力对物体做的功可能为零。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⑵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3)一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了。

  高一物理怎么学才能学好?

  学习物理非常注重过程,一个认知、理解、运用的过程。

  1.认知: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甚至是老师叙述的一些例子来帮助自己去充分认识它,对它产生兴趣。

  2.理解:用理解的方式去记忆公式、定理、试验等等。可以用形象思维等等巧妙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例如,什么是真空,可以这样去理解:真空就是真的空了,什么都没有了。

  3.运用:一类是来应付考试,另一类则是来解释身边得一些物理现象。

  所以,在学习时,首先,不要有惧怕的心理,因为你前一段没学好的经历可能会暗示你什么,这可能会导致你恶性循环。努力告诉自己“我能行!!!”其实心理暗示很有用哦!不过,为了给自己增加底气,最好还是做好预习工作,做到心里有数。

  其次,上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适当地记些笔记,记一些书本上没有明确阐明的甚至是遗漏的以及自己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下抽时间多练一练,别以任何理由来推托,从而放弃了练习的最佳时期,最后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及时总结。例如,上次考试的卷子发下来了,虽然认真订正过了,但还要想想为什么会错?正确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下次再考到还会错吗?等等。

  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方法,一定能学好物理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09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2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9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03-23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04-09

【推荐】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22

【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2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推荐】10-23

【热门】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1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