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说板书设计】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 (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 (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关心他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电影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时间
作用
方式
资料来源
课件
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分钟
突出重点,帮助朗读。
演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3分钟
创设情境
播放
影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冻死了
2分钟
确定探究主题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发情感,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边播放边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钟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19分钟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指导写作。
播放
《卖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动画)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20分钟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电影,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开头(片断Ⅰ:3分钟):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了,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利用电影,确定研究主题。
1.默读课文,找结局。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结局(片断Ⅱ:2分钟),联系电影开头,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3.归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小女孩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认为小女孩“幸福”的同学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小女孩“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利用电影,促思导读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1.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1)请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课件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断Ⅲ):
指导朗读——同学们观后是不是觉得小女孩很幸福。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欣赏朗读——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科目:
语文
二、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三、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四、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分页标题#e#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分页标题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教学背景:
《森林中绅士》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一篇课文。这是茅盾在抗战后期所写一篇动物小品。它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豪猪绅士式外在特征和生活方式,还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绅士”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豪猪生活习性,还要体会由此反映出作者思想感情,而这些,都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品味本文细腻而丰富语言来达成。
二、学生基础:
由于我面对是六年级学生,豪猪是他们所不了解动物,当时时代背景对他们来说更是陌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思想深度有限,只有通过深入文本,抓牢字词句品读赏析才能使他们有所感受。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了解到豪猪与绅士相同之处。通过步步深入地启发,也能从部分语句中初步感受到作者有言外之意,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大师茅盾才能真正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认识。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感受本文细腻而生动有趣语言”作为教学重点。而把“通过对豪猪形象分析,体会作者对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讽刺”作为教学难点。这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秉持育才八字教学法传统,为本课拟订了三个层次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从导入部分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描述动物特征。对课文整体感知中明确豪猪绅士特点。
第二层次,则是在细读中理清结构,对豪猪与绅士相似处通过圈画、品读、交流读出感情甚至好恶,抓住拟人化写法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巧妙运用,引导学生读出滋味,讲出感受。
第三层次,由浅入深,有了前面细致分析铺垫,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读出作者深意。作为难点,这里安排了“议”环节。因为补充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新学法。在协作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体会作者言外之意方法。使本来难点成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最后拓展延伸中对于题目成功改动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学会了这一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传承育才八字教法理念,在读读讲讲中夯实语文知识点,在协作议论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以画龙点睛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力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有益尝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学习他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而把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作教学的难点。
【说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并制作PPT课件
【说教法】
《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其理由是:
1、《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因此我运用了“讨论”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说程序】
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采用了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以歌激情,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初步感知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用宋小明作词刘欢演唱《你是这样的人》(课件视频)这首歌导入。然后提问学生在哪些作品或电视、电影了解过周总理。让学生交流说说对周总理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在这里面你们将会认识到的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文章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
我是这样设计: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中心句。(这两点用PPT提示学生)
2、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了工作劳苦,哪些自然段写了生活简朴?通过理清层次,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精读课文主要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能力,抓住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会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具体的事例和有关的词句,通过精读品味。
我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用PPT提示)
1、先找出有关的句子,细读细想。
2、想想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3、抓住关键词语,并做上记号。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句的。
例如: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通过精读体会到了周总理的工作量大。学生回答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拨:“你是怎么知道?能谈谈你具体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能说出从“一叠”、“一尺”来高这些词语看出来。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无形中已经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它的教学与之类似。如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抓住了“看”、“画”、“想”、“问”四个动词感悟到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喝一会儿……”,“公鸡叫鸣”说明了周总理的工作时间长。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我又逐一的板书:工作量大,工作认真,工作时间长。又如“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体会到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体会到食物少,在学生体会后,我又进行板书。这样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具体的感受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么的劳苦,生活是多么的简朴,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这一个教
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对重点语句用PPT提示)
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PPT)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四、结合资料,升华研读(见PPT总理1972年确诊为癌症到1976年逝世的资料)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资料,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总理由一夜的工作到一生的工作的情境,使学生随情入境。另外,我有意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任务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抓住“不断地想,不断地说和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体会作者对总理的由衷的敬佩。其次从新中国总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等句子,体会到作者的幸福与自豪。从而认识到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辞劳苦、生活俭朴)?(教师再次出示PPT)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后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出示PPT)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
1、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生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1)看到周总理动人的一幕,作者心潮澎湃想了很多,说了很多此时此该刻你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什么呢?
(2)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崇敬和爱戴,你又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2、课堂教学的时间是短暂而有限,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时间延伸到课后,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周总理的阅读(音影)资料进行交流。如:读一读李瑛作《一月的哀思》和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首诗歌(网上都有视频,很感人。),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课是从总理工作态度和生活条件来进行展开的。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工作辛苦(一叠、一尺、看、画、想、问、公鸡叫鸣)
一夜的工作
每天
生活俭朴(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神奇的丝瓜》是六年级拓展型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一草一木也有情”中的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随意种下的丝瓜竟日益茁壮尽显神奇令作者惊叹不已,表达作者季羡林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
丝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是学生所熟悉的,而作者在这普通中突显了它的神奇,巧妙地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感情跃动,融为一体,似乎让人觉得丝瓜真的有思想甚至有行动的。其实普通的丝瓜之所以这么神奇都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悟人生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缺乏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其实生活中不缺乏感动不缺少美。
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朗读、圈划,了解丝瓜的神奇。
2.体会丝瓜神奇之内在,学习明暗线交融的写法。
3.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将本节课的突破口定为探究丝瓜的神奇,以此来统领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有效的互动。
课上主要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对的理解,训练学生圈划、分析,整体感知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后安排3次朗读,第一次散读,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内容,第2次角色读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融为一体的巧妙。第3次读意在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同时作者季羡林是学生不熟悉的作家,通过对作者的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位鸿儒,一方面意在让学生有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会。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积淀学会反思也为了课外更好的延伸因此课上设计了“收获园”,课后设计了二选一小练笔和推荐阅读的环节。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说课的题目是《灯光》。我说课的内容可分为这样五个环节: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灯光》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得到有的放矢,收到理想的效果。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来自父母亲人和祖国大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爱,战争、牺牲,这些对他们来说已显得比较陌生。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依据教材特点,我为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这一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的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接下来我说一下教法及学法:
三、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依据本课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依据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批注法”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六个板块: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拓展训练,瞻仰英雄→结束语→作业设计
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课学习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出示课件,展示这样几个关于灯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与学生谈话:这几个图片美吗?你认为灯光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学生讨论后总结:是啊,灯光不仅可以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它还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灯光》。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本课的导语直观、形象,吸引力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二板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板块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划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并检查学生对下面几个词语的理解:
胸墙
憧憬
千钧一发
【设题目的】
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字音、词意的教学。
2、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锻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板块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是写现
在的事,哪些是回忆往事?并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多好啊”一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战斗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干什么?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我又引导学生品读“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和“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两句话,想象下一刻郝副营长在想些什么?
【设题目的】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想过想象,体会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如此,郝副营长才会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毫不犹豫地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并相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9、10两个自然段,体会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3.“这位年轻的战士,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句话仔细阅读,想一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读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设题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郝副营长及无数个像他那样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报答。
4.假如你是郝副营长所带领的突击队中的一员,在他要烧书为部队指路时,你会对他说什么?请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与郝副营长的对话。
【设题目的】
本题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可以面对面地与先烈交流,加深学生对烈士形象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瞻仰英雄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烈士,你还知道多少,请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为大家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
【设题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题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可使烈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鲜明,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五)结束语:
本课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光线暗了,又有那电灯为我们送来光明,这样的生活,不正是郝副营长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的烈士所憧憬的吗?学完本文,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看,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我们定会让祖国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强大!
我相信,这感情四溢的结束语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爱烈士、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我更相信,此时此刻,学生一定有话想说,且不吐不快,于是,我相机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六)作业设计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老师相信,你一定收获不小,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我们的革命烈士说,那就请大家以笔代口,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学生完成这个作业,本课的各种教学任务,也就真正彻底地得以实现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用对联的形式赞扬了烈士高贵的革命精神,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自我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灯光》这篇课文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品自悟,然后小组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其中也存在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少年闰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闰土》这一篇是鲁迅的作品,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一篇经典名篇,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映“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表达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鉴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和本组文“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别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学生初识鲁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本文通过“我”与闰土的对比,流露出“我”对生活在“高墙大院”中的不满足,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渗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并能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何教会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丰富课堂。使学生全员参加都能积极动脑,大家畅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于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收集写作背景的资料结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师再可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
三、说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四、教学流程
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命名。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第四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感受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闰土朴实可爱的特点;学有余力的同学会模仿课文一处片断,写一段一个人外貌的话。
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出示“月光刺猹图”(不用说出图的名称),教师在配乐中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引学生入境。介绍图中的少年就是闰土,引出课题。(如“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圆溜溜的大西瓜静静地躺在海边的沙地上。碧绿的瓜地里,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这少年是谁呢?对,这少年便是闰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7课《少年闰土》。)
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老师对闰土生动的介绍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介绍背景,初读课文。
由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关于鲁迅的资料,老师总结归纳: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绍兴,两年后,他就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故乡》里面其中的一段。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段落。
在这部份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课件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3、重点讲读,以此推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后,鲁迅回到故乡,脑中浮出一幅画面,是什么画面?(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为画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勇敢、活泼、机智……)
③当鲁迅回忆这幕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怀念、不舍、留恋……)
④你读完这段后有什么样的心情?(羡慕……)
四个问题后学生就已经把第一段学的很透了,然后老师再提出要求:像这样的画面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画面——雪地捕鸟、沙滩拾贝、潮汛看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交给了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即:(板书)
读懂画面——命名
读懂人物——印象
读懂作者——情感
读出自己——心情
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本课重点讲了课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点。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的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喜欢刺激的少年,而在《故乡》中,成年以后的闰土却是呆板、痛苦,将一切希望都寄予神灵的愚昧农民,前后的对比反差之大令读者深思。关于这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做适当的渗透。而对于“我”与闰土在年少时和成年时的强烈对比,如,年少时“我”非常羡慕闰土,自己生活在“高墙大院”之中 也应该做适当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5、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可以提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鲁迅》《论闰土形象》《一代文豪——鲁迅》《我看旧社会》等,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命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六年级课文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对时光的流逝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在行文中流露出时光的可贵。同时,时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也在进而渗透出生命的可贵,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课前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将继续渗透三种学习方法: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温情导入,引出“匆匆”
老师用充满温情的语言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齐读课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散文。
(三)、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分别请几名同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注意“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读音。
(四)、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这样引导和鼓励孩子: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有感情的读课文,每一个人对本文都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那文中那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使你为之感动呢呢? 然后,学生各抒己见,这里可以打乱段落的顺序,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可适当表扬,也可随机引导,教师课堂准确调控,为本节课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抓住以下重点段落进行品读,当学生提到这几个段落的时候,相机引导。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
1、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2、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
3、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五)、统观全文,读一读学生喜欢的优美句子。
(六)、树立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那么你猜一猜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会众说纷纭,然后多媒体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简介和一生成就简要。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成就仍在叹息时光的虚度,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珍惜时间的问题上又该怎样去做呢?
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后进行仿写:作者认为自己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你的呢?请你写一写。写后再次插入作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作者不是白白走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思考后自然引出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
(七)、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再次回到第一段,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随笔,老师也出示一篇自己的随笔,配乐《秋日私语》,指生读:“时间是无情的雨,时间是无声的风,时间无处不在,时间在何处遁形?浪费了时间,时间也会将他抛弃最远,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教师随配乐说道:“朱自清先生,反思时间反思生命,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随教师手势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朱自清先生一生硕果累累,给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更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继续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全课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16、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 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文章内容无具体事件,板书很难找到立脚点。为充分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打破板书是“教师责任田”的专制行为,促进师生活动的默契及其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采用了合作型板书。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着“匆匆”二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满时间的小船,一去不复返地流向远方。如诗如画的教师板书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振,紧接着让学生板书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学生通过学课文,写名言,悟道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只为个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在教学中我还搜集了一些课外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鸥老人的做法感触更深,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总之,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在设计和实施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课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详写等粥,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对话贯穿全文,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读思议相结合以及引扶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描写中蕴含的浓浓真情。而教师引导流程,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点拨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以《老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衔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效果。
启发思考,引导整体感知: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
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等粥)
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4.盼粥。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现了什么?(纯真可爱)
(1)“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2)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6.猜粥。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7.看粥。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喝粥)
2.齐读第1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围的温馨)
3.与“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提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本上。
(六)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上,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次板书以八儿的心理变化为轴,直观展现了详写的“等粥”部分,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吃十分美味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09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07-21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03-08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09-27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05-17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3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小学语文鲸说课稿01-09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