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奇妙的对联》这一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它主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是汉字奇妙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因此在教学这一专题时,就不能只注重对联知识,虽然中考、高考语文卷中,都出现了对联题目。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就把三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这堂课综合考虑了如下因素:
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突出语文性,
2.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
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
4.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
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基于以上五个因素,我对本专题做了分四步走的设计:第一步,了解对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归结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等,从演绎到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步:欣赏对联,通过欣赏学生和教师搜集的奇联妙对,体会不同种类对联的创造方式,真正体会对联的奇妙特征,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文化的探究学习,同事能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每一个奇妙的对联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第三步:评改对联,这实际上是对对联特点的深化过程。通过辨析和修改对联,完成对对联基本知识的再认识,并为创作对联做好铺垫。第四步,拟写对联,也就是对对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创作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兼顾对联的基本准则,把辩证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对联用毛笔写出来,即使是不会写毛笔字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一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这个环节,对联的各个步骤,才算圆满完成。使学生对对联有了系统的认知和感悟。
反思本节课和学生共同学习奇妙的对联,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时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探究、鉴赏中找出对联的规律,领会其特征和内涵,并且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体会对联的奇妙,只有举一反三才能主动去挖掘和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用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对联生长的沃土,去领略它那美妙的风光和乐趣。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受益无穷。”为了这个目标,我将继续努力!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老王》。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老王》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如:低价卖冰、无偿送医、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等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文章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着重采用朗读和小组讨论法,感悟文章情感,学习老王的善良形象以及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老王的“善”。
3、体会老王善良的品质,作者一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善良、人道主义精神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概括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老王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人道主义精神和老王的善良品质,培养学生平等观念和善良品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导读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让我认识一个新的人物老王,他的工作很特别,靠蹬三轮车为生,大家看大屏幕展示老王的画面。同学们看出老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同学回答:老王只有一只眼。)对,老王的而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在这位特殊的老王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老王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低价卖冰——无偿送医——死前送香油、蛋。同步板书。
其次,学习人物形象的品质,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老王善良的品质。
明确:善良、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后,以小组谈论的形式分析文章老王的善良品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后,教师派代表发言。老王的善良品质主要体现在①老王给作者一家送冰,价位相同,但是量多,车费减半;②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③老王送作者一家香油和鸡蛋。)
2、接着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的善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①平等看待老王的职业,与他相处融洽;②作者付给老王香油和鸡蛋的钱;③作者很关心老王的病情;
3、最后分析关键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升华情感。理解人生而平等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善良、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这样说,人们是生而平等的,要有平等的观念,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有人道主义精神。①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作者并没有白要,还对老王心存愧疚,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②老王生病后,作者去关心他,得知老王已经去世,不由得悲伤。作者面对老王的真诚和善良,也用同样的真诚和善良回馈给他。最后板书:善良、平等。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环节是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积极发言分享生活的善良小事儿,大家展开讨论。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我将再次总结文章情感,让学生感受善良的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善良、平等的小作文。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结束语)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课文具有以下特色:
(1)抓住特征,绘形绘色。作者抓住秋天里天空一望无边、白云变幻无穷的形态特点,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点,绘形绘色。
(2)情景兼备,真切细腻。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备,真切细腻。写秋景处处关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喜悦;写秋游处处涉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丝丝入扣。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意境优美生动。
(3)句式整齐,富有节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有短句排列,句式整齐,简约灵动,富有节律,是朗读背诵的好文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掌握“郊”、“凉”两个生字,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背诵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如何在美读课文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流利正确地说话。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海南,对秋天这个季节的景物特征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因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运用了自制的大幅挂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时空差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秋天景物有一个深刻认识。
2、以读代讲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让学生通过多种读的方式(如: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以受到美的熏陶。 3、情境教学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节课一开始就运用了师生拍手齐诵儿歌《秋天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我还让学生动手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画画中深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
4、游戏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除了在以上环节中运用画画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设计了“摘苹果”竞赛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练练——说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陶冶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这节课我们还是去郊外秋游。请大家打开课文。
课本上有一幅非常美丽的秋景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相机出示图画。)
二、进入情境,美读课文
(配乐)呀,这儿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想和老师一起到郊外游玩的小朋友,请站起来和老师一起走吧!
请同学们继续自由地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生自由读课文)
(随机教学)
1、让学生在读、评、画、议中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美景。
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采用多种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画:给学生一幅轮廓图,让学生给各种景物涂上颜色。抓住“颜色美”这一特点,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
议:让学生自由走动交流、展示自己的画。
2、让让学生在玩、读、评中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郊外秋游的快乐。
玩:让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体会快乐的感觉,激发学生用快乐的心情朗读课文。
(读、评的方式同上。)
三、做“摘苹果”的游戏,进行说话、识字训练。
1、小朋友们今天表现得可真棒,秋姑娘可高兴了,她给大家送来了一棵苹果树。呀!满树的苹果又大又红,你们想摘吗?可是,秋姑娘说了,你们要回答出她的问题才能摘。
2、 出示问题:
①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③“郊”怎样读?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你会写吗?
④“凉”怎样读?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你会写吗?
四、整体感知,深化主题
1、再读课文。
2、秋天的景色美吗?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一下秋天吗?
(学生思考,发言。)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的课文,它是是一篇《晏子春秋》里的历史故事,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学习这篇文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晏子机智、敏锐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的爱国情怀。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握学生的条件是上好本节课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关键词句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说在理解楚王与晏子的语言方面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对于本节课在基本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要对重点的语句反复阅读、进行分析,从而得以很好的把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侮辱、撒谎、敝人、矩形、柑橘、淮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具体故事。过程与方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讨论来分析晏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对于晏子这一敏锐特点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会晏子为祖国的荣辱而作出的伟大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晏子的语言和行为体会晏子敏锐、机智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感悟晏子的聪慧和体会燕子的爱国之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
那么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在师生合作中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朗读法来进行。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题目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呈现题目,并且让同学们来解释题目,通过我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回家的预习情况。
第二环节: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分成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通过查字典的形式来解决本节课的字词,并且重点强调易错字。比如说:“柑橘、敝、侮辱、淮”,因为对于小学上来说字词的学习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同时也可以为之后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步骤是梳理文章思路的一个环节,我会用一个问题来引导:“这篇文章中一共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中章的脉络,是再读深入体会的基础。
第三环节:再次朗读,深入体会。叶圣陶说: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有传统的提问的教学方式还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会用一个非常自由的问题来做切入点,我会问大家对文章中的哪一件事情比较感兴趣。学生的额回答是不一样的额,让他们自由的而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会引导大家来学习第一件事情,我会问大家:“楚王为什么让燕子钻狗洞”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但让同学们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说。通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是可以很好地知道楚王当时对晏子的态度,为之后角色扮演增加感情的而理解。
再次,我会重点来分析晏子对于楚王做法的回应,会选择不同的学生带着感情来阅读,让他们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而犀利与淡然。
最后,带领大家一起总结晏子的性格特点,在这一个地方,我会引导学生知道语言描写对于一个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这一点也是这篇文章学习对于学习写作的帮助。
第四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谈学习后的感受。我会设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而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会像晏子一样做”,有的学生说:“我想我会一直等到他们打开城门”,还有些学生说:“我会要求让他们国的大王给我演示如何从这么小的门里进去。”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在这里我会先播放有关晏子使楚的视屏加深大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机智、敏锐的人的小故事。
第六环节:作业小结。我会让大家搜集《晏子春秋》里的小故事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秉持“简洁、明了”的原则,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5
教学思路
《小动物上体育》是21世纪北京版实验教材小语第二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童话诗,写的是小动物上体育课的事情。作者创设了一个“队伍总是走不齐”的情景,巧妙的告诉小学生:动物体态不同,走路姿势也不同。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时,我主要体现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课文是识字的载体,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使学生在扎扎实实识字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从而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角色的心态。
这课书主要的教学任务是:
1、学会8个生字,(包括多音字“了”liǎ),认读12个字。认识新偏旁“牛字旁”。
2、使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积累识字方法。
3、通过对生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4、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角色的心态,使学生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我是这样来分配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中的四个字“动物和体育”。使学生认识字的音、形和义。重点指导书写“动和物”两个字。其他的生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读音。并且通过创设情景和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角色的心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主要是处理剩下的四个生字,解决它们的形、义和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巧妙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本节课伊始,我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课程表引入新课,又以“你最喜欢上什么课”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兴趣。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又自然地引入新课,使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2.注重识字。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载体,识字和阅读同步进行。把练习朗读和识记字音结合起来,把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词义结合起来,最后在综合练习中重点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如(自己读、同浊度、男生读、女声读等)的读,让学生掌握字音。激发学生兴趣,搜集识字方法。体现了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一重点,提高了识字效率。在学生们记完字形后紧接着指导书写,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找到自己所写字的不足和优点,使学生真正做到扎扎实实的识字。另外,在今天的课中,又体现了对二类字的处理。让学生真正对二类字的读音有所认识。
3、重视朗读。以读代讲,在读中发现、体会动物们的心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本节课中,教师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感受动物的心态。整堂课上,教师让学生全方位地读,设计了个人读、对比读、引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悟后读等,另外,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我们就是那些小动物在上体育课”这一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并利用,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小动物的心态,又通过学生自读体会小动物们的心态,感悟他们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并通过“你能读出小动物的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高质量的读。
4.注重教师角色定位,关注学习主体。老师用亲切、自然、和善、民主的教态和教风,始终挂在脸上的甜甜的微笑,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用人性化、充满爱心的课堂语言和孩子们交流,创造一种童话般的学习氛围,让贪玩好动的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性,体现尊重、激发学生“原生态”的先进教学思想。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我的说课分为五个步骤,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说远程教育设施的运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家庭和亲情”,《金色花》是一首表现母爱诗歌的名篇,作者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本课时只讲授《金色花》,而后一首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体现了人间最圣洁的母子之情。
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在朗读过程中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③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朗诵技巧,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表达对母亲的爱。
二、说教法
(一)美读感知法: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所以教授本文的重点就是多读。
(二)合作探究法:学习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二)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三)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期待永恒美
金色花许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过,多媒体先播放学生熟悉的表现母爱的歌曲《鲁冰花》,在歌声中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教学情境。
(二)自由朗读,感受图画美。
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先说给同桌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明确孩子变成金色花后的三幅图画。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三次嬉戏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三)倾情诵读,品读语言美。
1、学生听配乐示范朗读,提示学生听时注意诗歌的“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自由朗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自身也是充满身真童趣的,鼓励结合自身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
3、花样朗读比赛,看谁朗诵的好:自由组合,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合诵,也可以分角色朗诵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感悟与情感融入其中。花样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果遇到冷场的话,老师适合时引导。
4、最后让学生满怀着对妈妈的爱,充满深情地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的语言美。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出示金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语言美都来自诗人想象的奇特,把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圣树上的花朵。
即: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结合文中小男孩子的表现,适时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也让学生们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变作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恩。
初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完善之中,我先给学生做示范的造句,再请学生动笔写。全班品评。当然,学生如果有其他的想象也是可以的。我们需要适时引导并评论,不要用老师的思维模式框住了学生的想象力。
示范:
(1)我愿变成xx,当妈妈xx的时候,我可以为妈妈x x
(2)假如变成了xx,我将xx。
例句:
(1)我愿变成一条清清溪流,当妈妈工作累的时候,我可以为妈妈唱出一首“叮叮咚咚”的曲子,让妈妈心情放松。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将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六)尽心回报,落实行动美。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尽孝。让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一张贺卡上,今天晚上送给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就打电话念给妈妈听,把对母亲的回报落实在行动中。
五、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一)《妈妈的吻》歌曲的播放,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其优越性。
(二)远程教育网上的资源中简洁的教案,给老师提示了教学重难点,同时也给老师留下了自我发挥的空间,加入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课文配乐图画朗读,在提高学生听看读能力的同时,能更快速感知全文;简单的练习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当堂消化知识,与传统在黑板上抄上相比,时间大大缩短。
(三)初一的新生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培养之中,多媒体上把课文重要的笔记显示出来,更迅速方便,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结束语:这堂课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的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理解尊母、爱母这一伟大主旨,并付出实际行动。恳请评委提出宝贵意见。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介绍刘禹锡。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思考:通过题目中的“望”字,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见了远处的君山、看见了波平如镜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继而板书。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顺势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展开讨论,我将进行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我会寻找小组代表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3.接着,我会提出问题: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经过朗诵,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在以上分析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供学生拓展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诗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激发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现的思乡之情是学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阶段读散文,更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和平凡景物中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选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传递情感。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在景物描绘(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倾向,挖掘内在信息,能深入鉴赏散文。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节;老舍先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选取的景物所传递的情感。难点: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学法: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景物特点)到抽象情感,从已知(写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潜诗歌作诱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导入,展示现代北京与老北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找准景物特点热身。
2、立足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景物特点、与其它城市对比),体会作者的生活理想。
3、从整体出发,以人文精神关注文章内蕴,体会“意在言外”的特点,以陶潜诗歌作参照,体会老舍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淡泊、宁静。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疏理文本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情感体会阶段,以诱发学生情感体会为主,学会文本与作者交流。
五、板书设计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景物与生命契合表现自然的城市布置生活态度:淡泊、宁静的深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温和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论支持
1、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课程设计以及教学亮点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孤独之旅》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写的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遭遇暴风雨后成长并坚强起来的故事。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和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把握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小说的独立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生活经验,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4.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是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课程设计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提高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烦恼与孤独。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正确读写生字并理解重点字词,我会当堂进行字词测验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字词测验完毕,我会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文是一篇小说,请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答案:故事的开端是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是与父亲撑船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是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的情景;结局是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及内容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我会请学生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能够得出:文中写鸭群被赶着奋力向前推进衬托了杜小康出来放鸭的无奈;写鸭们夜晚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衬衫出杜小康内心的不安;写鸭长大后羽毛变得鲜亮稠密也象征着杜小康的成长。文中高潮部分对于暴风雨的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惧;写杜小康与暴风雨搏斗时的情景象征着这个少年坚强起来了。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并提问:这段旅程为什么是孤独的?杜小康的旅程给了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并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导能够明确:这段旅程中,杜小康经历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环境的孤独、单调生活的孤独以及心灵的孤独,但他最终成长了坚强了。这告诉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孤独,适应艰苦的条件,不断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成熟。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把握小说的主题,并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五环节:当堂训练:
本环节我会请学生当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写一写当杜小康看到鸭下蛋时的内心所想。从而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也会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独特的旅程,写一段从中得到的收获。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
三、说教学亮点
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通过当堂训练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生效果,从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0
说教育进程
要到达教育方针、掌握要点、打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过程来进行,零星过程重在课文的全体感悟,引导学生开始了解文章的内容、观念,第二过程重在写作技巧的探求与了解赋有哲理性的言语。
零星步:创设情形全体感悟
(1)导语规划
当你为世界的奥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才智而骄傲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天然那无与伦比的才智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遭到深深的震慑呢?但是,自不量力的人类却试图面临充满了母性关心和父性才智的天然说:“我要降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咱们坚持大显神通的清醒和现实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映《人与天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况,分辩学生的学习爱好,为课文了解营建一个情感气氛。
(2)自主研习,全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要堆集举办字词,完结字词操练。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念的要害句子,扼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触与了解,并小声播映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览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杰出的自主学习情形,引导学生捉住要害句子了解文章主题敬畏天然的意义。
(3)互动探求
进行四人小组的协作评论沟通关于文章的全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能够学生答复、能够教师答复,一起,教师留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敬畏天然”这一观念的。
第1段:人类“降服天然”的主意是过错的。
第2段:大天然暗笑人类。(理由:1、翻开的空间只不过天涯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过错的前史。)
第3段:人类创造的东西可能是人类的圈套。
第4段:世界必定存在比人更高档的生物。
第5段:大天然的才智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才智是世界自我认识的东西。
第7段:人类仅仅世界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世界自身才华硕大的永久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世界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法。
第10段:在世界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咱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咱们相等的生命,敬畏它们才华敬畏世界,敬畏天然,敬畏咱们自己。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课文《影子桥》是二年级语文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儿童的视角,用优美的词语、形象生动的比喻、充满情趣的语言,描写出了水中影子桥的美及水中鱼儿的快乐,表达小朋友对影子桥的喜欢,从而自觉保护影子桥这儿的环境。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第一课时:
(1)认读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影子桥名字的由来。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感受河水的清澈以及作者对影子桥的喜爱。
2、用"。。。。。。像。。。。。。"说句子,替换词语,在说话拓展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划出重点和喜欢的句子的方法学习阅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
我这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着重从后一个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教法、学法,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迁移学法,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将课文六个自然段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面三个自然段教给学生新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再提出问题,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再来全班解决,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文中影子桥的景色美、鱼儿的“上蹿下跳”等重难点,我借用多媒体的生动直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像……”说话。在学生体会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此外,指导学生学文时,我主要采用:“读文——品句——指导读”的步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三、 说学法。
学生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是这一单元的一个新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可以在《影子桥》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巩固和运用。因此,我在这篇课文第2自然段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这个学法在课文的后3个自然段中采用"放"的方式让学生巩固运用学法自学课文,接着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巩固双基。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美景。
通过实景的录像,让学生找出相对应描写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在教师帮助下运用学法进行学习,找出喜欢的句子。教师再指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影子桥的美景;在领悟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像……”学说句子;理解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影子桥的美景。
(三)、迁移学法,合作探究第四至六自然段。
学生在学习四至六自然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再小组交流学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再来大组解决。以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课文的意境。
(四)、总结学法,扩展知识,深化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说说还见过什么有趣的倒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很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有几点意外的收获:
1、"划出自己认为重要和喜欢的句子。"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我采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学法学习;在四至六自然段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互动,我觉得"先扶后放"、"学法迁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改教学中仍有很强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授之以渔"。
2、"学贵有疑",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读文,自己提问题,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当我也加入他们的小组时,他们变得更踊跃,并且乐于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考考同组的其他同学,促使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本,再次主动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在这多重对话中,学生的疑问冰释了,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理使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用在点子上,用在关键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理解"水面的波纹像老奶奶的脸"时,有许多同学说不上来,这时出现风吹来,水面泛起波纹的录像,学生一下理解了,还说出了许多相关的比喻。又如引导学生理解"鱼儿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一句时,我认为"蹿上桥面"是蹿上真正的桥面,还是影子桥,应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里借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学生不仅体会感受到了小鱼的可爱,影子桥的美丽,而且亲眼看到了小鱼怎样蹿上桥面,又跳进水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展开想象,用“……像……”说话,我只想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来说话,并不要求说比喻句,所以学生前面说到:“石拱桥的倒影像影子桥。”时,我能给予评价,但到了学生说到:“月亮像太阳”时,就没有进一步评价,这个学生是抓住他们的形状进行想象的。所以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呈现出的各种问题,运用问题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仍是我今后将继续与同行们探讨的课题之一。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二、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说设计
1、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课文较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有难度,因此,我让学生抓住三个词语“渔夫、瓶子和魔鬼”来概括,以降低难度,达到简明概括的目的。
3、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分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自读自悟,再全班讨论,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4、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设计问题“看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自己归结出寓意,受到教育。
5、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提出“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又会怎样跟渔夫们讲魔鬼的事?”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觉中达到简要讲述故事的目标。课后要求学生讲述《渔夫的故事》给家人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①推荐学生看我国古代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②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的兴趣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
1、介绍教材
《诉肺腑》是对宝玉和黛玉感情稳定成熟时期的一段描写,作者曹雪芹借宝黛之口,传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红楼梦》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
2、目标重点难点依据
A、就文本而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黛互诉衷情是需要契机的,这个契机是如何出现的,就是学习的能力目标:层层铺垫,使中心事件水到渠成的写作技巧。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B、之所以将这个目标确定为难点重点,主要是因为当前学生对小说记叙类文章的阅读鉴赏只重情节,不重构思技巧,将学教材当作消遣性阅读,而考纲有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就是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果我们能把学习中的思考领悟应用到考试卷的阅读理解当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做题会事半功倍,所以教材也是一篇阅读理解材料,只要老师引导得当,语文老师最担心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知识目标是分析其爱情基础并用现代观点进行评析。主要强化尊重原著的原始解读,同时也有个性化解读,这是一个弹性目标,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挥。
二、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法。
在学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上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应有问题驱动,这个问题还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兴趣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上显示汉代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一封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这个特点是从数字一写到万,下半阕又从万回到一,我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男女伤离别的诗很多,各有各的精彩,这首诗最精彩的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堂导入:写作固然是为表情达意,但同一份情,同一种意,有人将其写成白开水,让人生厌,而有人却能写得让人拍案叫绝,不同在哪里?就是巧思。我们以前看重的是《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今天我们也来看看这部巨著中的一个片段有没有巧思。
屏幕显示两个学习目标。
(二)完成能力目标,即写作技巧的赏析。文本是节选,情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从一个本来突兀的开头去层层推敲,是很困难的,所以让学生做一回侦探,从结局入手,采用反推法,层层向上推理。首先屏幕显示第一个提示问题:宝黛二人最后互诉衷情,说出了在当时看来已是有违礼法的话,是什么缘由呢?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表现一个教师真正能力的,不是把学生讲会,而是让学生学会,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脑和动手,是最好的途径。
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为了给学生最生动直接的感受,在多媒体上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诉肺腑”这个片段,让学生在听与看中去思考问题。然后,让学生从结局“诉肺腑”开始,紧扣教材,在纸上用划箭头的方式写出推理。先自主完成,然后拿到小组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几个小组意见汇总并引导全体学生分析,找到最符合原著的推理。讨论中的争论点是湘云这个人物,可以展开小辩论,求同存异。
学法上,这个目标的学习,强调以“自主学习”为重点,紧扣教材,自我感知,不依赖老师和其他同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别人的回答中发现并认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间的知识互动。难点可以先自主学习,再采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讨论,达成一致,即使不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导入第二个知识目标提示:宝黛互诉肺腑,表示二人的感情已经成熟,那二人的爱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
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获得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这就是创造,教师多加肯定鼓励。
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背对背式的默契测试,让同学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纸上,然后同桌对照,再和老师的理解做对照,学生的理解只要紧扣教材,有理有据,教师就应该承认,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简短的分析后,引导学生用现代观点来评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也参与讨论,平等对话。
学法上一方面,分析爱情基础的时候,强化原始阅读。让学生自主理解消化,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时紧扣教材,,课堂操作中,允许学生出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老师应持鼓励态度。
另一方面,评析宝黛爱情的时候,强化个性化解读。老师放低姿态,学会倾听和理解,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老师也应该有自己个性价值的发挥,老师代替不了教材,但教材同样代替不了老师,教师可以发掘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和学生进行思想层次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互动,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归纳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两点:一是《诉肺腑》水到渠成的写作技巧,
(五)能力迁移
文本本身是一座房子,把房子拆了,看布局,看设计,目的是自己盖房子,分析别人的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设计,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这是能力的拓展与创新。
所以我采取了这样的活动方式:
印发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列50字的提纲,课堂交流。
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去注意技巧性问题,并活学活用。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仪式、懂得爱鸟、护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写鸟岛的鸟。第四自然段写来鸟岛的游人都很爱鸟。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背诵。课文配有插图和照片,形象地展示了鸟岛的情景,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爱护身边的鸟类。
2、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鸟的多,鸟岛的热闹,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重点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把词、句的理解寓于朗读训练中。
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从小爱鸟、护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法:
1、角色体验法。“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到鸟岛是鸟的乐园。
2、情境教学法。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三、说学法:
1、角色体验法。
2、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展示插图)这是什么地方?复习字词以及第一段的内容。
过渡:青海湖鸟岛可是闻名中外,我真想变成一只鸟儿,飞到鸟岛上。你们呢?
来,就让我们一起展开翅膀,边飞边听,边飞边看,开始飞往青海湖鸟岛的旅程吧。
(设计说明: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进入展开想像,进入课文,以获得独特的体验。)
二、第二段
1、范读,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展翅飞翔。
2、交流,你一边飞,一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边交流边指导表演:
3、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大家像约好了一样,飞来一群又一群。鸟儿们,飞到这个环境优美、食物充足的地方开心吗?和分别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见了开心吗?那就让我们张开翅膀,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设计说明:课文第二段语言简洁、用词精炼,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想像空间。在本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变成鸟儿,身临其境,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词的精确)
三、第三段
1、过渡:转眼间,春天过去,夏季来临,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由读一读第三小节,等一会儿来介绍介绍。
2、从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三方面进行交流:
鸟多: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鸟岛上鸟的种类多、数量多。
重点展开想像:你们这些鸟儿们都在岛上干些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
然后完成填空:鸟岛上的鸟儿千姿百态,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热闹极了!从而理解这句话:这六月的鸟岛可真是鸟儿的世界!
窝多:用手做成鸟窝进行演示,理解“挨”。在朗读中体会鸟窝的多。
蛋多:(教师创设情景)呀,这里怎么有两个蛋到鸟窝外面来了呀,我来把它们放进窝里,行吗?让学生在辨析中感受蛋多。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 理清本文的线索。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 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 教学过程。
(1)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理解本文虚实相生、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桃花源是谁发现的?他在那里见到什么?后来他回来成功了吗?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的什么?
你喜欢桃花源吗?请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美丽的风光,并用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推选擅长美术的同学在多媒体上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笔下桃花源是这么美丽,那当时的实际社会环境如何呢?结尾“不复得路”给你什么启发?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5)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配乐、配图朗诵,学生自由听读,跟读,在重新认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6) 作业布置: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 ,有启发性。因此本课作业定为——
练习三的字词含义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桃源的图画
第五、 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教师参考模板06-12
语文教师《玲玲的画》说课稿01-15
中学语文教师说课稿06-13
小学语文教师应聘说课稿06-11
小学语文教师说课稿范文10-31
《语文》说课稿06-25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荷花说课稿03-22
语文《春笋》说课稿10-27